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案设计大赛

合集下载

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2、品位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成长。

3、学习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感悟成长。

2、初步了解“现在的成年的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回忆一下上学期学习过的鲁迅的《风筝》,从那篇课文里,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鲁迅?(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也做过错事;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悔悟;是一个批判封建思想的斗士。

)2、其实,鲁迅先生也有天真幼稚、富有童心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一下童年的鲁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预习过程中积累的生字词以及初读课文后留下的印象。

建议用“这是一篇的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2、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怎样过渡的?(先写百草园,那是“我”童年的乐园;再现写三味书屋,那是令“我”难忘的地方。

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了。

)三、赏玩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一)赏玩百草园1、百草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那儿有什么?它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让作者几十年后仍然念念不忘,并写下这篇文章来回忆呢?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作者的文字,和童年的“我”一起去赏玩百草园。

要求把你和童年的“我”看到的事物、听到的声音、玩过的游戏记下来,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百草园。

提示: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处,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那儿…”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季节,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春天,那时…”可以介绍百草园的动植物,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动物,那黄蜂…那叫天子…那蟋蟀…”或“我喜欢百草园的植物,那桑葚…那何首乌…那木莲…”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事,例如:“我喜欢在百草园里听阿长讲故事…”或“我喜欢在百草园里捕鸟…”可以介绍百草园的色彩,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艳丽色彩…”可以介绍百草园的声音,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美妙声音…”2、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那么有趣味,想像一下童年的“我”在百草园都会玩什么?体会“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大赛模板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大赛模板

一、教案题目《(课文题目)》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运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意义。

(2)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单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并查阅字典。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进行初步理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意义。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5. 课堂练习(1)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找出同伴的优点和不足。

2024年教案教学能力大赛

2024年教案教学能力大赛

教案教学能力大赛一、大赛背景与目的教案教学能力大赛旨在提高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大赛,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赛组织机构本次教案教学能力大赛由我国教育部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协办,各参赛学校具体组织实施。

三、参赛对象与要求1.参赛对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

2.参赛要求:(1)参赛教师需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长。

(2)参赛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能力,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工作。

(3)参赛教师需按照大赛要求,提交一篇完整的教案设计。

四、大赛内容与要求1.教案内容:参赛教师需从所任教的学科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教案设计。

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

2.教案要求:(1)教案设计应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教案设计应注重教材内容的整合,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

(3)教案设计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教案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能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大赛流程与安排1.初赛:各参赛学校组织初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级比赛。

2.省级比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组织省级比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全国决赛。

3.全国决赛:教育部组织全国决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4.大赛时间安排:(1)初赛:2022年3月至4月(2)省级比赛:2022年5月至6月(3)全国决赛:2022年7月至8月六、奖项设置与奖励办法1.个人奖项:全国决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颁发证书和奖金。

2.集体奖项:根据各参赛学校在全国决赛中的综合成绩,评选出优秀组织奖,颁发奖牌和奖金。

3.奖励办法:(1)个人奖项获得者,可优先推荐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首届“创新杯”全国中小学教学论文、设计大赛

首届“创新杯”全国中小学教学论文、设计大赛

首届“创新杯”全国中小学教学论文、设计大赛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精神,展示全国各地最新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挖掘教坛新秀,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创新作文》杂志(CN45-1337/G4,ISSN1674-2443)和广西写作学会决定联合举办“首届…创新杯‟全国中小学教学论文、设计大赛”。

一、参赛对象城乡各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及语教学科研人员。

二、参赛内容和方式教学论文、设计、课件评比。

本次大赛分小学教研组、小学课件组、初中教研组、初中课件组、高中教研组、高中课件组共六个组别进行。

三、参赛时间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1日。

四、稿件要求1.论文或教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鼓励创新。

2.课件要求选题恰当,应按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格式进行设计;所选素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建议使用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制作课件。

五、奖励办法1.由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参赛论文、教案、课件进行评审。

2.在3月、6月、9月、12月各评审一次,获一等奖的名单将分四次在《创新作文》刊物上公布,每位一等奖获赠刊有获奖名单的当期样刊一份。

3.获奖名单将在网站上宣传和表彰。

4.获奖作品可优先推荐在《中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参考》《文学教育》《考试与评价》《学周刊》《中小学电教》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结集公开出版。

5.优秀作者将受邀参加“全国中小学创新教学论坛”。

六、收费标准初评免费,在初评后确认可进入决赛后,每篇参赛作品交参赛费50元,用于专家评审、通联、证书制作等。

欢迎各教研室、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参赛,10人以上参赛单位给组织者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

七、稿件发送参赛作品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邮件发送至:cxbtougao@ 。

主题为“征文”+作者姓名。

广西写作学会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创新作文》编辑部创新杯”大赛华东组委会备注:“创新杯”大赛华东组委会官方工作QQ:1297987936大赛主委会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邮编:530023(华东组委会诚邀各教研室、学校负责人担任华东组委会委员,将给委员颁发荣誉证书,委员负责本地区的大赛征稿事宜。

全国中小学教学设计大赛通知

全国中小学教学设计大赛通知

关于举办新课程全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大赛的通知从传统的写教案到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素质学会中小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举办首届“新课程·全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参赛对象:全日制各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均可参赛,所教学科不限。

二、教学设计要求:1、参赛教师要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的某一章节或某一课时的深入研究,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环节,具体方法和措施。

2、教学过程设计要有创造性,要写出新意。

教学层次具体,翔实,各个环节衔接自然,纲目分明,必要时可加上标题,便于理解和操作。

3、板书设计要体现学科特点,简洁实用,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符合视觉心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切忌华而不实。

4、所有参赛稿件一律使用电子稿,统一邮寄大赛组委会邮箱。

三、评审办法:由于本次大赛时间长,征稿范围广,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采取一季度一初评的办法,届时将评奖情况通知参赛者。

截稿后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素质教育研究会组织专家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终评,并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颁发获奖证书。

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参赛费,自愿参加。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基层教研室和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推荐参赛作品,四、奖项设置:1、本次大赛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高中)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截稿后所有参赛作品交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参赛者可入选《新课程·全国中小学教案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一书。

五、截稿日期: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

大赛专用邮箱:jiaoxueshejidasai@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组委会 2011年7月1日附件一关于出版新课程全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意见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是现在教师评职晋级的最有说服力的硬件,更是将来教师业务考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案大赛:崇高美与欢乐美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案大赛:崇高美与欢乐美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音乐鉴赏3、课时:1课时4、教材:湖南文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5、课前准备:展示上节课百度搜索的有关优美和壮美的资料,并预习崇高美与欢乐美内容。

二、教学课题与目标:崇高美:《祖国颂》、《龙华祭》等欢乐美:《祝酒歌》、《赛龙夺锦》等1、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哪些音乐作品属于崇高美的范畴,哪些音乐作品具有欢乐美的意境。

2、通过听辨不同的演唱形式,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在作品中具有怎样的效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课标中说:“确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所以在本课中要让学生如何去感受音乐的崇高美与欢乐美,这种崇高美与优美能使学生产生怎样的情感,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对美的认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去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所表现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区别哪些音乐作品属于崇高美,那些音乐作品属于欢乐美的范畴。

难点:音乐作品欣赏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视听、讲授、对比、讨论手段:利用百度搜索进行的对比性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这幅图片背景下请同学们朗诵一段诗: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

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

(这几句诗给你是怎样的感受?它通常是象征什么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歌曲《祖国颂》)(二)新课讲授:1.欣赏歌曲《祖国颂》播放:领唱、合唱《祖国颂》思考:(1)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加上音乐后非常壮观、气势磅礴等)(2)它在声乐作品中属于那种演唱形式?(领唱、合唱)(3)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男低音、女低音、女高音声部)(男低音、女低音、男高音声部)(4)你能听辨出歌曲中的节拍、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吗?(4/4、2/4、12/8、6/8)、(强、弱)、(快、慢)2.音乐知识:音乐崇高美的一般表现形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歌颂。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教案设计大赛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孟祥芹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教案设计大赛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孟祥芹
二、教学课题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热的本领不一样,知道生活中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学期《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一课。
刚才同学们都动脑思考了,老师这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的材料,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是凡士林,它的特点是有粘性,可以粘住轻小物体,遇热会熔化。(蜡烛、铝棒固定在支架上、酒精灯、火柴、铝片、试管夹、铜棒)
小组讨论,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怎样来设计实验,比较直观地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取三根火柴,分别用火柴头蘸取少量凡士林,等距离地粘在铜棒上,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发生的现象。大屏幕演示:
2、教材分析:杯子变热了,锅把变热了,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变热的呢?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辨析常用物品中传热材料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热在固体中传递的特点,认识热传导。
(2)这两组实验都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板书:传导:温度高→→温度低。)
(三)验证物体的传热能力
教师:铜铝都是金属,其他物体传热本领一样吗?
教师:木、铝、瓷、玻璃、塑料、热水、烧杯,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比较传热本领吗?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教师:每件物品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大赛优秀作品教案标题: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教案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需要的条件。

2. 学习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真实植物的展示,导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通过简单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有关植物的知识。

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颗植物幼苗,并提供所需的材料(花盆、土壤、水等)。

2.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植物生长的问题,如:“植物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长?”,“为什么植物会长高?”等。

3.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生长条件或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例如:分别给不同的植物提供不同种类的土壤或给相同的植物提供不同的光照条件等。

5.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总结。

总结:1.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对比。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需要的条件,并概括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3.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回答引导问题,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巩固与拓展:1. 提供一些植物成长过程的视频或图片,供学生观看。

2.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其他与植物生长相关的问题。

3. 布置一些植物实验报告或小研究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记录表、观察记录以及对引导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评估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植物幼苗和所需的实验材料。

2. 图片或真实植物的展示。

3. 视频或图片资料。

4. 实验记录表、观察记录表等。

教学延伸:1. 教案中提到的探究可以进一步扩展为植物生长速度的比较、光合作用的实验等。

2.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植物根系的生长、水分和营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相关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iew/94c4ea7f5acfa1c7aa00cc8e.html
What did I do?
How was my vacation? Etc.
Then get Ss to talk something they did over the weekends or on their last school trip so that they can revise uses of the Past Tense learnt before.
五、教学过程
Period One(第一课时)
Teaching Procedures
ep 1.Warming up
(1.)Listening to a song
Listento an English song Yestee/0/0/4/4257.mp3更多热门歌曲>>
(2)一般过去时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种新的语法项目,而本单元的话题源自生活,立足这一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然后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3)开展多种类型的任务型活动,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为完hooltrip?》的相关的教学资料,在网上搜索许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教学重难点,,确定了课堂教学整理、组合,制作适合本版教学实际的PPT课件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便于理解。
2、学习策略
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准备,通过自主学习,搜集与一般过去时相关的资料图片;再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资料与课本资料,通过探究、模仿练习得出一般过去时的规律,达到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的目的。
我精心设计了多组探究式学习活动,调动全体学生有效参与,活用英语,学以致用,真正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快乐。本单元学习一个重点语法现象:一般过去时,本设计先展示各种活动,让学生感知这种语法现象,然后在情景交际中反复运用,并通过学生的相互调查活动反复操练,最终通过写报告,落实到笔头训练,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目标语言点的运用。
四、复习七年级语法附录部分的一般过去时态。
二、教学课题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材以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为中心话题,围绕着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和分享过去发生的事件。
学习询问和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通过调查了解全班同学上周末的活动。
小组合作,创作连环故事。
(一)教学目标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第八单元的教材内容,我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
1、知识目标:单词:学习掌握词汇Aquarium, science center, gift shop, seal, shark, octopus, autograph, won,ate,Chicago.else等。
3.学习句型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 I did. No, I didn’t
Were there any seals? Yes, there were. No, there weren’t
I saw some sharps/ I went to the aquarium.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英语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本案例内容所涉及的目标词汇。
二、对课文A部分作到会朗读,能理解。
三、按条目总结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词汇的不解之处。
【设计思路】多媒体展示了同学们熟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表达过去活动的欲望。生活就是知识,对于他们熟悉的话题,学生总能大侃特侃,信心倍增。采用Brainstorm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小竞赛,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图片】搜索图片资源→黄山图片
/i?ct=5033=huangshan&in=10472&cl=2&lm=-1&pn=1&rn=1&di=1974047031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功能: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言结构: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
句型: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 I did. No, I didn’t. I went to the aquarium.
Were there any seals? Yes, there were. No, there weren’t any sharks.
通过描写“难忘的假日”、“秋游”和日记摘抄,学习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材分析
英语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上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复习一般过去时态和动词的规则与不规则变化,学习一般过去时态的两种一般疑问句: Did you…? Were there any…?教材安排了许多听,说,读,写的任务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将的一些活动进行变化或整合,如:1c,2c和3c的Pairwork活动内容相似,我将把2c和3c整合成一个Interview(采访)的任务活动。这样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5、文化意识: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或自己的观点;了解英、美国家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复习词汇.museum, beach, zoo, dolphin, pizza, ice cream, friend, movie, went, saw, were, played, read, visited, cleaned等
What else did you do?
教学难点
1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
2、一般过去时的肯定句和否定句。
3、Did you, were there引导的一般疑问句。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1)我采用《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感受成功。结合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本课时适当设计了学生的调查活动。
2.Presentation
Let Ss list 3 things at least they did in their last vacation or school trip. Ask them questions:
Did you go to the beach/museum/zoo/aquarium?
富士山图片
/i?ct=50331=%B8%BB%CA%BF%C9%BD%CD%BC%C6%AC&in=15320&cl=2&lm=-1&pn=0&rn=1&di=1927406337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巴黎图片
/i?ct=50331=%B0%CD%C0%E8&in=7302&cl=2&lm=-1&pn=1&rn=1&di=28009981125&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纽约图片
/i?ct=5033=%C5%A6%D4%BC&in=23233&cl=2&lm=-1&pn=10&rn=1&di=4489645422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Were there any dolphins/pandas/ lions in the aquarium? Etc.
Meanwhile lead in the new words concerned with this period by using Did you cook dinner?
S: No ,I didn`t. I went to Sanhe.
T: How was your trip?
S: It was great/fantastic/terrible/bad.
【设计思路】此步骤是为了让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而操练所学的动词过去时,让多个同学回答,以扩大练习范围。
(3)Brainstorm
Show what I did in my vacation by using the multimedia, ask the students:
Where did I go on my vacation? I travelled to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设计思路】歌曲欣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课打下伏笔。
⑵Having a ch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