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防灾避险功能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空间分布的公平性分析——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空间分布的公平性分析——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

规划设计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空间分布的公平性分析——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Fairness Analysis on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Function— T aking Gulou District, Nanjing Municipality as Example■ 刘明月 LIU Mingyue 叶如海 YE Ruhai【摘 要】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防灾功能评价是国家灾害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其空间分布的公平性对居民的生命及城市财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在系统梳理城市防灾空间和公平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用GIS 空间直观表征城市防灾避难设施空间综合可达性指数的方法,以各居住区人口数目和防灾避难空间的服务能力分别度量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

以南京市鼓楼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 多环缓冲区分析法,从居住区视角对南京市鼓楼区不同类型的防灾避难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定量评价。

【关键词】 防灾避险功能;空间分布;公平性研究;GIS;南京鼓楼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eople-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helter is one of key hotspots focused by national disaste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in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The fairnes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ion of residents’ lives and urban property.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ces and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fairness, the paper used GIS space to intuitively represent 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index of disaster prevention facility spaces, and respectively measured demand level and supply capacity with the population of each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helter space.We took Gulou District, Nanjing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employ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GIS multi-ring buffer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u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fairness of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helter space in Gulou District, Nan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ial area.【Keyword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function; space distribution; fairness research; GIS; Nanjing Gulou District0 引言城市是以人为主,密度高、流量大的开放系统,容易遭受各类灾害的侵袭,必须重视城市防灾建设。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摘要:城市避难场所具有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防灾设施和应急救援物资的防灾功能。

安全势理论是选择避难场所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

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应重视规模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和道路安全。

关键词:城市;避难场所;防灾功能;安全势理论;安全要素;安全领域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颁布了避难场所发展规划,拟在数年内逐步建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

有的城市还建成了部分避难场所。

这是我国城市强化防灾功能,完善防灾结构,预防次生灾害,确保重大灾害后灾民安全避难的重要举措。

1 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城市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

灾后,利用封闭型避难场所(体育馆、建筑物等)的室内空间,开放型避难场所(防灾公园、广场、空地等)的开放空间(临时搭建帐篷、简易房、过渡安置房等)供灾民宿住,各避难场所的避难总面积满足灾民的避难需求。

其二,避难场所内储备各类防灾设施。

包括救援指挥、食品与供水(含饮用水)、医疗、信息、消防、临时厕所、公共卫生、广播、避难标识、直升飞机坪等设施。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灾民涌入避难场所之时,随即开启各类防灾设施,为避难人员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灾条件。

其三,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功能。

避难场所设小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储备灾时应急救援必需的一些救援物资。

由于储备库距避难人群近,储备的物资具有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实用性,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应急救援作用。

规划设计城市避难场所必须满足上述防灾功能,并且形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由满足避难需求的若干个避难场所构成),这是确保城市避难场所安全的前提与基础。

目前,我国规划建设避难场所刚刚起步,所有城市都未建成避难场所系统,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也不完善,有的避难场所只是配置了防灾设施的标识牌,并无实质上的防灾功能,城市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2 避难场所建设的安全因素目前,安全势理论是指导城市避难场所安全设计的基础理论。

城市抗震设防工作的思考

城市抗震设防工作的思考

城市抗震设防工作的思考
1.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物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及时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或损坏。

可以采用加固现有的建筑物、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建造符合抗震设计标准的新建筑物等方法。

2.完善城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是城市抗震设防中的重要问题,在抗震设防工作中,要加强对城市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构建完善的城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反映地质灾害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3.强化城市抗震宣传教育:城市抗震宣传教育是培养公众抗震意识和防灾意识的重要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防震意识,提高公众的抗震自救能力。

在城市抗震宣传教育方面,可以采用宣传电影、实验室和场馆等形式,宣传地震常识、防抗震常识等。

4.提高城市居民的应急避险能力:城市居民是城市抗震设防的重要一环,在地震发生时,要能够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策,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

因此,应加强居民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应对地震的能力。

可以开展模拟演习、开展应急教育培训等方法来提高居民的应急避险能力。

5.加强城市设施的抗震能力: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抗震设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可以加强城市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设施的抗震能力,确保在地震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地运转。

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为了解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和实际行动,我们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共收集到了一百份有效问卷,代表了参与调研者的观点和态度。

首先,我们询问了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程度。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80%)对防灾减灾有一定的了解,并知道如何应对常见的灾害类型,例如地震、洪水和台风等。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人(10%)对防灾减灾知之甚少。

这说明我们仍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度。

其次,我们调查了公众在发生灾害时采取的措施。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70%)在灾害来临之前会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补充防灾物品、修复房屋和加固设施等。

此外,也有一部分人(20%)会在发生灾害后寻求帮助,尽量减少自己的伤害并保护家人的安全。

然而,还有一小部分人(10%)对灾害无所准备,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和应对方案。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公众对政府的防灾减灾预警和应急救援措施的评价。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80%)认为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得不错,能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组织有效的救援行动。

他们对政府的工作表示满意,并对其能力和专业性表示信任。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人(10%)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表示不满意,认为政府的应对措施不够及时和有效。

对此,我们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提高救援能力,增强公众信心。

总结来说,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大部分人在灾害来临前会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受到公众的赞扬,但仍有一部分人对其不满意。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度,并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和救援能力,以满足公众的需求,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城市公共空间与防灾应急避难功能的研究_以杭州城市为例_姚珏

城市公共空间与防灾应急避难功能的研究_以杭州城市为例_姚珏

理论探讨 / THEORETICAL DISCUSSION导言加快研究和兴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摆在世界各个国家面前迫切的新课题。

公园、广场作为重要的避难场所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以杭州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展开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功能的研究。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理论匮乏,实践经验缺少。

本次研究试从城市空间、、防灾规划、公共设施等角度入手以杭州为例探讨城市现有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功能的建设,公共空间规划与防灾应急避难功能的结合。

1.应急避难的概念及国内外经典理论与实践1.1 基本概念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居民在灾难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躲避由灾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具有食品、住宿、医疗等功能设施的场地。

避难场所包括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其中公园是避难场所的主体。

城市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方式一是体育馆式避难(疏散基地):是指利用辖区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结建防空地下室等建筑物赋予避难所功能。

二是坑道式避难所:是指利用辖区内的人防坑道工程进行建设改造,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赋予人员应急避难所功能。

三是公园式避难所:是指利用辖区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改造,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赋予人员应急避难所功能。

城市应急避难所的规模分为一级应急避难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面积1.5m2)。

当市民接收到防灾警报信号后,通过半小时到两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即可到达的应急避难所;二级应急避难所:一般规模在1.5—15万m2,可容纳1万人左右;三级应急避难所:一般规模在2000 m2左右,可容纳1000人。

市民在5—15分钟内即可进入应急避难所。

1.2 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与实践日本是较早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和设计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专门兴建的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经验。

多次大地震的发生使日本充分认识到公共空间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泰州园博园避难场所建设为例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泰州园博园避难场所建设为例

即便住 建部最近 出台的 《 园林 城 市 评 价 标 准 》 (B T G/ 553 21) 06 - 0 0也没有对防灾避 险绿 地规 划建设有所研究 、引
导 。从 《 园林城 市评价标 准》把绿 地防灾 避险作 为附加项
功能的 开敞绿地 “ 件” 的开发应 用 。即使该功 能在 日本 软 关东地震 、非典 、唐山地震 、汶 川地 震 、一次次大 灾大难 的应急避 难抢险救 灾中 已显 露无遗 ,众 多学者也都 纷纷进 行 了讨 论 ,但包括 众多 官员 、专 家学者在 内的 多数人仍 只 习惯于 认为城市 绿地基本 功能是 景观生 态 、休 闲游憩 、文 化艺术 ,而防灾避 险没有作 为其 主要和必 要功能 ,可有 可 无 ,或 者只是 “ 锦上添 花”的事 情 ,做 了更好 ,不做也 无 妨 。可 以说 ,泰 州 园博 园建设在 “ 代、生态 、科技 、节 现 约 ”的理念探索得 不遗 余力 , “ 平灾结合 ”理念 上则严 重

活、停机坪 区。
不足之处 :() 1银杏广场 作为停 机坪 ,旁 边有高 大银杏
栽种 ,不符 合飞机升 降时视线通透要 求 ;() 2疏林草 地面积 3 0 ,仅 占全 园面 积3 0 0 0 m2 %,比重过 小 ,削 弱了 公园潜
在应 急机能的发挥 。
直为该 公 园防灾避 险规划 建设方 面存在着诸 多不足 深感
18 应急厕所 .
全 园除固定厕所外 ,还添 置3 座泡沫型生态 厕所和1 个 8 蹲位 的旱 厕以满足应 急所需 。
不足之 处 :男女 厕位 比 l: ,不 符合 男女 生 理差 别 , 1 需增加女 厕1 倍以上才能满足女性应急所需 。
应 急时降低人 、车 通行速度 、效率 。

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公众防灾减灾调研报告为了了解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行为,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经过对1000名公众的调查,我们发现防灾减灾的意识正在逐渐提高。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意识到灾害的存在与可能性,并且认识到个人的防灾减灾责任。

其中,约60%的受访者表示已经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例如购买防灾物资、参加防灾培训等。

然而,仍然有20%的受访者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仍不够重视,缺乏相关知识和认识。

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公众在灾害面前的行为表现不一。

约40%的受访者表示在面临灾害时能够保持冷静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迅速撤离、寻找安全避难所等。

然而,仍有60%的受访者在灾害面前表现得相对被动,缺乏应对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受访者表示会选择留在受灾区域,或是滞留在无法保证安全的地方,这可能会增加自身的风险以及救援人员的负担。

调研中还发现,公众对于灾后救援工作的评价普遍较低。

约50%的受访者认为救援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政府的应对速度和效果表示不满意。

由此可见,公众对于政府和救援机构在灾害应对中的责任和作用有一定的期待。

综上所述,调研结果表明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水平,我们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公众传达灾害知识和应对技巧。

2.加强防灾减灾培训,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教授灾害应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建立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提高救援力度和效果。

政府应投入更多资源,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确保公众的安全。

4.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与沟通。

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行为将进一步提高,为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做出贡献。

我对城市防灾能力的思考

我对城市防灾能力的思考

我对城市防灾能力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防灾能力是指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城市防灾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防灾意识。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如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设置防洪设施等。

其次,要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此外,还要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宣传教育、组织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使其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自救互救,减少灾害损失。

在实际工作中,城市防灾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防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城市防灾工作的全面发展。

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积极参与城市防灾工作,为城市防灾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社会组织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城市防灾工作,为公众提供防灾服务和支持。

公众应该加强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积极参与防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为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准备。

城市防灾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防灾意识、完善防灾体系、提高应急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功能调查与思考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强烈震感。

地震发生时,在重庆市不少地区,一些市民产生恐慌心理,陆续来到花卉园避震,深夜高峰期人员达到5万余人,当天打开大门让群众疏散避难的还有鹅岭公园、南山植物园、动物园、石门公园等。

在上海延中绿地、陆家嘴绿地和其他震感强烈的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内都站满了从周围办公楼疏散下来的人群。

在突发灾难出现时,城市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发挥了平常不为人知的重要作用,那就是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对天津这样一个拥有千万常住人口的大都市,防灾避险工作必须做到“杞人忧天”,必须尽可能合理的建设紧急避难和集散场所。

本文调查了天津桥园防灾避险设施和功能,并对周边居民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园城市开敞空间防灾避险功能紧急集散场所1.调查前期1.1调查的起因和目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害。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使得数万人丧生,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人类穷其智慧,极尽奢华之能事,用现代高科技一手创造的高楼大厦,瞬间成了葬身的坟墓,灾难的源泉。

在那一刻,往日温馨坚固的家园,在大自然的强大而残酷的力量下,显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钢筋混凝土如斯坚不可摧的家园不但没有发挥保护人类的作用,相反,它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灾难的程度。

无数血肉之躯葬身其中,尽管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武警官兵展开救援,但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废墟加大了救援的难度。

而大多数幸存者面临的难题是缺乏安全集散的场所。

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在危难之时为很多居民提供了庇护。

在突发灾难出现时,城市绿地、公园等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防灾避险功能,发挥了平常不为人知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天津近几年新建的为数不多的几座大型公园之一--桥园的防灾避险设施、能力进行了调查。

1.2调查时间和地点调查时间:2008年5月17日、18日、24日、25日;地点:天津桥园公园。

1.3调查对象或范围调查对象:公园建设人员、管理人员和游人;调查范围:公园及其周边辐射地带。

1.4调查方法随机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2.1基本情况调查桥园公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南至盘山道,北临卫国道,冬至天山路,西至昆仑路。

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周边居民约30万人。

2.2防灾避险设施和功能调查公园内有开敞的可供紧急集散场所,其中主广场7000平方米,园内道路宽度分别为4米、2.5米和1.5米,园路总长约30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

作为紧急集散场所,公园内可容纳6-8万人。

同时,园内有1.2万平方米的水域,平均蓄水深度在1米左右,蓄水量约1.2万立方米,可作为紧急饮用水和消防用水。

公园外围高大建筑红线控制在15米-30以外。

2.3周边居民和公园游人对防灾避险的认知情况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66份,收回104,其中有效问卷91份。

统计显示,了解城市公园绿地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仅占 5.49%,有一定了解的占13.19%,完全不了解的占81.32%。

典型调查问卷内容如下:王先生,60岁,家住河东区万新村。

对于“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概念,王先生表示比较清楚。

去年曾经参加过区公安和地震部门组织的防灾避险演习活动。

在活动中,按照演习安排,王先生分别参加了疏散安置和救援展示等项活动,整个演习进行了多半天时间。

王先生表示,通过此次演习,自己对遭遇事故时如何应对,就知道得比较清楚了,知道该往什么地方跑,如何面对各种突发的紧急情况。

王先生认为,公安部门组织的这种活动很好,应该经常举行,让大家都得到参与和学习掌握紧急避险逃生技巧的机会,知道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正确对待的方式。

李女士,45岁,家住河东区万新村。

对公园作为紧急避难地这个概念表示“不知道,从没听说过”。

张先生,28岁,在一家比较着名的跨国企业里工作。

他表示,员工们每年都会接受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比如旅行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急救等等。

张先生觉得,我们整个社会在安全教育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大家基本上没有这种安全意识。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仅仅建成它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大家如何利用才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急避难的作用。

2.4分析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城市公共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并不十分清楚,社会公众利用绿地公园进行应急避难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对于公园建设和管理部门来讲,设立明显的应急避难标志,发放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周边居民参加应急避难和紧急疏散演习等十分必要。

3.思考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面对各种灾害袭击,其脆弱性也不断显现。

因此,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善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尤显重要。

相对于城市高楼、桥梁等“硬件”环境而言,空间相对开阔的城市绿地、公园是具有避难防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居民可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就近的空旷地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

由于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筑稀少、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地。

同时,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绿地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能有效减轻爆炸、燃烧产生的破坏、冲击,从而成为灾民紧急避难场所。

在一些灾难如战争中,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提供掩体、隐藏目标等作用。

近些年来,充分发挥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已得到政府高度重视。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如天津、西安、泉州、上海、重庆、南京等,都对防灾公园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相继进行着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随着城市人口日渐稠密、建筑更加密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方面,绿地公园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在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等方面,绿地公园也是无可替代的。

实际上,城市利用绿地公园避难防灾的历史相当久远。

据了解,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出于防灾减灾需要,欧洲许多建于地震频发区的城市,都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1871年,美国发生了导致10万人无家可归的芝加哥火灾。

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也开始考虑建设城市公园系统,以空间开阔的绿地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以此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从立法、制度等方面利用绿地、公园防灾减灾,做得最好的可能是日本。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问题,1919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86年,日本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

不难看出,用系统性的开放空间布局来防止灾情蔓延,利于人群疏散、方便抢险救灾,提高城市抵抗突发灾难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是对城市绿地、公园功能的极大丰富与完善。

4.建议此次汶川地震也提醒我们,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时,不仅要关注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也要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的避难防灾这一重要功能;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考虑,制订避难防灾绿地公园系统规划,并将城市绿地公园系统纳入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此外,充分发挥迅速疏散、有效应急的作用,绿地公园还必须起码做到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功能齐全等等。

片面追求较高的各类公共绿地指标的做法,实不可取。

建议:(1)进一步健全城市避难绿地系统目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是按照服务半径原理来布局的,尽管“点、线、面”齐全,但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和目的紧扣《城市绿化条例》,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没有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这一重要功能。

日本早在1986年就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利用城市绿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后,北京市还将陆续建成1000个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场所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这样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考虑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则很难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城市安全的保障体系。

(2)适当提高各类绿地规划建设指标一个城市只有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才能为避难救灾提供基本条件,尤其区级以上的公共绿地面积最好2Km2以上,市级公园面积依城市规模可定在10—30 Km2上。

其它各类绿地比如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也是必不可少的。

绝大多数突发灾害发生时间、地点无法准确预测,人们滞留地方很分散,因此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绿地都有可能发挥作用。

按照日本的经验,面积在10Km2以上的公共绿地作为“广域避难地”,可以作为灾害发生后居民的集散场所。

而面积在1Km2以上或不足1Km2的绿地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或避难“中转站”。

按照可容纳避难人数设计避难绿地,国外临时性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避难面积一般是1—2m2/人以上,中长期避难场所是3m2/人以上,日本的防灾公园则是7m2/人。

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应急避难的城市绿地面积不小于2m2/人。

(3)合理规划绿地布局公共绿地中的市、区级及居住小区内专用绿地等各类绿地的合理布局,是充分发挥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尽管各类公共绿地指标很高,但分布不均。

有些城区甚至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公园,不能有效发挥其避难自救的功能,其原因是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绿地避难功能考虑久缺。

建议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如小区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校园等的服务半径在300-500m;临时性避难场所如区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500-1000m;可作为长期避难场所的市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2 Km以内。

绿地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突发灾害发生时居民可迅速疏散到绿地。

(4)加强绿地内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确定为防灾避难场所的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避难、救灾活动的中心。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如消防及生活用水设施、临时发电设备、卫生设施、广播设施、照明设施、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