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 太极拳术十要

合集下载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在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杨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极拳的十点要领,成为近代太极拳技术发展的重要规范。

这些要领是: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太极拳十要》解析根据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观察,对杨澄甫先生《太极拳十要》有以下认识和理解。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四)分虚实(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四)分虚实(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四)分虚实(赵幼斌)四、分虚实关于分虚实,杨澄甫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同样,“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他进而说道:“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这段话意思从字面上好理解,是说在前进后退动作中,如果虚实分不清,动作就会僵硬滞笨,能分得清,转动变化就能轻灵圆活而不易为人所制。

要做到“分虚实”这一点,不仅是步法身法的问题,也是劲法技法的的要求。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就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这里有“双重”一词,说双重是病,那么何谓“双重”?我认为“双重”在拳术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练习功架中的“双重”。

就是说,在练习拳架时虚实变换得不彻底,拖泥带水,该实的一侧未能做到十分地松实,还带有强实的感觉;该虚的一侧不能做到全虚而带有强虚的感觉。

这样身体某部位就会产生多余的力,使局部关节肌肉僵滞,以致影响自身整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如“倒撵猴”动作,撤退之步未落地,身体重心就过早后移;如蹬脚分腿动作,腰胯不收住就出腿,使身体后仰,出腿无力;又如推出去的掌不松净,肩起、肘抬、腰塌、胯凸等,均属于“双重”之病。

这些都应在练习拳架时注意体察纠正。

二是推手技击中的“双重”。

比如推手,对方推你时,你不可避免地出现滞笨的顶劲,若劲出在人后却反被人所制,就叫“双重之病”,这也是虚实不能分,不能自变之故。

何为分?何为变?拳论中这样启发我们:“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只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沾粘灵活,甚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才能不易为人所牵动。

总之,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六、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运动,不要用拙力。

拙力的表现是筋骨不放松或身体某些部位凸凹不顺,使劲力变换僵持滞浮而为人所制。

太极拳并非不用力,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用时则缓应急随,忽隐忽现。

比如出拳动作,拳在腰间未出之前要虚握,及至伸出虚抵接触点时,瞬间握实而产生松弹劲。

其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拳发力时无论是寸劲还是长劲,都要有穿透之意,犹隔山打牛状;二是拳力随伸就曲,无过不及,方能招法连成,变化得灵。

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用意、刻意为之,物极必反,这反而会产生拙力僵劲。

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行拳走架时,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首先做到放松,这就较容易将拳架动作和技击内涵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要刻意为之。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Z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總鑼3、松腰:腰为一身Z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盘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總鑼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 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边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鎚鍵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Z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Z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鑼鑼6、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Z有经络,如地Z有沟壑,沟亀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总,总Z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FIH贯输, 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Z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鑼鑼7、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邂绸8、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2009-06-03 21:21:59)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身形腰顶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三)太极圈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

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

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

更不可不知此病。

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

如火炎上,水润下者。

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

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

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

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

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

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

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

故云一而二,二而一。

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

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1. 啥叫虚灵顶劲?嘿,就好比你头顶上有根线往上提着,让你整个身子都挺拔起来。

你想想,要是你耷拉着脑袋,那能打出有气势的太极拳吗?比如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挺直脊梁啊,这就是那种感觉啦!2. 含胸拔背呀,这可不是弯腰驼背哦!这就像是你抱着个宝贝,既不挺胸过度,也不窝着身子。

你看那公园里打太极的大爷,他们的身姿,不就是很好的含胸拔背的例子嘛!3. 松腰,哎呀,这可太重要啦!就跟你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一样,腰部放松但又有支撑。

你想想,要是腰板僵硬,那动作能灵活吗?就像跳舞的时候,腰部灵活才能跳出好看的舞姿呀!4. 分虚实,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实,一只脚虚,交替进行。

打拳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然怎么能站稳呢?你试着单脚站立一下,感受感受虚实的变化,是不是很有意思!5. 沉肩坠肘,就好像肩膀上放了两袋米,自然地往下沉。

你和朋友打闹的时候,有时候胳膊是不是也会自然地下垂呀,那就是类似的感觉哟!6. 用意不用力,这可神奇了!不是让你使蛮劲,而是用意念去引导动作。

就像你轻轻推动一个气球,靠的是巧劲,而不是猛推。

你想想那种感觉,多妙呀!7. 上下相随,这就如同跳舞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要协调一致。

比如你摆手的时候,脚也会自然地移动,整个身体是一个整体。

打太极也是这样,不能手忙脚乱的呀!8. 内外相合,这就好像你的内心和身体在对话。

心里想着动作,身体就自然而然地做出来了。

你有没有过心里想做一件事,身体很配合地就去做了的经历呀,就是那种感觉!9. 相连不断,打太极的动作要像流水一样不间断。

你看那小溪流淌,一直向前,没有停顿。

你想想自己跑步的时候,那种连贯性,就是类似的哟!10. 动中求静,这可不容易做到哦!就好比你在热闹的集市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打太极的时候,身体在动,但心要沉稳。

你试试在嘈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那就是动中求静啦!我觉得杨澄甫太极拳十要真的是太重要啦,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呀!。

太极拳十要-杨澄甫

太极拳十要-杨澄甫

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

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通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

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沈於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

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沈肩墜肘沈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沈,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

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份量極沈,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述
第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项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第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拨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拨背,能拨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第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第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第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第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第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第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第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
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第十、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

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