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演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健候走中架,少候走小架,澄甫走大架——传统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之说,由来已久。
然而,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的大中小三种拳架,何架在先,何架在后;三种架别有何区别与联系;大架缘何能普及、流行于海内外,中小架却鲜被人知,以及当前国内杨氏小架传人所练拳架差异、各具特色的原因…一直为太极拳爱好者所困惑。
近两年来,海内外诸同好曾与笔者就上述话题进行过砌磋、探讨…笔者鲁钝,愿将个人对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述说如下,以祈方家批评、指正。
1934年,郑曼青执笔为其师杨澄甫撰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言,“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
这段话使读者误以为杨澄甫年幼时曾见过其祖父杨露禅,“稍长”又学拳于伯父杨班候。
露禅生于1799年,七十三岁(1872年)过世,死后十一年(1883年)幼孙杨澄甫才出生,怎可能“见先大父露禅公”?有拳家为《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上说圆埸,撰文“疑露禅祖师卒年不确云云”,此言亦误!杨露禅那个时代的人,73岁已是高寿,进而言之,就算杨露禅能多活十一年寿84岁,也不可能让刚刚落生的幼孙去练“揽雀尾”。
再者言,班候1892年55岁过世时,杨澄甫方9岁,能受拳脚启蒙训练,难晓太极阴阳哲理。
因此,杨澄甫幼时不可能见过或受教于其祖,(9岁)也不可能得拳技于其伯父,其拳技只能得自其父、其兄。
杨澄甫小其父杨健候44岁,小其长兄杨少候21岁,武术界惯例,拳师年老一般由长子或大弟子代为传艺,因此杨澄甫的拳技得自其父杨健候,更多得自其长兄杨少候,应为不争事实。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1.独特的身体状态:杨氏太极拳注重合乎自然、身心一致的发力方式,追求以柔化刚的原理,使身体达到柔软、放松、沉着的状态。
执主动功,灵活自如。
2.缓慢细致的动作:杨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细致,每个动作都有清晰的动作组合以及过程的衔接,力求达到完整、流畅的状态。
这样的练习可以使练习者更加专注,更加有意识地感受和理解身体的变化。
3.以圆为主要形态:杨氏太极拳注重圆的概念,运用缓慢地扩展、收缩、旋转的动作,使得动作中的力量更加圆滑,以避免突然的力量冲击对自身的伤害,并且在与对手进行搏斗时有更好的控制力。
4.整体性的运动:杨氏太极拳要求身体的各部分紧密协调,动作中各部分要同时运动,避免出现协作不良的问题。
整个身体要以腰为轴心,从腰部发力,使身体的力量能够完全地传递出去。
5.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杨氏太极拳注重能量的积累与释放,通过身体的扭转和呼吸的调节,将力量逐渐地累积起来,然后通过自然的运动,将力量以最佳的方式传递出去。
这种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的方法,使得杨氏太极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威力。
6.以和为贵的原则:杨氏太极拳以和为贵,倡导以柔化刚,以克制取胜。
通过巧妙的应用技巧和思维方式,从而在与对手对抗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且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力量,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
7.适应各种人群:杨氏太极拳因为它的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注重身体的合理运动方式,使这种拳术适应各类人群进行练习,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从中受益,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杨氏太极拳是一种注重身体、呼吸、意念的内功外形的执法方式,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心身统一,以和为贵,积累能量与释放,适应各种人群,并具有优雅的艺术价值。
这使得杨氏太极拳在健身、保健和自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健候走中架,少候走小架,澄甫走大架——传统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之说,由来已久。
然而,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的大中小三种拳架,何架在先,何架在后;三种架别有何区别与联系;大架缘何能普及、流行于海内外,中小架却鲜被人知,以及当前国内杨氏小架传人所练拳架差异、各具特色的原因…一直为太极拳爱好者所困惑。
近两年来,海内外诸同好曾与笔者就上述话题进行过砌磋、探讨…笔者鲁钝,愿将个人对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述说如下,以祈方家批评、指正。
1934年,郑曼青执笔为其师杨澄甫撰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言,“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
这段话使读者误以为杨澄甫年幼时曾见过其祖父杨露禅,“稍长”又学拳于伯父杨班候。
露禅生于1799年,七十三岁(1872年)过世,死后十一年(1883年)幼孙杨澄甫才出生,怎可能“见先大父露禅公”?有拳家为《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上说圆埸,撰文“疑露禅祖师卒年不确云云”,此言亦误!杨露禅那个时代的人,73岁已是高寿,进而言之,就算杨露禅能多活十一年寿84岁,也不可能让刚刚落生的幼孙去练“揽雀尾”。
再者言,班候1892年55岁过世时,杨澄甫方9岁,能受拳脚启蒙训练,难晓太极阴阳哲理。
因此,杨澄甫幼时不可能见过或受教于其祖,(9岁)也不可能得拳技于其伯父,其拳技只能得自其父、其兄。
杨澄甫小其父杨健候44岁,小其长兄杨少候21岁,武术界惯例,拳师年老一般由长子或大弟子代为传艺,因此杨澄甫的拳技得自其父杨健候,更多得自其长兄杨少候,应为不争事实。
吾师张虎臣(1898—1979)先生,民国八年(1919年)至十九年(1930年)在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北平国术馆学拳技于太极拳大家杨少候、杨澄甫、许禹生。
据吾师言,民国初期杨澄甫在许禹生创办的北平体育讲习所、行健会任教时,出于教学的需要,对家传太极拳套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删节了拳势中的弹抖、震足,飞腿、挂树以及圈中有圈、圈圈相套相扣、螺旋折叠的刚猛、高难、复杂动作,以圆形弧线取代式式必圈、多圈、“乱”圈,以松柔沉稳、舒缓开展的拳势取代震足、飞腿、弹抖等刚烈发劲,从而使拳架变得沉稳舒展、松悦自然、身法中正、行云流水、柔和缓慢,呼吸与动作配合而深、匀、细、长,故老少咸宜,人皆可练、爱练…这在客观上顺应了武术发展潮流,推动了杨氏太极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转轨,为杨氏拳的推广与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人鉴于改造后的拳架套路和学于其父、其兄拳势形式上的差别,称之谓杨式太极拳大架。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区别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区别杨式太极拳拳架性质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始终没有变。
这从各分支传下来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出,只是大同小异。
其差别主要在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
因此,,从基本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只有一种拳架。
基本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
这一点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式的拳谱,不辨自明。
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著明显差别。
杨氏早年的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相同。
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家学陈家沟陈长兴,但是杨家历年来家顺传说和传统上推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
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到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录杨禄禅等人。
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我指出杨式太极拳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以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素质实行低、中、高的姿势演练,都就是精义融合,具备技击、健身活动、演出三重功能。
从太极拳修练的进程谈,拳架练仍然属练功,称作“盘架子”。
新颖还要通过诱因和拳术稳步练。
所以说道,拳架为“体”,诱因拳术为“用”。
各种“用架”主要整体表现为动作与用法,更特别强调应用领域之“意”。
比如说,把步法横跨于拳架中,或快或慢,刚柔相济,甚至建议在几分钟内开打一遍。
有些传人只练习快架,但把步法或技法拎出硬瓜,并且通过捏杆等方法提升体力和技能。
有的特别强调站桩以提升功力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谈,杨式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修练程序方法之别而殊途同归。
有些人把快架称作“食疗架”,这不完全符合传统快架的实际内涵。
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得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大架改造为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小、中架有猫扑、採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为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大架改造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同为转身白蛇吐信,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同为左右分脚变转身蹬脚,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挂树……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上)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上)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上)杨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经过历代太极拳家们的研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拳架练法,很是丰富多彩. 正因为如此,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同一套路,看起来许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样,究竟谁对谁不对?杨家拳有几种套路打法,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哪长,有的短?究竟哪个是传统的,些是正宗的?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融合一些专家的意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看法:一是问题不能这样问,"谁正宗谁不正宗,谁对谁不对".应当说天下太极都一样,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势,是十三势周而复始,这是太极拳的主滔滔不绝如长江,体.二是不尽相同,是变化,是发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长江衍生出来的支流,支派,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皿武当2005?5(总177期) 的.这中间只是"和而不同"的关系.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经其子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杨少侯(健侯之子),杨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亲)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从杨禄禅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 还有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就不足为奇了.我认为国家创编的杨式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不应当是对立关系,因为国家规定套路至少是从传统杨式太极拳来的,尽管它的侧重点不尽一样.那么,从杨氏传人中所流传下来的拳架,我们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就是我们现在所研习的,这类拳架资料最多,时代最近,传人最多,可信程度最高.下面我简单讲述一下这三种不同类型拳架的划分特点和结论.第一是将杨禄禅成拳和传拳的那个年代(大约在1800—1900),拳架的风格特点归为一类.比如杨班侯传老架十三势108个动作,其特点是快慢相间,高低相错,刚柔相济,动若江河,静若山岳.整个架子偏低,很费力气,适合青少年时练习.杨少侯255式拳架,亦称小快式,架子偏高,步子偏小,进步跟脚,退步收脚,动作灵活紧凑,快慢相问,招法连用.这些拳架重复的动作较多,时间较长,费力气,往往一套打不下来就得休息再打.当然,这些拳架先师们当年是怎么练 ,现在传得真不真都很难说.的但是,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自古拳技都是靠民间言传身教,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录像手段.这些拳架在河北永年还有人在沿传.还有一些专门用来练功用的高低架,一式高一式低,用来练功夫.还有低架在桌子下练,高架在桌子上练.再有专门练腿发力的踢腿架等.凡是这类拳架我们统归为第一类,为杨家早年拳架.第二是以杨澄甫早期传拳和定型拳架后经其传人演变而成的太极拳类型.这第二类和第一类有时难以划分.据说杨澄甫19岁就开始教拳,他受祖伯父辈的影响, 早期的拳架与晚年的拳架也不尽相同.即便是他晚年所教的门生后来打得也不尽相同.比如他的高足郑曼青的打法就与其他弟子有明显不同.杨澄甫所传"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的用架,但也因传授先后不同,拳架名称顺序也不尽一致.但是,这类拳架的招式名称相对一致,套路长短相对适中,拳架的风格趋于平缓.郑曼青传杨式太极拳,杨振铭传太极长拳,董英杰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慢,随心所欲.编者四十年前【时年创杨式快拳,都属于这一类.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杨澄甫25岁,董英杰约11岁本文第三类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作者按)见凤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拳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拳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之拳,系杨班侯先生亲授,乃系紧架,也是杨氏几代人研习的结晶.前面提到的太极长拳是杨澄甫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结先师所传的一种用架,这也只是一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构严谨,速度均匀,身法中正,虚实种叫法.有人说杨澄甫只传有现在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分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轻灵不打的85式,或说杨式太极拳只有这敛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一种套路练习方法,我认为这不符所变者也.倘初习者,仍以澄甫先刚,松静自然,舒展大方,体用兼合事实.生之架子为根基,希读者无疑架子备,老幼咸宜等.已故第四代代表综上所述,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为三套也."这里"余"指他自己,三人物有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牛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位先生指班侯,少侯和澄甫.他认春明,傅钟文及我父亲赵斌等.当拳架,都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为三位先生拳架打法不一,至少有代还健在的代表人物有杨澄甫的素质采取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三种打法,意思是什么?是练功到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表演一种程度后而随心所欲,实则一振国等.其它的举不胜举.三重功能.从太极拳修炼的进程讲,套,且强调要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当然,上面对杨式太极拳的划拳架练习仍然属于练功,称为"盘架根基.这就十分明确地解答了我们分和归类只是从传递系统和拳架子".实用还要通过推手和散手继续前边所谈的问题.演变的角度而言,没有门派观念,练习.所以说,拳架为"体",推手散总之,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角我们还是统称为杨式太极拳.手为"用".各种"用架"主要表现为度来认识太极拳,要从"和而不同"下面有几个结论需要归纳一动作与用法,更强调应用之"意".比和"存异求同"的角度来认识太极下.如说,把发劲贯穿于拳架中,或快或拳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也可以从个 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慢,刚柔相济,甚至要求在几分钟内人理解和爱好的角度择师选学太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打完一遍.有些传人只练慢架,但把极拳,以期使太极拳这一国宝得到始终没有变.这从各分支传下来发劲或技法拿出来单练,并且通过全面地继承和传播.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抖杆等方法提高体能出,只是大同小异.其差别主要在和技能.有的强调站桩附:杨班侯传十八在诀(含十三势)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因以提高功力等.因此,..劲名劲点劲法简注此,从基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式八雾套霎辈:蓍;茎囊麦嚣姜柰只有一种拳架.基本结构是区别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四;挤在手背(震)挤要横呙杀.又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这一点有修炼程序方法之别一按在腰篥茎萎为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而殊途同归.有些人把._喜一尊核心.搦为第式的拳谱,不辨自明.慢架称为"养生架",这周通一;品…,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不完全符合传统慢架昔四一采在两指(乾) 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的实际内涵.一鹭蓦极拳有着显着差别.杨氏早年的这里我想弓l用杨手_-靠在肩啕(巽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不同.澄甫高足之一董英杰…耄五薹差嘉:案;:薯;簧墨撬莲釜挽劲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学于陈家沟陈(1897—1961)的一番荇顾车三前(水)(左)三前:量前足前眼前长兴,但是杨家历来家承传说和传论述他在1948年出一差..鉴差着最;奎;:车;耋悬皇莘薯誊手足胯统上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的《太极拳释义》一书身中在得横''外界有云,杨法鹜虚实说师.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中指出:岳传至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一兴传杨禄禅等人.'套架子,实则仅此一一霎_I基本战略战术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化,或高或低,或快或(责任编辑大江) 武当2005?5(总177期)咽。
杨式太极简介

杨式太极拳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照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杨式太极拳有哪些套路?到底有没有发劲的动作?杨式太极的传统套路

杨式太极拳有哪些套路?到底有没有发劲的动作?杨式太极的
传统套路
1,杨氏太极拳大架。
也叫正路子,以杨澄普85式为准,虽然杨澄普以后的传人,有把85式叫做88式或108式的,但套路本身没有变。
比如85式叫“揽雀尾”,后人改为分着叫“棚,捋,挤,按”。
85式把三个“云手”叫成一个“云手”,后人把三个就叫成三个“云手”,所以,才有88式(不同于简化88式)和108式等。
此拳为杨氏太极拳的基础。
2,杨氏太极拳加手(家手)。
是在杨氏太极拳大架的基础上加进一些变化的比较复杂的招式,此为一般不外传的。
此拳为杨氏太极拳的中级阶段。
3,杨氏太极拳小式。
此为在加手的基础上,改沉稳缓慢为轻便灵活(内动大于外动),一般人可能都没见过。
此拳为杨氏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4,杨氏太极13剑。
5,杨氏太极13刀。
6,杨氏太极拳棍。
至于老架,是杨澄普在北京传授的套路。
至于新架,是杨澄普到南方后传授的套路。
此套路与老架在招数上一样,但把老架的招式给简化了。
比如“海底针”,老架是擒拿动作(太伤人),新架就改为插掌(与简化太极拳动作相似)。
说到“靠”,简单说就是依靠腰胯的松沉,把沉重的双臂给“悠”出去,需练到一定程度才能体会。
杨氏太极拳小架

杨氏太极拳小架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它源于陕西省延安市,是太极
拳五大家之一。
杨氏太极拳小架是杨氏太极拳中的一种拳法,它是杨
氏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的入门拳法。
杨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舒展自然、节奏缓慢,但是却有
着极强的攻防能力。
它的动作流畅,有着明显的起伏和呼吸节奏,能
够有效地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
同时,它的招式也非常
实用,能够有效地应对实际战斗中的各种情况。
杨氏太极拳小架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站桩、单式、对练和推手等。
其中,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它能够帮助练习者建立正确的站姿和呼吸
方式,从而为后续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式则是练习太极拳招式
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练习者熟悉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
对练
和推手则是太极拳的高级练习方法,它们能够帮助练习者提高太极拳
的实战能力和反应能力。
杨氏太极拳小架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呼吸,保持
自然的呼吸节奏。
其次,要注意身体的放松,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
成身体的损伤。
第三,要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保持动作的流畅和自然。
最后,要注意练习的频率和时间,适当控制练习的强度和时间,以免
过度疲劳。
总之,杨氏太极拳小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武术拳法,它能够帮助练习者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太极拳的实战能力和反应能力。
如果你想学习太极拳,那么杨氏太极拳小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文/赵幼斌
杨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经过历代太极拳家们的研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拳架练法,很是丰富多彩。
正因为如此,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同一套路,看起来许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样,究竟谁对谁不对?杨家拳有几种套路打法,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长,有的短?究竟哪个是传统的,哪些是正宗的?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融合一些专家
的意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问题不能这样问,"谁正宗谁不正宗,谁对谁不对"。
应当说天下太极都一样,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势,是十三势周而复始,滔滔不绝如长江,这是太极拳的主体。
二是不尽相同,是变化,是发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长江衍生出来的支流,支派,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的。
这中间只是"和而不同"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
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经其子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杨少侯(健侯之子)、杨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亲)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从杨禄禅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
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
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
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
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
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
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还有
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就不足为奇了。
我认为国家创编的杨式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不应当是对立关系,因为国家规定套路至少是从传统杨式太极拳来的,尽管它的侧重点不尽一样。
那么,从杨氏传人中所流传下来的拳架,我们大体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就是我们现在所研习的,这类拳架资料最多,时代最近,传人最多,可信程度最高。
下面我简单讲述一下这三种不同类型拳架的划分特点和结论。
第一是将杨禄禅成拳和传拳的那个年代(大约在1800~1900),拳架的风格特点归为一类。
比如杨班侯传老架十三势108个动作,其特点是快慢相间,高低相错,刚柔相济,动若江河,静若山岳。
整个架子偏低,很费力气,适合青少年时练习。
杨少侯255式拳架,亦称小快式,架子偏高,步子偏小,进步跟脚、退步收脚,动作灵活紧凑,快慢相间,招法连用。
这些拳架重复的动作较多,时间较长,费力气,往往一套打不下来就得休息再打。
当然,这些拳架先师们当年是怎么练的、现在传得真不真都很难说。
但是,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
自古拳技都是靠民间言传身教,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录像手段。
这些拳架在河北永年还有人在沿传。
还有一些专门用来练功用的高低架,一式高一式低,用来练功夫。
还有低架在桌子下练,高架在桌子上练。
再有专门练腿发力的踢腿架等。
凡是这类拳架我们统归为第一类,为杨家早年拳架。
第二是以杨澄甫早期传拳和定型拳架后经其传人演变而成的太极拳类型。
这第二类和第一类有时难以划分。
据说杨澄甫19岁就开始教拳,他受祖伯父辈的影响,早期的拳架与晚年的拳架也不尽相同。
即便是他晚年所教的门生后来打得也不
尽相同。
比如他的高足郑曼青的打法就与其他弟子有明显不同。
杨澄甫所传"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的用架,但也因传授先后不同,拳架名称顺序也不尽一致。
但是,这类拳架的招式名称相对一致,套路长短相对适中,拳架的风格趋于平缓。
郑曼青传杨式太极拳,杨振铭传太极长拳,董英杰创杨式快拳,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拳架,也是杨氏几代人研习的结晶。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结构严谨、速度均匀、身法中正、虚实分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刚、松静自然、舒展大方、体用兼备、老幼咸宜等。
已故第四代代表人物有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牛春明、傅钟文及我父亲赵斌等。
当代还健在的代表人物有杨澄甫的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振国等。
其它的举不胜举。
当然,上面对杨式太极拳的划分和归类只是从传递系统和拳架演变的角度而言,没有门派观念,我们还是统称为杨式太极拳。
下面有几个结论需要归纳一下。
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始终没有变。
这从各分支传下来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出,只是大同小异。
其差别主要在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
因此,从基本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只有一种拳架。
基本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
这一点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式的拳谱,不辨自明。
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着显著差别。
杨氏早年的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不同。
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但是杨家历来家承传说和传统上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
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至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等人。
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前面提到的太极长拳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用架,这也只是一种叫法。
有人说杨澄甫只传有现在打的85式,或说杨式太极拳只有这一种套路练习方法,我认为这不符合事实。
综上所述,我认为杨式太极拳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素质采取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表演三重功能。
从太极拳修炼的进程讲,拳架练习仍然属于练功,称为"盘架子"。
实用还要通过推手和散手继续练习。
所以说,拳架为"体",推手散手为"用"。
各种"用架"主要表现为动作与用法,更强调应用之"意"。
比
如说,把发劲贯穿于拳架中,或快或慢,刚柔相济,甚至要求在几分钟内打完一遍。
有些传人只练慢架,但把发劲或技法拿出来单练,并且通过抖杆等方法提高体能和技能。
有的强调站桩以提高功力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式养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修炼程序方法之别而殊途同归。
有些人把慢架称为"生架",这不完全符合传统慢架的实际内涵。
这里我想引用杨澄甫高足之一董英杰(1897-1961)的一番论述。
他在1948年出的《太极拳释义》一书中指出:"外界有云,杨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
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随心所欲。
编者四十年前(时年杨澄甫25岁,董英杰约11岁本文作者按)见凤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侯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
澄甫先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不速不迟。
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
倘初习者,仍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根基,希读者无疑架子为三套也。
"这里"余"指他自己,三位先生指班候、少侯和澄甫。
他认为三位先生拳架打法不一,
至少有三种打法,意思是什么?是练功到一种程度后而随心所欲,实则一套,且强调要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根基。
这就十分明确地解答了我们前边所谈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要从"和而不同"和"存异求同"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也可以从个人理解和爱好的角度择师选学太极拳,以期使太极拳这一国宝得到全面地继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