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合集下载

中药学书本内容

中药学书本内容

中药学书本内容一、中药基本理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和制备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药学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五行、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对药物进行分类和性能评价。

同时,中药学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药性理论、配伍理论、剂型理论等。

二、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和规律的科学。

中药的药理作用多种多样,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

中药的剂量和配伍对药效有着重要影响,合适的剂量和配伍能够增强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的药理作用还与药物的质量和制备工艺有关。

三、中药治疗学中药治疗学是研究中药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的科学。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益气养血药、安神镇静药等。

然而,中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中药材炮制中药材炮制是中药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炮制能够减低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部位。

炮制方法包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每种方法都有具体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检测标准。

炮制不当会影响药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五、中药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中药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在不同的中药中含量和比例不同,使得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毒性。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沉淀法、结晶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成分和工艺要求来确定。

六、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理学是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的科学。

中药的毒性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等类型。

安全性评价是中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临床观察、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等。

此外,中药的质量控制也是保障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理 24 *
*
*
*
*
*
*
*
*
*
*

料 25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28 + - * - - - - - - - -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安全、可控和稳定。 有效性评价:实验部分(主要药效学研究)、临
2、给药途径和容积
小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不 超过0.4ml/10g体重,注射给药不超过1ml/只。大鼠禁食 (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不超过3ml/只;腹腔注射不 超过1.5ml/只,静脉、皮下注射不超过1ml/只。
3、观察时间
不同药物的中毒症状出现早晚不同,如为代谢产物 引起的毒性,出现时间可能较晚,因此,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时间至少1周,如遇迟发性或进行性反应时,还要适 当延长。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以排 除非药物因素引起的死亡。
3、呼吸系统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麻醉猫或犬身上观察并 记录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如在有效 剂量下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一步作呼 吸中枢抑制实验,肺溢流实验,初步分析对呼吸系 统的作用部位。
4、其他
根据不同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可再适当增加观 察其他系统的指标。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 物质。
第四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
及其制剂。
第五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 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等。

中药新药的药效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方案,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其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的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等,其目的是对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本要求(一)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

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结论判断准确。

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要求,药理研究也可参照实行。

二、主要药效研究(一)试验方法的选择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特点,根据新药的主治,参照其功能,选择相应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试验。

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

2. 药效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

(二) 观测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

(三) 实验动物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等,应有详细记录。

(四) 给药剂量及途径1. 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

2.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说明原因。

(五) 对照组主要药效研究应设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必要时增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而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则是关于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的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揭示中药的治疗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使用。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指导中西药物的联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

3. 毒理学研究:中药毒性的研究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

毒理学研究从中药对人体的致死剂量、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揭示中药对人体的毒性机制,并提供中药的毒性评价和风险控制依据。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研究: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对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

主要包括给动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指标的影响,以此来评估中药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理学研究:慢性毒理学研究是评价中药对人体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长期观察和检测,评估中药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慢性毒性效应。

3. 细胞毒性研究:中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揭示中药的毒性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4. 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毒性评价,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等。

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物效应 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 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 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6)依赖性 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洋金花所含莨菪碱、东莨菪碱
阻断M受体,有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等副交感神经作用
2.苷类 ----强心苷、皂苷、氰苷和黄酮苷等 ★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含强
心苷,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 用可致心脏中毒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1 概 述
中药毒理学(Toxicology of TCM): 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度评定的科学
中药“毒” 含义: (1)“毒”就是药
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家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
(2)“毒”指中药的偏性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中说:药以治病,以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5.重金属:砷、汞、铅
★砒石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 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黏膜水肿、出血、坏死、 血压降低、肝脏萎缩、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心肾的严重损害
★水银、轻粉、朱砂等含汞类中药,具刺激和腐蚀作用,并能 抑制多种酶的活性
二、毒性表现多样
1.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 含强心苷的药物如万年青、夹竹桃、蟾酥抑制Na+,K+-

第四章 中药新药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

第四章 中药新药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

试验要求 动物 种属:某些新药“长毒”要求两种动物、 ① 种属:某些新药“长毒”要求两种动物、啮 齿类常用大鼠,非啮齿类常用犬。 齿类常用大鼠,非啮齿类常用犬。 体重和年龄:大鼠-年龄为6周 体重约100 ② 体重和年龄:大鼠-年龄为 周,体重约 年龄4~ 月 克;犬-年龄 ~6月。 动物数量:大鼠-如试验时间少于90天 ③ 动物数量:大鼠-如试验时间少于 天,每 个剂量组雌雄各10只 如多于90天 个剂量组雌雄各 只;如多于 天,每组雌 雄各20只 每个剂量组雌雄各二只。 雄各 只。犬-每个剂量组雌雄各二只。
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般药理研究
仅新药材、有效成分或部位、 仅新药材、有效成分或部位、中药注 射剂需要申报,其他类中药新药免报。 射剂需要申报,其他类中药新药免报。
1.动物 . 常用小鼠、大鼠、 犬类,最好采用清醒动物, 常用小鼠、大鼠、猫、犬类,最好采用清醒动物,也可用 麻醉动物。 麻醉动物。
剂量 小剂量组- 应设三个剂量组 小剂量组-给等效剂量 或略高于动物有效剂量;大剂量组- 或略高于动物有效剂量;大剂量组-能产生明 显毒性反应的剂量;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 显毒性反应的剂量;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 剂量差用等比级数。 剂量差用等比级数。 给药途径 原则上应选用与推荐临床试验给药途径一 致的途径。临床用药为静脉注射者, 致的途径。临床用药为静脉注射者,大鼠可采 用其他适当给药途径。 用其他适当给药途径。 试验周期 长毒试验给药时间一般为临床试验用药期 的2~3倍,最长半年。 ~ 倍 最长半年。
观察指标 ① 一般观察 体重、食量、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粪便 体重、食量、外观体征、行为活动、 性状等。 性状等。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② 血液学指标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凝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凝血时间。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 )、丙 ③ 血液生化指标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 )、 氨酸氨基转核酶( )、碱性磷酸酶 )、尿素 氨酸氨基转核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 )、碱性磷酸酶( )、 )、总蛋白 )、白蛋白 )、血糖 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 )、总蛋白( )、白蛋白( )、 )、总胆红素 )、肌酐 )、总 (GLU)、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a)、总 )、总胆红素( )、肌酐( )、 胆固醇( 胆固醇(T-CHO)。 )。 ④ 病理学检查 1) 系统解剖 全面细致。 全面细致。 2) 脏器系数 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甲状腺、 肾上腺、甲状腺、 睾丸、卵巢、子宫、脑和前列腺( 或 睾丸、卵巢、子宫、脑和前列腺(g或mg/100g体 体 重)。 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出示病理专家所写病理报告和病理 彩照。 彩照。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一、概述(一)安全性评价目的安全、有效是药物制剂必要具备的两大要素,因此正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毒理学研究是保证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一环,是药物开发研究中以实验数据客观地反映其安全性的科学方法,符合临床需要。

中药制剂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药物固有的毒性,认识毒性的性质及程度,了解毒性反映的靶器官(特别是首先出现毒性的靶器官)及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它一方面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导向,如药物的毒性大小,中药的先兆症状是什么?如何监测?毒性产生后的可逆程度及恢复时间等;另一方面为确定临床治疗剂量提供依据,如通过对动物的最小致死量(或最大耐受量)与药效学有效剂量的比值,估算出药物的安全范围,为临床用药的可变动范围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它为确定药物临床禁忌症提供参考。

(二)安全性评价必要性1、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中药或传统成方制剂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现代毒理学研究。

2、药用有效组分或单体成分中药制剂的研制,其安全性不容忽视。

3、采用新的给药途径的中药制剂,如中药注射剂或气雾剂,更应注意进行安全性评价。

4、新资源的开发,如人工制剂、代用品等,也需进行安全性评价。

(三)安全性评价的范围除新药五类制剂外,所有新药都应该作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分急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三大类。

其中新药药材一类和新药制剂一类需进行上述三项试验,药材和制剂二、四类仅需作前两项毒性试验。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定,如:中药注射剂应进行必要的制剂安全性试验(如热原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试验、溶血试验等);新药制剂四类仅改变剂型及制剂工艺,提取工艺未改变者,可视情况免作毒性试验。

(四)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中,规定了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试验人员及承担科研单位应符合规定条件;(2)受试物的稳定与临床用药的一致性;(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资格,持证上岗,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等级动物要求;(4)实验条件设施及组织管理应基本上符合规范化要求;(5)试验设计要有针对性;(6)试验记录应采用先进、科学、可靠的仪器,标准统一,并注意原始资料的保存;(7)资料整理及符合形式审查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