中国经济地理第一章
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1.1中国的疆域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东、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六国印尼马来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最北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
最南曾母暗沙4度N。
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位。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
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乡)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1.3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1: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1/5。
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1人口基数大2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处特点人口少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
经济地理第一章

(六)矿产资源 特点 1、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2、地区分布不均匀 3、富矿少,贫矿多 4、伴生和共生矿多
(七)海洋资源 特点 1、种类多,储量大 2、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地区分布不均匀
(八)小结
耕地 铁矿
中国人均 11.4亩 40吨
世界人均 40.3亩 120吨
技术指向型
四、工业分散要大分散、小集中 适当分散、多搞些工业点 相互密切联系的工业企业在一定的地点 上适当地集中 避免城市规模过大——环境恶化、用水、 用地紧张 避免“山、散、洞”
五、工业和农业相结合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实行城乡结合的基本途径: (一)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二)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城 镇 城市化问题
中部和西部地带: 国家政策的支持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缘边贸易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专业化:根据各地的特点,确定经济建 设主攻方向,发展优势部门 二者结合: 配套性部门——原料、能源、零部件 必需的笨重、易腐、不宜长途运输的部 门——面包、啤酒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银行、商业
三、尽可能地使工业生产接近于原料地、 燃料地和消费地 1、工业生产接近于原料地、燃料地和产 品消费地——最理想的布局 2、工业生产趋向于原料地、燃料地 原料指向型——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 工厂、水果罐头厂 动力指向型——有色冶金
3、工业生产趋向于消费地 市场指向型——饮料厂、家具厂、印刷 厂 、面包厂 4、工业生产趋向于科技文化中心 技术密集型——微电子工业、航天工业 5、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制 伞、包装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明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不同学者和学派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重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主。
时间安排:3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地理研究,2001,21(1):9-14.6.Nigel Thrift.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2002,33: 291–298.7.“新经济地理学”在哪里?--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5-6月出版.8.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showarticle.php?id=500&class=69.顾朝林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showarticle.php?id=51&class=610.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2005,25(4):437-442.11.Caterina Marchionni.Geographical economics versus economic geography: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the disput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4, 36: 1737 -1753.12.《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3.Economic Geography.14.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 17世纪以前。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地理(经济地理部分)第一章国土与人民第一节我国的领土一、地理位置1、概念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或城镇居民点或厂矿企业等与其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空间关系数理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其外在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空间关系自然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它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的空间关系政治地理位置——这是相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它与相临地区或国家的相互关系经济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它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的空间关系2、优越的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背陆面海)◆政治地理位置(邻国15个。
海域邻国多,对国家在安定的环境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地理位置(海陆交通都可以,较内陆国家优越。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中国处在太平洋的西岸,使得中国能过更快的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
)3、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地理特点的基本条件2)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化,随时间推移而变化3)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可起延缓或促进作用二、边界1、概念边界又称疆界,它是指一国领土与临国领土或公海的界线,它是国家领土主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构成国家领土所有权的组成因素。
(边境——指边界线两侧一定宽度的区域)边界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有传统习惯形成◆由条约制定(它是在传统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临国之间的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制定的)边界的类型◆自然边界◆人文边界2、中俄边界(中苏边界)3、中印边界4、边海1)概念领海——沿海国从其全部海岸的最低落潮线或选定一条基线(称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划出一定的宽度并属于其主权管辖之下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
基线(领海基线)——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起算线直线法:海岸线较平直,取与海岸线平行的最低落潮线为领海基线。
直基线法:指在海岸线极为曲折或近岸海域中有一系列岛屿的情况下,可在海岸或者离岸岛屿上选择一些适当点,采用连接各点的办法形成领海基线。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部分内容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部分内容第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第一节原始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一、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古代农业区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某些农业区的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相继产生。
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都至少已有10000年左右的历史。
原始饲养业出现时间虽然晚一些,但也至少有了8000多年的历史。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是我国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大致位于陇山至泰山之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平原:关中渭河中下游平原,晋西南汾涑下游平原,伊洛下游平原,济水中下游平原,黄河下游平原。
(二)夏、商和西周时期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的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土壤肥沃,有着先进的农业文明。
其余地方主要是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
(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地域开发时期。
齐鲁的山东半岛、秦国的成都平原、吴国队长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利用,并在区域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核心城市如陶、临淄、宛、郢等。
(四)秦、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史记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区作了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四区的划分,实际上最发达的经济区为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而农业经济促进了长安、洛阳、宛、邯郸、成都、番禺、吴等城市的繁荣。
(五)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寒冷和北方战乱的影响,北方农业区相对缩小,牧区向南扩展,江淮地区、太湖流域、成都平原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六)隋唐时期气候温暖,黄河流域农业再造繁荣局面,陇右也是如此。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中唐以后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可观,出现南北方经济同时发展的态势,北方有长安、洛阳和南方有扬州、益州等经济都会并峙。
(七)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农业经济重心东南迁移,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经济都会如卞京、临安、广州、泉州、福州、成都盛极一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十分繁荣。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地理-讲义2015(1)

四川师范⼤学中国经济地理-讲义2015(1)《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录《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 (1)绪论 (3)第⼀章中国⼈地关系总述 (3)第⼆章中国的⾃然资源 (4)第⼀节⾃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4)第⼆节我国⾃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4)第三节我国⾃然资源开发利⽤的现状 (7)第四节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7)第三章中国的⼈⼝ (8)第⼀节中国⼈⼝概况 (8)第⼆节中国⼈⼝发展及政策 (9)第三节中国⼈⼝问题 (11)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12)第四章中国的⽣态环境 (13)第⼀节中国⽣态环境的历史考察 (13)第⼆节中国⽣态环境状况评价 (13)第三节中国⽣态环境问题趋势分析与对策 (15)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6)第⼀节概述 (16)第⼆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6)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7)第六章中国第⼀产业发展与布局 (19)第⼀节概述 (19)第⼆节中国的粮⾷作物与布局 (19)第三节中国经济作物⽣产与布局 (20)第五节中国畜牧业⽣产与布局 (22)第七节中国农业分区 (23)第七章中国第⼆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24)第⼀节中国⼯业概述 (24)第⼆节中国能源⼯业 (24)第三节中国原材料⼯业 (28)第⼋章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30)第⼀节概述 (30)第⼆节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 (30)第三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布局 (32)第九章中国的经济区划 (33)第⼀节中国的⾏政区划 (33)第⼆节中国的经济区划 (34)第三节中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35)第⼗章东北地区 (36)第⼀节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 (36)第⼆节区域经济的历史基础 (36)第四节全国重要的农林牧基地 (37)第五节区域经济的内部差异 (37)第六节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 (38)第⼗⼀章环渤海地区 (39)第⼀节区域优势与问题 (39)第⼆节环渤海地区:发展现状 (40)第三节重点开发地区 (40)第四节环渤海地区:发展趋势 (40)第⼗⼆章长江三⾓洲及沿江地区 (41)第⼀节长三⾓及沿江地区 (41)第⼆节长三⾓城市群 (42)第三节长江三⾓洲区域规划 (43)第⼗三章东南沿海区 (43)第⼀节区域发展的⾃然基础 (43)第⼆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44)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 (45)第五节区域经济 (45)第⼗四章中部地区 (46)第⼀节区域环境与区域特点 (46)第⼆节区域产业布局特⾊ (47)第三节经济空间结构 (48)第四节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48)第5节区域发展新动态 (48)第⼗五章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 (49)第⼀节战略地位与区域环境 (49)第⼆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49)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0)第四节经济发展战略 (50)第五节经济地域结构 (50)第六节西藏⾃治区 (52)第⼗六章西北地区 (53)第⼀节资源、⼈⼝与环境 (53)第⼆节区域经济特征 (54)第三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54)第四节重点发展的经济核⼼区 (55)第五节经济发展战略 (55)绪论⼀、中国经济地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1.普通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以中国整个国⼟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林婉如中国经济地理(第3版)(林婉如..

附录1章后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绪论■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举例略。
(2)答: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预测性等。
举例略。
▲填空题(1)经济布局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预测性(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选择题(1)A (2)B (3)CD■技能训练略■观念应用▲案例题分析提示:涉及的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等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实训题老师指导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分析当地的宏观经济布局。
第1章经济布局的条件■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季风气候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这又使我国热量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农业生产呈现出东农西牧、南稻北麦的基本格局,同时又使我国成为旱涝、风灾、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2)答:我国能源绝对数量多,种类齐全,在分布上存在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而且不同地区的能源种类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但我国能源资源在总量、分布与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可观,种类齐全,是世界上矿种配套条件好、能最大限度满足工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少数国家之一。
但矿产资源在种类构成、地区分布、埋藏条件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3)答: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4)答:我国人口分布总的规律是东多西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5)答:人口素质要通过多方面指标来反映。
它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制度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及人口健康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快速、稳步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发展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迫在眉睫。
经济地理第一章

2 古代西方地理学对经济地理的贡献
西方地志派的代表,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
斯特拉波(约公元前63-公元20年)所著的《地
理学》(17卷),是西方第一部地理志
3 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方向 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内容 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特色与缺陷
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
综 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 济和整个 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 弱 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第一章
绪论
作者 李小建 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方向 公司地理学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本书的框架体系(p24图)
绪论 1章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 2-6章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7-9章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 10-12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进口
加工生产
利润下降 环境污染
产品出口
⑤ 触动了谁的利益?
全球重要资源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世界10 家油气公司控制着全球油气储量的70.5%和产 量的58.4%,拥有资产最多的3家美英油气公司 生产世界近一半的油气下游产品。金属矿产方面, 全球排行前15名的跨国矿业公司控制着全球铁 矿石产量的76%。
二、中国“资源威胁论”与“地大物博”论 1、 中国“资源威胁论”
20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出现于欧美国家
代表性观点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EPI)表示,中国对全球主要基本物资
和其他日渐枯竭资源“无法满足”的需求,使得西方世界消费形态建立的经济 发展模型备受挑战。中国是一个极具“资源扩张性”的大国,不断在全球不计 成本地寻找资源与能源,抬高全球资源的价格。 国内外背景: ① 国内资源需求旺盛,供需矛盾加剧。 ② 我国资源进口的依赖加重。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 近几年世界资源消费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中国 ④ 中国“走出去”矿产资源战略受阻
到2014年,我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是连续8年超 过10亿吨,处于稳定增储期。
④ 中国进口资源不仅仅是满足内需?
出口导向型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是全球彩电、空调器产量最大的国家,产 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一半用以出口。
中国为能源矿产进口和涨价付出沉重的代价?
成本增加
思考题: 如何应对中国资源威胁论?
2、中国“地大物博”论
讨论:
中国“地大物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前应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地大物博”论?
从资源的绝对量和开发利用潜力来看 从资源的相对量来看 从资源的质量来看 从资源的供求关系变化来看 要有辨证的观点,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资源管理 。
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口数量增长
经济规模扩大
综合利用水平低
资源供求形势严峻
生态环境污染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资源压力巨大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空间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大量 对 绝 源 资 要 主
水资源与耕地组合:
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
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如果按照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 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 仅占4.7%;江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42.6%,而矿产资源仅 占全国的10.2%。
第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 自然和生态环境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地理位置与疆域 中国自然资源条件 中国生态环境基础 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模式选择
第一节 中国地理位置与疆域
一、地理位置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 •位于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海洋——太平 洋的西岸
优势:
① 是谁耗用了大量的世界自然资源?
目前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是靠消耗全世界 已探明储量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目前年消费量石油占全球的62%,铝、粗钢和铜占 50%以上;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20%以 上,总资源消费量相对是比较低的。美国1900年至 1975年、日本1945年至2000年,人均累积消费钢都 超过20吨,中国到2004年人均累积消费钢只有2吨。
中国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其中处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 度最宽,水热条件良好,自然资源物种众多,和其他国土面积较大 的国家对比,没有像俄罗斯、加拿大那样有广阔的严寒冻土地区, 也不像位于热带中心的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那样炎热过湿。
没有“回归线荒漠”现象产生。季风强盛,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海陆兼备,邻国众多。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往来。
世界危机是相对的、普遍的 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支柱性矿产探明储量的储
采比超过40年、铁矿、铝土矿超过100年。特别是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储量将会有所增大。
③ 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资源开发潜力大
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 为三分之一,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较大。石 油探明程度约33%,储量和产量增长具备资源基础。天然 气探明程度约14%,1000米以浅的煤炭查明程度约37%, 资源前景广阔。部分。油页岩资源潜力可观,有望 成为可供利用的重要油源。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 平均35%,铁、铝等大宗矿产查明率40%左右,预测我国 1000米以浅未查明的铁矿石远景资源有1000亿吨以上。
中国人均消费石油242公斤,世界平均是590公斤,而 美国人均消费了3吨多,日本人均消费了1.9吨;从人 均进口量来说,中国人均进口是100公斤,世界平均是 400公斤,而美国是2.1吨,日本也接近2吨。
② 中国引发了世界资源危机吗?
世界资源危机早有显现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被认为是资源有限论 和悲观派的代表作。报告发表后的1973-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 许多地区发生资源紧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海域辽阔,资源丰富。 经济地理区位?
二、疆域辽阔 区位优势的相对性、历史性
中国陆上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 界第三位。大致相当于除俄罗斯以外的整个欧洲的面积。
课堂讨论: 辽阔的疆域对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
响?
①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 ② 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提供了蕴藏场所 ③ 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 ④ 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国土开发必须因地制宜 ⑤ 人流物流空间跨度大,受地形影响地域经济联系不便 ⑥ 可有效利用国土空间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地区组合
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 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
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① 总量大,人均相对量不足 ② 种类齐全,部分资源质量不高,开发条件不理想 ③ 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不甚合理 ④ 资源开发强度高,浪费和破坏严重 ⑤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