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线下框架理论思考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它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称框架效果。
一、新闻框架的形成及作用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闻媒体的立场和编辑方针,二是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
新闻媒体在处理新闻事件时,总是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根据编辑方针去选择、处理和报道新闻事实。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体还会根据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选择特定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主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还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反应。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它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新闻框架的影响及效果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框架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解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2、框架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不同的框架会导致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因为框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的体现。
3、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记忆和回忆。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记忆和回忆,从而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4、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行为反应。
受众在接收到一个新闻事件后,会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众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之间的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张,媒体通过选择性地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
而框架理论则强调媒体在报道议题时,会根据自身的立场、价值观和利益诉求,选择特定的报道框架,从而影响公众对议题的理解和态度。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在传播学领域各自独立发展,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两个理论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认知,以及公众如何受到媒体的影响。
这对于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优化媒体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议程设置理论概述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
该理论主张,大众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换句话说,大众媒体通过选择性地报道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媒体议程能够影响公众议程。
媒体通过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报道的篇幅和频率,来设置公众关注的议题。
这种设置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构来引导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议程设置理论强调了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见和舆论环境中的重要角色。
在议程设置理论的框架内,媒体被视为议程设置的主体,而公众则是议程设置的受体。
媒体通过报道议题、塑造形象、构建语境等方式,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公众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来解读媒体信息,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理解本题目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PARTⅠ: 框架的基本概念框架的定义是什么?1、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2、对于Goffman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简单说来,框架是人们对世界进行主观思考和解释的一个结构其来源是:过去的经验+社会文化意识影响框架(Frame):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3、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eg:基特林(Gitlin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PART Ⅱ:框架研究的基本情况介绍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
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谁来负责。
传播元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理论框架

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
1949年,当代世界传播学大师、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大众传播学》,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国内外传播学者不断涌现。
施拉姆大师曾把传播研究比喻为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着各个学科的无数学者来此辛勤耕耘。
“传播”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的研究也蔚然大观。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两千多年有关传播概念、传播活动评价以及传播技巧与传播思想的论述。
国际著名传播学家余也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一个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一直没有人在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下工夫,实在令人诧异。
所以,中国的传播理论在“引进式介绍”和“引进式研究”的同时,需要对传播理论的本体理论更进一步探索。
国内传播学界,林之达先生在一次记者访谈中说道:“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这门科学的需要程度,而且还取决于这门科学的基础理论的扎实、深厚程度。
”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之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引进美国经验学派这样的应用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掌握,只有把传播的基础理论打牢才可能更好地去研究和发展传播理论的外延。
而在对于传播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在学界和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使传播学更加系统和相对健全,也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和理论平台。
在刘卫东教授首先提出的传播元理论的启发下,即在传播元理论的视野下初步提出了一个不尽完善的传播理论框架,如图所示:此理论框架的具体解释如下:首先,该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人――媒介――社会,这也是问题讨论的起点和基础。
第二,传播学的本体理论分为核心理论和外延理论,其形成是一个系统的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建构在哲学的大理论背景之下,传播理论,同时也包括其他的学科理论都是在哲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
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

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框架理论的概念、源流及其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阙失。
框架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广泛应用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分析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然而,在我国,尽管框架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本文首先将对框架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追溯框架理论的源流,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框架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在框架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我国学者在框架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找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单理论创新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我国框架理论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也期望通过本次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框架理论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框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框架理论概念解析框架理论,源自社会学领域,随后逐渐扩展到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议题。
其基本内涵是指个体或组织在认知、解释、呈现事物时,所依赖的一套特定的概念、视角和逻辑结构。
框架是人们在理解和解释世界时所使用的“心理模板”或“认知图式”,它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
在传播学领域,框架理论强调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特定的框架所塑造和影响。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报道内容、角度和方式都受到特定框架的制约。
这些框架可能来自于媒体的组织文化、编辑方针,也可能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影响。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2017.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发展中得到了有效地应用,该理论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理论涉及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内容。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应用,要注重对受众心理进行把握,并能够将这一问题放在大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分析新闻传播的现实情况,以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现阶段,关于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研究,多数局限于理论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一来,导致框架理论研究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本文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注重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对其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把握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内涵和现实作用。
一、社会学框架理论关于社会学框架理论,其是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1974年提出的,他在《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中,阐述了框架理论的基本内涵。
框架理论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范围进行把握,探究在这一范围内,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情况,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①。
从社会学框架理论来看,社会活动是框架理论的基础,框架理论的研究及其发展,都需要以社会活动作为基础。
戈夫曼在对框架理论研究时,实现了框架理论与社会学的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框架理论与人的行为联系紧密,并且从“框架”角度出发,对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
他认为,人生是一场表演,而社会则是表演的舞台②。
戈夫曼对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关注度较少,更多地侧重于人的心理状况。
在研究过程中,戈夫曼提出这样的观点:我所面对的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③。
戈夫曼所说的“经验结构”,就是一种表演框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东西。
社会学框架理论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特定环境下,人的心理反应,也就是人的心理倾向。
另一方面,则是人在改造社会活动当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构建框架结构,从而使更多人能够在这一框架范围内进行活动。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革,对新闻传播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框架定义、框架功能以及框架研究的最新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一种解释新闻传播中观众对信息的理解方式的理论。
简单地说,框架指的是一种认知结构,即人们对于某个特定问题或议题的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框架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因此,框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框架理论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选择和呈现新闻内容。
通过使用不同的框架,他们可以通过引导观众的视角和理解方式来塑造新闻事件的形象和意义。
其次,框架理论可以帮助观众构建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框架可以使观众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此外,框架理论还可以通过研究媒体对特定话题的框架使用情况,了解新闻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倾向。
近年来,框架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方面,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框架理论在不同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讨框架理论在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传播中的适用性,以及这些新媒体环境对框架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开始关注框架理论在不同文化和国家背景下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和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因此框架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总结起来,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在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框架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和从业者选择和呈现新闻内容,还可以帮助观众构建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近年来,框架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关注点逐渐从传统媒体拓展到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传播,同时也开始关注框架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视线下框架理论思考框架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信息传播时最为常用的理论之一,在西方国家影响颇大。
在我国大陆地区,大部分传播学者更为重视和关注与框架理论渊源较近的另一理论:议程设置理论。
事实上,较之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在研究媒介传播和受众信息处理方面更加深入,更为现代西方传播学者和社会学家所认可。
一、框架的概念信息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内容和结构两个渠道实现。
在有目的性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内容上,却忽略了信息结构本身的影响力。
简单说来,将信息组织起来的结构即是框架。
当以不同的结构对相同的信息进行组合,其对目标受众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大不相同,这就是框架效应。
西方传播学者、政治家甚至是普通民众常常使用框架(frame/framing)一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的两位学者DennisChong和JamesN.Druckman综合前人的研究和实践,认为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常常涉及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传播框架或称为媒介框架,它涉及到的是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Gamson&Modigil-iani,1987,1989),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
第二种是思维框架或者受众框架,它涉及到的是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
传播框架反映的是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而思维框架涉及的则是某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l1西方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在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传播者框架和受众框架,此二者对传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信息传播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由对“传播什么”的高度关注,逐渐深人到“怎么传播”的层面。
框架理论即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中诞生的。
美国天普大学的两位学者ZiziPapaeharissi和MariadeFatimaOliveira认为,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加姆桑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此外,框架理论方面的知名学者恩特曼(Ent—man)在其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对框架概念理解的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他说“框架就是从可认知的事实中选取部分因素,并使得这些因素在用于传播的文本中获得更高的显著度”,以便论证他的观点,即框架和议程设置的第二阶段本质上相同。
然而,En—tman在同一本书(1993)中认为框架和议程设置完全不同。
他对框架的描述显示,他认为是叙述的结构,而不是重复,制造出了显著性。
他说,框架可以:界定问题——核定一个因果关系主体的成本和益处,这些在以前,通常是由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衡量的;诊断原由——识别问题出现的原因;作出道德评判——评估因果关系主体以及其影响;并且提出应对建议——提出并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预测其可能的效果。
框架理论受到了归因理论的影响,Iyengar在1987年初步研究框架时,立足于归因理论,假设人们会习惯性地问自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他们使用框架,以组织起自己的经历并获得对这一事件的认知。
框架理论也受到了前景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在展现完全相同的选择时,含蓄地使用不同的参照系,会深刻影响人们的决策。
Scheufele说:“框架影响的是人们如何思考问题,其途径不是突出事件中的某些因素,而是通过援用某些理解性的图式,影响人们对接下来信息的理解。
”也就是说,框架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事件因素的组合,这些组合虽然是选择后的结果,但是选择本身不是框架理论研究的重点,而组合的方式才是框架理论研究的核心。
综合多位学者对框架的理解,可以总结出一点学者们一致认同之处:框架即是通过取舍和组合,可以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在世界的一种存在。
框架作为一种习惯、范式普遍存在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受众的接受行为、决策行为中。
框架理论即是通过研究这一范式,试图寻找到其中的规律,用以指导传播者的信息传播行为,提高传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框架的存在框架理论研究的空前高涨,来自于框架存在的证明,或者说是框架效应存在的证明。
1981年美国行为科学家AmosTversky和时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心理学家的DanielKahneman(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个实验直接证明了框架理论的存在,此实验被视为证明框架存在的经典实验,直接引发了人们对框架理论的研究热情。
实验中,针对同一事件使用两种完全相反的框架进行描述,以期判断框架本身(而非事实本身)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积极的框架,即是以“将会获得什么”的方式讲述事件;消极的框架则是以“将会损失什么”的方式讲述事件。
该实验所涉及的问卷如下(括号中的数字为选择该方案的人数占此框架实验人数的百分比):想象一下,美国正在应对一种突然爆发的、非比寻常的亚洲病毒,它有可能导致600人死亡。
现在有两个被提议的方案,假如对这二者进行的精确的科学的评估结果如下。
:积极的框架:152名被试采用A方案,可以拯救200人。
(72%)采用B方案,有1/3的可能是600人全部获救,2/3的可能是无人可以获救。
(28%)消极的框架:155名被试采用A方案,400人将会死亡。
(22%)采用B方案,有1/3的可能是无人死亡,2/3的可能是600人死亡。
(78%)在此次试验中,虽然所叙述的情况完全相同,但是积极的框架和消极的框架明显引发了人们较为明显的决策倾向。
面对积极的框架,多数参与者选择了比较有把握的方案A;面对消极的框架,多数参与者倾向于比较有风险的方案B。
此后该实验曾被其他学者重复,具体实验结果虽有较大差异,但是大部分实验证明了框架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和情况的认知、判断和决策,这便是框架效应。
我国学者也曾经重复过此实验。
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的AntonKuhberger于1998年指出,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是指由于问题表述的语境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描述最终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的效应J。
框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景理论的影响。
前景理论认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个体决策存在框架效应、参考点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等非理性行为,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存在导致了个体决策与预期效用最大化理论决策原则的背离u8J。
框架可以分为三种:属性框架(attributeframing)、目标框架(goalframing)及风险选择框架(riskychoiceframing)。
框架效应根据与基准点的关系可以用正面框架(positiveframe)或负面框架(negativeframe)的方式来表示,它们对人们的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J。
三、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渊源较近,引发了学者对二者关系的争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理论范式,还是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语用上有简单差异的同一范式。
对于框架为何物,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
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在判别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关系时,因其对议程设置研究范围的判断的不同而不同。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框架就是传播者从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有意识地选择某些事件成为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情况,并通过强调和重复,影响人们的决策。
这一种观点认为框架理论就是或者属于议程设置理论。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框架的取舍对象为某一事件的特定因素。
这种观点基于一种判断:每一个事件/情况都是由无数因素组成的,传播者只是挑选了某些因素并加以组合后,使之以貌似原本事件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
比如街头打人事件是由无数因素组成的,不仅包括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双方的名字和性别,还包括了打人者是否是双眼皮,围观者的表情变化以及路边流浪狗的表现等等无数因素。
事件的亲历者,可以看到此事件无数的因素,而作为二次传播的受众,所听到/看到的则只是此事件的某些因素经过组合后的结果而已。
这也是客观世界事实和媒介事实之间的区别。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媒介事实与客观世界事实并不同,所有媒介事实都经过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因素的取舍,不同的取舍标准和结构方式将影响受众对此事件的认知和决策。
受众本身亦有框架,受众依靠框架习惯性地处理信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传播框架(或者叫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持有第二种意见的学者,依据其对议程设置理论判断的不同,对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的关系分为两种观点。
一部分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完全不同,即议程设置理论假设媒介通过改变人们所关心事物的相对易接近性来影响受众的观念,亦即关注人们在思考某一事件时想的是什么。
然而,框架理论所关注的,与其说是进入脑海中的信息,不如说是对事件的感知的作用,或者说面对某一事件,人们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议程设置理论是通过挑选和强调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想什么”,框架理论则是通过挑选、强调和组合新闻事件的因素影响人们对此事件“怎么想”。
另外一部分学者(例如Baumgartner&Jones、Mc—Combs和Zaller)则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一部分,是议程设置的第二阶段。
这部分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的第一阶段是挑选和强调新闻事件,第二阶段是挑选、强调和组合某具体事件的因素。
第三种意见认为框架既包括取舍事件,也包括取舍事件因素。
根据对框架影响的范围和议程设置理论研究范围的不同,学者们对于此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多种判断。
事实上,框架理论的研究者逐渐倾向于使这一理论成为完全不同于议程设置理论的一种全新理论,因此大量学者开始对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进行梳理和切割。
目前一般认为,议程设置和预设判准效应的产生依靠的是重复(媒体产品层面)和可及性(受众接收层面),将自己对显著度的判断传递给受众;框架理论则认为,从受众角度看,按照一定叙事结构组织起来的事件素材,相较于没有经过叙事结构安排的素材,更具有显著度。
框架理论还认为,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叙事方法下,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例如,Tversky&Kahneman,1981)¨…。
JilA.Edy和PatrickC.Meirick在2007年的篇文章中指出,议程设置的研究者和框架理论的研究者所考量的因变量是不同的,议程设置的研究者通过观察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的契合度来判断效果;框架理论的研究者则是通过观察媒介框架如何转变公众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间接地测量框架的采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