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背景“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句,意为西去过了阳关,没有熟悉的人了。
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在现代教育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被引申为一种教育理念,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能够独立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含义和教育意义;2.掌握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含义和教育意义通过讲解《登鹳雀楼》中的这句诗句,让学生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含义和教育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未来的人生有什么帮助。
2. 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选择学习资源、如何评估学习效果、如何管理时间和情绪等。
同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评估方案效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本次教学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评估、实践评估等。
通过多种评估方式的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总结“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能力,为未来的人生旅途做好充分准备。
以《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例,深度探究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本文从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教案设计的关键性以及对《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歌曲的深度分析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详细讲解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和教学思路。
一、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而音乐鉴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静、深沉的环境,协助学生放松、陶冶情操,达到愉悦、兴奋的效果。
同时,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文化素质。
教学不是纯粹地培养学生技能、爱好和知识,而是让学生自我价值观、社会观念、世界观与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甚至可以说是现代教育中必备的基础。
二、教案设计的关键性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设计很关键,它涵盖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反馈等。
这对于教学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目标是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它必须明确、具体,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内容是指教学的重点内容,它必须科学、系统,富有特点以及带有启发性。
学习方法则是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它必须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认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评价是指教学效果的评估,它必须精确、客观、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参考。
反馈则是指教学结果的反馈和分析,它必须及时、仔细、全面,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三、以《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例,深度探究音乐鉴赏教案设计《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目前非常受欢迎的一首歌曲,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涵。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科学的进行教案设计呢?一、目标分析《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词意深远,具有多层次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特点。
因此,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歌曲的意义和内涵,既能够深刻洞察歌曲所表达的深刻情感思想,也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小班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小班教案标题: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小班)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通过教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古代诗词,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2. 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词材料。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西出阳关的景色和古代人物形象。
3. 绘画材料、纸张、颜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幼儿展示西出阳关的景色和古代人物形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知道这些人在做什么吗?探究:1. 向幼儿介绍《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解释阳关、无故人的含义。
2. 朗读诗词,帮助幼儿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阳关、黄河、胡旋舞等。
引导幼儿想象并描述这些意象。
实践:1. 给幼儿提供绘画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想象,绘制自己的阳关景色。
2. 引导幼儿用手工制作胡旋舞的造型,展示他们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幼儿分享他们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拓展活动:1. 鼓励幼儿背诵《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词,并在家中与家人分享。
2. 继续探索其他中国古代诗词,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评估: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展幼儿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教案: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材来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指导教师:赵燕秋(一)教学理念审美教学的实质是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情趣使之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打开时空的隧道,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古代的艺术歌曲,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达到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
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四)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听、赏、唱、看、演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
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五)教学重、难点1、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能吟唱上阕。
2、通过赏析、体验、赛歌、答辩等形式,强化对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记忆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在DVD版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声中落座观摩、师生问好!(一听)师:同学门、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篇一:《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1(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佳句。
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2《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配套K12】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让学生通过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或整理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杂志等方式查阅音响和书本资料。
2、相关教学用具:CD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听赏部分:(一)《扬州慢》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1、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2、听赏《扬州慢》。
3、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4、教师小结(二)《阳关三叠》1、教师提问:何为阳关?何为三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幼儿园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幼儿园背景介绍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揭秘性事件。
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将这个历史故事融入到教学中,让幼儿们在玩中学习,学习中感受历史的温度,这是一项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的工作。
故事简介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即马秉常担任凉州刺史期间,在城外毙掉推官程婴后,以“程家通匪”的罪名将程家三百多口全部处决的故事。
这个故事曾被中学历史课程所选用,而幼儿时期正是认识历史的开始。
教案设计任务目标通过本教案,幼儿园小朋友们将能够:1.了解并简单认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历史事件;2.感受历史对我们的影响;3.开始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任务实施1.讲解历史事件通过巧妙的方式让老师给幼儿们进行等级性讲解,从简单介绍开始,逐级深入介绍事件中的细节和背景故事,让幼儿对该事件基本有所了解。
2.观看小动画展示带有教育意义的小动画,带领幼儿围绕故事进行探讨,如何构思好的角色,唤起幼儿探究历史、思考历史的声音。
3.互动游戏通过活泼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幼儿们更好的认识历史,例如打闪卡、试磨墨以及模拟数据与学问,加深幼儿们对该事件的理解。
4.创作任务发挥幼儿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引导下,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将心中对历史的理解进行再创作,如制作简单的丝绸之路地图、绘制中国古代的简笔画等。
教育意义作为启蒙教育,幼儿园教育不仅要识别正确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事件本质的影响和含义。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是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意义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制定教学任务,引导幼儿认真思考历史的起源,追寻学习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结语历史与现实总是互相影响的,通过抓住幼儿园这一个脆弱但充满活力的群体,学习历史和文化,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触,正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同时,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观和人文思想的引导,只有不断强化教育思想引导,将创造出更加理性和仁爱的未来。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及歌曲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首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渭城曲》改编的古诗词歌曲。
歌曲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离别的哀愁。
2. 歌曲结构:这首歌曲为四二拍,结构简单,旋律优美。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送别的情景,第二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歌曲特点:歌曲的旋律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使歌曲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歌曲的演唱难度适中,适合高中生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歌词、旋律,了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歌曲特点。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 欣赏法:播放优秀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王维及《渭城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歌词的准确发音和旋律的掌握。
3. 欣赏歌曲:播放优秀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4.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学唱等环节。
2. 歌曲演唱:评估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歌曲的歌词记忆、旋律掌握情况。
3. 情感表达: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演唱过程中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和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或整理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杂志等方式查阅音响和书本资料。
2、相关教学用具:CD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
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听赏部分:
(一)《扬州慢》
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1、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
2、听赏《扬州慢》。
3、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4、教师小结
(二)《阳关三叠》
1、教师提问:何为阳关?何为三叠?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
现在古阳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散落。
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三叠: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2、提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词含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们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阳关以西还是贫荒绝域,自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贫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验,包含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聆听合唱曲注意哪个段落重复了三遍,区分上阕和下阕,并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实践部分:
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拓展部分
学生听赏当代抒情歌曲《我爱你,中国》
比较与《阳关三叠》、《扬州慢》在风格上的不同。
五、总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