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
杨式太极拳的3种境界

练浑腰时 , 双脚开步平肩站立 , 整体放松 , 垂手 向
然后手随腰作浑手运动。 练坐1马时要整体放松 ( U 提肛 )含胸拔背 , , 沉肩坠 下弯腰 , 练摆腰时用弓步马( 侧身 ) 双手叉腰 ( 拇指向前 ) , 肘, 用意随向前提起双手 ( 阳手 )与肩平齐 , , 然后转 阴 进右步右旋腰 , 如此反复练习。 手, 收肘呈 9 度 角 , 0 随向下 至胯部 ( 肘与胯部 一拳之 然后进左步左旋腰 , ( 责任编辑 乔汉) 距) 。同时连 同膝部 向下屈坐至极点 ( 尾闾中正 )以后 ,
“ 静” 虚 。太极 拳形神 兼备 , 性命 双 修 , 在 一种 澄 驱使 ) 是 等十 五个方 面都 是很关 键 的。 静 的状态 下完 成 的 。入静 ,是 练太 极拳 的一 个 重要标 个 自我修 养 和提炼 心性 的过程 。 在含 胸拔背 上 ,通 过经 年练 习 ,我认 为首 先是 含
直 呈箭 形 。 三、 腰部 练 习
【 虚 拳 练 习要 领 】 太
一
、
练 习放松 , 手升 降 提
气 度下 沉 , 自然 呼 吸 , 以意 提手 , 双脚 开 步 , 肩站 平
腰 部练 习 主要有 弹腰 、 浑腰 、 摆腰 ( 旋腰 ) 。 练 弹腰 时 用 弓步马 , 手叉 腰 ( 双 拇指 向前 )然后 腰 ,
志, 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 。静 由心静到体静 , 是一 胸 , 胸部肌 肉放松 , 从膻中穴 ( 身气海) 人 开胸顺气 , 使 阴气沿任脉( 人身之 阴脉) 下降 , 沉于丹田。而后拔背 , 心静 , 太极拳“ 以静制动” 首先要制 自己的心动。 使丹田之气徐徐通过会阴沿督脉( , 人身之 阳脉 ) 上升使 力发于背。 含胸拔背之间有一个瞬间的时间 道 家说 “ 虚静 为本 ”“ 以 ,内察 一心 , 了然 明静 ” 。静 就是 气贴于脊 ,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杨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发行和推广以来,“又练又打”的套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一段:认识太极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有单练和对打两种。
但是,对打套路是单练套路拆分而成,所以,我们就以单练套路为基础进行分析。
一段套路是杨式太极拳初级段位一至三段的第一个套路,它是学练段位制套路的第一步,也是认识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套路。
一、套路动作名称:第一小节:1单鞭起势,2右捋按势,3左捋按势,4右进步搬拦捶,5左进步搬拦捶。
第二小节:6退步双穿左按掌,7退步双穿右按掌,8如封似闭,9十字手收势。
二套路释义:(一) 招式不多,展示风格一段套路只有九个动作,但是已显露出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
第一个动作是单鞭起势,单鞭在杨式太极拳中是最具典型的动作,也是传统套路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作。
拳家称:练好单鞭就等于练好太极拳。
段位制套路把单鞭起势做为套路的第一个动作,通过这个动作的反复习练,对杨式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都会了解和掌握。
段位制套路一开始就通过手,眼,身,法,步细腻地完成单鞭定势,其拳架大方舒展,气势磅礴,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色。
(二) 改变传统设计新颖段位制套路编创的主导思想是“练打结合”,由此,一段套路设计动作把单手捋按势(单推手)放在前面,推手是拳架向技击提升的必由之路,可见编创人员的独具匠心。
另外,左右搬拦捶和左右穿掌的动作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双拳双掌左右击挡,有攻有防,有进有退,上下协调,使人耳目一新。
(三)结构简洁,自然流畅一段套路动作编排的顺序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方法,对于演练传统套路的人来讲,开始感到动作转换不习惯,熟练后会感到,套路编排自然流畅,初步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绵绵不断的风格。
(四)一段技法,入门开“打”一段套路包含的技术元素以“打”为主,搬拦捶是太极拳五捶之首,两个进步搬拦捶一搬二拦三捶,步法手法协调一致,追,封,打连续动作,完成‘打’的技术,两个双穿掌也是攻防结合,以手掌来体现‘打’。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1)打基础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2)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
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
内外相合是指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
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3)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
关于上下相随,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杨式太极拳之度(高度、速度、角度、幅度、柔度)

杨式太极拳之度(高度、速度、角度、幅度、柔度)先师澄甫公在批评那些“急求速效,忽略而成”的人时指出:“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画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
”衡量杨式太极拳的方向和动作、上下内外,有哪些基本尺度呢?根据傅钟文和傅声远教师多年的传授、先辈们的论述和笔者多年练拳的实践与研究认为,概括起来可分为“五度”。
高度练太极拳的架子可高可低,高架子运动量小,适合于体弱有病者;低架子运动量大,适合于身强力壮者;运动员或练功夫的人,架子可以更低。
太极拳脚步的大小与架子的高低要相应。
练拳时,迈出之腿长度是固定的,步子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坐实之腿下蹲的高低,下蹲得愈低,步子就愈大。
但是,腿蹲得愈低,运动量就愈大。
拳架高低必须根据人的体质和腿上的工夫而定。
勉强降低架子,就会产生分不清虚实或起犟劲等毛病。
但练一套拳应保持架子高度不变,尤其是每一个动作,不应该忽高忽低。
拳论指出:“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
”有人练拳有意把架子压低,以显示自己腿上的功夫,结果使弓腿膝盖超出脚尖,甚至上体前俯;有人练拳在双脚着地时身体下压,当一脚提起时,身体又随着抬高,造成凹凸,这都是不对的。
保持稳定的架子高度,就是保持稳定的运动量,就是保持骨肉内外之间稳定的气血流通。
在低架子练功时,保持稳定不变的架子高度正是吃功夫、长工夫的时候。
速度练杨式太极拳的速度要匀、慢、连、随。
它包括多方面。
如今天15分钟练一套,明天20分钟练一套,后天30分钟练一套,速度不均匀;一套拳开始很慢,后来很快,也是速度不均匀;一个动作开始突然一冲,后来又变得很慢或身体某些部分忽快忽慢等,都是速度不均匀。
坚持练拳年长日久,一般可自然趋于均匀。
而在一个动作中,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四肢,动作忽快忽慢,架子忽高忽低,这种毛病不是多练就可以克服的,非下大工夫认真纠正是无法改掉的。
四肢动作速度均匀并非都是同一个速度。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拳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拳的拳法尽管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关于这个太极老拳谱不知大家有没有见到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1、八门五步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撑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
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
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
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
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
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
名之日:“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
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
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苦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
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运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偏丢抗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下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6、对待无病顶偏丢杭,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偏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杨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内容

杨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内容杨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内容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
有关分解教学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一、统杨式太极拳架式动作要解说明1、将演练者设置为面向南北,左东右西方位。
2、演练者手脚的动作一般由腰带动,手的内旋,外旋沿用流行说法,即手掌拇指一侧向掌背转动为外旋。
如倒撵猴的前掌后拉的旋转。
向掌心转动为内旋,如搂膝拗步推掌的旋转。
3、所述抱球状是形似抱球,在整套动作中没有这个动作,是一个过渡式的说法是为了便于理解。
第一式预备式动作1:演练的人面向南面,两腿并起,自然站立。
掌在两胯旁,两眼平视前方。
动作2:左脚向左侧慢慢自然而然分开站立,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为开立步。
不要形成八字脚,要含胸、拔背、松肩、松腰、松胯。
下腭微收,舌顶上腭。
眼平视前方。
注意事项此式准备练拳,要选好场地,以防练习中不必要干扰,还要平心静气,精神内敛,排除各种干扰杂念,开始用意。
第二式太极起势动作3:两臂慢慢自然向上抬起,高与肩平,两臂自然而然伸直,手心向下,腕掌与肩平。
眼平视前方。
动作4:送肩垂肘,两掌下按,两腿屈膝下蹲,两手指向前,全身放松。
注意事项1、此式要注意贯彻杨式太极拳所述太极十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松腰胯、分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意气相连,动中求静”的宗旨,而且要贯彻到整套拳架之中去。
2、两臂平举时,以肩领肘,以肘领手。
有向外膨胀之意,意守腹部(丹田)。
3、曲膝是由无极到太极的一个转变过程,曲膝后即分阴阳虚实。
做曲膝动作时,上身保持正直,全身放松,不前俯后仰重心落至两腿中间,用意不要太浓,形成回收与下按的自然坠力。
4、意念和劲点:两臂上举时意念由手臂到手背,下落时沉肩坠肘到全掌。
易犯错误:心不静,手臂前上举太快而且不均匀,用力下按,易突臀跪膝、耸肩。
如何确保杨式太极动作规范一、将规范视为练拳之首1、初学者因动作生疏未能准确把握动作要求而使规范失准;2、较熟练者因错误动作未得到及时纠正而形成习惯性错误,使规范失准;3、有些人不读拳书,无视规范,任我随意,积年累月,形成顽固性错误动作,而使规范失准。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手型1、掌杨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
中指领劲,用意不用力。
2、拳杨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
拳不宜太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杨式太极拳的勾手(亦称吊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步型1、开立步杨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具体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
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杨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具体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
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
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
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杨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脚内扣,一脚外撇,两脚成丁八字,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脚内扣,蹬腿之脚外撇。
5、仆步杨式太极拳仆步的具体要求是: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右脚跟不要离地。
6、独立步杨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眼在杨式太极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第一层:打基础练拳一般都从盘架子开给,要领是尽可能地做到松、稳、慢、匀,以达到“运劲如抽丝”为目标。
第二层:内外相合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要求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一致运行。
每一个姿势都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自然,绝不勉强。
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对内功的增长不利,有时还会伤身致病。
第三层:上下相随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
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是免于僵滞的先决条件。
动静咸宜,以静待动,动无一处不动,静无一处不静。
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的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主要是从头顶经尾间到足心要互相配合,把意气下沉到腹腔,然后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体,四肢配合。
两臂的运行要在身体周围的气圈之内,运动的方式要松软圆活,不用强力。
以腰胯带动下肢,两胯松散,两腿放松,使意气得以下沉到足心。
移动重心时,两足要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
第四层:拆架子。
练习太极拳是为了学以致用,要学会用就得“拆架子”。
拳架套路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当掌握要领,灵活运用。
上面已经说过,太极拳的功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 .养生方面。
太极拳每一个姿势都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环节。
习练时要把内气运用于上述各个环节以至练拳的整个过程。
内气充实才能使内脏得到保养,并使筋骨皮也同时得到锻炼。
养生功夫的练成,主要决定于内气。
2 .技击方面。
技击功夫主要体现在招术的实际应用上。
“招”是固定的、有形的,有时可以得心应手,有时就不起作用。
“术”是灵活的、是无形的,是神、意、气结合的运用,要求空灵而不僵实。
“术”在应用时要有明确的方向。
一接手就要“听”懂对方的动向、出劲的劲端和劲源议及力的虚实。
听劲靠“术”而不是用“招”。
发劲时也要靠“术”控制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当其在不合适的条件下找合适的时候,就容易暴露中心。
这时应该引出对方的中心,只有在其失“中”的情况下才能发劲。
因此,在交手时,不能只用“招”,不用“术”,也不能“招”、“术”分离。
应运用神意气和手法的结合,形成“招”中有“术”,”术”中有“招了。
第五层:拆手练拳的每一个姿势都要靠手指明方向,因此,要练出知己知彼之功就得“拆手”。
内气是否舒畅、得意,和身形、手势密切相关。
身形和手势都不是固定的.而要变换灵活,正所谓“手无定向,身无形”。
但是,动作要符合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原则、要求,不能妄动或乱。
例如在揉手时,与对方一接触,便要通过“听”、“问”、“拿”、“化”、“放”等功夫,随机应变地控制对方。
为了清楚地瞭解对方“劲”的变化情况,佔据主动地位,身形、手势都要变化灵活,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内气找到出路,使对方处于被动状态。
身形是手势的后援,身形与手势在知己知彼之功中起著关键作用。
第六层:分劲当练功时能将神、意、气集中于一点,并体现在每一个姿势上时,就会做到“分劲”。
太极拳区别于一般长拳的根本点在于发挥内劲的威力,克服后天形成的拙力。
运用轻灵多变的手法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克敌制胜,以达到“妙处全凭能借力,得来全不费功夫”和“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第七层:入化境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化境,即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功夫到此方能真正体验到太极拳的奥妙。
在养生方面,做到了心性纯静,便可以强身治病,延年益寿。
在技击方面,做到了“一接即通”,便可以随机应变,无往而不胜。
练习内功的关键在于神、意、气的运用自如。
老拳谱上讲的“无形无像,全体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时外形看不出多大动作,招势越化越小乃至给人以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
功夫达如此境界,会体验到一种飞跃。
这看来是异乎寻常的变化,实际上是正确苦练的硕果。
杨式太极拳的拳法特点拳法风格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
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
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
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
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
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
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
“活”是说动作不呆滞。
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
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
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
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
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
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
“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
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
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杨氏太极拳真传“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