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游憩型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析游憩型绿道的功能及分类

析游憩型绿道的功能及分类作者:李祉锦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绿道的旅游、休闲功能角度出发,在阐明游憩型绿道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浅要分析了游憩型绿道的功能及分类,为科学的规划旅游绿道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游憩;绿道;旅游资源绿道的概念源于国外,并且发展较为成熟。
1959年“绿道”一词首次被Whyte提出。
1867年,由Frederick Law Olmsted 设计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建成。
我国对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08年,国内第一条绿道在广州增城建成。
并且从2010年开始,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
起初,绿道的产生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利用廊道将分散的生态保护区、绿地、公园等斑块串联起来,以便形成更有效的生态保护系统。
随着人们对绿道分类及功能更加深入的理解,绿道的功能也不仅局限于生态保护,而同时具有休闲、游憩等功能。
一.游憩型绿道的定义(一)游憩的定义“游憩”一词也有其他一些见解。
韦氏(Webster)大词典将“游憩”一词定义为“身心适宜的活动。
游憩是在劳动之后体力和精神的恢复,是一种消遣行为:也是一种发泄形式或手段”。
本文中游憩是指个体在闲暇时间,主动自愿参与,为缓解消除体力与精神疲劳,积极向上的消遣休闲活动。
(二)绿道的定义绿道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绿道概念起源于绿线、蓝线概念,20世纪50年代Whyte 首先提出绿道一词,到60、70年代,绿道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1987年,绿道的概念才得到美国官方的承认。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综上,本文对于绿道的定义为:连接多种景观要素的,具有生态、游憩、文化、美学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线性开敞空间。
慢行绿道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思考

慢行绿道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思考摘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倡导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且提倡绿色出行,使用步行或自行车的出行方式代替机动车出行。
绿道作为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的有力载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环境保护规划战略理念,且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截止2018年,中国住建部和四川省住建厅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绿道建设规范。
本文提出的慢行绿道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思考,是在城镇化的大浪潮下,依托城市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探讨针对城市环境中慢行绿道建设的风景园林施工策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前景。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城市绿道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引言:城镇化背景下,来自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各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加,城市正面临着绿色空间数量减少、城市开放空间逐渐丧失、生态系统可持续性降低、城市社区文化特征减弱等各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城市中心过度开发,降低了居民步行或使用非机动车出行的意愿,致使城市交通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城镇化破坏了中心城区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削弱了城市外围绿色空间对于市民的吸引力,城市生态遭到破坏。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可靠的、可复制的城市绿道系统建设流程——提出策略构架从而指导今后实际项目实践;1城市绿道建设的定义绿道在广义上的定义为:绿道是用来连接各种线型开放空间的总称,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绿道是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社会景观交织的廊道体系。
但多年以来各类文献对绿道的定义各有侧重,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也为绿道建设提出了新的规划思路。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将城市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景观单元,城市景观单元中包括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三类型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作用产生相互关系。
该理论不仅强调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还强调城市斑块与城市基质之间的联系,而实现这类联系的方式就是将绿道作为联系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城市“廊道”。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探析论文

城市慢⾏空间景观设计探析论⽂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化综合实⼒不断加强,城市化发展迅猛,⼩轿车、私家车等机动车的使⽤率同步飞速提升,城市的空间环境出现⼀系列的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当今社会,环境友好、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不断探索的热点,各个国家都耗费巨⼤的财⼒和⼈⼒成本对这些问题进⾏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绿⾊出⾏的理念逐渐深⼊⼈⼼,慢⾏空间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绿⾊出⾏;慢⾏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1现⾏绿地的景观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环保出⾏的⽅式,国内外对于城市慢⾏空间研究也越来越多,有些国家诞⽣了众多成功的城市慢⾏空间设计案例,为其他探索设计者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多数研究案例侧重交通功能,对于城市慢⾏空间景观的设计研究较少。
2城市慢⾏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及⽅法 城市慢⾏空间指的主要是供⾏⼈⾏⾛和⾮机动车使⽤的街道。
对⽐其它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慢⾏空间更着重强调设计的合理化尺度空间。
它是建⽴在良好的出⾏环境基础上,是⼈们与⽇常⽣活紧密相连的⽣活空间,体现了整个城市的⽣活品质,同时保护着历史⽂化遗产和⽣态环境,随着全球对绿⾊环保出⾏的重视,城市慢⾏空间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城市慢⾏景观区主要包括:慢⾏景观区(⾃然风貌慢⾏景观区,⼈⽂风貌慢⾏景观区,现代风貌慢⾏景观),慢⾏景观链(⾃然、⽣态慢⾏景观链,历史、⼈⽂慢⾏景观链,现代科技慢⾏景观链),慢⾏景观点(整个慢⾏空间设计的亮点,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3⽣态绿⾊景观城市慢⾏空间设计 3.1城市慢⾏空间与⼭体景观的结合 将⾃然⼭体景观移⼊城市慢⾏空间景观设计之中,可形成慢⾏道与⼭体景观相融合的特点,提供眺望远⼭空间的视觉效果,为⽣活节奏忙碌的城市增添轻松惬意的⽓息,为慢⾏者带来舒适的视觉和⼼理感受。
3.2城市慢⾏空间与⽔体景观的结合 ⽔在美学和视觉效果上的运⽤⼗分⼴泛,⽽且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喷泉、⽔池的运⽤也⼗分常见,⽔体景观常能带给⼈们清爽⾃然的独特感受。
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以广州市为例摘要城市是人类进步发展的体现,城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安逸的休憩,热闹的社交等许多便利;但也同样出现了很多城市“病”,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生态发展。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对改善城市环境的希求。
因此,国内的绿道也是一片蓬勃发展中,广州市绿道也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着,但关于绿道规划设计还是有一点缺失,这对我们发展绿道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旨在提示城市绿道的认知和重要性,使大家认知城市绿道的发展性并注重;通过国内外案例的研究分析对广州市的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绿道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广州市On urban green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 a casestudy of Guangzhou CityAbstractCity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rogress, and the city brought a rare opportunity for people's life, easy and comfortable rest, busy social and many other facilities; But also the appearance of many cities \"disease\", people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urba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ity green way as part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t is something people want to improve urban green environment for this common wishes. Domestic green way, therefore, is a vigorous development, guangzhou green road is under construction, but still have a little on the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is mi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way caused some trouble to u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pt the cognitive and importance of urban green road, make everybody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ity green wa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 at home and abroad the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to provide beneficial help.Key Words:Urban Green Road Green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Guangzhou City目录摘要----------------------------------------------------------------------------------------------ⅠAbstract-----------------------------------------------------------------------------------------Ⅱ目录----------------------------------------------------------------------------------------------Ⅲ1、绪论-------------------------------------------------------------------------- ----------------1研究背景-----------------------------------------------------1.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内容和方案----------------------------------------------22、绿道的相关概念------------------------------------------------------------------------ ---3 .绿道的出现与概念--------------------------------------------3.绿道的特征--------------------------------------------------3.绿道的分级与分类--------------------------------------------3.城市绿道的相关概念------------------------------------------43、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6 .国外案例----------------------------------------------------7.国内案例----------------------------------------------------84、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8 .广州市绿道发展-----------------------------------------------------------------------8.广州市绿道的布局和选线-----------------------------------------------------------8.广州市城市绿道的组成与分类-----------------------------------------------------8.广州市城市绿道发展的一些好处-------------------------------------------------9.广州市城市绿道存在的一些问题--------------------------------------------------9.针对广州市城市绿道的一些建议-------------------------------------------------105、结论------------------------------------------------------------------------------------ -------12参考文献------------------------------------------------------------13 致谢------------------------------------------------------------------141、绪论.研究背景伴随着1978年国家对外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停地发展,我国发展城市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但在这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的严重污染、交通堵塞和事故、资源的浪费与缺乏等问题[1]。
浅谈城市休闲绿道的规划设计

浅 谈城 市休 闲绿 道 的规划 设计
颜佩楠
( 门市园林植物 园,福建 厦 门 3 1 0) 厦 603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绿道建 设 己成 为城 市绿 色空间建 设 的主要趋 势之一 。城市休 闲绿道在 / 4 日常 ,r -1
2 1 可操作性 .
城 市休 闲绿道 的线性 特 点 ,决定 其穿越 于城 市 各类 用
休 闲娱乐 活动的场 所 ,游憩服务利 于促进公众健康 。
13 生 态保护功 能 .
城 市休 闲绿 道具有 生态保 护和 历史文 化资源 保护 的功 能 。从生 态保护 方面 来说 ,能供 给动植 物以 及人类 居住 的
是为 市民提 供以绿 为主要 特征 的休 闲场所 ,是在城 市 中依 托城 市水体 、交通 线 、城 市空 间格局 和历 史文化 主题等 形 成 ,为市 民提供休 闲活 动为主要 功能 的线性 空 间。与传 统 生态 型绿道 相 比 ,布局 更加 灵活 、形 式更加 多样 ,强调 土 地利用 的效益最大化 、游人的进入 及活动的开 展 ,集生态 、 休闲 、游憩 、通勤 、健 身、遗产保护等多种功能 的特 点。 休 闲绿 道 是 绿 道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的 结 果 。 19 年 , 90 C al il 根 据 绿 道 形 成 条件 及 功 能 的 不 同将 其 分 h re Lt e s t 为 五种 类 型 :( ) 市滨 河 ( 其 他水 体 ) 绿 道 ,() 憩 1城 或 型 2游 存营养 物 ,提高生 物的 多样性 ,在建筑 密 度高空 间 内作 为
生活 工作 中作 为主要 的活 动场 所功 能的重要 性 日益显现 ,本文就城市休 闲绿道功 能、规划设 计选 线 ,并对不 同类 型城市休 闲绿 道提 出设计构想做 了简要概 述。
浅谈生态绿道公园园林景观施工特点

浅谈生态绿道公园园林景观施工特点摘要:在时代飞跃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浮现出对“美”和“自然”的更多追求。
大自然的生态美主要得益于自然世界的馈赠,自然少不了繁华绿植的点缀,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越来越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主要得益于人类在园林景观和生态绿道建设中的智慧。
目前,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各级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更加注重小型区域的生态建设,尤其体现在城市公园的建设,它能够给“铜墙铁壁”的城市建筑增加一抹自然的愠色,也能使城市中奔波劳碌的居民停下匆忙的脚步,在自然中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因此,本文将浅谈生态绿道公园园林景观的施工特点,阐述其中的施工技术,为我国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绿道;园林景观;施工特点引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逐渐加快,各种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也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追求[1]。
因而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而生态绿道公园的建设便是其中最直接的体现,以期通过生态工程来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建设。
而生态绿道公园园林景观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过程,要想打造出适合的生态区域,必须要先了解其中的施工特点,了解各施工环节的重要性,然后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提前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
一、生态绿道公园中园林景观的施工特点(一)施工操作繁琐,涉及领域较多园林景观本实际上是综合性高、复杂度也高的一门学科,其施工过程需要涉及较多的知识领域,因而生态绿道公园的园林景观建设,既要品质达标、实现其功能性,还要凸显外形的艺术价值,因此实际的施工操作非常复杂,极具挑战性。
其施工过程大致可分:①土方工程,主要包括人工挖土、机械挖土、人工回填及机械回填等工艺。
②地基与基础工程则主要是基土钎探、灰土地基施工、级配砂石地基施工、素混凝土基础施工以及石灰、粉煤灰、砂砾地基等施工操作。
③砌筑工程则是砖基础砌筑、砖砌体砌筑、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砌筑以及石砌体砌筑等施工工艺的完成。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摘要: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城市交通路网越来越人性化,在城市规划中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是当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标配”。
本文以襄阳华侨城片区为例,与武汉部分道路案例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交通;分析1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规划不可轻视的部分,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等等设计方式在襄阳华侨城新城区规划中十分常见,见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
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2慢行过街设施规划2.1慢行过街设施选型概述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都是重要的城市人行过街设施,天桥和地道各具优缺点:天桥具有建筑结构简单、工期短、投资较少、施工较易、施工期基本不影响交通和附近建筑安全、与地下管线的矛盾教易解决、维护方便等优点,但是在与周围环境协调问题上要求较高,特别是附近有文物、重要建筑时更不易处理;其次是过街者一般不愿走天桥,建天桥也常给道路改造带来困难。
地道的优点是与附近景观没有矛盾,净高比天桥要少些,一般与道路改造矛盾较少。
但地道一般须设泵站排水,结构比较复杂,施工较难,影响交通,工期长,造价高,与地下管线矛盾较难处理,建成后还要专人管理,管理和维护费用大。
2.2慢行过街设施选型规范、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快速路和主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的间距宜为300-500m,次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间距宜为150-300m;2.城市快速路过街设施应采用立体过街方式;3.在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人车密集地点,宜结合建筑物内部人行通道设置连续的立体过街设施,行车地下或空中人行连廊。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1.行人横过市区封闭式道路或快速干道或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5m时,可每隔300-400m应设一处立体过街设施;2.天桥或地道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较,地震多发地区宜考虑地道方案。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匮乏等。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开始关注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long Metropolitan)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为例,探讨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与实践。
一、环城游憩带的定义和意义:环城游憩带是指沿着城市周边地区所规划、设置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和体育休闲设施完备的带状区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有利于提供居民的文化娱乐和休闲需求,同时也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特点:上海市地处东部沿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因此,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设计与规划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 水域资源利用:上海市位于长江口,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
在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中,应充分利用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水域资源,打造沿水带绿化带、水上娱乐设施等。
2. 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外滩、豫园等。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注重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其融入到游憩带的整体规划中。
3. 绿地建设:上海市需要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充分利用城市边缘的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打造大面积的绿地。
4. 交通便利: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不仅需要考虑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还要兼顾交通的便利性。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道路网,方便居民前往环城游憩带,减少交通拥堵。
三、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实践:近年来,上海市对环城游憩带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松江、嘉定等区域,上海市已经规划了大规模的绿地和游憩设施,通过修建步道、自行车道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
此外,上海市还注重保护河流和湿地资源。
例如,在苏州河周边,上海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和绿化,将苏州河打造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游憩型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作者:夏鸿玲,唐晖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4期
1 生态游憩型绿道的功能
城市绿道可简明定义为:连接城市内开敞空间、重要生态斑块以及核心景观要素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景观廊道。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具有交通、生态、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
生态功能是生态游憩型城市绿道的重要功能。
其生态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和理解。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状重要城市生态系统,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整体,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对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对于高度破碎化的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轻)城市内生态物种栖息地破碎化、土地退化、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是保持城市生态功能基本完整、保护重要的城市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之一。
游憩功能是生态游憩型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核心功能。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游憩活动包括所有人日常闲暇时间内,自发参与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特色的活动;包括低参与性的活动,如风景欣赏、停留休息、赏花观鸟等;也包括参与度高的游憩活动,如跑步、骑车、滑板、街头表演或某些水上活动等。
同时由于城市绿道的景观生态要求,将能为人们提供景观功能丰富的慢行活动空间。
2 生态游憩型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
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核心是生态性,兼顾适度的游憩功能。
生态性包含了植物配置的生态性、铺装材料的生态化和园建小品的生态度。
2.1 植物配置
2.1.1 七性协调———适地适树。
生态游憩型绿道慢行空间植物造景应以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政治经济学、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做到“科学性、艺术性、时间性、经济性、技术性、空间性、文化性”七性协调。
同时植物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其整个生长周期与土壤、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因此,适地适树是植物景观设计中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即要体现树种选择的科学性。
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性的原则,营造植物景观群体或个体的形式美以及意境美。
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应选用本地适生的乡土植物,保证绿道植物的成活,并减少后期的管理费用,体现科学性、经济性和文化性。
2.1.2 层次丰富———季相变幻。
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景观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软性绿色生态景观,必须考虑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舒适性和生态性。
因此,植物景观设计宜以乔、灌、草相搭配的复层景观为主,形成色叶树种与观花观果灌木相结合的多样景观。
同时,植物的色彩和季相特征也是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景观重要的观赏内容,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外貌随时间的变化性,草本、木本植物均随着季相的变化而呈现出或绽放、或盛开、或凋零的
景观特色,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季相景观。
因此,植物造景设计只有抓住了景观的季相设计,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植物景观。
在具体的配置手法上,可以将不同时期的观花、观果及观叶的植物组合搭配,相互弥补,形成全年有景可赏的绿道植物景观。
在配置比例上,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的植物群落宜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春季吐露嫩芽,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绿意浓浓;秋季叶色斑斓,硕果累累;冬季枝桠横斜,凋零凄美。
2.2 硬质铺装
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的硬质铺装应强调其生态化,包括铺装材料、施工工艺、颜色质感等。
生态型硬质铺装是相对“硬质性地面”提出的,它具有收集雨水、减少热导、保护城市生态的作用,包括减噪、吸尘、透水、有利植物生长、安全(不会因雨、雪、灰尘而使人滑倒)等诸多优点,这使其对于提升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的游憩体验有着明显的作用。
生态型铺装主要包括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温拌沥青混合料、建筑废弃物及旧料再生利用4 种类型。
2.2.1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透水性路面是在排水性路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透式的路面结构,其面层、基层都采用开级配大空隙结构,雨水垂直通过路面面层直接下渗至基层,并最终渗入土基。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而且应具标准规定的力学强度,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根据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整体型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块料型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2.2.2 排水降噪沥青路面。
排水降噪沥青路面表层通常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铺筑,而下部各结构层则为密实不透水的下面层、基层等结构层,该结构与常用路面结构主要差别在表面层。
在排水降噪沥青路面体系中,中面层不透水,水分从道路两侧排入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分为
“透”“堵”“排”3 个功能。
2.2.3 温拌沥青混合料。
在设计中铺筑彩色沥青路可以起到美化设计和引导交通的作用,因为它是通过严格的拌制及施工控制,所以能使施工后的路面不仅具有绚丽的色彩,而且具有良好的路面性能。
正因为透水性路面具有诸多优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便开始研究透水性路面及其铺面材料。
2.2.4 建筑废弃物及旧料再生利用。
在景观设计中考虑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废物环保材料,将其作为新型环保材料来应用,会带来耳目一新的低碳景观化效果。
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可以循环利用,城市固废再生建材和可循环材料,变废为宝。
利用拆迁后的砖块、水泥砌块等废弃材料精心布置成小品、铺装等;如建筑边角料也可以收集起来作为新的景观小品,或是作为园林铺砖。
2.3 园建小品
相对其他城市绿道空间而言,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是城市绿道中最主要的社交型公共空间,使用者会出现较高的停留几率。
因此,在生态游憩型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中,园建小品作为人与环境进行沟通和互动的重要媒介,应当充分考虑到其与环境的协调性、使用者的舒适性和材料的环保性等。
2.3.1 与环境有机结合。
景观小品作为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艺术品,不但要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之成为一个系统整体。
在生态游憩型绿道慢行空间中,园建小品的设计必须要整体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和空间模式、形式、色彩、风格上都要和环境相协调,数量宜少不宜多,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3.2 与人群潜在互动。
景观小品以自身的造型语言经常充当信息的传播媒介,与游人产生了潜在的互动,在生态游憩型绿道慢行空间中,我们要重视景观小品这个功能,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景观小品的设计进行自然科普教育,让人和环境能产生“游中玩、玩中学”的互动关系。
2.3.3 生态材料的创新使用。
在生态游憩型空间中园建小品的设计要重视低碳化景观效果,在形式创新的同时积极进行材料、技术创新,除了石材、木材、竹藤、金属、铸铁、塑胶、彩色混凝土等不同材料的广泛应用外,应考虑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废物环保材料,如拆迁后的砖块、水泥砌块、建筑边角料等,结合个性化、艺术化的形式设计,形成既美观有趣又安全环保的园建小品,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王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