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帝国主义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清末立宪运动的性质、影响和反思

浅谈清末立宪运动的性质、影响和反思

浅谈清末立宪运动的性质、影响和反思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良与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两种不同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何选择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和路径,是社会各界和各种政治力量争论和较量的焦点,往往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

目前,在所谓“告别革命”的呼声中,一些文章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进行彻底批判,与此同时,过分拔高历史上的改良思想和实践。

对辛亥革命和晚清立宪运动的评价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否定革命的过程中,出于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有人提出辛亥革命窒息了清末立宪运动通向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道路,这是不顾具体历史条件的一厢情愿的假设。

一、清末在内外交困中形成变革共识从鸦片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爱国志士和人民不断探索挽救危亡的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各个阶层和民众救亡图存的实践探索,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促进了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在历次的对外战争中,清政府签订了诸多的卖国条约,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进一步显示了清政府卖国求荣、对外软弱、无法保障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政治形象。

与此同时,清政府对内却实行残酷的反动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也激起了革命派的斗争意志,国内矛盾异常尖锐。

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打碎了国人的自信,洋务运动中组建的新式海陆军在战争中很快崩溃,中国居然败给了东方小国日本。

许多人在惨痛的事实面前警醒过来,觉得放在面前的问题已不是一般地谈论什么“自强”、“求富”,而需要直截了当地起来“救亡”。

“救亡”成为一切爱国者心中最响亮、最有吸引力的口号。

特别是日俄战争更强烈地刺激着国人的神经。

日俄为争夺朝鲜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冲突,最终却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战争,交战国虽为日俄,但饱受战争之苦的是中国的民众。

试论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_张玉乔

试论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_张玉乔

收稿日期:1996-09-26试论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张玉乔(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北京 100054)[摘 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方面极力维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使之成为控制中国社会的支柱;另一方面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予以打击。

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以及对中国的残酷掠夺,严重摧残和压抑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类号] K 251近代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帝国主义列强的压破剥削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才能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得出的历史结论。

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对这些本来很清楚的问题提出异议。

有人说,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过去说帝国主义是殖民侵略,是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剥削,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都是 消极的 , 情绪化的 。

世界走向中国 , 中国走向世界 才是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

中国 只有当三年殖民地才能实现现代化 。

还有人说,阶级斗争、反侵略史观 对中国社会正常发展的确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

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不能反对,甚至还要欢迎。

这种论调谎谬之极,但对一些了解历史不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确有影响。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无法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清帝国主义侵略是 有功 还是有罪,是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之重大是非。

1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要变中国为它们的殖民地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是否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这是我们谈论问题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

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文中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作用时,指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 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 , 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 这一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

洪宪帝制

洪宪帝制

洪宪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帝制自为,以“洪宪”为国号,演出了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仅历83天便告失败,史称“洪宪帝制”。

袁世凯窃国后,疯狂破坏民主共和制度,镇压革命势力。

他解散国会,毁弃《临时约法》,一步步集中权力。

特别是1914年颁布的袁记《中华民国约法》和修订的《大总统选举法》,规定了有皇帝权力的总统制,更可视为洪宪帝制的前奏曲。

为了早日黄袍加身,从1915年起,袁世凯加紧了复辟帝制步伐。

当年8月3日,他的美籍法律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宣称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另一顾问日本人贺长雄也抛出《共和宪政持久论》,宣扬中国应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集权于袁世凯。

1915年8月23日,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大肆鼓吹只有改行帝制才能固国本而救危亡。

此后帝制活动便公开进行。

筹安会四出活动,积极策动湖南、吉林、奉天(辽宁)、湖北、安徽等省组织分会,同时通电全国,要各地文武官吏和商会团体速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打算在代表赞成君主立宪后,即向参政院发起改变国体的请愿。

就在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8月24日,上将军段芝贵及袁乃宽等在石驸马大街袁宅召开秘密军警大会,讨论所谓“筹安”事宜。

会后,中央军事机关及将校级以上军警官员、海军舰长等数百人上密呈给袁世凯,请愿实行君主制。

当时北洋派内部,各省军阀从保住地盘、巩固既得利益出发,大多阿附袁世凯,积极劝进。

也有一些头面人物从维护北洋统治的长远利益着眼,从反对建立袁家王朝、避免对袁氏父子称臣出发,颇不以帝制为然。

段祺瑞称病退居西山;身为国务卿的徐世昌则采取了不阻拦也不赞成的超然态度。

袁视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为帝制成败的第一要素,千方百计争取列强的支持。

德国早在两年前就表示中国应建立强有力的君主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与奥国一致表示支持中国改行帝制。

美国采取不干涉态度。

这样,袁政府的外交主要是乞求日本与英国的承认。

日本首相谓大隈重信表示,只要袁“诚意联日”,日本对中国改行帝制,将“努力为援助”。

帝国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帝国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帝国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经济、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象。

在近代世界历史中,帝国主义现象屡见不鲜,它对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帝国主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帝国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济影响帝国主义最突出的影响之一就是对于经济的巨大改变。

殖民地是帝国主义强权的首要目标,被殖民地化的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利用作为资源开发和市场扩张的对象。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掠夺和剥削殖民地的资源,实现了自身的工业化和经济繁荣。

反过来,这种剥削也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经济依赖。

帝国主义的经济影响不仅表现在殖民地,也波及到帝国主义国家自身。

为了维持殖民地的经济体系,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这种资源的调配和再分配使得帝国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也进一步挑战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平衡。

二、政治影响帝国主义对于政治体系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殖民地化,将自身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制推行到殖民地。

在这一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建立殖民政府和取代当地统治者的方式,使殖民地完全服从于其政治控制。

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影响进一步表现在国际关系中的扩张与争端。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时常争相争夺殖民地的拓展地和势力范围。

这种争斗不仅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程度,也给后来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文化影响帝国主义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教育和传播机构向殖民地灌输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压制和消解殖民地原有的文化传统。

这导致了殖民地人民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失落感。

其次,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和文化产业的输出,将自己的文化标准传播到全球。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改变了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最后,帝国主义的文化影响还表现在殖民地人民对帝国主义国家文化的接受和模仿上。

这种模仿呈现出一种文化依赖现象,即殖民地人民对帝国主义国家文化的模仿和崇拜,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从属关系”。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资本主义帝国侵略对中国的影响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干涉中国的内政,甚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又冲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主席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规律,当时的中国在清政府腐朽的统治之下,闭关锁国,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进步缓慢军事科技等早已极其落后,而西方资本主义阶级的兴起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都有很大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对外扩张,这种中西方发展极度不平衡必将导致侵略战争的爆发。

有人曾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甚至还有人说:“没有西方的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这些观点本人实在不敢恭维,抛开一些人的观点,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时空前的。

军事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依仗先进的军事武器和军事技术对中国的侵略是完全没有人性的,在战争中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屠杀惨案真实的暴漏出资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罪恶嘴脸,他们骚扰、蚕食边疆,到最后升级到大片割占中国领土,甚至瓜分全中国,每一次侵略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百姓生活负担加中民不聊生。

从近代来看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依靠巧取豪夺,凭借武力崛起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坚持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技军事实力,才能壮大自己,在当今世界屹立于东方。

经济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输出,进行掠夺和压榨逐步把资本主义卷进中国的市场,主要表现在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掠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中国进行商品的倾销和输出,逐步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是中国在经济上丧失经济的对独立性,是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导致中国小农经济濒临破产,从而导致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当然侵略导致的远远不止这些。

资本帝国主 义的入侵给中 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 义的入侵给中 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比如,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计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这些领土的割让,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的疆域不再完整。

其次,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在入侵之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然而,列强的入侵打破了这种经济平衡。

他们通过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得中国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同时,列强还在中国设立工厂、银行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

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再者,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战争的爆发导致大量无辜平民丧生,无数家庭破碎。

列强在侵略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例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废墟,无数珍贵文物被掠夺。

而且,列强还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欺压百姓,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还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的种种特权,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和贸易主权。

他们还扶持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使得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治环境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然而,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一方面,它促使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危机和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资本帝国主 义侵 略给中 国带来什么

资本帝国主 义侵 略给中 国带来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什么《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什么》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从此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被侵略、被掠夺、被压迫的屈辱历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如英国割占了香港,俄国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土地。

他们还在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同时,列强还干涉中国的内政,操纵中国的政治局势,扶持代理人,使中国陷入了政治混乱和动荡之中。

例如,在清朝末年,列强通过支持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阻碍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上,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掠夺。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成为他们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

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失业。

同时,列强还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矿山等,掠夺了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例如,日本在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在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列强通过传教、办学校、办报纸等手段,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试图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他们贬低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使一些中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

此外,列强还掠夺了中国大量的文化遗产,如珍贵的文物、古籍等,给中国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还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农村,地主阶级加紧了对农民的剥削,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贫困。

在城市,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劳动条件恶劣,工资微薄。

浅谈帝国主义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影响

浅谈帝国主义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影响

浅谈帝国主义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影响【摘要】在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凭借其一手培植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依仗以英国为首的列强的有力支持,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

上台以后,袁氏竭力谋求复辟帝制。

然而,对形势的这种错误判断引起了袁氏政权的危机的总爆发,而这其中使袁氏政权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

列强对袁氏称帝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以日本的态度为主。

【关键词】洪宪帝制日本帝国主义列强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个政权的诞生与灭亡都离不开列强的扶持与反对,袁世凯政权的建立与崩溃也不例外。

袁世凯在建立北洋政权之后,本以为此时外有列强的支持,内有遍布全国的北洋势力,复辟帝制不会有什么闪失。

然而就是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引起了袁氏政权的危机的总爆发,而这其中使袁氏政权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

列强对袁氏称帝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以日本的态度为主,可从三个时期来分析:一、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袁氏推行亲英美的政策,使日本失去了渔利中国的机会,致使日本对袁氏的政权不满。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其政权,决定由袁世凯组阁。

1911年11月,日本政府表示“若清国政府肯信任日本政府,诚心乞援,当不惜赴援。

”日本驻华公使积极与袁世凯协商,并策划列强共同促成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在征求英国意见时,英国以反对外国干涉为借口,排斥日本插足中国政局。

英国公使朱尔典与袁世凯已经开始着手“南北议和”。

袁氏当然希望日本支持其“南北议和”,并打算利用日本的力量,达到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

当日本了解真相时,对袁氏与英国勾结十分不满,日外相内田康哉在给伊集院训令中说:“袁的居心称属费解,若袁果真有意疏远我,竟想利用我,或从中操纵,我自有对付之策”。

日本对袁氏外交失败后,转而策动与英俄两国采取联合行动。

当英国通过四国银行团提出援助清朝财政建议时,日本一方面向英国抗议;一方面令驻日本俄公使本野与俄商议,取得了俄国首相的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帝国主义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影响
【摘要】在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凭借其一手培植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依仗以英国为首的列强的有力支持,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

上台以后,袁氏竭力谋求复辟帝制。

然而,对形势的这种错误判断引起了袁氏政权的危机的总爆发,而这其中使袁氏政权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

列强对袁氏称帝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以日本的态度为主。

【关键词】洪宪帝制日本帝国主义列强
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个政权的诞生与灭亡都离不开列强的扶持与反对,袁世凯政权的建立与崩溃也不例外。

袁世凯在建立北洋政权之后,本以为此时外有列强的支持,内有遍布全国的北洋势力,复辟帝制不会有什么闪失。

然而就是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引起了袁氏政权的危机的总爆发,而这其中使袁氏政权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

列强对袁氏称帝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以日本的态度为主,可从三个时期来分析:
一、辛亥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袁氏推行亲英美的政策,使日本失去了渔利中国的机会,致使日本对袁氏的政权不满。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其政权,决定由袁世凯组阁。

1911年11月,日本政府表示“若清国政府肯信任日本政府,诚心乞援,当不惜赴援。

”日本驻华公使积极与袁世凯协商,并策划列强共同促成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在征求英国意见时,英国以反对外国干涉为借口,排斥日本插足中国政局。

英国公使朱尔典与袁世凯已经开始着手“南北议和”。

袁氏当然希望日本支持其“南北议和”,并打算利用日本的力量,达到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

当日本了解真相时,对袁氏与英国勾结十分不满,日外相内田康哉在给伊集院训令中说:“袁的居心称属费解,若袁果真有意疏远我,竟想利用我,或从中操纵,我自有对付之策”。

日本对袁氏外交失败后,转而策动与英俄两国采取联合行动。

当英国通过四国银行团提出援助清朝财政建议时,日本一方面向英国抗议;一方面令驻日本俄公使本野与俄商议,取得了俄国首相的同意。

同时,向美国强调革命军与清室均
无统治中国的能力,希望美同意日本劝导清朝接受名义上由清朝统治,实质上由汉人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并劝革命军放弃共和。

美国政府于12月答复驻美日使,不提中国政体问题,严守中立政策的立场。

日本始终坚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造成有利于解决“满洲问题”的条件。

清朝一旦依赖日本,维护君主立宪制,日本必能在满洲占有较有利的地位,进而控制满洲。

二是唯恐共和制对日本政治和思想产生不利于日本君主制的影响。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英国支持袁世凯。

然而,日本却向南方倾斜。

日本表面上声明严守中立立场,但实际上很多在华的日本浪人参加讨袁阵营,有的还从日本专程来华献身革命,日本军部更是跃跃欲试,驻华日军中从事策划反对北京运动者也与日俱增。

“二次革命”失败后,日本的企图落空,为了切身利益,不得不在表面上转而倾向北京政权。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时,日本承认北京政府,以图谋更多侵略权益。

二、一战以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俄等国先后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成了东方独霸的帝国主义国家,借口英日同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

1915年1月,日本向北京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并以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袁氏就范。

“二十一条”签订后,日本与袁氏政权的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发展到干涉袁氏洪宪帝制的地步。

“二十一条”交涉结束后不久,袁世凯酝酿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中国局势影响最大的是英国。

英对华政策的根本方针,是维护中国的安定,保持其对华的既得利益,无论在政治、财政或是其他方面,全力支持袁氏。

但在一战后,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逐渐为日本取代,并处处迁就日本的意向,对袁氏政权的支持已感到力不从心,但为了对抗德国,仍然尽量设法维护袁氏政权。

德国由于与英国对立,也极力争取中国的同情,于是支持袁氏的帝制运动。

此时,袁氏最顾虑的就是日本,他以为“二十一条”的签订可以满足日本,但日本贪得无厌。

一方面不满足于“二十一条”的内容;另一方面则为了与德国相角逐。

德国抢先承认袁世凯帝制以求得北京政府的好感,其目的在于实现对远东和中国的侵略计划,这对日本无疑是一大威胁。

英国因为欧洲的战争,不能不顾及日英同盟,尽力保持与日本的协调关系,同意日本共同警告袁氏的提议,随后俄国也同意加入,于1914年10月28日第
一次对于袁氏称帝发出了警告。

此时的袁氏急于登基,他认为只要给日本一定的好处,便可以转变日本的态度,但几次努力下来,日本态度仍然强硬。

袁氏登基之事已是骑虎难下,当进入十二月筹备登基阶段后,便招致了日本的第二次警告。

三、护国运动时期
如果说,前两次的警告,仅为外交行动的话,那么在护国运动时,日本便确定了倒袁政策。

首先,支持护国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梁启超、蔡锷等。

蔡锷赴云南,梁启超赴广州,都是在日本领事的保护下,穿着和服或以日妓为眷属而脱身的。

其次,支持日本国内民间反袁的各种活动,暗中保护中国国内的民间反袁人士。

对护国军不但给予物资援助,还派出有关人员前往西南援助。

第三,对袁氏政权又一致命的打击,即经济压力。

袁氏政府的财政很大部分是源于外债。

筹备复辟帝制的耗费越来越大,使得本来就十分困难的财政雪上加霜。

一战后,欧洲各国见日本如此激烈的反袁,也不愿再资助袁氏政府。

列强断绝对袁氏的经济援助,又给了摇摇欲坠的袁氏政权沉重的打击。

综上所述,洪宪帝制开始时,德英日等国以中国不发生内乱,不损害其在华利益为条件支持袁氏称帝,是为了争夺对袁氏政府的控制权和静观待机。

而袁氏称帝的时间偏偏选在一战方酣之时,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对华政策大多以日本的意志为转移。

当称帝之事呼之欲出,反对之声迭起时,日本预感到帝制可能引起中国内乱,就以此为借口联合西方列强出面干涉,劝告袁氏延缓帝制,煽动中国内部叛乱,对袁氏施加经济压力。

就这样,以日本为首的列强对袁氏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加速了袁氏政权的崩溃。

自认为在官场上能左右逢源、精通权术的袁世凯最终却没有逃过帝国主义列强的欺骗和玩弄。

参考文献: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并表主要文书.东京原书房,1956.
[2]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别册.东京原书房,19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