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复习课导学案
中国的抗日战争导学案复习课---周慧帼

1.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2.“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
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三:合作探究材料一: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
材料二: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发表对两则材料的看法?(2)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四:创新编题材料一:天宝十二年(753年)双目失明66岁的鉴真乘坐这种木船,不避艰险,第6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
材料二: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是当时远东最大最先进的战舰,1886年,定远等4舰出访日本东京及长崎,引起日本朝野的震撼。
……1895年2月4日,日军以鱼雷艇偷袭威海卫,定远舰中雷搁浅,10日,管带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舰,定远舰沉没……材料三:1945年9月2日上午,日本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迎来了一个庄严的时刻,9时许,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材料四: 2010年中国GDP为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7万亿美元。
材料五:2011年4月1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送去亲笔信,就中国为日本大地震提供的援助表示了感谢。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导学案)教案导学案

3-2-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掌握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掌握日军的侵华罪行。
二、课前自主学习(一)七七事变1.时间、地点:____年____月____日,卢沟桥。
2.经过:日军在卢沟桥附近频繁进行实弹演习,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___________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在双方交涉之际,日军突然向___________一带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驻守当地的第二十九军奋起还击,副军长___________、师长___________壮烈牺牲。
(二)淞沪会战1.背景:1937年________月______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妄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
2.结果:1937年11月,___________沦陷。
(三)日军侵华罪行1.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在东北的___________组建了细菌战秘密部队——___________,用健康活人做试验,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在长春、广州等地建立大型细菌战基地和工厂,形成了巨大的细菌战网络;在湖南常德、浙江宁波等地投撒细菌弹。
2.___________(1937年12月13日;6个星期;30多万人)3.轰炸封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后方城市。
4.对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展开反复的“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光政策,如___________惨案。
三、问题探究1.结合史实,说一说日军在南京实施了哪些暴行?2.阅读资料,回答问题:资料1:东史郎是当年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
为了把历史真实告诉世人,他公开发表了侵华期间写的日记,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杀的材料。
为此,他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和迫害。
资料2:对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分子编纂的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
初中 抗日战争教案

初中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会发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案例,如杨靖宇、赵一曼等。
2. 学生分析英雄人物的特点,如勇敢、坚定、无私等。
3. 教师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提醒学生珍惜和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惜。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 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和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本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情景的创设,展示有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导学案、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学课型:复习课教学课程:导入新课:本单元围绕三条线索的展开,近代以来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抗争,三元里抗英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都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是近代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今天让我们再次去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
教学新课:请同学们首先完成导学案。
多媒体展示课标要求。
第一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问题情境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再次侵华?有哪些侵华史实?1. 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日本侵华的背景。
2.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梳理日军侵华的史实,结合地图上的位置,了解中国沦陷的大片地图。
问题情境二: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1.教师展示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以及七三一部队罪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
2.学生回答: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3.师生起立唱国歌。
第二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问题情境三:为了战胜沾满斑斑血迹的日寇,国共两党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抗战策略?1.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共同完成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敌后战场以及国外战场状况的学习。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日本逐步扩大侵华的步骤,掌握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2.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培养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3.通过图文史料的探究,了解日本蓄谋侵华和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感悟侵略战争的罪恶、危害,珍爱和平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局部抗战1.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①历史原因: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2)表现①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夜,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③建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2.国共对日政策(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
(2)中国共产党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抗日救亡运动(1)上海抗战: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日。
(2)东北地区①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
③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4)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5)西安事变过程①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影响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②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知识点二全国抗战的开始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 年7 月7 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中国全国抗战开始。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学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考点1 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1.原因(1)日本方面: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日本社会矛盾,造成政局的动荡。
(2)国际方面:英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3)国内方面:蒋介石的大规模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借口:___柳条湖事件_______。
3.地点:某某。
4.结果:蒋介石实行___不抵抗政策_________致使东三省沦亡。
5.影响:东北人民的反抗(局部抗战开始)(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考点2 某某事变(1936 年12 月12 日,又称“双十二事变”)1.背景:日本加紧入侵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3.领导者:_X学良______(东北军将领)和_杨虎城______(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将领)。
4.结果:在周恩来的调停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X,X学良释放了蒋介石,某某事变得到了__和平______解决。
5.意义: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3 抗日战争(1937—1945 年)1.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___卢沟桥事变________(又称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2.国共第二次合作:七七事变后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八一三事变: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大举进攻某某。
4.某某大屠杀6.中共七大(1945 年4 月,某某)(1)背景:抗战即将胜利,中国人民面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2)内容:作了《___论联合政府_____________》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某某主义的中国。
《抗日战 争》 导学案

《抗日战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认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抗日战争的主要经过和重要战役。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难点(1)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形势和各方力量的作用。
(2)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抗日战争的背景1、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逐渐形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转嫁国内矛盾,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2、中国的社会状况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中国人民也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二)抗日战争的经过1、局部抗战(1)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2)一二八事变: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2、全面抗战(1)七七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日军随即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动进攻,制造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3)正面战场的抗战①淞沪会战: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包括平型关大捷等战役,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③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第16课 抗日战争导学案(教师版)

第16课抗日战争【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复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学习难点:抗战中两个不同的战场及其关系;客观评价国民党初期的抗战【自主复习】一、日本的全面侵华1.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年,制造事变,此后侵占东北。
(2)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侵略。
(3)1932年,在东北建立。
(4)1935年,制造事变,威胁平津。
(5)年,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制造了事变。
2. 日军的滔天罪行(1)1937年12月,日军在屠杀和平居民三十万人。
(2)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惨案。
(3)日军在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部队”二、全民族的抗战1.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路线。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
2.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会战、会战、会战、会战。
3.1940年,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
4.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6.意义: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和;也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正在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地位得到提高。
[巧记妙思]1.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关系2.抗日战争【我的疑惑】【合作探究】探究一:日本侵华1.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4.《难忘九一八》
______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东北军__________,致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
东北军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_________,中共派_____组织_________,中国人民的_________开始。
日均占领东三省之后,侵略魔爪伸向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民族大义,发动_____________,逼蒋抗日。
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_________到西安调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十年内战____________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______________。
15.《“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___________________,发动全面侵华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爆发。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______、________。
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攻陷上海、_________,南京国民政府迁往______作为陪读。
日军占领________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__________以上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
16.《血肉筑长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坚固长城的三个典型战例。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抗战胜利前夕,____________召开,为争取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打击下,______年____月_____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学习目标:复述历史。
(可以运用大事年表、可以利用图片、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和知识线索)。
图一:日军占领沈
阳
图三:报道西安事
变的消息
图四:彭德怀在前
线指挥作战
图五:台湾人民欢
庆胜利
(二)合作探究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
事变比较。
有什么相同点?
名称时间地点结果此后的民族英雄影响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2、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1894—1895年__________________;(2)1900年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4)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37年__________________两次中日战争产生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国共两次合作
时期时间成果结果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第二次合作
启示: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音乐:
绘画:文学作品:
(三)编写历史剧本。
1、主要人物
2、地点
3、道具
4、背景音乐
5、剧中主要历史背景
6、编写目的
(四)知识反馈
1、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其主要原因是()
A.日军的攻势太猛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D.中国的武器落后
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②南京大屠杀③七七事变④西安事变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④①③②D.①④②③
3、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相同意义是()
①沉重的打击了日寇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陈毅贺“中共七大”闭幕:“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文中的“八载干戈”指的是()A.中国抗战进行了八年B.中共七大在八月召开
C.日本帝国主义在八月份投降D.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周年
5、结合材料分析历史人物。
2006年12月12日,在一社会团体举行的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上,在如何评价张学良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严重对立的观点,要点如下:
甲: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称得上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乙: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率领几十万东北军撤入关内,使东北大好河山沦入日寇铁蹄之下,让东北的父老乡亲做了十四年的亡国奴。
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
请回答:(1)你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2) 请你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下张学良。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