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收获——认识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研究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作者:翟文忠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2期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国大学作者简介:翟文忠,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318哈佛大学是美国通识教育的引领者,对国际通识教育的影响深远。
哈佛大学能跟随时代的变化,把握通识教育发展的脉搏,引领通识教育的潮流。
面向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的阅读推广较为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阅读推广体系,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建立于1636年。
哈佛大学下设14个学院,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哈佛商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牙科医学院、神学院、教育学院、哈佛法学院、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藝术与科学研究生院和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
2019年,哈佛大学设有46个本科专业、134个研究生专业,学校有本科生66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3000余人,在校全体教员约2400人。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
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指出:通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包括培养年轻人的才能和态度,培养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具体而言,通识教育是相对于非职业性教育而言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或理念,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享誉世界一、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独立思想、学术规范、注重人文、教学与科研緊密结合。
1、独立思想是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原则。
哈佛大学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相应地,教学也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一入校,就会被反复教导:你们到这里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
教授也自觉地把独立思想原则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他们创造了平等、轻松和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创造和思想探索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等级关系。
教师把很多时间花在研讨课、个人或小组辅导、实验和查询档案资料等。
对学生的考核,不再使用常规的考试方式,而是采用研究论文的形式。
这样学生花在课堂之外的时间更多,可以独立探询未知的事物。
这种做法更加强调大学对学生的重视。
2、严格的学术规范是独立思想得以科学论证的重要保证。
抄袭、剽窃和改头换面的移植,是哈佛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大忌。
哈佛教授不仅要求学生论文的所有观点必需建立在扎实的文献搜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而且要求作为主要依据的文献,必须是规范化的学术研究的产物。
哈佛大学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使得学生追求科学研究的独立学术思想,养成严谨的学风,从而对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3、哈佛非常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哈佛重视学习学科的基础理论。
学校认为,未来社会中有很多人至少要改变一到两次主要职业,如果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不是过分专门化的或狭窄的,他们就可以成功地调整自我(适应新环境)。
在哈佛享誉世界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每个哈佛本科生必须修满涵盖8大学科领域(7大类)的32门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数理伦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探求对他们所遇到各种情景的最透彻的理解。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镜诠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镜诠作者:姜国钧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06期1.一般而言,教育要完成两件事情:其一,帮助年轻人成为一个个体的人,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其二,竭力使他们能适应公共生活,也就是说,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应该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
……这部有关通识教育的报告,必然要从广义上的“人”的“完整性”而不是从狭义上的个人“能力”角度来探讨教育如何为人生做准备。
[p2]本报告的主要问题不是关注课程对每个人的不同影响,而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必要联系和共同之处。
尽管民主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尤其在技术时代,因为该时代本就更加鼓励功能的分化和观点的多样性——但是它同样要依赖于共同的规范所产生的约束力。
或许民主社会比其他社会更依赖这种约束力,因为民主所蕴含的分化力量太强大了。
[p8]2.一个世纪以前,毫无疑问地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目标:培养基督教公民;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个培养目标。
学生的逻辑能力由数学培养,其品位依靠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经典著作来塑造,演讲能力有赖于修辞,理想通过基督教伦理养成。
[p32-33]如果从这一点上认识“遗产”,宗教教育与古典名著教育之间就存在着非常近的相似性。
主张后者的人,把教育主要描述成为一个通过语词和数字的技艺——即所谓“三科”(语法、逻辑、修辞)和“四艺”(数学、几何、天文、音乐)——进行学术训练的过程。
但是,这种训练的内在理念是返回古典(antiquity),而其所依凭的著作事实上都是西方传统中的名著。
因此公正的看法似乎是,在不否定这种课程的学术训练价值的前提下,把它主要看做是在学生面前开放那种形成了西方人心智的学术力量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名著教育可以被看做是新教精神的世俗延续。
……但确切地讲,如同宗教教育一样,这种名著教育究其实质就是要把文化遗产介绍给青年学生。
[p33-34]研究过去,在于极大地丰富现在的意义,同时要通过简化从历史中精选出来的作品和问题来澄清这种意义。
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21.0219世纪伊始,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 )帕卡德(A.S.Parkard )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1],“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一项重要内容。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
[3]1945年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对完整的人做出具体解释,这些能力应为: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
[4]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5]当前,作为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基础上的“质量提升”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6]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从数量规模到教育质量的转变。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以及价值塑造等方面遇到了瓶颈。
此时可以将目光放眼于世界,向其他国家借鉴优秀的经验。
其中,美国的通识教育具有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参考并从中汲取其在发展通识教育中所提出的方案及其经验教训。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一)开端:重视核心课程的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从现代意义上来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1917-1919年的实践被公认为美国通识教育的起点,为各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不过当时哥伦比亚的通识教育实践也仅集中于少数教师的教学。
美国通识教育在推动通识教育方式上较为多元,有核心课程和平均选修的方式。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内容涵盖了本科生所需的知识领域。
哥伦比亚最早提出“核心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类似于我国的公共必修课。
核心课程包括:外语(四个学期,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王宁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摘要: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比较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也不断地更新改革,尤其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高校为代表在通识教育建设方面特色鲜明,为世界各国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社会培养了人才。
(完整版)通识教育课程的心得体会

大学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通识教育百度百科是指“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识教育传递的是一些涉及生活,学习,社会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知识。
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
一个具备理想通识教育人格的学生,将不只拥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批判反思,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的价值,对宇宙充满好奇,并知道如何进行探索。
首先来分析一下我国现阶段教育现状(1)我国教育功利化严重,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遇冷”。
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
如近几年来,大学中掀起了一阵“考证热”。
在校大学生有的读英语培训班,准备考托福雅思;有的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还有的忙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然而,那些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学科却乏人问津。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的管理层也认为学那些东西没有用,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专业的技能,拥有了相应的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因此,大学教育甚至被戏谑的说成为“考证教育”。
(2)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大学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缺乏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忽视通识教育。
例如,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文、理科资源的分配过度不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严重失衡。
对于理工科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是薄弱环节。
学生文化陶冶不够,人文素质不高。
而对文科学生的培养而言,。
有些偏文科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与能力,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还有些偏理科的院校只注重理科思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
(完整版)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
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
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
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
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
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
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
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
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
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之所感

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之
所感
郭艳静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社会建设的后备生力军,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是否能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945年发表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反映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所致力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应全面发展的原因,并就大学生如何全面发展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总页数】2页(P171-172)
【作者】郭艳静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镜诠 [J], 姜国钧
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未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报告 [J],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王永茜
3.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r——《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与《美国精神的
封闭》之镜鉴 [J], 刘璐璐
4.通识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之镜鉴 [J], 孙昕妍
5.自由思考与独立评判:哈佛通识教育之魂——《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述评 [J], 潘涌;倪晓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39·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方大学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SK2016A0129)阶段性成果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徐小莹(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摘 要:通识教育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有明确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管理制度。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
本文从探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出发,总结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进而指出对我国开展通识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借鉴1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1.1 哈佛早期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时值美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阶段,哈佛大学在全美首先推出了自由选修制度,从而形成了通识教育的雏形。
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推行的主修与分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主修学科和各专业领域内必须完成的通识课程体系。
由此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雏形被基本建立起来,一直没用至今天。
1.2 通识教育理论的确定1943年由哈佛大学校长Conant 抽调12名专家对通识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于1945年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确立。
书中明确了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传统和促进人文素质的传递的基本观点。
并且着重阐述了通识教育要培养人的4种能力,主要指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分辨价值能力。
书中还系统的表述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框架和课程教学方案。
指出了6门通识课程,规定了学生要在6门课程中至少选修自然、社会和人文中的一门课程。
该方案从问世后被自用了25年。
这本书也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走向了成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里程碑。
1.3 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为解决哈佛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和专门化等问题,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后,哈佛大学通过使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来代替上文提到的分类选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收获——认识通识教育
作者:梁艳影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问题希望
论文摘要:“通识教育”这个术语有点模糊苍白。
它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如果有这样的知识的话)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
它指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而“专业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
此二者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完全分离的。
认为这两种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分是错误的。
(P40)如果我们将通识教育看作某种无定形的东西,也就是说,认为通识教育就是选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如果我们将通识教育看作某种消极的东西,即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对专修领域之外的课程的学习,那么,这将是最不幸的。
(P44)
带着新年的喜庆,听着窗外的鞭炮声,我又读了被誉为通识教育的“圣经”的这本书,夹杂着对通识教育普及的渴望,虽对自己目前接受的教育形式有所遗憾,但仍知足,仍为教育者们不懈的努力而感动。
请让我展示我在这本书中的收获吧。
1、远近高低看通识教育
看完摘要中所写的,想必读者对通识教育已有初步的认识。
事实上,通识教育早期阶段是自由教育,它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全人”(Whole Man),在这里全人可以指“好”人(Good Man),善良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和有用的人(Useful Man),它着重于培养人的四种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有效思考的三个阶段:逻辑的、关联性的和想象的,大体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三个学问领域分别对应),交流思想的能力(有效的交流不但依赖于清晰的思维、简洁有力的表达等技巧,而且还依赖于坦诚之类的道德品质),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它涉及的是学生将全部思想运用于经验领域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价值植根于事实,人类的理想无论如何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当然,以上的论述是学术性的。
通俗一点,通识教育就是一位从大学走出来的道德美好、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复合型公民所接受的教育。
当然,这也是我作为大一学生所追求的毕业形象。
下面让读者通过事例看通识教育:最近,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栏目来了这样两位求职者---第一位,刘先生,27岁,在马来西亚攻读MBA,想来此求得一份关于市场营销的工作,月薪4444元。
他在上高三时就开始考英语六级,成为老师眼中学英语的神童。
他的学历能让各位考官眼前一亮,但面试中他琐碎而冗长的回答,让大家有些失望。
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一份工作,英语棒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有他谦逊努力的姿态为自己加了一个筹码。
第二位,王小姐,21岁,从18岁就开始外出打工,没有大学毕业证让她在开始找工作时到处碰壁,但她那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她最终积累了2年舞台幕后工作的经验,来此想求得制片人或制片人助理(当然,后来考官也指正制片人已最基础了,没有制片人助理这个职位)的职位,月薪3000—4000元。
凭借丰富的经验、礼貌而又沉稳的气质及骨子里透着的那股干劲让她获取12盏灯,意味着百家企业任她选。
这个案例透射出以下几点:
a、通识教育不仅仅在大学阶段,在社会中如找工作及工作期间都会接受的到。
b、知识丰富的人不等于人才。
通识教育的人文学科何其重要。
c、通识教育的实施应受到重视,知识全面、道德良好,两者应兼备。
2、浅谈通识教育中的问题
问题包含许多,有兴趣的读者可详读庞海芍的《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希望》。
在此分析两个问题,如有不妥之处望读者指正。
学校偏向问题:在这里首先提出两个著名观点---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the Jeffersonian and Jacksonian):前者认为民主制度应该发现并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机会,后者认为民主制度应该提高学生的平均水平。
也许读者会认为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但它们正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许多学校仅偏向某一个观点,偏向前者的对普通学生不公平,偏向后者的把有天赋的学生淹没了,教育者们常常要么设置一套冰冷的忽视大多数人的文化标准,要么放任一种平淡乏味的平等主义,真是不幸啊!向有能力的人提供舞台,给普通人提供机会才是我们想要的。
多元化问题:深入思考,学校之所以难以拿捏以上两种观点,还是因为学生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知识多元化。
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思考方式,他们的智力也有所差异。
内在差异如心智、观念,外在差异如贫富、着装和随之接踵而来的问题让学校无以应对,正如书中写到:通识教育如何能适应不同年龄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能适应不同能力和观念的学生,以至于深深的吸引每一个学生,然而又在目标和基本的教学上保持一视同仁?(P73)那我就在书中陈述的基础上异想天开一下:假如有一个机器人识别仪,就像《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的魔镜那样,在学生从开始上学时就能分辨他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通识教育方案,用教育的多样化解决学生、社会的多元化,同时又利用了知识多元化,而且这样对每个学生也尽到责任,岂不美哉!现实点,这个机器人识别仪是可以人工代替的,关键是是看教育者是否用心,是否尽责。
善于思考的读者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还有如教师的问题、课程布置、各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不同作用等问题,由于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自己暂时不能做出更多的分析,但随着知识的增加我能更透彻的理解通识教育,对以上做出分析。
望读者见谅。
3、深深希望
读完“哈佛学院的通识教育”后,很羡慕他们的导师制度(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就得到导师的指导)、专修和分布必修制度以及教育者对“共同经验”的重视。
哈佛学院只是哈佛大学的一部分,那里的教育者会设置“通识教育委员会”来分析通识教育中的问题。
我明白中国的大学与美国的大学有所差距,他们的学生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只希望通识教育在中国不仅仅是在名牌高校实行,仔细分析通识教育,教育者会发现在小学、中学、大学都会留下通识教育的痕迹,而不会教育出功利化、只重知识而不重实践的大学生。
当然中国的大学生也不缺乏知识和能力兼顾者。
本书还认为“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有一个辅导员”,当然,这不是我不敢希望的,但本书的这个观点我会认可并强烈希望:通识教育着力培养的4种能力,既是那些花四年时间受较少职业训练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同样也是初级学院和商贸或职业学校中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P143)如果这个希望能实现,根据“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逻辑推理,中国也就真的更加强大了。
缩小谈论范围,我想,新诞生的“人文学社”可以发展成为“通识教育委员会”,这也算完成学社的最大目标---成为中国通识教育的试验田。
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希望对有关通识教育的“希望”早点实现,希望自己下学期仍坚持不懈,过得充实而快乐,希望每位朋友对未来的目光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