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小诗歌巧教生物学
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举例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生物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文学底蕴,不善于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势必会让自己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生物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曾学过的或易理解的诗词,并运用到教学中,一定会使课堂鲜活而富有内涵,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生物具有应激性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是植物的向光性运动的结果,可使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以进行光合作用。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鹊惊”、“蝉鸣”这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种趋利避害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二、生物圈中的物质是循环的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生物与环境是相互的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由于向阳花木接受日照时间长,因而获取一定的热量所需的时间短,所以会发育较快。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影响植物开花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温度。
由于地势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放要比平原的晚些。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生物是一门学科,它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的起源、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规律。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生物知识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
为了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诗趣法”来进行生物教学。
“诗趣法”是一种通过表现生物知识的形象、鲜明、生动和具体性的特点,使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介绍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诗趣法”。
在教学细节上,可以通过展示精美的生物图片、使用形象详细的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生物的特点和行为,如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生物特征。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还可以让生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在学生参与方面,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强、互动性好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比如,在学习植物分类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然后根据特征来给植物取“诗名”,以此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
又比如,在学习动物生活习性时,可以设计一个“动物模拟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动物的生活习性。
这样的活动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知识关联方面,可以通过编写一些有趣的生物知识,将不同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比如,讲述植物的传粉过程时,可以以“花仙子”的身份,通过自己花朵的生长和传粉过程的经历,来向学生介绍植物传粉的方式和重要性。
这样的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植物传粉的相关知识。
总之,“诗趣法”是一种生物教学方法,通过将生物知识与诗歌相结合,加入生物图片、模型、实物标本等形象材料,并通过趣味性强、互动性好的活动,以及编写有趣的生物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加乐意主动地学习生物。
高一生物知识点小诗

高一生物知识点小诗无我于春日,异树释芬芳。
深植于大地,万叶争繁茂。
为母送养分,水汽吸百物。
太阳看护长,光合与我有。
细胞之秘闻,蜜蜂亦可悟。
外壁固,有膜质,小孔开。
它们疏排形,聚结为组织。
一联合,看筹建,大山成。
细胞壁之内,液泡共存存。
细胞处转变,草木也能存。
负电在细胞,因子推挤琐。
形成实际效,形成真界定。
细胞活动内,转录分翘翘。
RNA合成了,行动起。
蛋白质实质中,构造与组织。
形成信息编,形成真使命。
激酶运化在,体文是重要。
广泛于生命,默默无声。
近复关节处,传递信息点。
呼吸,产能聚。
可是追寻生,等离子体应。
它们遵循法,摩擦照。
活动,触及,牵引,聚集。
瞬间得知触,瞬间得知动。
神经不息歇,数量无定巷。
信息传递,追随神经返。
优选基因因,群一物,难图章。
胎儿发育中,导向一头羊。
形态关键因,胚胎形成棵。
一定时期内,才获发育成。
干货课程讲,同上班公允绳。
遗传子基因够,兄弟不相同。
它们运于核,展开诸步骤。
分离,修复成形,复制形塑。
劣基因会损,毁胎儿成形。
母体抛弃它,胚胎梦破碎。
态度整整齐,一线一个念。
细胞信号传,兴奋联片联。
信号释放剂,万事得传承。
神经传导遍,促进整交流。
蛋白质酵素中,抑制剂与奖。
世界小博弈,控制掌握间。
常数因子帮,给酵素极限限。
互补反应推特,使能继续承。
展能糖解中,神奇化学剂。
糖转化酵解,奇迹成就给。
额外加磷酸,几步跳申儿。
分解糖分子,能得更多动。
发电子,氧化糖。
糖变酸,自由能发。
若无酶,无光温。
糖只糖,能不被运。
无需酶,无需氧。
糖不酸,无能遇凼。
天上还有颗,除了字眼的载。
欢乐与困惑,生物自由线走。
解码万物奥,细微与深邃。
生物如此美,有美需要啼。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生物是一门富有趣味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
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时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教师们需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诗趣法”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诗趣法”是指在生物教学中运用诗歌与趣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生物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
诗歌是一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表达形式,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美感,并且更容易记住知识点。
教师可以将植物的生长过程写成有趣的诗歌,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描述植物是如何生根发芽、生长变化的,这样一来,生物知识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采用“诗趣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认知参与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写诗歌、创作故事等形式,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传递与接收中。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生物知识,培养出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通过“诗趣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生物知识往往包含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将这些知识点或过程转化为诗歌或者故事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诗歌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写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物世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商。
“诗趣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投入和认知参与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教师们应该积极探索和运用“诗趣法”,从而使生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生物。
诗词中的生物学教案高中

诗词中的生物学教案高中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对自然生物的表现方式和情感表达。
2. 探讨生物学知识与诗歌文学的结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生物形象:通过选取古代诗歌中的生物形象,如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而作》中的鸡鸣、黄鹂啄蝉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生物的细致描绘和情感表达。
2. 生物学知识与诗歌结合:以自然生物为主题,结合生物学知识讲解诗中所描绘的生物特征和生态习性,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奥秘和诗歌的表现力。
3. 诗歌创作与生物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发现生物之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呈现生物形象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 课堂讨论:以生物学知识和诗歌作品为基础,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诗歌创作: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动手创作诗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情况。
2. 作业评价:诗歌创作的主题、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等。
3. 学习效果:课程后学生对生物学和诗歌文学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为选修课,每周一节课,共计10周。
补充说明:本教案以生物学与诗歌的结合为主题,旨在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生物学知识的结合,激发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希望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生物之美,发现生物的奥秘,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课文生物课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由于生物知识过于抽象,课堂教学往往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提出——“诗趣法”。
“诗趣法”是一种将诗歌与生物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作各种形式的诗歌,将生物知识进行抽象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一些示例:1. 生物迷生物迷哪个有,森林里能找到。
虽无声音无用,食物它能获取。
若问其形状,盒状是佳处。
此物有名字,你们猜一猜。
答案:蜘蛛通过这首谜语诗,学生能够推测出生物是蜘蛛。
这种诗歌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蝴蝶之舞蝴蝶之舞婀娜多姿,彩翅纷飞在蓝天里。
从幼虫时期肥而小,到蛹变样真了不起。
这首诗将蝴蝶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美丽的外观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小草亲吻阳光,小树摇动身躯,小花绽放笑脸,植物生活奇妙。
这首诗描述了植物的生活,通过把植物和人类的行为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植物的生命活动。
通过以上的几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诗趣法”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更有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诗趣法”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来巩固和扩展他们的生物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物的理解和感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诗趣法”是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相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并且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诗词的形式和趣味性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下面,我将以“诗趣法”为主题,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为大家介绍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的形式编写一些与生物相关的小诗,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针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编写一首《杨柳青青》的小诗:杨柳青青水边生,吹来风儿轻轻鸣。
阳光照耀绿叶上,生长发芽彩枝英。
通过这样的小诗,学生可以感受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阳光、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物特点,编写一些韵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针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我们可以编写一首《小鼻与大肺》的小诗:小鼻嗅闻好香味,过滤空气进入肺。
大肺吸氧供给体,呼气二氧化碳排。
通过这样的小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创作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对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一些生物概念。
针对动物的食物链,可以编写一句对诗:“兔子吃草,狮子吃兔子,狮子是兔子的‘宿敌’”。
通过这样的对句,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对句也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我们可以运用押韵的方式,编写一些和生物相关的儿歌或儿童歌曲,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植物的传播方式,可以编写一首《飞舞的种子》的儿歌:飞舞的种子轻轻飘,随风飞舞它要去。
水里也能它发芽,真神奇树苗就要出来。
通过这样的儿歌,学生可以通过歌曲来加深对植物的传播方式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诗趣法”是一种创新的生物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诗词、对句、押韵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充满了想象力和感情的表达。
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进行生物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们可以借鉴“诗趣法”来进行初中生物教学。
我们可以通过编写生物学题材的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光合作用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编写一首《光之魔术》的诗歌。
阳光像魔术师,将二氧化碳变甜为蜜,绿叶那朵鲜艳的花儿,源自太阳的温暖和呵护。
这首诗歌既简单明了,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歌的就能够很自然地理解和记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编写诗歌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授遗传学的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编写一首以“遗传密码”为题材的诗歌。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遗传原理的理解和感受,运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
遗传密码的奥秘,隐藏着生命的密码,红色的核糖体,译出了DNA的信息。
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果来展示,也会增加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名人名言和寓言故事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授动物进化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引用他的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通过让学生对这个名言进行解读和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进化论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意义。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通过运用“诗趣法”,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
所以,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诗趣法”纳入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妙用小诗歌巧教生物学
妙用小诗歌巧教生物学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妙用小诗歌巧教生物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牐犑实痹擞眯∈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牐牐保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
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牐牐玻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
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
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
”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牐牐常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
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
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
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曰,人死如拆堵。
昼死人,莫问数,曰色惨淡愁云雾。
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牐牐矗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牐牐担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
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
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
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
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
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
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牐牐叮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
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
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
终曰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
”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
地表现了出来。
告诉人们,啄木鸟曰复一曰,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牐牐罚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
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
”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
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
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牐牐福课末余韵诗这是一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进行教学效果反馈的小诗。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末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的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
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
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
”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
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
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十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
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
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变成“甜”的。
学生回答得好极了。
牐牭比唬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
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
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