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202X考点:中药药理与毒理.doc
中药毒理学重点

总论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就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就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就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与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就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与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就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①毒性成分复杂②毒性表现多样③毒性可以控制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与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物效应 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 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 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6)依赖性 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洋金花所含莨菪碱、东莨菪碱
阻断M受体,有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等副交感神经作用
2.苷类 ----强心苷、皂苷、氰苷和黄酮苷等 ★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含强
心苷,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 用可致心脏中毒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1 概 述
中药毒理学(Toxicology of TCM): 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度评定的科学
中药“毒” 含义: (1)“毒”就是药
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家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
(2)“毒”指中药的偏性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中说:药以治病,以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5.重金属:砷、汞、铅
★砒石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 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黏膜水肿、出血、坏死、 血压降低、肝脏萎缩、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心肾的严重损害
★水银、轻粉、朱砂等含汞类中药,具刺激和腐蚀作用,并能 抑制多种酶的活性
二、毒性表现多样
1.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 含强心苷的药物如万年青、夹竹桃、蟾酥抑制Na+,K+-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理与毒理)模拟试卷6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理与毒理)模拟试卷6(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不良反应是( )。
(分数:2.00)A.变态反应B.特异质反应√C.后遗效应D.依赖性E.毒性反应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良反应的类型。
B选项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此类反应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A选项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中药刺激后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是过敏反应。
C选项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D选项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一般危害不大,大多可自行恢复。
E选项急性毒性反应是指有毒中药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2.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机体所产生的躯体或精神上渴求用药的反应是( )。
(分数:2.00)A.急性毒性反应B.后遗效应C.特异质反应D.依赖性√E.变态反应解析:3.服用洋金花后,次日出现口干、视物模糊,此表现属于( )。
(分数:2.00)A.副作用B.后遗效应√C.依赖性D.变态反应E.急性毒性反应解析:4.机体受到中药刺激后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是( )。
(分数:2.00)A.副作用B.后遗效应C.变态反应√D.特异质反应E.急性毒性反应解析:5.毒蛋白类成分主要存在于( )。
(分数:2.00)A.根及根茎类B.种子类√C.茎木类D.果实类E.全草类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毒蛋白类成分的存在范围。
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
6.乌头碱的毒性主要表现为( )。
(分数:2.00)A.心脏毒性√B.肝肾毒性C.中枢兴奋D.抑制呼吸中枢E.广泛内脏出血解析:7.长期服用雷公藤,可对肝、肾、生殖系统产生损害作用,属于( )。
(分数:2.00)A.副作用B.变态反应C.后遗效应D.特异质反应E.慢性毒性反应√解析:8.长期摄入,可引起卟啉代谢紊乱,并直接破坏红细胞的重金属是( )。
医药师中药学考点

医药师中药学考点中药学是医药师考试中的一项重要考点,考察考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药材的认知程度。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材分类及功效、中药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质、功效及应用的学科。
中药主要由天然药材经过选择、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
中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药源学、化学成分、中药炮制、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学、实验学和临床观察学等。
文献学主要通过查阅古籍、经典著作等,了解中药的来源、功能及临床应用情况。
实验学则通过实验室的化学分析、药理实验等手段,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及毒性等特性。
临床观察学则是通过观察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总结和归纳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
二、中药药材的分类及功效中药药材根据其性味、功能特点等,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 中草药:中草药主要指野生或栽植的植物全草及其和草的干燥制品。
中草药可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如苍术、当归等。
2. 中药矿物药材:中药矿物药材是指来源于矿石、矿砂等矿物质,并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如牙硝、雄黄等。
3. 中药动物药材:中药动物药材主要由动物的组织器官、骨骼、分泌物等制备而成。
如麝香、龟板等。
4. 中药化学药物:中药化学药物主要由中药药材经化学手段提取或合成得到的药物。
如青蒿素、阿司匹林等。
中药药材根据其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多个类别,不同的中药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主治疾病。
三、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药材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以便提高其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蒸制:将中药药材放入蒸锅中,经过蒸汽的作用使其加热软化,去除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提高其药效。
2. 炒制:将中药药材放入炒锅中,经过加热翻炒使其变色,增加其药效。
3. 晒制:将中药药材放置在阳光下晒干,使其含水量降低,方便保存和使用。
4. 浸泡:将中药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软化,以便后续的研磨和制剂。
中药学专业知识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学专业知识中药药理与毒理第一节中药药理一、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与认识中药药性:广义—与疗效有关的药物性质或属性,包括中药的功效与主治,有毒与无毒等;狭义—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关于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药物(寒热温凉)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的影响进行研究。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3.内分泌系统功能4.基础代谢临床:临床(二)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药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其味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关系。
辛:含挥发油。
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
酸:含有机酸、鞣质。
收敛、止血、止泻、抗菌、抗炎等。
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提高或调节免疫、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
苦:含生物碱、苷类。
抗菌、抗炎、杀虫、止咳平喘、致泻、止吐等。
咸:含碘和无机盐。
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影响免疫系统zhi'xi等。
(三)中药升降浮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涌吐为升浮;(辛/甘,补中益气汤/升麻/柴胡/蔓荆子/苍耳子)清热、泻火、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止血及收敛固涩为沉降;(酸/苦/咸,旋覆花/丁香/番泻叶/苏子/赭石/枳实)(四)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1.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429种常用中药按药理活性分组)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止咳、祛痰、平喘 --- 入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2.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3.归经与微量元素归肝经与明目类的中药富含Fe、Cu、Mn、Zn(造血/保肝/护目)补肾药富含Zn、Mn(与生殖发育)4.归经与受体学说附子(心经):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去甲猪毛菜碱兴奋α、β受体氯化钾及多巴胺兴奋α受体升压、强心作用5.归经与环核苷酸肾主骨——大鼠地塞米松致骨质疏松,补肾方使cAMP/cGMP比值恢复十味药归经,测定归经脏器的cAMP/cGMP比值变化显著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一)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中药基原原因:品种繁多,容易混淆。
2020年从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原题及答案

2020年从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
原题及答案
题目一
题目:请简述中药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答案: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功效、应用以及中药
的炮制、贮藏、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药
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贮藏等。
题目二
题目:请简述中药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答案:中药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等。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
外观质量评价、理化指标检验、微生物检验、毒理学评价等。
题目三
题目:请简述中药的药效与药物活性成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中药的药效是由其中的药物活性成分所决定的。
药物活
性成分是指具有特定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它们通过与
人体内的靶位结合,发挥药理学效应,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题目四
题目:请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常用的炮制方法。
答案:中药炮制的目的是通过加工处理,改变中药的性味、药
理活性及稳定性,以提高药物疗效。
常用的炮制方法包括炒、制、炙、蒸、焙、熬、酿等。
题目五
题目:请简述中药的贮藏方法和注意事项。
答案:中药的贮藏方法包括避光、通风、干燥、防潮、防虫等。
同时,应注意存放温度、湿度和容器的选择,避免与异味物质接触,防止霉变和虫蛀等问题。
以上是2020年从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的部分原题
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年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一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精讲班1.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中药药理作用物质基础第一节中药药理一、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与认识(一)中药四气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的关系:寒凉药抑制;温热药兴奋。
寒凉药知母、石膏使NA和DA含量降低,5-HT增加;温阳药附子、干姜使NA和DA含量升高,5-HT降低。
(二)中药五味1.辛味主要含挥发油。
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
2.甘味主要含糖类、氨基酸、蛋白质、苷类等营养物质。
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痉挛。
3.酸味主要含有机酸类化合物。
具有收敛、止泻、止血、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
4.苦味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
具有抗菌、抗炎、杀虫、止咳平喘、致泻、止吐。
5.咸味主要含无机盐类化合物。
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影响免疫系统。
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
4.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四、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一)解表药发汗:麻黄、桂枝、生姜。
解热: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柴胡。
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
(二)清热药抗病原体:青蒿素具有抗疟原虫作用。
解热、抗炎、抗毒素抗肿瘤、调节免疫(三)泻下药1.泻下(1)刺激性泻下大黄、番泻叶:结合型蒽醌苷牵牛子(牵牛子苷)、巴豆(巴豆油)(2)容积性泻下:芒硝(3)滑润性泻下:火麻仁、郁李仁(脂肪油)2.利尿3.抗病原体。
(四)祛风湿药抗炎:秦艽碱甲、雷公藤多苷、雷公藤内酯醇、清风藤碱、粉防己碱镇痛:清风藤碱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功能(抑制):雷公藤甲素、秦艽碱甲(五)利水渗湿药利尿:茯苓素抗病原微生物、保肝、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茯苓多糖、茯苓素利胆:茵陈、半边莲、金钱草(六)温里药强心:肉桂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
抗心律失常:一般加快心率,吴茱萸减慢心率。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归纳: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归纳:第七章中药
药理与毒理
分值5分左右
重点: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3分,不良反应1分,毒理1分
知识点1:四气的药理作用
寒凉药呈抑制作用:金银花、板蓝根、钩藤、羚羊角、黄芩
温热药呈兴奋作用:麻黄、麝香
知识点2:五味的药理作用
知识点3:各类中药主要药理作用
知识点4:不良反应
(服(副)毒后药变质)
1.副作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危害不大,自行恢复
2.毒性反应,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最常见是过敏反应,如虎杖引起猩红热
4.后遗效应,又称后作用,停药后血药浓度至最低是残存的药物效应
5.特异质反应,少数人用药后产生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6.依赖性,停药反应
知识点5:毒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药师中药学202X考点:中药药理与毒理执业药师栏目精心整理推荐“执业药师中药学202X考点:中药药理与毒理”,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网。
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
一、药理
(一)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四气、归经研究角度,五味与成分功效的关系
四气寒凉药一一中枢抑制
温热药—一中枢兴奋
归经:“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抗惊厥作用的中药均入肝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泻下作用中药入大
肠经。
肝藏血;止血作用的中药入肝经。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止咳作用的、祛痰作用的、平喘作
用的入肺经。
肾主生殖:壮阳中药全部入肾经。
当归对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机体免疫功能。
入心、肝、
脾经的关系密切
五味与成分功效的关系
(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炮制最重要)、机体因素
炮制影响中药
1.减毒:乌头、附子
2.增效:杜仲、三七、大黄
3.保持药效:芥子的杀酶保苷
(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
1.生理因素:体质、年龄、性别、遗传、种族肠道菌群、代谢酶;
2.心理因素:情绪;
3.病理状态:营养
不良
(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四性: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四性
①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一致性:解表药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祛风湿药的抗炎、镇痛
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
差异性:葛根抗心肌缺血、黄连抗心律失常
五味子的保肝、枳实升压抗休克
②多样性
人参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强心、延缓衰老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
三七能止血和抗血栓、抗脑缺血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抗心律失常、增强免疫功能、调节代谢等多种作用
茯苓拮抗醛固酮活性,发挥利尿作用;茯苓多糖体及茯苓素均有抗肿瘤作用
③双向性
人参——中枢作用;血糖
麝香——中枢
甘草——免疫功能
枳实、厚朴——痉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
当归——子宫平滑肌
④量效关系复杂性
栀子苷:延长热刺激小鼠痛觉反应时间,高、低剂量却无效
人参水提物:低剂量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中、高剂量组不明显
独活醇提物:水迷宫试验测定学习记忆能力,错误次数依次为低剂量作用明显,其次是高剂量和中剂量
(四)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代表性药理作用
代表性药物主要物质基础
解表药
清热药
清热药与其清泄里热功效相关
抗病原体、抗毒素、解热、抗炎、调节免疫及抗肿瘤等作用。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
泻下药
泻下作用主要分为三类。
刺激性泻下:大黄、番泻叶、芦荟等攻下药
容积性泻下:芒硝
滑润性泻下:火麻仁、郁李仁
祛风湿药
温里药
治疗亡阳证的药理学基础。
强心:温里药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
抗心律失常:附子具有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附子、肉桂、吴茱萸等;
抗休克:主要与强心、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有关;
镇静: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有作用;
药效物质基础: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及乌头碱、姜烯及姜酚(干姜)、桂皮醛及桂皮酸(肉桂)等。
理气药
疏畅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功效。
药理基础:调节胃肠运动、调节消化液分泌、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调节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药效物质基础:挥发油、对羟福林(枳实、陈皮)、N-甲基酪胺(枳实、枳壳)、橙皮苷(陈皮)
活血化瘀药
药理作用基础
1.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
2.改善微循环;
3.改善血流动力学。
化痰止咳平喘药
桔梗、川贝母、前胡、皂荚
皂苷能刺激胃黏膜或咽喉黏膜,反射性引起轻度恶心,增加支气管腺体的分泌,稀释痰液而使痰液易于咳出。
杜鹃
杜鹃素能一方面促进气管黏液.纤毛运动,另一方面可溶解黏痰,使酸性黏多糖纤维断裂,痰液黏稠度下降
而易于咳出。
补虚药药理作用
1.免疫功能双向调节
2.改善内分泌功能
3.增强学习记忆功能
4.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调节糖代谢脂代谢
5.强心、升压、抗休克
6.促进造血功能有一定的补血作用
7.促进小肠吸收、抗溃疡、保护胃黏膜
8.延缓衰老、延长实验动物或细胞的寿命
补虚药药效物质基础:
人参多糖及人参皂苷(人参)
党参多糖(党参)
黄芪多糖及黄芪皂苷甲(黄芪)
当归多糖及阿魏酸(当归)
枸杞多糖(枸杞子)
麦冬多糖及皂苷(麦冬)
虫草素及多糖(冬虫夏草)
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甘草)
淫羊藿苷(淫羊蓉)
二、毒理
(一)中药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代表中药举倒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 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治疗哮喘时,会出现失眠。
大黄泻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而其活血祛瘀功效所导致的妇女月经过多为副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生半夏服多则灼痛肿胀、不能发音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慢性毒性:雷公藤长期服用对肝、肾、生殖系统均有损害。
人参大量长期连续服用可致失眠、头痛、心悸、
血压升高特殊毒性:甘遂、芫花、莪术、天花粉有致畸。
芫花、狼毒、巴豆、甘遂增加致癌率;雷公藤石菖蒲、
洋金花有致突变的作用。
变态反应:最常见的是过敏反应。
虎杖、两面针等引起猩红热样药疹;
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等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牡蛎、瓦楞子等可引起过敏性腹泻;
蟾蜍、蓖麻子、苍耳子等引起剥脱性皮炎。
后遗效应:又称后作用,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服用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
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如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是因为患者红细胞膜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不足或缺失
所致。
依赖性: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依赖,一旦停药,就出现戒断症状。
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应用风油精等出现精神依赖;罂粟壳、麻黄等出现生理依赖性。
(二)中药成分的毒性特点及代表中药举例
(生物碱、有机酸、苷类、毒蛋白、萜及内酯、重金属)
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
附子含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严重复杂多变的心律失常
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可选择性地兴奋脊髓,对中枢神经有极强的兴奋作用,中毒量则抑制呼吸中枢。
洋金花所含莨菪碱、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累及传出神经系统,其机制与阻断M-胆碱受体而抑制心脏有关。
2.含有机酸类中药的毒性
马兜铃酸是一类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质。
对肾损害的主要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致肾小管间质性病变,
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
3.含苷类中药的毒性
含强心苷类成分的中药洋地黄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可致心脏中毒含氰苷类成分的中药杏仁、桃仁在体内被
酶水解产生氰氢酸,阻止细胞的氧化反应,表现为组织缺氧。
含皂苷类成分的中药商陆、黄药子可产生腹痛、腹
泻,大剂量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及运动障碍,长期服用尚可损害肾脏、肝脏等;含黄酮苷类成分的中药芫花、
广豆根引起恶心呕吐,能导致肝脏损害,出现黄疸等症状。
4.含毒蛋白类中药的毒性
巴豆含毒性球蛋白,可溶解红细胞,并剧烈致泻。
苍耳子的毒性与毒蛋白有关,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其毒性常损害肝、心、肾等内脏实质细胞。
蓖麻毒蛋白中毒首先出现呼吸窘迫、发烧、咳嗽、恶心与胸闷,之后大量出汗并造成肺水肿,最后可能在低
血压及呼吸衰竭中身亡。
含萜类及内酯类中药的毒性
艾叶中艾叶油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内服可刺激胃肠道及引起肝细胞损害。
马桑中马桑内酯和吐丁内酯为丫一氨基丁酸受体拮抗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脊髓反射,产生惊厥。
6.含重金属类中药的毒性
砷化合物可与含巯基的酶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严重干扰组织代谢,引起心、肝、肾和肠充血,造成肝小叶
中心坏死,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等中毒现象
汞离子与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使酶失活,阻碍细胞呼吸与正常代谢铅中毒可造成卟啉代谢紊乱,阻碍血红蛋白合成,且可直接破坏红细执业药师中药学栏目为你
202X年执业药师考试动态
202X上半年执业药师考试时间
202X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备考辅导
202X年执业药师准考证打印时间
202X年执业药师中药学考试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