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药物药效学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药物药效学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药物药效学是留声机时代开始研究的领域之一,是药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物学在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
药物学通过对药物的组成结构、药物的制备过程,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渗透、吸收、转化、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来了解药物的药效和药效学。
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学效应,分析和探究药物的药效。
药物药效学不仅对药物的研制与制订有意义,对于临床治疗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药物作用机理的分析药物作用机理是药物药效学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
这其中,药物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机制是核心环节。
药物的作用位点是指药物针对的靶点,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对靶点的作用方式。
一般来说,靶点和作用机制是密切相关且相互补充的。
例如,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前列腺素合成的协同作用。
这个作用机理的核心环节是COX-1和COX-2两种酶在前列腺素合成方面的作用位点。
药物作用机理的分析常常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来进行,这些技术包括分离、纯化和确定药物作用机理的靶点等。
通过对药物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约束和研制药物。
二、药物药效学的断层区域药物药效学的基础是药物药效学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紧密连接。
尽管药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相互沟通,但药物药效学的境界谁也不愿去探究。
药物药效学的断层区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效果差异。
因为人体的生理状况、环境差异和遗传差异等原因,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效果差异是较普遍的。
2.药物对不同人体器官的影响。
同样的药物在不同部位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
人体中不同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生理状况不同,使得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药物在吸收、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差异。
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都与人体的生理环境有关,因此对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药物作用效应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4.药物的药效和药物沿途的细胞的反应与系统的复杂性有关,目前我们的理解还处于表层,很多机制还需要更深的探讨。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第三章中介绍了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中药药效学研究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临床应用规律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开发新药以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1.研究的基本要求(1)研究目标明确。
中药药效学研究应该明确其研究的目标,包括确定中药的药理效应、揭示其作用机制、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等。
(2)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
动物模型的选择应该与中药的临床应用相关,以及符合伦理规范和科学合理性。
(3)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控制。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动物的营养调控和环境适应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合理选择指标和方法。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价中药的药效,如心率、血压、免疫功能等。
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如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等。
(5)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同时,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结合现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讨论。
2.研究的基本方法(1)体内药效学研究。
体内药效学研究是中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实验动物体内的药效变化来评价中药的药效。
常用的方法包括给药方式、剂量选择、药物动力学研究等。
(2)体外药效学研究。
体外药效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实验来评价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体外生物学试验、体外化学实验等。
常用的体外实验方法有细胞培养、酶活性测定、抗氧化性实验等。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分子生物学研究是中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分子水平的影响来揭示中药的机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Western Blot、Northern Blot等。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概述1.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1.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3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4 中药药理学的意义与发展前景第二章:中药药效学实验方法2.1 中药药效学实验设计原则2.2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基本技术2.3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评价方法2.4 常见中药药效学实验案例分析第三章: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3.1 中药药动学实验设计原则3.2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基本技术3.3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评价方法3.4 常见中药药动学实验案例分析第四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与设备4.1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分类与选用4.2 中药药理学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4.3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安全操作规程4.4 实验器材与设备的管理与保养第五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5.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5.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常见中药成分提取与鉴定技术6.1 中药成分提取的原则与方法6.2 中药成分鉴定技术概述6.3 常见中药成分的鉴定方法6.4 实验案例:某中药成分的提取与鉴定第七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案例分析7.1 抗炎药中药实验案例7.2 抗菌药中药实验案例7.3 活血化瘀药中药实验案例7.4 免疫调节药中药实验案例第八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与伦理8.1 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知识8.2 实验中的生物伦理问题8.3 实验中的化学伦理问题8.4 实验中的动物福利问题第九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实践9.1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任务9.2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9.3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技巧9.4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第十章: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与趋势10.1 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10.2 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10.3 中药药理学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0.4 未来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药药理学概述难点解析: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药的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掌握其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4. 阐明中医药理论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有重要意义: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
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
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第一节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和稳定。
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内容。
一.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一)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有效性通过药效学研究可以初步明确新药是否有效,作用的强弱,与同类药比较在药效上的优缺点和特色,确定有无实用价值及开发前景,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确定可否进行人体试验及临床研究。
(二)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作用机制研究及配伍规律研究,可以揭示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使临床使用充分发挥药物特色,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科学、严密、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计划。
根据新药的特点、功能主治、临床实践经验及近年研究成果,合理选用试验方法,建立与临床相符的“病”“症”或“证”相似的动物模型与指标,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对天然药物及中药中提出的单一化合物不强求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二.药效学基本要求(一)试验负责人应是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职称和有较高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的人员。
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论判断准确。
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研究单位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和药理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组织管理,具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均应符合要求。
(四)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种属、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动物等级、特殊模型动物等,均应符合试验要求。
(五)试验记录1.记录要求:实验记录应真实、完整、详细、准确、规范,防止漏记和随意涂改,对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特殊现象应详细写明情况。
临床药学中的中药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临床药学中的中药药物的药效学研究中药药物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效学是对中药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方法、中药药效学的重要意义以及中药药效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观察法:通过对中药治疗具体疾病的临床观察和记录,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
这种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2. 动物实验法:采用动物模型对中药进行研究,评估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外界干扰因素,得出相对准确的实验结果。
3. 细胞实验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使用中药药物处理细胞,观察中药对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从细胞水平上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4. 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和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对机体的影响和调控机制。
以上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中药药效学的重要意义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于临床药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通过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可以明确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指导临床医师在应用中药时的选择和使用,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
2. 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可以从药理学、药物代谢学等方面解析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现代化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3. 发掘中药资源: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发现新的中药有效成分和药物靶点,拓展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可以为中西医结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三、中药药效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处方的优化: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可以为中药处方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草药药效学的研究

中草药药效学的研究中草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和药效学特性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物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等方面。
这个学科的研究对于发现和开发新的中草药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中草药成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药效展开阐述。
首先,中草药的药效学研究必须了解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多样化,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物质、挥发油以及微量元素等。
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药效。
研究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结构与活性关系,有助于解释其药理作用,为中草药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作用机制是中草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草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通常是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和代谢功能来实现的。
例如,中草药可以通过抗炎作用、免疫调节、抗氧化、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途径来改善疾病状态。
通过研究中草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指导。
中草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效的重要手段。
药代动力学主要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对于中草药来说,其吸收和代谢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中草药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
了解中草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以指导用药方案的合理选择,提高药物疗效。
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药效研究主要是评估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活性物质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中草药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包括抗感染、抗癌、抗炎、促进消化等方面的作用。
这些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中草药药物,提高中草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中草药药效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中草药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以及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中草药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传统药物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深入研究中草药药效学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
中药药效学研究概论

• 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
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
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精选ppt
11
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
1、对推进中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中药功效,那么既
可以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阐明中医药理
记录。描记和形态学检查应有记录图和照片。不得伪
造、编造数据。记录应符合国家《药品研究实验记录
暂行规定》的要求。 精选ppt
38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必要时气压),实验的时 间(必要时注明白日或黑夜),以及可能影响试验 的环境因素,均应详细记录。 实验负责人、参加者、单位等亦应记录。 所有试验记录,均应妥善保存,保管人姓名、 单位。随时准备上级检查。
列中药或天然药物中筛选出一个作用明显的成
分。西方国家大多以这种思路研究中药,在我
国也有一部分研究者采用这种思路研究中药,
例如有关喜树碱、三尖杉碱的研究。(香鳞毛
蕨)
精选ppt
30
第六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精选ppt
31
一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要求
精选ppt
32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 错误的导向驱使大量孕妇服用反应停止呕,结果于19591962 年 间 在 西 德 、 英 、 加 、 澳 和 日 等 17 国 出 现 12000 余 名 “海豹”畸形婴儿,特点是这些婴儿缺臂少腿,或手足直接 与躯体相连。这万余名畸形儿中有一半存活,而且智力正常。
• 这无疑给这些畸人造成终生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第一节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和稳定。
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内容。
一.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一)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有效性通过药效学研究可以初步明确新药是否有效,作用的强弱,与同类药比较在药效上的优缺点和特色,确定有无实用价值及开发前景,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确定可否进行人体试验及临床研究。
(二)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作用机制研究及配伍规律研究,可以揭示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使临床使用充分发挥药物特色,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科学、严密、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计划。
根据新药的特点、功能主治、临床实践经验及近年研究成果,合理选用试验方法,建立与临床相符的“病”“症”或“证”相似的动物模型与指标,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对天然药物及中药中提出的单一化合物不强求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二.药效学基本要求(一)试验负责人应是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职称和有较高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的人员。
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论判断准确。
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研究单位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和药理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组织管理,具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均应符合要求。
(四)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种属、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动物等级、特殊模型动物等,均应符合试验要求。
(五)试验记录1.记录要求:实验记录应真实、完整、详细、准确、规范,防止漏记和随意涂改,对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特殊现象应详细写明情况。
描记和形态学检查应有记录图和照片。
不得伪造、编造数据。
记录应符合国家《药品研究实验记录暂行规定》的要求。
2.记录内容:实验名称:每项实验首先记录课题名称及实验名称。
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是进行实验的依据。
实验首页应有一份详细的实验设计及方案。
实验日期:每次实验须记下年、月、日及时间。
试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数量、健康状况、提供单位、合格证,动物等级或特殊模型动物、饲养管理、试验前观察与处理,随机分组的方法。
试验用药:品种、学名、产地,提取工艺,药物含量、浓度,给药剂量与容积,给药途径、次数、时间。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处方、功能主治,生产厂家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及出厂日期,实验前预处理,有无特殊溶媒、基质、防腐剂、助溶剂、填加剂等。
试验用其他药品试剂的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号等。
主要仪器及试验用品:型号、规格、性能、生产厂家及批号等。
试验方法:说明参考文献的来源,主要操作程序(动物麻醉、固定、手术、观测等),观测指标(取样、测试、记录、计算、统计等),以及每只动物的原始记录、数据、图谱等,各组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试验结果:制表、绘图,分析判断,获得准确可靠的结论等。
试验记录应准确无误,不得任意取舍或涂改,试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矛盾结果等,均应详细记录。
此外,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必要时气压),实验的时间(必要时注明白日或黑夜),以及可能影响试验的环境因素,均应详细记录。
实验负责人、参加者、单位等亦应记录。
所有试验记录,均应妥善保存,保管人姓名、单位。
随时准备上级检查。
(六)统计处理试验结果应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应说明。
数据表格应规范。
资料整理应简明扼要,注意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真实可靠地反映出试验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与结果。
第二节药效学研究的方法一.实验设计原则实验设计应该符合中药特点;符合国家新药研究申报的有关规定;遵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二.动物选择1.种类:动物选择敏感动物,对药物的反应与人体近似,以进化程度较高,解剖、生理、习性及反应性与人相近的动物为佳。
能够大量繁殖供应,价格便宜的动物。
灵长类动物(猴、猩猩)最近似人类,但价格昂贵、难得、需特殊饲养。
实验常用小鼠和大鼠,易繁殖和饲养、价廉、耗药量少。
豚鼠易于致敏,对组胺非常敏感,适于做过敏试验。
家兔对体温变化十分灵敏,常用于热源检查和解热试验。
猫、狗、大鼠血压稳定,常作为血压试验。
大鼠和狗常于毒理学研究。
猪由于解剖和生理上与人相似,近日选用逐渐增多。
2.品系:不同品系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
例如A、C3H、津白Ⅱ小鼠易致癌,AKR、DBA/2、L615易致白血病,C3H雌鼠乳腺癌自发率达90%,AKR小鼠白血病自发率达65%。
目前最常用动物为昆明种小鼠,Wistar大鼠、SD(Sprague Dawley)大鼠、青紫蓝兔、新西兰兔和日本大白兔、豚鼠等。
3.动物等级:实验动物应选用符合等级要求的健康动物,并有供应单位合格证。
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4级:一级动物即普通动物(CV);二级动物即清洁动物(CL);三级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四级动物即无菌动物(GF)和悉生动物(GN)。
目前我国药理学实验大多采用普通级动物(CV动物)和清洁级动物(CL动物)。
4.年龄:常用性成熟年龄动物,小鼠为6~8周龄,大鼠8~9周龄,豚鼠6~10周龄,兔4~5月,猫6~8月,狗6~8月。
常选用成年小鼠体重为18~22g,大鼠200g(150~250g),家兔2kg(1.5~2.5kg),猫2~3kg,狗8~10kg,猴8~15kg。
必要时选用特定年龄、体重动物。
5.性别:一般试验选用雌雄各半动物。
某些试验选一个性别动物。
例如热板法镇痛试验选用雌性小鼠,而不用雄性小鼠。
6.数量:每组试验动物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药效学计量学统计试验每组试验动物,一般小鼠不得少于10只,大鼠为8只,猫、狗为4只以上,以便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小鼠、大鼠计数资料试验动物数则要求更多。
三.方法的选择根据主治,参考功能,选择相应试验方法。
针对性强、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既可对新药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又可避免走弯路,免作大量无关的或不说明问题的试验,减少大量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浪费。
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
在选择试验方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根据主治,参考功能,选择试验方法根据主治,参考功能,选择试验方法,这是适用于多数中药的基本经验。
个别情况下也可根据功能选择试验方法。
但要注意,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避免盲目选作大量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试验,劳而无功。
(二)首选具有中药特点的试验方法及动物模型首选符合中医理论,具有中药特点的试验方法及动物模型,其次可选用现代医药学合适的方法及模型。
(三)主要药效为主,配合辅助试验直接证实主要药效的核心试验(或主要试验)为必作项目,可选作不同模型、方法、动物及给药途径的试验2—3项。
而间接证实主要药效或次要治疗作用的外围试验(或辅助试验)为选作项目,可根据新药的特点,功能主治及已有的临床经验,酌情选作几个方面的药效试验,每个方面选作1—2项试验即可。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药物应以核心试验为主,是评价新药有效性的主要根据,适当配合辅助试验,有助于全面、准确的评价其有效性,但不可用外围试验取代核心试验。
(四)试验方法的选择试验方法的选择应强调科学性、先进性、重复性、目的性,必须有针对性的精选试验,不可盲目的以多取胜。
(五)整体和离体方法选择中药由于成分复杂,特别是复方粗制剂,为多种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混合体,除有效成分外,尚有一些无关成分及干扰成分。
如无特殊情况,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给药途径尽量一致。
中药粗制剂药效学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体外试验为辅,以消化道给药为主,其他给药途径为辅。
四.指标的选择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指标,才能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进行新药有效性的评价。
指标符合以下要求:(一)特异性强任何试验都应选用针对性强,专属性好,能够反映变化本质及主要药效的指标。
(二)敏感性高指标要敏感,对于病情及症候的任何变化,对于药物的防治作用,能够敏感、准确的反应出来。
而敏感性差的指标,往往会遗漏某些阳性变化,而造成假阴性结果。
(三)重现性好指标要稳定,重现性好,结果才可靠。
若重现性差,则应检查是动物不合要求,模型不合理,方法不可靠,还是观测指标有问题,检测记录不准确,误差太大,或是干扰因素太多等原因所致。
否则,重现性差的试验结果不可靠,不能作为新药有效性评价的依据。
(四)客观性主观检测的指标,误差较大,不够准确,例如肉眼观测血压计水银柱的变化,误差较大,而用描记仪直接描记血压曲线,客观的、动态的记录血压变化,则更为精确。
(五)定量指标为了准确判断药物的作用及机体的变化,必须有量的概念、量的比较,必须选用可测量的定量指标(即计量指标)。
例如形态学指标(如组织学、病理学指标),其特点是能够准确的定性、定位,但难于定量,常需采用定量组织学方法,使之定量或半定量,更准确的判断药物的作用及机体的反应。
但有些质反应指标只能反映是与否、死与不死、阴性与阳性,只能用计数指标。
也有的指标目前尚无计量方法,可用分级定度打分的办法,使之定量化。
(六)多指标综合运用各种指标均有其优点,也常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一项观测指标很难满足上述多方面的要求。
为了准确、全面地判断新药的有效性,常需多指标综合运用,以取长补短,相辅为用,例如生理指标可定性定量,进行连续动态观察,但有时定位欠准,可受多种因素干扰,稳定性较差。
而形态学指标,则可定性定位,但难于定量,也难于进行连续的动态观测。
各有优缺点,若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类指标合理搭配,综合运用,则试验结果更为全面、准确、可靠。
有些指标单一使用即可达到试验目的,满足要求,则不必为“多而全”而勉强采用多指标观测。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优选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说明问题越好”。
五.药物的要求供试药物是药效学研究的对象,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物质基础。
供试药物不合要求,各项试验无法获得正确结果。
因此,供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各味药材经过品种鉴定,生产工艺基本定型,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试验基本符合要求,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的剂型与质量。
凡是药材未经鉴定,处方、生产工艺、质量、剂型等尚未固定,或有变动者,不宜用作药效学试验。
消化道给药:包括灌胃、胃管、十二指肠给药等,可用制剂或提取物进行药效学试验。
前者与临床用药更为相似,更合理,但因制剂含有大量糊精、蔗糖等赋型剂,水溶后呈粘稠状,灌胃不便,且体积大,含药量低,无法浓缩提高含药量,因而难于提高动物用量。
所以在较多情况下,常用中药提取物进行试验。
两者各有利弊,可依具体情况而定。
注射给药及试管内给药:对供试药物要求较高,应是化学纯品或精制的中药制剂,尽量除去杂质、不溶成分及无关成分,其溶解性、粒度、渗透压、酸碱度、无机离子含量(钠、钾、钙、镁等)以及可能干扰试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均应控制在生理范围内或符合注射剂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