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理 24 *
*
*
*
*
*
*
*
*
*
*
资
料 25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28 + - * - - - - - - - -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安全、可控和稳定。 有效性评价:实验部分(主要药效学研究)、临
2、给药途径和容积
小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不 超过0.4ml/10g体重,注射给药不超过1ml/只。大鼠禁食 (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不超过3ml/只;腹腔注射不 超过1.5ml/只,静脉、皮下注射不超过1ml/只。
3、观察时间
不同药物的中毒症状出现早晚不同,如为代谢产物 引起的毒性,出现时间可能较晚,因此,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时间至少1周,如遇迟发性或进行性反应时,还要适 当延长。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以排 除非药物因素引起的死亡。
3、呼吸系统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麻醉猫或犬身上观察并 记录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如在有效 剂量下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一步作呼 吸中枢抑制实验,肺溢流实验,初步分析对呼吸系 统的作用部位。
4、其他
根据不同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可再适当增加观 察其他系统的指标。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 物质。
第四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
及其制剂。
第五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 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等。
中药新药的药效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方案,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其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的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等,其目的是对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本要求(一)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
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结论判断准确。
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要求,药理研究也可参照实行。
二、主要药效研究(一)试验方法的选择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特点,根据新药的主治,参照其功能,选择相应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试验。
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
2. 药效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
(二) 观测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
(三) 实验动物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等,应有详细记录。
(四) 给药剂量及途径1. 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
2.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说明原因。
(五) 对照组主要药效研究应设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必要时增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而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则是关于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的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揭示中药的治疗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使用。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指导中西药物的联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
3. 毒理学研究:中药毒性的研究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
毒理学研究从中药对人体的致死剂量、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揭示中药对人体的毒性机制,并提供中药的毒性评价和风险控制依据。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研究: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对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
主要包括给动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指标的影响,以此来评估中药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理学研究:慢性毒理学研究是评价中药对人体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长期观察和检测,评估中药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慢性毒性效应。
3. 细胞毒性研究:中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揭示中药的毒性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4. 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毒性评价,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等。
智慧树知到《中药药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药药理学》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中药药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下面哪项不属于中医药理论(。
)A:藏像学说B:经络学说C:药性理论D:解剖理论正确答案:解剖理论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A: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B:开发和研制中药新药C: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D:为临床进一步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正确答案: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3、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A:中药药效学B:中药药动学C:中药鉴定学D:中药化学正确答案: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4、中药药理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A:对B:错正确答案:错5、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指的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
A:对B:错正确答案:错6、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物质。
A:对B:错正确答案:对7、中药毒理学的研讨近况是()A:中药临床应用的禁忌问题正得到重视B: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已经开展C:有毒中药的开发、研讨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以上都是8、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包括药物作用和作用机理两方面的研究。
A:对B:错正确答案:对9、中药药效学和药动学是相互自力,没有接洽的两个进程。
A:对B:错正确答案:错10、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正确答案:接收,漫衍,代谢,渗出第二章1、中药的根本作用包孕()A:扶正作用B:祛邪作用C:调节作用D:兴奋作用正确答案:扶正作用,祛邪作用,调节作用2、药物的扶正作用包孕()A:抗应激B:自我修复C:平静作用D: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正确答案:抗应激,自我修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对于黄芪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黄芪可以抑制体液免疫B:黄芪可以增强体液免疫C:黄芪可以抑制细胞免疫D:黄芪可以增强细胞免疫正确答案:黄芪可以增强体液免疫,黄芪可以增强细胞免疫4、中药的主要作用的特点是()A:多效性B:双向调节C:低毒性D:高效性正确答案:多效性,双向调节5、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功能降低的称为抑制作用A:对B:错正确答案:对6、中医所谓的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什么是学科
一般是指在整 个科学体系中 学术相对独立 理论相对完整 的科学分支
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 称,又是教学科目设 置的基础
38
什么是重点学科
从纵导的、 发挥关键作用 的学科。
从横向看,重点 学科是在同一学 科中,条件占明 显优势,学术水 平在全国领先的 学科,其发展可 带动、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
50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改善 寒凉药、 滋阴药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动物实验: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 温热药
改善
寒凉药 温热药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48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32
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吴宪( H Wu ) 在生化和营养方面有出色的研究。他在哈佛留学期间 对血糖分析方法有重要改进,回国后研究蛋白质变性 达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妻子严彩韵和助手刘思聪等参 与这些工作。
33
药理学家陈克恢(K K Chen)于1923到 1925 年在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短期工作。他从 中药麻黄中提取和研究麻黄素,其中对麻黄素 的药理作用是他成名世界药理学界的工作。他 的发现是中国药学家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一般 西方现在日常用的感冒药里都有他研究的药物 成分。 1925 年后他再到美国学医而获医学博 士学位。以后,成为美国大药厂礼莱药厂的研 究部主任和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而他最 34 有名的工作是他在协和做的。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研究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中药新药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是十分高的,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质量控制技术新药的质量对治疗效果和安全使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开展有效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
该技术需要包括中药鉴定、提取、纯化、分离、活性组分鉴定及指纹图谱等方面。
开展严格的质量控制技术,确保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对进一步推广让更多人受益十分重要。
二、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技术药效学和药理学是中药新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研究药物的活性及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技术对评估新药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新药开发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新药是否具有治疗价值的主要依据。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分析和鉴定中药的化学成分,还可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与治疗相关的基因在不同人群中的表达,以期探明中药的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四、临床试验技术中药新药为了更好地推向市场,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因此,开展严格的临床试验技术,高效可靠地进行试验可视为中药新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以上是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关键技术方面,新药研究是一个注重技术的科学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其创新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探索,以期提高中医药行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动物模型和指标的选择
病理模型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 的选择应首选符合中医临床证或病的动物模型。 补虚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首选免疫功能低 下的虚证模型。 现有模型与临床证候相距甚远,故研究中药新药 常常采用一般化学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压、 糖尿病、中风、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
2 + + + + + + + + + + - 9
3 + + + + + + + + + 0 临 床 3 * * -
资 料 分 类
资 料 项 1 目
注册分类及资料项目要求 6 2 3 4 5 6. 6. 6. 1 2 3 7 8 9
1 + + 9 2 + + 0 2 + + 1 药 理 毒 理 资 料 2 + + 2
4
5 6 7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第七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 药途径的制剂。 指不同给药途径或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第八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 制剂。 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第九类:仿制药。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第一节
一、新药的概念:
中药新药的概念和分类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 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的,按照新药管理。已
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增加新的适应证,也按新药管理。
二、中药新药的分类:9类
第一类: 指从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中药中提取 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而这些被提取的未经过化学修饰的单一成分及其制 剂没有被国家的药品标准所收藏,属于第一次被研究发 现是其特点。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 以上。
上的优缺点和特色等。
二、基本要求
三、主要药效的确定
在实验设计时应根据新药主治(病,证),参照 其功能,选择能够反映其疗效本质的药效进行重点 研究;间接证实其药效的辅助试验可酌情选作,分 清主次。(支气管哮喘――平喘、抗过敏)
四、试验方法的选择
在体试验(体内试验):结果较为全面,可直接反
映临床疗效。
剂灌胃,用生理盐水注射。目的是观察造模是否成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药 学 资 料
9 10 11 12 13
资 料 分 类
资 料 项 1 目
注册分类及资料项目要求 6 2 3 4 5 6. 6. 6. 1 2 3 7 8 9
1 + + ± + + + ± ± ± ± - 4 1 + + + + + + + + + + + 5 药 学 1 + + + + + + + + + + + 资 6 料 1 + + + + + + + + + + + 7 1 + + + + + + + + + + + 8
第五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
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 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 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第六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包括:1、中药复方制剂; 2、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Hale Waihona Puke 是指注册申请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中药或天然药物。
三、各类中药新药对药理、毒理研究的要求
资 料 分 类 资 料 项 目 1 综 述 资 料 2 3 注册分类及资料项目要求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6.1 + + + 6.2 + + + 6.3 + + + 7 + + + 8 + + + 9 - + +
第二类: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 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第三类: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 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
物质。
第四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 及其制剂。
观察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 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察。如心肌缺血模
型--以阻断犬冠状动脉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与临
床更为相似,首选的试验。
六、实验设计原则
随机、对照和重复是科学实验基本原则。主要药 效常需设下列对照组: (1)正常对照组,又称”空白对照组“或”阴性 对照组“,指在正常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对照。常用溶 在药物作用下观察给药组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3、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主
要包括: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
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
制剂等。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 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3
2 4
*
*
*
*
* *
* *
* *
* *
* *
*
*
2 + + ▲ + 5
- -
2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安全、可控和稳定。 有效性评价:实验部分(主要药效学研究)、临 床部分。 可以初步确定新药是否有效;药理作用的强弱和 范围;与同类药或同剂型比较,在药效或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