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论

§4 机电一体化应用及发展前景
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自动化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有人称之为"全盘自动化"。 在这些自动化的系统中,主要是由很多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构 成。 从我国将要发展的机械工业产品来分析主要由以下产品需要实 现程度不同的机电一体化。 具体地说,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包括:大型成套设备;数 控机床;仪器仪表电子化;自动化管理系统;电子化量具量仪; 工业机器人;电子化家用电器;电子化电机传动与调整系统;电 子化电站自动装置与开关板;电子医疗器械;电子化低压电器; 微电脑控制加热炉;电子控制汽车或内燃机;微电脑控制印刷机 械;微电脑控制食品机械或包装机械;微电脑控制办公机械;电 子式照相机;电子控制农业机械;电子控制塑料加工机械;电子 控制电焊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 (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
几种描述: 1983年日本振兴协会提出:
机械电子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 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 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984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的一个专家组在给美国 国家科学基金的报告中提出现代机械系统的定义: 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系 统、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或机电部件)相互 联系的系统,这实质上就是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系统。
§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要素)
机械本体 传感检测部分 执行部分 动力部分 驱动部分 信息处理及控制部分。
一、 机械本体
1、概念 机械本体就是其机械结构部分。 包括机械结构装置和机械传动装置,属于产品的基础部分。
机电一体化技术总结

②角位移检测传感器:i)旋转变压器:a.构造和工作原理:激磁绕组、辅助 绕组、余弦输出绕组、正弦输出绕组;ii)光电编码器:a.增量式编码器:主 码盘、鉴向盘、光学系统、光电变换器。两组透明检测窄缝彼此错开 1/4 节 。 距, 输出信号在相位上相差 90 。 主码盘上不透明区与鉴向盘透明窄缝对齐, 光线被遮,输出最小;b.绝对式编码器:光电式、接触式、电磁式:分辨率: 。 α=360 /n ( 2)速度、加速度检测传感器:①速度检测传感器:a. 直流测速发电机。 根据定子励磁激励方式不同分为电磁式、永磁式;以电枢结构来分:无槽电 枢、有槽电枢、空心杯电枢、圆盘电枢。负载电阻 RL 应尽量大。特点是输出 特性曲线斜率大,线性好,但由于电刷和换向器,其构造和维护比较复杂, 摩擦转矩较大。 1 测力传感器:a、柱式弹性元件;b、悬臂梁 (3)力、力矩检测传感器:○ 2 压力传感器:a、模式压力传感器;b、筒式压力传感器。○ 3 式弹性元件。○ 4 力矩传感器;○力与力矩复合传感器。 2.3.4 传感器的选择和使用 1 高精度、高灵敏度、响应快、稳定性好、信噪比高;○ 2 安全 (1)选择:○ 3 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 4 不易受被测对象(如电阻、磁 可靠、寿命长;○ 5 便于与计算机连接;○ 6 结构简单、体 导率)的影响,也不影响外部环境;○ 7 低成本。 积小、重量轻,使用维护方便,功耗低,对整机的适应性好;○ 1 2 3 (2)使用:○线性化处理与补偿;○传感器的标定;○抗干扰措施。 2.3.5 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1 模拟型;○ 2 数字型;○ 3 开关型。 (1)测量电路:○ 1 电桥;○ 2 放大电路;○ 3 调制与解调电路;○ 4 A/D 与 D/A (2)转换电路:○ 转换电路。 2.4 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系统是指以机械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为控制对 象,在控制命令的指挥下,控制执行元件工作,使机械运动部件按照控制命 令的要求进行运动,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 2.4.1 伺服系统概述: (1)伺服系统及其组成: 1 概念:伺服系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类,它的输出变量通常是机械或位置 ○ 的运动,根本任务是实现执行机构对给定指令的准确跟踪,即实现输出变量 的某种状态能够自动、连续、精确地复现输入指令信号的变化规律。 2 组成: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执行机构、检测装置。 ○ (2)伺服系统的分类: 1 按控制原理: a、开环:机构简单,成本低,调整和维修方便,工作稳定 ○ 可靠,但精度不高,适用于线切割机,办公自动化设备中。 b、全闭环:调试复杂,精度高,制造成本高,用于高精密大型机械。 c、半闭环:结构简单,调整维护方便,调试简单,稳定性好,性价比高。 2 按信号传递不同:连续控制系统、采样控制系统。 ○ 采样控制系统优点: a、 数字元件比模拟元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b、受到扰动时,经过几个采样周期即可快速达到稳定,受扰动影响小;c、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实现控制规律的精度高。 3 按驱动方式:电气、液压、气动等。 ○ 4 被控量物理性质:位置、速度、加速度、力、力矩、速度位移同步控制。 ○ 5 控制过程:点控制、轮廓控制系统等。 ○ (3)伺服系统的总体要求: 1 稳定性:作用在系统上的扰动消失后,系统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下 ○ 运行或者在输入指令信号作用下,系统能够达到新的稳定运行状态。 2 精度:它是指其输出量复现输入指令信号的精确程度。 ○ 3 快速响应性:系统输出量快速跟随输出指令信号变化的能力,主要取决于 ○ 系统的阻尼比和固有频率, 减小阻尼比或增加固有频率可以提高快速响应性, 但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最大超调量有不利影响,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动态 响应过程中,输出量跟随输入指令信号变化的迅速程度,二是指动态响应过 程结束的迅速程度。 4 灵敏度: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性能。 ○ 2.4.2 伺服系统中的执行元件 1 电气式:以电能为动力,将电能转变为位移或转 (1)执行元件的分类:○ 角,包括控制用电动机、静电电动机、磁致伸缩器件、压电元件、超声波电 动机以及电磁铁等,优点是操纵简便、适宜编程、响应快、伺服性能好、易 与微机相接、体积小、无污染,缺点是功率小、过载能力差。 2 液压式:按密封连通器的原理,靠油液通过密闭容积变化的压力来传递能 ○ 量。包括往复运动的油缸、回转油缸、液压马达等。优点是输出功率大、转 矩大、承载能力强、适合重载的高加减速驱动。缺点是需要相应的液压源、 占地面积大、污染严重、控制性能不如伺服电动机。 3 气压式: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有气缸、气压马达等。优点是有较大的 ○ 驱动力、行程和速度、成本低、无污染,缺点是体积大、噪声大、远距离传 输困难、定位精度不高。 4 其他执行元件:压电元件逆压电效应原理,磁致伸缩、电致伸缩。 ○ (2)伺服系统对执行元件的要求 1 体积小,输出功率大;○ 2 快速性能好;○ 3 便于计算机控制;○ 4 便于维修, ○ 5 运行平稳,分辨率高;○ 6 振动和噪声小。 可靠性和动作准确性要高;○ 2.4.3 电气伺服驱动系统 1 性能密度大,即功率密度大,比功率大;○ 2 快速性好,即 基本性能要求:○ 3 位置控制精度高,调速范围宽,低速运行平稳 加速转矩大,频率特性好;○ 4 适应启停频繁的工作要求;○ 5 可靠 无爬行现象,分辨率高,振动噪声小;○ 性高,寿命长。 (1)步进电动机:将输入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旋转或直线位移的运动执 行元件,可实现高精度位移,可开环控制,无需反馈;无稳定问题;无累计 定位误差;适合计算机控制;输出有脉动;承受大惯性负载能力有限。 1 种类与特点:a、可变磁阻式:制造成本高、效率低、转子阻尼差、噪声 ○ 大、但材料费用低、结构简单、步距角小。b、永磁式:励磁功率小、效率 高、造价便宜、步距角较大、转子惯量也较大。c、混合式。 2 运行特性及性能指标:a、分辨力:步距角越小分辨力越高。 b、矩 -角特 ○ 性:静态转矩越大,自锁力矩越大,静态误差就越小。c、起动频率:不失 步起动的最高脉冲频率。d、最高工作频率:在额定负载下,电机能够不失 步正常运行的极限频率。e、转矩-工作频率特性: 3 工作原理:a、三相单三拍:单相励磁;b、三相双三拍:双向励磁; ○ c、三线六拍:1-2 相励磁;d、转子上面有 40 个齿,相邻两个齿的齿距角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第一章

发 展 高速化、精密化、高效率、高可靠性、智能化、轻量化、 方 微型化 向
绪论
试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传统的机电产品设计的区别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与用经验公式、图表和手册为设计依据 的传统方法不同,它是以计算机为手段,其设计步骤通常如下:设计 预测一→信号分析一→科学类比一→系统分析设计一→创造设计一→ 选择各种具体的现代设计方法(如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 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法、优化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质量的综合评价
绪论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传感检测部分 对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系统自身和外界环境各种参数及运行状态进 行检测,并产生相应的反馈控制信息——传感器和专用仪器仪表。 研究对象: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即变送器) 作 用:感受器官、反馈环节。 要 求:快速、精确获得信息并在相应的应用环境中具有高可靠性。 执行部分 由机械、电磁、电液等机构组成,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系统需 求的动作,实现输入能量向机械能的转换。
绪论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机械本体(基础) 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将系统各部分零件和子系统按 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在一定位置上。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 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影响系统的结构、重量、体积、刚性、可靠性等。
动力部分(能源部分) 按照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应尽可能实现较小的动 力输入获得较大的功能输出。
1.4 现代机电一体化方法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过程:
绪论
绪论
思考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你认为未来该领 域的发展方向?
绪论
作业:
1、什么是机电一体化? 2、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哪些几个基本要素,它 们之间的组成关系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系统习题答案

机电一体化系统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与练习题一一. 名词解释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
二. 简答题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哪几种?答: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分为:机械本体、动力部分、测试传感部分、执行机构、控制性处理单元以及接口等部分组成。
2. 接口技术的作用?答:是系统中各单元和环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连接界面,是外设和数控装置之间的桥梁。
其功能为:变换、放大和传递。
第二章思考题1一.名词解释1. 误差:是对某一特定的物理量进行度量时,所测得数值与真值得差值。
2. 准确度:通常用来反映系统的测量值与真值的近似程度,反映了系统误差的大小; 精密度:是从随机误差的角度来反映系统的测量值与真值的近似程度; 精确度则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反映。
3. 传动精度:是指机械传动链单向传动时,其输入端与输出端瞬时传动比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差。
4. 装配精度:是是指不同零件或不见按照特定要求组装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精度,包括零件或不见的相对位置精度、运动精度、接触精度。
5. 机床加工精度:是一项综合型精度指标,即指机床在加工工件时所能达到的精确度。
6. 机床定位精度:是指机床或仪器主要部件在运动终点所能达到的实际位置的精度。
(是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精度指标,其定位形式大致可分为手动定位、自动间歇定位和连续定位三种形式。
)二.简答题1.机械系统在机电一体化中的作用?答:机械系统在机电一体化中起着传递功率、支撑、连接、执行的功能。
2.机床精度与机床加工精度有什么不同?(判断)答:二者的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机床加工精度是指在加工时体现出来的精度,与机床设备本身使用的时间年限、加工时的切削力、环境温度等都有关系,而机床精度所描述的是机床的原始精度,不考虑上述这些情况。
4. 什么是六点定位原理?答:任何一个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相对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系OXYZ 来说,都有六个自由度,即沿X 、Y 、Z 三个坐标轴的移动,以z y x 、、表示,及绕着X 、Y 、Z 轴的转动,用z y、、x 表示,如图所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各章作业答案

第二部分各章作业答案第一章绪论★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涵义是什么?★机电一体化的英文名词如何拼合?(P1) 【参考答案】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佳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
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Mechatronics是日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用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包括哪几个方面?(P2)【参考答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可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4-3-2)(1)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3)层次上,向系统化、复合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3、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哪几个基本要素?★其核心部分是什么?(P4-P5) 【参考答案】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部分、检测部分、执行机构、控制器和接口。
其核心部分是控制器。
★4、什么是接口?接口的功能有哪些?(P5)【参考答案】为实现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而进行的连接就是接口。
接口的基本功能有交换、放大、传递。
5、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有哪些?(P2-P4)【参考答案】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第二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1、熟练掌握以数控机床进给传动为例说明机械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方法。
重点在传动惯量折算的推导过程。
(P13-P15)★【举例说明】在图1所示的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中,电动机通过两级减速齿轮Z1、Z2、Z3、Z4及丝杠螺母副驱动工作台作直线运动。
设J l为轴I部件和电动机转子构成的转动惯量;J 2、J 3为轴Ⅱ、Ⅲ部件构成的转动惯量;K1、K2、K3分别为轴I、Ⅱ、Ⅲ的扭转刚度系数;K为丝杠螺母副及螺母底座部分的轴向刚度系数;m为工作台质量;C为工作台导轨粘性阻尼系数:T1、T2、T3分别为轴I、Ⅱ、Ⅲ的输入转矩。
第1章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a)人的五大要素 b)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c)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各要素间联系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1、机械本体 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其主要功 能是将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 系安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随着机电一体化
(机械学)
(电子学)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 将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揉和”到机械装 置中去,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的目的,使机电一 体化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 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 与电子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 称。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四、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机械技术 电气技术 微电子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接口技术 信息技术 机电一体化 控制技术 其他技术 机电一体化装置 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机电一体化:将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的产物 或者是将多种技术柔和地融合在一起的一门 综合学科。
微电子技术 (半导体技术、计 算机技术)
机械技术 (机械学、机构学)
机电一体化 技术领域
“机电一体化”也就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相互交叉、融 合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最本质的特性仍然是一个机械系统,其最主 要功能仍然是进行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互换,利用机械 能实现物料搬移或形态变化以及实现信息传递和变换。机电 一体化系统与传统机械系统的不同之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 术、传感技术和可控驱动元件特性,实现机械系统的现代化、 智能化、自动化。
国家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系统》章节自测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系统》章节自测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判断题1.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
(√)2. 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
(√)二、单项选择题1.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所要求的动作这一功能的是()。
A. 动力部分B. 机械本体C. 执行机构D. 控制器2.( ) 不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A. 现代汽车B. 打字机C. 复印机D. 空调机3. ( ) 装置是电机一体化系统的感觉器官,它可以从待测对象那里获取能反应待测对象特性和状态的信息。
A. 自动控制B. 驱动C. 传感检测D. 执行三、多项选择题1.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下述技术()。
A. 检测传感技术B. 生物技术C. 自动控制技术D. 精密机械技术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包括()。
A. 绿色设计方法B. 反求设计方法C. 传统设计方法D. 优化设计方法第二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一、判断题1.滚珠丝杆机构不能自锁。
(√)2.滚珠丝杠副的轴向间隙是承载时在滚珠与滚道型面接触点的弹性变形所引起的螺母位移量和螺母原有间隙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1.滚珠丝杠副结构外循环方式不包含()。
A. 外循环插管式B. 内、外双循环C. 外循环端盖式D. 外循环螺旋槽式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支承部件主要有旋转支承部件和移动支承部件,下面()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旋转支承部件。
A. 低精度滚动轴承B. 导轨C. 空心圆锥滚子轴承D. 滑座三、多项选择题。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目的功能”。 构造功能 :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
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 功能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16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种内部功能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1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 内部功能
主功能 动力功能 控制功能 构造功能 计测功能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6
第二节 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的 领域及其共性关键技术
优先发展的机电一体化领域必须同时具备下述几个 条件:
①短期或中期普遍需要; ②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 ③具备或经过短期努力能具备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④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领域 。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7
机电一体化技术内部联系与外 部影响
2)无源接口。只用无源要素进行变换、调整的接口,称为无源 接口。例如齿轮减速器、进给丝杠、变压器、可变电阻器以及透镜 等。
3)有源接口。含有有源要素、主动进行匹配的接口,称为有源 接口。例如电磁离合器、放大器、光电耦合器、D/A转换器、A/D转 换器以及力矩变换器等。
4)智能接口。含有微处理器,可进行程序编制或可适应性地改 变接口条件的接口,称为智能接口。 例如自动变速装置, 通用 输入/输出LSI(8255等通用I/O)、GP-IB总线、STD总线等。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23
根据输入/输出功能可分 成以下四种广义接口: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时代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第二节 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的领域及其共性关键技术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评价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及设计类型 第七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 第八节 机电一体化工程与系统工程 第九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程序、准则与规律 第十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工程与现代设计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一词
我国通常称为机电一体化或机械电子学。
最早(70年代初)起源于日本。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则为机电一 体化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 层次上,向系统化、复合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从控制的角度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根据系统传递信号的性质,控制系统又可以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 控制系统。
1.伺服传动系统 伺服传动系统主要用于机械设备的位置和速度的动态控制。 2.数字控制系统 数字控制系统,简记为 NC (Numerical Control) 系统。 计算机数控系统,简记为CNC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3.顺序控制系统 按时序或事序规定工作的控制系统称为顺序控制系统。 4.过程控制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自动化制造系统 是典型的机械制.开发性设计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2.适应性设计 3.变参数设计
系统设计的过程就是 目标―功能―结构―效果的多次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工程路线
各种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和产品化过程也各自有其具体特点。
ISBN 7-111-05369-9/TP〃416(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 梁景凯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第三节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回顾即将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成 果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
第三节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一般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子系统): 1.机械本体 2.动力部分 3.检测部分 4.执行机构 5.控制器 6.接口
图1-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及功能
a)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b)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二、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各种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果,其主要的相关 技术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机械技术 2.检测传感技术 3.信息处理技术 4.自动控制技术 5.伺服传动技术 6.系统总体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检测传感装置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感觉器官。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变换、存取,运算,判断 和决策。 自动控制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 标最佳化。 “伺服”(Serve)即“伺候服侍”的意思。 系统总体技术是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 技术的应用技术。
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分类
目前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分类如图1—7所示。
图1-7 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分类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
在设计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系统工程的观念和方法, 把握好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规律,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关键 之一。 1.取代法
一、拟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
第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