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 抗日战争 导学案

第16课 抗日战争 导学案

第16课抗日战争导学案教师寄语:时不我待,努力拼搏。

【学习目标】1.能列举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重点)2.会用史实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难点)3.归纳总结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史实(重点)4.多角度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难点)【学法指导】1.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并观察历史图片,列举出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史实。

2.结合教材,通过补充资料和合作学习, 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课前热身】(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并写出提示词;)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记录疑问)聚焦目标一:列举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

问题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偶然的么?它在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又要大举侵华?聚焦目标二: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问题二:.有人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组织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丧师失地。

因此,抗战的胜利与国民党无关。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何评价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聚焦目标三:总结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史实问题三:采用列表的方式,从抗战路线、依靠的武装力量、战场范围、作战规模和方式、战略地位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聚焦目标四: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问题四: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根据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抗战精神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二、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展开讨论)三、展示讲解(组内解决不了的由已会学生展示,学生都不会的由老师讲解)【课堂小结】(仔细梳理,画出思维导图)【分层训练】(这里是你展示成果的舞台)【巩固性练习】(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棒)1.日本早在1931年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件,而我们通常把1937年“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的主要依据是()A.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B.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C.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D.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2.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能够实现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际形势决定B.国内形势决定C.阶级利益趋于一致D.社会主要矛盾决定3.《八路军军歌》中唱道:“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三、当堂检测1. 下图报纸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西安事变B. 南京大屠杀C. 七七事变D. 九一八事变2. 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的清清楚楚。

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1928年),这说明()A. 日本人想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B. 日本对中国的地理非常熟知C. 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D.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3. 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A. 一·二八事变B. 西安事变C. 平型关大捷D. 台儿庄战役4.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

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

”“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A.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B. 十年对立基本结束C. 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D.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5. 下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据此可知()报刊标题内容《大公报》张学良竟率部叛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西北文化报》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五、作业设计1. “(1937年11月28日)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材料描述的战役是()A. 平型关大捷B. 淞沪会战C. 台儿庄战役D. 百团大战2.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可表达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下图所示剪纸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在同一时间进行B. 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C.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是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D.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迫使日本宣布投降3. 下面两份报纸刊载的内容,可以共同佐证()伦敦《每日电讯报》这样报道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某次战役:“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彩夺目。

《抗日战 争》 导学案

《抗日战 争》 导学案

《抗日战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认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抗日战争的主要经过和重要战役。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难点(1)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形势和各方力量的作用。

(2)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抗日战争的背景1、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逐渐形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转嫁国内矛盾,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2、中国的社会状况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中国人民也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二)抗日战争的经过1、局部抗战(1)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2)一二八事变: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2、全面抗战(1)七七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日军随即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动进攻,制造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3)正面战场的抗战①淞沪会战: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包括平型关大捷等战役,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③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必修一 第16课《抗日战争》导学案

必修一 第16课《抗日战争》导学案

第16课《抗日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抗战路线;全面分析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

运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思考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泛滥对中国及亚洲各国的警示;分析当前中国建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及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现实意义【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全民族的抗战1.历史背景(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_____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2.共赴国难(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路线。

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建立。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

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4)结果:①虽取得________、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中国大片领土失陷。

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知识点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六周之内残忍屠杀中国军民超过________人。

2.潘家峪惨案:杀害村民____________多人。

3.“七三一部队”:成立“___________”,利用中国活人作试验,杀害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知识点三抗战的胜利1.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概况:1940年,________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

(2)作用: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1)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2)战况:①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②1945年初,在________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导学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导学案

第9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导学案[1]一、基础知识梳理二、合作探究问题情境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发动新一轮侵华战争?材料一: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后,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密奏侵略中国的奏折:“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仝晰纲《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材料二:1929年经济危机使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到新的打击。

……据官方统计,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者,数达300万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正在江西“督剿”红军……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决定的对日方针是不抵抗,而依靠国联的力量抑制日本的侵[1]本学案为教者个人原创。

略行动。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现实原因:有利条件:问题情境二: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材料一: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

……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国出现了团结抗战的局面。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二:1938年3月23日至4月6日的台儿庄战役中,日军遭到重创,死伤达2万人以上。

台儿庄大捷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日本侵略者为之丧胆。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三: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战场,在正面战场,陆续进行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役、枣宜战役、豫南战役、中山条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抵抗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在敌后战场,1940年8月20日至12月初,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000余人,破坏了河北与山西的交通动脉,消灭了近3000个敌伪据点。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四: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各国应各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的敌人,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结果。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和讨论了解抗日战争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设备、图片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长达八年的艰辛历程。

那么,你们是否想知道最终中国是如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呢?2. 引导问题: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抗日战争胜利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二、呈现(20分钟)1. 多媒体展示:通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呈现抗日战争胜利的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当时人民的喜悦和胜利的重要意义。

2. 教师讲解:讲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结果,并引导同学们分析,从而形成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整体认识。

3. 学生互动:提问,让同学们参与回答问题,加深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解。

三、巩固(20分钟)1. 小组合作: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意义。

并分别选择两个代表进行发言。

2. 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由小组代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意义。

四、拓展(15分钟)1. 小组辩论:将同学们按照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意义的不同划分为两组,一组辩称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另一组则反方辩称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意义有限。

2. 互动辩论:两组同学进行互动辩论,提出论据和观点,有限时间将观点论据阐述清楚。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请同学们简单回顾一下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 教师点评: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补充和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3. 反思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现在又应该如何保卫我们的家园呢?【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具体过程和主要战役。

高一历史必修1_《抗日战争》优教导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1_《抗日战争》优教导学案

《抗日战争》优教导学案两次中日战争的背景两次侵华,日本都是强国,都是为了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已经建立,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处心积虑的想征服中国,于是乘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乘国共两党内战之机,发动了侵华战争。

①1937年12月制造了 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 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 部队”。

知识点一:全民族的抗战知识点三:抗战的胜利主干梳理全面 侵华 ①标志:1937年7月7日, 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②扩大: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知识点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背景 1937年秋,制定了 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1940年,彭德怀指挥 ,主动出击日军。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

②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局部 侵华 易错提醒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敌后 战场国外战场:为了确保 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及其关系轻巧识记讲史料主题: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深化探究①史实: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②结果:使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正面 战场 抗战 胜利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意 义史料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6.22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6.22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型:新学展示【练字静心】全民抗战日本投降中共七大一、学习目标1、记住中共七大、日本投降等史实。

2、会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二、自主学习(要求快速阅读,依据提示勾画重点,保留看书痕迹,做好笔记)【知识点一】全民族抗战1、结合课本104105页,找到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原因?2、面对日军策略的转变,中国各方面态度如何?(1)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2)国民党顽固派:(3)共产党:3、阅读课本105页,用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知识点二】中共七大一、材料一: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德国败局已定,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已接近最后的胜利。

为了系统总结革命经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与中共六大间隔17年的中共七大终于召开了。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七大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命运》材料二:在抗战胜利的前夕,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中共七大召开的同时,蒋介石也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六大,蒋介石旧调重弹,宣扬独裁反共,企图将中国再次引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针对蒋介石的错误观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已予以明确驳斥,提出另一条道路——在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在政治上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一个国、共、民盟和其他无党派人士的民主联合政府,允许一切党派平等合法地存在和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七大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命运》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二、结合课本,找到中共七大的内容。

团结的大会?【知识点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阅读课本106页并结合以上图片,简述促进日本投降的因素,并指出日本投降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说一说,看哪组展示的更精彩!)探究一: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相持阶段的主战场。

从抗战全局来看,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抗日战争
(导学案)
课标:
1、识记中国军民抗战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理解日本侵华的背景,列举日军侵华的罪行。

3、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请各位同学根据本课知识结构,结合以下问题,预习第16课。

在课前把你的答案整理出来!
一、野蛮侵略,罪恶行径
1、预习第16课,列举出日本侵华的一系列事件。

(了解)
2、依据材料思考日本侵华的原因?(分析理解)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历史原因:
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

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现实原因: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有利时机:
材料四: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3、日本侵华期间制造了哪些暴行?(了解)
二、 众志成城,全民抗战
1、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识记)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3.12 战略反攻阶段——1944.1--1945.8
2、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思考:全民族抗战形成的因素?
• 决定因素: 上升为主要矛盾, • 推动因素: 不断高涨的推动, • 主导作用: 倡议、主导和促成, • 重要因素: 政策转变, ◇转折点: 和平解决, ◇实现标志:
(3)全民族抗战的实现过程
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定方针。

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布的国共合作宣言。

八一三事变
3、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有哪几次重要会战,思考正面战场的作用?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
----会战(相持阶段)
---会战(粉碎速决)---会战(平型关)----会战(台儿庄)中共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抗战
--------
国外战场:------------------
全面抗战路线四大
会战
结果:丧师失地
中流砥柱
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最大的区别与根源
4、全民族的抗战
材料: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

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

空军阵亡4321人,
毁机2468架。

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国民党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冯安邦中将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王凤山少将等32名少将
思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4、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有什么区别?
5、相持阶段,日本侵略战术做了哪些调整,国民党抗战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共产党
怎么应对这些转变的?(拓展内容,请大家课前查资料)
三、以史为鉴,共建和平
1、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一次庆祝晚会上,有一则灯谜引起很大争议。

其谜面是“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历史人物)”。

结果出现了这么几个谜底:分别是“屈原”、“苏武”、“共工”“蒋干”。

请大家思考上述谜底的理由是什么?
国内:
国际:
日本:
2、抗战胜利的意义?(结合国际时局和中国近代史分析)
3、抗日战争带给你怎样的启示,面对今天的国际形势,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应该怎么
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