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基础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两小儿辩日基础练习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基础练习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基础练习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
⑴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孰为汝多知乎
⑵其①问其故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二,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四,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
____的可贵精神。

五,课文内容:
(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4)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案】
1.⑴①为:是②动词:说、认为⑵①其:那②它
2.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⒍(1)视觉触觉知识无尽学无止境独立思考、探索真理
4.(1)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

(2)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

(3)孔子不能决也
(4)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最新推荐】《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word范文 (3页)

【最新推荐】《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练习题:1、给加粗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及其日中如探汤()(4)孔子不能决也()(5)孰为汝多知乎()()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答: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答: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答:参考答案:《两小儿辩日》1、yú cāng shú rǔ zhì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 东:游:辩斗:其:故:以:始:去:日中:初:及:则:盘盂:此:沧沧凉凉:探汤:乎:决:孰:汝:知:同2.一词多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问其故为其孰为汝多知乎?及其日中如探汤3.古今异义:⑴日中如探汤汤: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4.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5.下面两句话分别是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6. 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8.“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9.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10.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 东:往东游:游学辩斗:争辩,争论其:代词,那,指代“辩斗”故:原因以:认为始:才、刚刚去:距离日中:正午初:最开始则:就、却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这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决:判断,裁决孰:谁知:同“智”2.一词多义为:表示判断,是动词,说、认为其:那,代词,指代“辩斗”其:它,代词,指代“日”3. 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 (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多智慧呢?5. (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含答案

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一心以为有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1.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

第一个人第二个人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小儿辩日》选自。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孩儿给出的理由是3.“孔子不能决也”中“决”的意思是。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态度。

正如他自己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我从《两小儿辩日》一文中悟出的道理是:二、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每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多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双眼失明,但音乐造诣极高。

③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

④戏:戏弄。

⑤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1“暮”字在本文中出现了两次,第1自然段中“暮”的意思是,第2自然段中“暮”的意思是。

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本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下列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B.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培优题】小小辩论台。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 东:游:辩斗:其:故:以:始:去:日中:初:及:则:盘盂:此:沧沧凉凉:探汤:乎:决:孰:汝:知:同2.一词多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问其故为其孰为汝多知乎?及其日中如探汤3.古今异义:⑴日中如探汤汤: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4.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5.下面两句话分别是直接引用句与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6. 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8.“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9.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10.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 东:往东游:游学辩斗:争辩,争论其:代词,那,指代“辩斗”故:原因以:认为始:才、刚刚去:距离日中:正午初:最开始则:就、却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这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决:判断,裁决孰:谁知:同“智”2.一词多义为:表示判断,是动词,说、认为其:那,代词,指代“辩斗”其:它,代词,指代“日”3. 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 (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多智慧呢?5. (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选16篇)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选16篇)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选16篇)《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1练习题:1、给加粗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及其日中如探汤()(4)孔子不能决也()(5)孰为汝多知乎()()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答: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答: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答:参考答案:《两小儿辩日》1、yúcāng shúrǔ zhì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6、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7、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2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同学们,通过读,看,找,辩,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设计了几个作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做.排练《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状况……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班队活动.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想到的.【设计意图】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课外,由理论到实践.同时也注意到要求的人文性.六,:本教案设计,自我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观点新《两小儿辩日》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为此,我深入地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整个目标以读为主,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明理.不在"之乎者也"等字词或语法上纠缠,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并将为一理念贯穿到整个中.方法新设计中,时刻以新课程和精神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强教师,学生, 文本的联系,强化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在此过程中,朗读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但又不是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是渐次提高的.再者,辩论,课本剧的表演,也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们是学生朗读,理解效果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朗读好,理解好课文,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又不是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是安排了同学们与两小儿的对话,使学生了兴奋的状态下,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极富个性的独特理解.手段新在本设计中,从头至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的,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3案例一《两小儿辩日》评点【前示】这是一堂研究课。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 东:游:辩斗:其:故:以:始:去:日中:初:及:则:盘盂:此:沧沧凉凉:探汤:乎:决:孰:汝:知:同2.一词多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问其故为其孰为汝多知乎?及其日中如探汤3.古今异义:⑴日中如探汤汤: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4.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5.下面两句话分别是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6. 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8.“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9.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10.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 东:往东游:游学辩斗:争辩;争论其:代词;那;指代“辩斗”故:原因以:认为始:才、刚刚去:距离日中:正午初:最开始则:就、却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这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决:判断;裁决孰:谁知:同“智”2.一词多义为:表示判断;是动词;说、认为其:那;代词;指代“辩斗”其:它;代词;指代“日”3. 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 (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多智慧呢?5. (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两小儿辩日练习参考答案

两小儿辩日练习参考答案

姓名学号预备班得分《两小儿辩日》练习参考答案一、解释加点字:2’× 36 = 72’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东:到东方去。

2.游:游历,游学。

指孔子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3.辩:辩论。

4.斗:争,争胜负。

5.辩斗:争辩。

6.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指两个小孩。

7.故:原因,缘故。

8.以:认为。

9.始:副词,起初,开始。

这里是刚出来的意思。

10.去:动词,距离。

11.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12.日中:正午。

13.远:距离人远。

14.也:助词,常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

15.如:像,如同。

16.车盖:车篷。

17.及:到。

18.则:连词,就。

19.盘盂:盛放物体的器皿。

20.此:这。

21.为:是。

22.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3.乎: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4.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

25.沧沧:阴凉的意思。

26.其:第三人称代词,它,指太阳。

27.探:伸进。

28.汤:热水。

29.探汤:把水伸到热水里。

30.决:决断,决定。

31.也:助词,常用于句末,表肯定、判断语气。

32.孰:谁。

33.为:以为,认为。

34.汝:人称代词,你。

35.知:通“智”,智慧。

36.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二、句子翻译:2’× 3 = 6’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正午时(距离人)远。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三、改写句子:2’× 2 = 4’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基础练习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
⑴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孰为汝多知乎
⑵其①问其故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二,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四,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
____的可贵精神。

五,课文内容:
(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4)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案】
1.⑴①为:是②动词:说、认为⑵①其:那②它
2.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⒍(1)视觉触觉知识无尽学无止境独立思考、探索真理
4.(1)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

(2)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

(3)孔子不能决也
(4)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