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人和大多数动物在受到创伤后,都会从伤口流出红色的液体,这就是血液。
血液主要由血浆及血细胞组成,前者占血液的50%~60%,后者占40%~50%。
血细胞包括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有形成分。
当我们人类的胚胎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血细胞就开始生成了。
胚胎1~2月时,卵黄囊最先造血;2~6个月后,卵黄囊逐渐萎缩退化,肝脏开始造血,它不但能分化出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
同时在3个月左右,脾脏也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至第5个月时,脾脏造血功能衰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一造血活动则会维持终身。
自胚胎的第4个月起,主要由骨髓造血,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出生后,骨髓几乎是造血的唯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并维持终身。
婴儿和儿童早期,他们的骨髓中充满了造血的红骨髓;5~7岁时,骨髓腔内出现不具造血功能的脂肪细胞,并逐年增多,形成黄骨髓,不过这种黄骨髓仍具有潜在的造血能力;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干细胞在骨髓适宜条件和造血因子调控下生成干细胞后,依靠各种营养,从原始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各系细胞,细胞成熟后进入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骨髓每秒产生约200万个红细胞,200万个血小板和70万个粒细胞。
人体的血液平时在心脏及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则为体重的8%~10%,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500ml的血液。
此外,约10%的血液储藏在脾脏里,脾脏是我们机体的一个天然“血库”。
正常人血细胞会因年龄、性别、种族而有所差异。
血液成分单位的概念

血液成分单位的概念
血液成分单位是指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的各种血液成分的计量单位。
常见的血液成分单位包括红细胞单位、血小板单位、血浆单位等。
这些单位的具体含义如下:
1. 全血单位:指献血者的全血采集量,用于临床上的输血和血液置换等治疗。
2. 红细胞单位:指从一个全血单位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成分,用于补充红细胞不足或贫血等症状的治疗。
3. 血小板单位:指从一个全血单位中分离出来的血小板成分,用于补充血小板不足或预防出血等症状的治疗。
4. 血浆单位:指从一个全血单位中分离出来的血浆成分,用于补充血浆不足或维持血容量等症状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血液成分单位在临床上的用途和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
同时,血液成分的分离和制备也需要遵循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人体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人体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一)血液液体
血液中的液体是血浆,其成分包括水、蛋白质、fatty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水占人体血液最大百分比,占90%,有助于溶解和传递其他物质,是血液中最重要的成分;蛋白质占血液中的百分比最高,大约占7%,
血清白蛋白和血凝素是两种重要的蛋白,在液相中,脂肪和碳水化合
物组成最小,仅占3%。
(二)血球
血球又称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中仅占1%的重量,血球的形状、功能和结构都较为特殊。
红细胞,即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球,总量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主要功能是向各部位运送氧,并帮助运送二氧化碳;
白细胞,又称白血球,在血液中的总量约占1%,它们具有免疫的功能,防御机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又称血栓形成素,总量约占血液总量的4%,主要功能是具有
凝血作用,分解血栓,维持血液的流动,维持溶液的稳定性。
(三)其他细胞
血液流中还能发现少量的其他特征细胞,如精子、卵子、荷尔蒙和细菌等,少量出现在血液中,但它们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综上所述,血液由血液液体、血球和其他细胞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体不能持续制造有效的血液组份,长期会导致血液不足而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建议大家多吃一些维生素物质、钙和碘等如鱼、肉、蛋和蔬菜类的食物来补充人体的营养,促使血液组件持续积累,让大家健康长寿。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的成分化学式

血的成分化学式
这篇文章将介绍血的成分和化学式。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液体之一,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分子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白细胞负责免疫和防御,而血小板则有助于止血。
血液的化学式主要与血浆的成分有关。
血浆中最多的是水,其化学式为H2O。
蛋白质是血浆中的主要成分,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蛋白,其化学式为C213H348N56O76S。
电解质是血浆中的离子,包括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和钙离子(Ca2+)等。
这些离子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身体的正常功能。
总的来说,血液的成分和化学式是非常复杂的,每一种成分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化学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医学上的诊断和治疗。
- 1 -。
血液的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和检测的基本方法。
3. 分析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水、电解质、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等物质,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和止血等功能。
本实验通过血液分离和检测方法,观察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从而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生理盐水、葡萄糖、EDTA-Na2等。
2. 仪器:离心机、移液器、显微镜、血细胞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采集:采集志愿者外周静脉血5ml,加入抗凝剂后混匀。
2. 血液分离:将血液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
3. 血浆检测: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含量。
4. 血细胞检测: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5. 血细胞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 血浆检测结果:- 蛋白质:65g/L- 葡萄糖:4.2mmol/L- 钠离子:142mmol/L- 钾离子:4.6mmol/L2. 血细胞检测结果:- 红细胞:4.5×10^12/L- 白细胞:8.0×10^9/L- 血小板:200×10^9/L3. 血细胞形态观察:-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均一。
-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形态各异。
-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聚集在一起。
六、实验讨论1. 血浆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激素等,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其数量和形态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如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3.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包括吞噬、抗体产生等,在炎症、感染等病理状态下,白细胞数量和形态会发生变化。
血液成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观察和检测的方法。
3. 分析血液中主要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的重要介质,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激素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的分离和检测,了解血液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三、实验材料1. 材料:新鲜人血、抗凝剂、试管、移液管、离心机、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器、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2. 试剂:生理盐水、蒸馏水、瑞氏染液、缓冲液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分离:将新鲜人血加入抗凝剂,轻轻混匀,静置一段时间,待血液自然分层后,取上层血浆和下层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将血细胞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
3. 血细胞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计数器,分别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4. 血浆检测:使用滴管取少量血浆,加入相应试剂,观察血浆的色泽、透明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分离:血液自然分层后,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
3.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约为4.5-5.5×10^12/L,白细胞计数约为4-10×10^9/L,血小板计数约为100-300×10^9/L。
4. 血浆检测:血浆呈淡黄色,透明度良好。
六、实验分析1. 血液成分分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激素等,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血细胞负责免疫、凝血、运输等功能。
2. 血细胞形态分析: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有利于通过毛细血管;白细胞呈球形,具有吞噬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参与凝血过程。
3. 血浆特征分析:血浆呈淡黄色,说明其中含有胆红素等物质;透明度良好,说明血浆中悬浮物较少。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输血学是一门关于血液及其成分在医学上的应用与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输血的各个方面,包括血液的成分、配血原则、输血反应等内容。
在临床上,输血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合理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而不合理的输血则可能引发血液相关的并发症。
下面将对输血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血液的成分1. 全血全血是指未经处理的血液,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在输血过程中,全血通常会被分离成各个成分进行输注。
2. 红细胞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它可以通过输血来治疗贫血及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使得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处。
3. 血小板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结的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4. 血浆血浆是含有各种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及其他溶质的混合物。
在输血过程中,血浆可以被分离并单独输注,也可以通过血浆置换来治疗某些疾病。
5.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内产生的细胞。
在输血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不会输注白细胞,因为白细胞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反应。
二、配血原则1. ABO血型系统在临床上,人们通常将血液分为A、B、AB、O四个血型。
输血时需按照受血者的血型对供血者的血型进行配血。
严格遵守ABO血型系统的原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
2. Rh因子Rh因子是一种在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人们通常将其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在进行输血时,需要根据受血者和供血者的Rh因子进行配血,以避免引起输血反应。
3. 交叉配血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以观察是否存在血球抗体。
通过交叉试验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受血者对于供血者血液是否具有免疫反应。
4. 使用洗涤的红细胞对于某些特殊受血者,如婴儿、幼儿、老年人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可以使用洗涤的红细胞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5. 输血前交叉验证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仔细的交叉验证,确保受血者的身份、血样标本和输血制备的过程都符合标准,以保障输血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搜索答案]血液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
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
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
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由于这些溶(二)血细胞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
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
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
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
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
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
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
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
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
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
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
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
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
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
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
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
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
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
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
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
男女无明显差别。
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
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
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
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
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
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
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
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
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
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
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
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
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
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
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
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
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
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
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
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