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实验八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2)

实验一 药物的镇痛作用目的与要求1. 学习常用的疼痛实验模型的制作。
2. 观察哌替啶、罗通定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疼痛除了由于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外,往往还表现出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等。
痛觉不仅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痛觉也不同。
痛觉的观察指标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一种衡量痛觉敏感性的指标即痛觉阈值(简称痛阈值)客观地对痛觉做出描述。
解热镇痛药、镇痛药及麻醉药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可通过提高痛觉阈值达到镇痛的目的。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小鼠(18~22 g )54只。
2.器材与药品天平、鼠笼、注射器(1ml )2支、注射针头、秒表;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2mg/ml 罗通定溶液、6mg/ml 醋酸溶液或1%酒石酸锑钾溶液、生理盐水、30mg/ml 苦味酸溶液。
实验方法1. 取体重相近的小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A 、实验组B 和对照组(每组18只),称重,并观察各组小鼠的活动情况。
2. 实验组A 小鼠腹腔注射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0.1ml/10g)实验组B 小鼠腹腔注射2mg/ml 罗通定溶液(0.1ml/10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3. 给药后20min ,各鼠腹腔注射30mg/ml 醋酸溶液0.1ml/10g (或1%酒石酸锑钾溶液0.1ml/10g ),观察15min 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腹部收缩内凹、躯干后肢伸张、臀部高起)的动物数。
4. 结果计算 收集整个实验室结果,将各组发生扭体反应和未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记入下表,并计算药物镇痛百分率。
药物镇痛百分率=%100- 对照组扭体反应动物数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动物 表13-5 盐酸哌替啶、罗通定对小鼠化学刺激致扭体反应的影响动物数 扭体反应数 无扭体反应数 镇痛百分率 实验组A实验组B对照组注意事项1.酒石酸锑钾或醋酸需临用时配置。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引言:疼痛是人类常见的不适感受,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动物接受不同的药物处理,然后评估其对疼痛的镇痛效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热刺激和化学刺激两种方法来诱发疼痛反应,并通过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来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结果:在热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小鼠的热痛阈值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和药物B的镇痛效果可能与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然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在化学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C对小鼠的疼痛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药物B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神经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而药物C可能通过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减少组织损伤来减轻疼痛。
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镇痛药物具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和效果。
药物A和药物B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减轻疼痛,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这些结果为临床上的疼痛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在小鼠模型中得出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
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论: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实验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结尾: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本实验为药理学镇痛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不同药物的了解。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化学刺激法)【实验目的】1. 学习化学刺激镇痛实验方法。
2. 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任何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均可引起动物特有的疼痛反应。
许多刺激性化学物质(如醋酸、酒石酸锑钾、缓激肽、钾离子等)腹腔注射刺激腹膜,能使动物产生疼痛反应,可用作疼痛模型,研究疼痛生理及筛选镇痛药物。
腹膜有广泛的感觉神经分布,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可使小鼠很快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收缩内陷、腹壁下贴、臀部抬高或后肢伸展,通称扭体反应。
【实验对象】小鼠4只,体重18-22 g,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1. 药品 0.1%盐酸吗啡溶液,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
2. 器材电子称,1 ml注射器,秒表,鼠罩。
【实验步骤】1. 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只,标记,称重。
2. 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
3. 给药:甲、乙两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溶液0.1 ml/10g及生理盐水0.1ml/10g(对照组)。
4. 给药后20 min ,两组小鼠均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1ml/10g ,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20 min 内的两组出现扭体的鼠数和扭体次数。
【实验结果】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填入表3-22中,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药物扭体抑制率:表3-22 两组小鼠的扭体反应 组别动物数 扭体鼠数 扭体次数 扭体抑制率(%)甲(给药组)乙(对照组)【注意事项】1. 室温不能低于10℃,否则不易发生扭体反应。
2. 醋酸溶液临用时配制,现配现用。
3. 给药组比对照组减少扭体反应发生率50%以上才能认为有镇痛效力。
4. 小鼠体重轻,扭体反应发生率低。
药物扭体抑制率(%)=对照组扭体次数-给药组扭体次数 ×100% 对照组扭体次数。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一、热板法【实验原理和目的】热刺激体表可产生疼痛反应。
通过测定小白鼠给药前后热板痛阈的改变,用以判断药物的镇痛作用。
本实验目的是通过学习的热板镇痛实验方法,掌握吗啡或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实验对象】雌性小白鼠,体重18—22g。
【实验器材和药品】1. 仪器电热恒温水浴槽,电子称。
2. 器材1m1注射器,秒表,鼠罩。
3. 药品0.1%盐酸吗啡溶液或0.4%盐酸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1. 动物筛选将水浴温度调至55土0.5℃。
然后将小白鼠置于热板上,测定各小白鼠的正常痛阈值,以舔后足出现的时间为疼痛指标。
共测2次,每次间隔5min,以平均值不超过30s的小白鼠供实验用。
2. 正式实验取筛选合格的小白鼠4只,称重并编号,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小白鼠给药前的痛阈值,将每只小白鼠所测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给药前痛阈值。
1、2号鼠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溶液0.1 m1/10 g,3、4号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1/10g。
用药后第15、30、45min分别测定各鼠的痛阈值,对于痛阈值大的小白鼠按60s计。
将整个实验室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各药不同时间的镇痛百分率,把结果填入表3-4-7-1。
表1 药物的镇痛作用组别给药前平均痛阈值给药后平均痛阈值(s)镇痛百分率(%)15min 30min 45min 15min 30min 45min对照组实验组药物镇痛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用药前平均痛阈值【注意事项】1.小白鼠宜用雌性,因雄性小白鼠遇热时睾丸易下垂,阴囊皮肤对热刺激敏感。
2.热板法个体差异较大,实验动物应预先筛选,一般以痛阈值在30s内者为敏感鼠,可供实验用。
3. 用药后小白鼠痛阈值超过60s者,应立即取出,防止足部烫伤而影响实验结果,其痛阈值按60s计。
4. 室温以15℃左右为宜,过低动物反应迟钝,过高则敏感。
二、化学刺激实验方法【实验原理与目的】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可使小白鼠很快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收缩内陷、腹壁下贴、臀部抬高或后肢伸展,即扭体反应。
药物镇痛作用实验报告.doc

药物镇痛作用实验报告.doc
一、实验目的
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某种药物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方案
1. 选择受试者:本研究选取的受试者为20名35岁以上的成年人,比例为男性10人,女性10人。
2.实验设计:本研究使用双盲方式,实验设计为前后对照设计,即把该药物分为处理
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受试者服用药物,而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3.数据收集:本研究以镇痛作用为实验结果,采用体外试验中的定量评价方法,以测
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对外界刺激后的反应差异,以及处理组摄入药物后的反应和其他
症状的发生变化。
三、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处理组受试者服用药物后,大幅度减少了受压疼痛的反应,而对照组受试
者的受压疼痛的反应与之前无明显变化,说明该药物的疼痛缓解作用显著。
此外,处理组
受试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予以安全性研究也显示该药物良好的耐受性。
四、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实验评估的药物具有显著的疼痛缓解作用,并且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治疗疼痛的有效药物。
3.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1.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2.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3.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4.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编号给药扭体反应出现次数每次持续时间(秒)2 杜冷丁0 03 安痛定10 24 安痛定0 05 生理盐水17 36 生理盐水1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引言:镇痛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其作用是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在临床上,镇痛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疼痛、创伤疼痛、慢性疼痛等病症的治疗。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实验动物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动物为实验室常用的小鼠。
分别选取阿司匹林、吗啡和布洛芬作为镇痛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实验前,先对所有小鼠进行基础体温和体重的测量。
然后,按照体重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首先,使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时间。
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接着,使用热尾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的尾巴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尾巴反应时间。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最后,使用正电刺激法测定小鼠的机械痛阈值。
将小鼠的后爪放置在电刺激装置上,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电流强度。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机械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存在差异。
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吗啡对小鼠的热痛阈值、热尾反应和机械痛阈值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
布洛芬对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有显著提高的作用,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疼痛的镇痛作用具有差异。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而吗啡则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疼痛感。
布洛芬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的疼痛刺激方式对镇痛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改变程度比热尾反应更为明显,可能是因为热痛和机械痛是更常见的疼痛类型,而热尾反应相对较少见。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研究对象:选取18-60岁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
9人。
2.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正常对照组使用盐水
口服,药物组使用新药物口服。
实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观察2周新
药物的疗效;第二步,观察4周新药物的镇痛作用。
3.实验材料:受试者,新药物,盐水。
4.评估指标:首次服用药物后,在短时间内,每隔3个小时记录一次
疼痛观察结果,以及服用药物前后的痛点位置变化,以及症状耐受性指标等。
二、实验过程
1.实验前准备:仔细核实受试者的基本情况,确保能够正常参加实验;将受试者分配到各自的实验组;规定实验参与者的特定和不可变的实验指标。
2.实验过程:在实验的开始,受试者各自服用对应的药物;在实验期间,定期记录受试者的疼痛观察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实验期满后,对
受试者的药物耐受性进行评估;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药物组的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组患者疼痛强度
明显减轻;药物组患者的耐受性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达
93.3%;在实验期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镇痛作用
一、热板法
【目的和原理】
掌握用热板法测试镇痛药物的方法;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后足反应。
以小鼠出现舔后足的时间作为痛反应指标(痛阈值),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雌性,体重18~22g
【实验药品】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
【实验器材】鼠笼、天平、注射器、热板
【实验方法】
1.取小鼠10只,编号、称量体重
2、将恒温水浴调节至55°C左右。
将小鼠放于热板上,记录自放入热板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s)作为该鼠的痛阈值。
凡痛阈值在10~30s之间为合格。
取筛选合格的小鼠6只,随机分成两组,测定各小鼠的正常痛反应(舔后足)时间,各测2次,每次间隔时间5min,求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痛阈值。
3、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0.15mg/10g(0.1%溶液0.15mL/10g)。
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5mL/10g。
给药后15、30、45、69、90min分布测定痛反应时间。
如小鼠在热板上60s仍无痛反应,应立即取出,按60s计。
【实验结果】填表计算出用药后不同时间的痛阈提高百分率。
以痛阈提高百分率作纵坐标,给药后时间作横坐标,绘出各药镇痛作用的药-时曲线,加以分析讨论。
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痛反应时间-用药前平均痛反应时间)/用药前平均痛反应时间X100%
【注意事项】1、热板法个体差异大,应筛选实验动物,对热刺激反应过敏、迟钝或跳跃者则剔除不用。
2、小白鼠以雌性为好,雌性小白鼠遇热时阴囊松弛,与热板接触而反应过敏(易致跳跃),常影响实验结果。
3、室温在13-18°C,实验动物对痛反应时间波动较小,实验时宜将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