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精练100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A. 商朝B. 西周C. 秦朝D. 汉朝答案:C2.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是:A. 和亲B. 闭关锁国C. 开疆拓土D. 重农抑商答案:C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其中进士科是:A. 以武艺取士B. 以文学取士C. 以法律取士D. 以算术取士答案:B4.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A. 韩愈B. 柳宗元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D5. 元朝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歧视C. 民族融合D. 民族隔离答案:B6.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探索新航路答案:B7. 清朝康熙帝在位时期,推行的“更名田”政策是指:A. 将私田改为官田B. 将官田改为私田C. 将无主田地分配给农民D. 将农民的田地重新分配答案:B8.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明朝的开国功臣?A. 徐达B. 常遇春C. 刘伯温D. 岳飞答案:D9. 清朝雍正帝时期,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是指:A. 将人口税摊派到土地上B. 将土地税摊派到人口上C. 将人口和土地税合并征收D. 将人口和土地税分开征收答案:A10.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望远镜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制2.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他于618年建立了唐朝。

答案:李渊3. 宋朝时期,经济中心逐渐南移,____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答案:江南4. 元朝时期,____被尊为国教,对元朝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藏传佛教5.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海防,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了____。

答案:万里长城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及其影响。

中古选择题 附答案

中古选择题 附答案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精练一1、《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A、分封制B、宗法制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下列对文中“势”的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最合理的政治制度C.分封制有利于保持“天下共主”的局面D.分封制的实行具有有利的政治条件3、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封建政治”是()A、封建社会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D、封邦建国4、《礼记··表记》记载,“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5、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地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 D行省制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B、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C、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军工政治向文明政治转变7、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中央集权制B. 郡国并行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9、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附答案)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地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据此回答1-3题1.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a)A.小篆B.楷书C.金文D.隶书2.《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

《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c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3.《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那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 b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七月亨葵及稻。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

”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宋朝时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的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据此回答4—5题:4.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陆路贸易为主转为宋元海上贸易为主的原因,不包括( c )A.北方战乱,殃及丝绸之路B.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C.封建王朝实行闭关政策D.造船及航海技术的提高5.中国在古代未能成为“海上强国”和“商业革命”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共同原因,包括①封建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②封建政府采取闭关自守和压制贸易发展的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基础④封建剥削沉重,影响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a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每一时期的思想、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当时现实生活为源泉的,是以那个时代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史通常指的是从哪个时期开始?A. 旧石器时代B. 夏朝C. 商朝D. 周朝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哪种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以下哪项产生了重要影响?A. 农业发展B. 商业繁荣C. 文化交流D. 政治稳定4.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5. 明朝时期,哪项技术的发展对航海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A. 火药B. 指南针C. 造纸术D. 印刷术二、填空题6. 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

7.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_________地位。

8. 唐朝的都城是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9. 元朝时期,忽必烈建立了_________,标志着元朝的建立。

10.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了“_________”政策,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三、简答题11.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请列举唐朝时期的三大诗人,并简述他们各自的诗歌特点。

13.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14. 清朝乾隆年间,对外关系有哪些主要特点?四、论述题15.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6. 分析清朝康乾盛世的成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17.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中央集权措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1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唐朝开放政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唐朝时期,长安城内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使节,唐朝的文化、艺术、科技等传向四方,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元素。

六、案例分析题19. 以“贞观之治”为例,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才能及其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史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历史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历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A. 封建制B. 郡县制C. 禅让制D. 世袭制答案:B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哪一科是选拔文官的主要途径?A. 进士科B. 明经科C. 武举科D. 明法科答案:A3. 明朝时期,哪一位皇帝在位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海禁”政策?A. 明成祖B. 明宣宗C. 明英宗D. 明世宗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A、C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以下哪些?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A、B、C、D三、填空题1.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推恩令”,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答案:削弱诸侯王的权力2. 唐朝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之一《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句,这首诗反映了_______。

答案: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的衰败景象四、简答题1. 简述清朝康熙皇帝的主要政绩。

答案: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外平定三藩之乱,对内实行“仁政”,推行“摊丁入亩”等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描述一下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编纂过程及其意义。

答案: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历时五年完成。

它汇集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各种书籍资料,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对保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论述题1. 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文景之治的实施,为汉朝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部编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反映了()A.《史记》题材多样B.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C.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D.艺术价值相当高2.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公元916年建立起庞大帝国,它的建立者是A.颉利可汗B.耶律阿保机C.皮罗阁D.铁木真3.“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行B.焚书坑儒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黄巾起义4.唐朝国势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A.黄巢起义B.五代十国C.安史之乱D.藩镇割据5.“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列封建王朝中结束了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有①秦朝②西晋③隋朝④元朝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学而优则仕”(注: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以下能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推恩令D.科举制7.为进一步强化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的皇帝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明熹宗8.历史课上,小华问小东:“‘暴君’是什么意思?”小东得意地说:“‘暴君’是指统治极度暴虐腐朽的统治者。

”下列君王中不属于暴君的是A.夏桀B.商王汤C.商纣王D.周厉王9.历史上,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政权分立局面,于589年重新完成统一的朝代是A.秦朝B.西晋C.隋朝D.元朝10.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A.581--618年B.589--618年C.581--600年D.588--618年11.下图所示内容是A.都江堰B.长城C.大运河D.北京城12.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13.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的是()A.铁木真B.元昊C.完颜阿骨打D.阿保机1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2023届历史班考前选择题练习(中国古代史100题)

2023届历史班考前选择题练习(中国古代史100题)

2023届历史班考前选择题练习·中国古代史一、单选题少数民族名称是()A.匈奴B.契丹C.鲜卑D.女真7.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所示内容出自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1其故何也?吾欲思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他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A.军功授爵B.崇文抑武C.废除宰相D.迁都南方10.下图是明制的期是一远航活动的路线图。

这里所说的“远航活动“是指A.鉴真东渡日本B.郑和下西洋C.玄奘西游天竺D.新罗人来华11.下图中,皇帝之下所设制度被称为A.三公九卿B.内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12.5世纪末,迁往洛阳的鲜卑族王公贵族们纷纷改姓汉姓、改说汉语、改穿汉服,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A.商鞅变法B.文景之治C.孝文帝改革D.贞观之治13.下面中诗句反映的史实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A.秦朝暴政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安史之乱14.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这一措施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D.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1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确立于A.公元前3世纪初期B.公元前3世纪末期C.公元前2世纪初期D.公元前2世纪末期16.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位于如图的A.①B.①C.①D.①17.某校高一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的主题是A.科学技术发达B.医学领先世界C.手工技艺精湛D.绘画成就卓越18.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该事件最有可能是隋朝A.开通大运河B.三征高丽C.广设义仓D.营建两都19.东汉初年,人口达到5 300万。

集训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00题(解析版)

集训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00题(解析版)

集训01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00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山东省2021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跋山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打制方法制作的工具,如石锤、刮削器等,“对于……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具有重大价值。

”由材料我们可以推知该遗址属于()A.农耕时代B.旧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D.青铜时代【答案】B【详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由材料“出土了丰富的打制方法制作的工具,如石锤、刮削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可以推知该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B项正确;中国农耕开始于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青铜时代指石器时代后、铁器时代前的一个时代。

这时人类已经能用青铜制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能用青铜铸造器物,也叫铜器时代,排除D项。

故选B项。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A.考古发掘B.文字记载C.神话传说D.专家推测【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发掘可以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一手史料,为历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A项正确;文字记载属于二手史料,排除B项;神话传说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人们口口相传的对祖先的记忆和传说,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专家推测的可信度没有一手史料大,排除D项。

故选A项。

3.在距今4千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发现了粟和黍为主的农作物、彩绘陶器等遗存。

如图中文化遗址与“陶寺遗址”最相似的是()A.A B.B C.C D.D【答案】A【详解】距今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半坡遗址与“陶寺遗址”最相似,A项正确;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精练100题赋役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制度。

据此回答1~12题。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其实质都是( ) A.封建地租剥削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地主阶级统治D.确立封建社会制度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开始实行时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变增加,增加的一部分主要来自于( ) A.农民阶级B.大商人C.地主阶级D.手工业者3、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后又实行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赋税轻后者赋税重B.前者征税不定时后者征税固定时间C.前者不以户口为准后者按户为准D.前者与国家授田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4、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租调制③唐代租庸调制④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募役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隋唐政府将北魏的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6、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 )①租庸调制已无法实行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遏制了土地兼并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⑤封建经济的发展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8、隋唐时期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9、对西汉的编户和赋税制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编户农民没有独立的身份B.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C.农民的田租和赋税都较轻D.郡县和封国征收的赋税都要上缴中央10、唐朝的赋役制度比前代的新变化表现在:( ) A开始以庸代役B收取“租”和“调”C按人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D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12、推行一条鞭法的意义是:( )①人头税最终被废除②松驰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③简化征税手续、减少征税成本④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表现。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3-18题13、秦汉时期,以下哪一地区尚未使用铁制工具( )A.蒙古草原匈奴居住区B.珠江流域越族居住区C.闽江流域越族居住区D.西域各民族居住区14、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5、茶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是在()A.南北朝B.唐朝C.南宋D.元朝16、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推动农业商品化的是()A.开征茶税B.推行市易法C.实行赋役征银D.发展互市贸易17、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18.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都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三项水利工程按其所在流域,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 ) A.郑国渠、都江堰、芍陂B.芍陂、郑国渠、都江堰B.都江堰、郑国渠、芍陂D.郑国渠、芍陂、都江堰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和曲折。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9-22题19、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20、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21、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包括( ) A.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B.扬州、益州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C.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D.江浙地区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22、下列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B.处在机器大生产的前夜C.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D.已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改革、变法、政策调整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据此回答23~28题。

23、“商君(商鞅)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变法( ) A.适应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受到新兴地主大商人支持拥护C.适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D.适应了称霸斗争的需要24、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法令被废除,最根本原因是( ) 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B.新法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C.保守派上台执政D.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25.战国时期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主张,打击了()A.新兴地主B.奴隶主贵族C.商人D.农民26.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27.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 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28.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A.募役法B.市易法C.青苗法D.方田均税法我国古代从汉至清,中外交往频繁。

据此回答29~40题。

29、秦汉时期,中国已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亚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30、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都护的设置.甘英对西亚的地理和风俗人情的了解31、唐朝时,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会,其原因是( )①海上贸易发达②商品经济发展③经济重心南移④广州地理位置优越A.①②④B.②③.①②③④D.①③④32、南宋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西达红海沿岸,其最重要的条件是()A.国力空前强大B.商品经济的活跃C.政权位于东南沿海D.造船技术水平高33、明中后期,我国的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其根源是()A.西方殖民者侵扰边疆.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C.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4、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A.应用性技术B.农作物良种C.手工业产品D.书画艺术品35.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民族有很大的吸引力。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①华侨下南洋②回族的形成③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④土尔扈特回归祖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 ③④D.②③36、唐文化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A.科技上B.文学艺术上C.日常生活上D.宗教哲学上37、唐朝与朝鲜、印度的交往,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A.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影响B.宗教相互影响C.文化和艺术相互吸收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38、两汉时期经过丝绸之路先后西传的技术是:()①漆器②铸铁术③井渠法④养蚕缫丝技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9、隋唐时,中国曾与哪些国家、地区互遣使节:()①朝鲜半岛②日本③东南亚一些国家④波斯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0、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立台湾府共同的作用是()A.巩固海防B.驱逐殖民势力C.管辖边疆D.维护国家主权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下的中央官制几经变迁。

据此回答41~51题。

41、战国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是:()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42、秦始皇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面存在巨大失误的措施是:()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C.文化方面D.民族关系方面43、清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大的障碍是()A.丞相B.议政王大臣会议C.内阁D.军机处4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45、明朝统治者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特务机构,反映了①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②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③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善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①④B.②③①①②③④D.以上四项均不正确46、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47、分封制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但分封王侯的方式却为许多封建王朝继续采用,其主要原因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的需要B.镇压人民反抗的需要D.保证封建君主“家天下”的需要48、北宋在各地方设置通判,其主要职能是()A.掌握州的行政、军事大权B.负责州的司法和刑狱C.负责监督知州D.制约节度使的权力49.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度D.以法治理国家5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51.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弱④这一制度对隋朝以后各朝影响深远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均成就斐然。

回答52~61题。

52、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