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理 24 *
*
*
*
*
*
*
*
*
*
*

料 25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28 + - * - - - - - - - -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安全、可控和稳定。 有效性评价:实验部分(主要药效学研究)、临
2、给药途径和容积
小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不 超过0.4ml/10g体重,注射给药不超过1ml/只。大鼠禁食 (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不超过3ml/只;腹腔注射不 超过1.5ml/只,静脉、皮下注射不超过1ml/只。
3、观察时间
不同药物的中毒症状出现早晚不同,如为代谢产物 引起的毒性,出现时间可能较晚,因此,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时间至少1周,如遇迟发性或进行性反应时,还要适 当延长。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以排 除非药物因素引起的死亡。
3、呼吸系统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麻醉猫或犬身上观察并 记录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如在有效 剂量下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一步作呼 吸中枢抑制实验,肺溢流实验,初步分析对呼吸系 统的作用部位。
4、其他
根据不同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可再适当增加观 察其他系统的指标。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 物质。
第四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
及其制剂。
第五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 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等。

中药新药的药效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方案,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其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的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等,其目的是对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本要求(一)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

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结论判断准确。

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要求,药理研究也可参照实行。

二、主要药效研究(一)试验方法的选择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特点,根据新药的主治,参照其功能,选择相应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试验。

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

2. 药效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

(二) 观测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

(三) 实验动物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等,应有详细记录。

(四) 给药剂量及途径1. 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

2.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说明原因。

(五) 对照组主要药效研究应设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必要时增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而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则是关于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的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揭示中药的治疗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使用。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指导中西药物的联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

3. 毒理学研究:中药毒性的研究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

毒理学研究从中药对人体的致死剂量、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揭示中药对人体的毒性机制,并提供中药的毒性评价和风险控制依据。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研究: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对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

主要包括给动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指标的影响,以此来评估中药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理学研究:慢性毒理学研究是评价中药对人体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长期观察和检测,评估中药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慢性毒性效应。

3. 细胞毒性研究:中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揭示中药的毒性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4. 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毒性评价,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等。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主要研究药物 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而中 药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
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都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 作用的科学,但侧重点不
同。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 交叉和互补,例如动物实
验、细胞实验等。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的研究结果为临床用药提 供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
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 论治、多靶点作用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 :与现代医学相结 合,推动中药现代 化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范围
中药药理学在中 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药 物开发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健 康保健中的应用
中药毒理学与中 药药理学的关系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联系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毒性、 药效、药物药毒理学的起源:古代 中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中药毒理学的发展:现代 医学对中药毒性的研究
中药毒理学的现状:国内 外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挑战
中药毒理学的应用范围
药物毒性研究:研究中药的毒 性作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 供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研究领域的拓展: 从传统中药扩展 到现代中药,从 单一药物扩展到 复方药物
研究深度的挖掘: 从药效学研究深 入到毒理学研究, 从细胞水平深入 到分子水平
研究合作的加强: 加强国内外合作, 共享研究成果, 推动中药毒理学 与药理学的发展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中药毒 理学与药理学 研究方法需要 不断创新和完
体外实验法
细胞培养:将中药成 分添加到细胞培养液
中,观察细胞反应

第四章 中药新药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

第四章 中药新药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

试验要求 动物 种属:某些新药“长毒”要求两种动物、 ① 种属:某些新药“长毒”要求两种动物、啮 齿类常用大鼠,非啮齿类常用犬。 齿类常用大鼠,非啮齿类常用犬。 体重和年龄:大鼠-年龄为6周 体重约100 ② 体重和年龄:大鼠-年龄为 周,体重约 年龄4~ 月 克;犬-年龄 ~6月。 动物数量:大鼠-如试验时间少于90天 ③ 动物数量:大鼠-如试验时间少于 天,每 个剂量组雌雄各10只 如多于90天 个剂量组雌雄各 只;如多于 天,每组雌 雄各20只 每个剂量组雌雄各二只。 雄各 只。犬-每个剂量组雌雄各二只。
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般药理研究
仅新药材、有效成分或部位、 仅新药材、有效成分或部位、中药注 射剂需要申报,其他类中药新药免报。 射剂需要申报,其他类中药新药免报。
1.动物 . 常用小鼠、大鼠、 犬类,最好采用清醒动物, 常用小鼠、大鼠、猫、犬类,最好采用清醒动物,也可用 麻醉动物。 麻醉动物。
剂量 小剂量组- 应设三个剂量组 小剂量组-给等效剂量 或略高于动物有效剂量;大剂量组- 或略高于动物有效剂量;大剂量组-能产生明 显毒性反应的剂量;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 显毒性反应的剂量;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 剂量差用等比级数。 剂量差用等比级数。 给药途径 原则上应选用与推荐临床试验给药途径一 致的途径。临床用药为静脉注射者, 致的途径。临床用药为静脉注射者,大鼠可采 用其他适当给药途径。 用其他适当给药途径。 试验周期 长毒试验给药时间一般为临床试验用药期 的2~3倍,最长半年。 ~ 倍 最长半年。
观察指标 ① 一般观察 体重、食量、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粪便 体重、食量、外观体征、行为活动、 性状等。 性状等。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② 血液学指标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凝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凝血时间。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 )、丙 ③ 血液生化指标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 )、 氨酸氨基转核酶( )、碱性磷酸酶 )、尿素 氨酸氨基转核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 )、碱性磷酸酶( )、 )、总蛋白 )、白蛋白 )、血糖 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 )、总蛋白( )、白蛋白( )、 )、总胆红素 )、肌酐 )、总 (GLU)、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a)、总 )、总胆红素( )、肌酐( )、 胆固醇( 胆固醇(T-CHO)。 )。 ④ 病理学检查 1) 系统解剖 全面细致。 全面细致。 2) 脏器系数 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甲状腺、 肾上腺、甲状腺、 睾丸、卵巢、子宫、脑和前列腺( 或 睾丸、卵巢、子宫、脑和前列腺(g或mg/100g体 体 重)。 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出示病理专家所写病理报告和病理 彩照。 彩照。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一、概述(一)安全性评价目的安全、有效是药物制剂必要具备的两大要素,因此正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毒理学研究是保证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一环,是药物开发研究中以实验数据客观地反映其安全性的科学方法,符合临床需要。

中药制剂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药物固有的毒性,认识毒性的性质及程度,了解毒性反映的靶器官(特别是首先出现毒性的靶器官)及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它一方面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导向,如药物的毒性大小,中药的先兆症状是什么?如何监测?毒性产生后的可逆程度及恢复时间等;另一方面为确定临床治疗剂量提供依据,如通过对动物的最小致死量(或最大耐受量)与药效学有效剂量的比值,估算出药物的安全范围,为临床用药的可变动范围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它为确定药物临床禁忌症提供参考。

(二)安全性评价必要性1、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中药或传统成方制剂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现代毒理学研究。

2、药用有效组分或单体成分中药制剂的研制,其安全性不容忽视。

3、采用新的给药途径的中药制剂,如中药注射剂或气雾剂,更应注意进行安全性评价。

4、新资源的开发,如人工制剂、代用品等,也需进行安全性评价。

(三)安全性评价的范围除新药五类制剂外,所有新药都应该作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分急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三大类。

其中新药药材一类和新药制剂一类需进行上述三项试验,药材和制剂二、四类仅需作前两项毒性试验。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定,如:中药注射剂应进行必要的制剂安全性试验(如热原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试验、溶血试验等);新药制剂四类仅改变剂型及制剂工艺,提取工艺未改变者,可视情况免作毒性试验。

(四)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中,规定了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试验人员及承担科研单位应符合规定条件;(2)受试物的稳定与临床用药的一致性;(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资格,持证上岗,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等级动物要求;(4)实验条件设施及组织管理应基本上符合规范化要求;(5)试验设计要有针对性;(6)试验记录应采用先进、科学、可靠的仪器,标准统一,并注意原始资料的保存;(7)资料整理及符合形式审查要点。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一、本文概述中药毒理学,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毒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中药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包括中药毒性成分的分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中药毒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提出中药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期为中药毒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毒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涵盖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性的形成、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中药毒性的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中药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也可能由于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配伍等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使用中药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其毒性作用。

中药毒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配伍方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物效应 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 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 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6)依赖性 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洋金花所含莨菪碱、东莨菪碱
阻断M受体,有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等副交感神经作用
2.苷类 ----强心苷、皂苷、氰苷和黄酮苷等 ★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含强
心苷,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 用可致心脏中毒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1 概 述
中药毒理学(Toxicology of TCM): 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度评定的科学
中药“毒” 含义: (1)“毒”就是药
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家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
(2)“毒”指中药的偏性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中说:药以治病,以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5.重金属:砷、汞、铅
★砒石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 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黏膜水肿、出血、坏死、 血压降低、肝脏萎缩、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心肾的严重损害
★水银、轻粉、朱砂等含汞类中药,具刺激和腐蚀作用,并能 抑制多种酶的活性
二、毒性表现多样
1.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 含强心苷的药物如万年青、夹竹桃、蟾酥抑制Na+,K+-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
(2)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 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急性阈剂量:Limac ★慢性阈剂量:Limch
(3)最大无作用剂量(ED0) :指化学物质在一定 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 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 的最高剂量
--刺激胃肠道和导致 肝脏损害
3.毒蛋白类 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对胃肠粘膜有强 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 ★巴豆、苍耳子、蓖麻子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为剧烈
吐泻、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
4.含萜及内酯类 局部刺激,内服可引起肝损害、 抑制
★艾叶油、苦艾素,皮肤刺激,内服可刺激胃肠道及肝损害 ★马桑内酯可兴奋大脑及延脑
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心室纤颤
★杏仁、桃仁等含氰苷,在体内被酶水解产生氰氢 酸,能迅速与细胞线粒体膜上氧化型细胞色素酶 的三价铁结合,阻止细胞的氧化反应
表现:组织缺氧,如头昏、头痛、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 窒息及呼吸衰竭而死亡
★商陆、黄药子等所含皂苷
--肠胃刺激症状 ,产生腹痛、腹泻
★芫花、广豆根等所含黄酮苷
--又称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
--动物实验获得的NOAEL是制定人群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
(4)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 :阈剂量作用下限 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
--是综合评价外源性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
★急性毒作用带( Zac): LD50/Limac, 比值越大越安全 ★慢性毒作用带(Zch):Limac/Limch,比值越大危险性越大
(5)治疗指数(TI) :是新药研发的重要参考指标
TI=LD50/ED50,比值越大越安全
§2 中药毒理学基本特点
一、毒性成分复杂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等 乌头碱内服0.2mg即可中毒,2~5mg即可致死 原因:√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室颤
理依赖,一旦停药,就出现戒断症状 牛黄解毒片、应用风油精等出现精神依赖 罂粟壳、麻黄等出现生理依赖
药物毒性的常用指标
(1)致死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 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表示方法: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2)副作用 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治疗哮喘时患者会出现失眠
(3)过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受到中药或中药成分的抗原或半抗原刺激 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 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损伤 √当归、丹参、穿心莲等引起荨麻疹 √牡蛎、瓦楞子等可引起过敏性腹泻 √丹参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
★急性毒性 是指有毒中药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很快出现中毒 症状甚至死亡 如半夏:服少量即出现口舌麻木,多则灼痛肿胀、
不能发音
★慢性毒性 是指长期服用或多次重复使用有毒中药所出现的不 良反应 如雷公藤:长时间服用,可损害肝、肾及生殖功能
正 常 肾 脏
正 常
睾 丸
病病理源自理肾睾脏

★特殊毒性 --致畸、致癌、致突变 √甘遂、芜花、莪术萜类、天花粉蛋白、乌头碱 等有致畸作用 √芫花、狼毒、巴豆、甘遂、千金子、β-细辛醚、 黄樟醚、马兜铃酸、斑蝥素等过量长期应用, 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马兜铃酸等有致突 变的作用
ATP酶的活性,使心肌细胞大量失钾,提高心肌的兴奋 性和自律性
2.呼吸系统
胸闷、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哮喘、急性肺水肿、呼吸 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等 ★天花粉、瓜蒂、藜芦、乌头、半夏,双黄连针剂等:
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3.神经系统
昏迷、知觉麻痹、四肢麻木、肌肉麻痹、四肢无力、共济 失调、牙关紧闭、抽搐、惊厥、记忆障碍、瞳孔缩小或散大、 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脑水肿,甚至死亡等
(3)“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有毒中药药性强烈,安全剂量小,用之不当,即对人体产生危害
现代认识: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 特异质反应和依赖性等
(1)毒性反应 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
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