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罗老师精简版)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结论:“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震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动也不同。
发生强,“鼓膜”震动的幅度大;发生弱,“鼓膜”震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震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震动的幅度小。
4.实验四: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实验五: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根据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1. 水的蒸发在太阳的照射下,水面上的水分发生慢性蒸发,形成水蒸汽。
2. 水的凝结水蒸汽遇冷凝结成雨、雪等降水。
3. 降水水分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4. 地表径流水在地表流动。
5. 地下水一部分水渗透到地下。
6. 蒸发和植物蒸腾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蒸气。
7. 大气中的水气大气中还有一部分水分。
二、植物的生命过程1. 植物的营养植物通过叶子、茎、根等器官进行的吸收水分、养料以及光合作用,靠这些获得的能量和物质生长。
2. 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利用阳光等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分解果实、花朵、叶子等方式不断生长。
3. 植物的繁殖植物通过种子、禾本科植物器官等方式进行繁殖。
三、天气预报1. 天气因素天气预报主要是根据空气压力、气温、湿度、风力等要素对天气进行观测分析。
2. 天气形成天气形成是由于阳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因素形成的。
3. 天气变化天气随着季节、环境变化等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四、地球运动与日影1.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日影的变化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日影在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
通过对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的全面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水的循环、植物的生命过程、天气预报以及地球运动与日影的知识。
这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是孩子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石,也是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
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就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从科学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水的蒸发、水的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及大气中的水气。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声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有高、低、强、弱之分。
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叫做声带。
声带变紧时,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固体>液体>气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人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2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它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第1课蚂蚁1.蚂蚁的身体结构2.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3.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4.蚂蚁的种类很多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等。
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这就是在描述。
5怎样预防蚊虫叮咬到蚊虫比较多的地方时穿长裤、长袖衣服;喷涂驱蚊液;不直接触碰昆虫。
6 被蚊虫叮咬了怎么办用肥皂水涂抹被叮咬的部位;涂抹风油精;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
如果局部瘙痒得厉害,可以外涂一些专门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
如果被叮咬的面积较大,并且瘙痒、水肿等症状明显,就需要内服药物治疗。
如果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要及时就医。
第2课鱼5.鱼的身体结构6.鱼鳍辅助鱼运动;鱼靠鱼鳃呼吸。
7.在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滴入鱼嘴前的水中,观察水在鱼嘴及鳃盖中流动情况的实验中,发现水从鱼的嘴进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8.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9.鱼类用鳃呼吸,而鲸鱼用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这就是在推理。
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
鱼鳍作用:鱼游动时,鱼鳍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作用。
第3课鸟10.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鸡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11.鸟不一定都会飞,例如企鹅.鸵鸟。
会飞的动物也不一定是鸟,例如蝙蝠。
第4课哺乳动物12.像猫.狗.兔子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14.像羊.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哺育方式叫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15.像一般的鸟类.爬虫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这样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16.海豚因为是胎生繁殖,哺乳方式养育后代,所以是海豚是哺乳动物。
17.鸭嘴兽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是特殊的哺乳动物。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太阳与我们
- 太阳是地球的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太阳光照下,地球白天亮,夜晚暗
- 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地理方位有关
- 太阳的光照能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养分和氧气给人类和其他生物
- 太阳的热能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形成云和雨
第二单元:水
- 水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有无色、无味、无臭等特征- 水可以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转化
- 人类和其他生物需要水来生存
- 水有很多用途,如饮用、洗涤、种植等
- 人们应当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第三单元:空气
- 空气是地球上的一种气体
- 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 空气中有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需要氧气呼吸
- 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和微粒,有利于维持地球的温度和天气- 空气污染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我们应当注重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 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
- 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 人类的很多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知识
-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 我们应当积极研究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天气一、填空题。
1. 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观测天气。
3.我们能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
4.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一时间的大气状况。
5.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
6.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天气观察,并把每天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这一段时间内我们这个地方的天气变化了。
7.可以从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 天气日历1.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有了天气日历,我们在做长时间的天气观察时,就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记录,并利用这些记录,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
3.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3. 温度与气温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
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最低气温出现在凌晨。
3.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4.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
在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不同。
5. 用温度计测量室外温度时,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4. 风向和风速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红领巾向西北方向飘动,那么这天的风向是东南风。
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2.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风向标的方向是指西北方向,那么风向是吹西北风。
3.根据风中物体运动变化的情况和人的感受,我们可以大概估测风的强弱。
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简化的风速等级是 3 个等级。
5.风向和风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在天气日历中,记录我们每天对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5. 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下雨的等级,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 24 小时的雨水。
6. 云的观测1.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2.云的多少和形状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3.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了积云、卷云、和层云三类。
4.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
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
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5.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有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1.经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的天气信息。
2.对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一段时间里的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4.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不断提高。
5.有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
6.现在的天气预报除了预报云量、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速外,还会预报空、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和紫外线强度。
风速等级表(13个等级)简化的风速等级表(3个等级)无风(旗子不动)1 微风(旗子微动)2 大风(旗子展开)降水量等级表(6个等级)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24小时的降水量(毫米)<10 10-25 25-50 50-100 100-250 ≥250三、简答题。
1.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1)不对。
(2)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的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来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注意些什么答:(1)温度计容易损坏,要轻拿轻放。
(2)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3)读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3.为什么天气预报有不准的时候答:由于大气运动十分错综复杂,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全部被认识,气象科学尚处于年轻、发展阶段。
所以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准确的预报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不断提高。
第二单元溶解一、填空题。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
3.过滤实验中,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部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1.为了清晰的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紫红色,呈颗粒状。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3.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2.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3.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高锰酸钾、食盐、酒精等,但也有许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石头、面粉、油等。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4.拉注射器活塞,压力减小,气体析出;推注射器活塞,压力增大,气体溶解。
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5. 溶解的快与慢1.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切碎。
3.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是否被搅拌、水的温度、物质颗粒大小。
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1.一杯水不断加进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2.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5.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6.实验时,我们可以用量筒量水,用天平称盐。
实验完,应把盐水收集起来,做下一个实验。
7.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1.蒸发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食盐水。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4.已经在水里结出的食盐,继续加水,食盐还会溶解。
5.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和水,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6.空气、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都是可逆的过程。
二、图表题。
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能否看见颗粒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是否溶解溶解过程胶水醋酒精食用油怎样进入水中在水中怎样扩散是否溶解3.过滤实验装置和酒精灯4.蒸发实验装置三、简答题1.通过实验与观察,你对溶解有什么认识答: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答:(1)观察物质进入水中后能否看见颗粒;(2)分布是否均匀;(3)是否有沉淀出现;(4)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震荡后会怎样答:加入少量洗涤剂后,混合物变成了乳状的液体,已经无法分辨油和水了。
4、怎样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答:观察液体能否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若能,就说明能溶解于水。
5.你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答: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6.在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实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课本37页)7.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你是怎么做的举例说说。
8.溶解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大吗举例说明一下。
第三单元声音一、填空题。
1. 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2.在水槽里盛有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发现水面产生波动。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
5.我们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到振动的器官,它是声带,它在喉咙。
6.声音产生的条件:发声物体、受力、物体振动。
3. 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松紧等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高,物体所受的力度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量。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用同一力度击打大小不同的铁钉和音叉,发现,大铁钉、大音叉声音低,小铁钉、小音叉声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