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的道路。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指导下作出的伟大创举,下面,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永恒发展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新的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而一个个有限的过程就组成了无限的发展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思想最早传入中国是19 世纪末,但并没有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广泛注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真正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建设中,我们学习吸取了苏联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为完善苏联模式一些缺陷和不足,我们党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任何开拓性事业都难免出现曲折和失误。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先后出现了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年开始

的文化大革命”等严重错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

历史经验教训,提出要破除长期形成的僵化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十二大首次提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形成;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鲜明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进步和成就,也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但作为新生事物,终将以其坚韧的生命力,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体现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联系,也可以相互转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中国革命过程来看,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正确的革命办法,最终只能走向穷途末路,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是抓住了革命的主要矛盾。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冷战”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洞悉时局,牢牢抓住了和平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论断的指导下,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革命力量大为削弱,但共产党人以顽强的毅力扎根农村,艰苦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用一次次反围剿”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形成了燎原星火。建国后,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决策清楚地认识了量变和质变的规律,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我国的奋斗纲领,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8 年,我们党在不断取得的胜利面前产生了骄傲情绪,错误地估计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决策,实施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这一决策没有正确区分部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急于求成,最终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经验教训、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发展弊端的基础上,做出了我们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领导中国人民重新进入了量变积累的正确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国情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发展布局的形成,再到“五位一体”发展布局的确立,不断深化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关系做出的正确判断。我们也只有这样,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