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合集下载

厥证病人的护理

厥证病人的护理
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注意呼 吸、心跳情况的监测,对异常 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厥证患者大多处于 卧床状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发 生感染。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厥证患者易出现 口渴、排尿减少等症状,需鼓励其多喝 水。
护理措施
营养支持治疗:厥证患者常伴 有食欲不振等症状,饮食要易 消化、高蛋白、高热量。
厥证病人的护 理
目录 什么是厥证?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医疗护理
什么是厥证?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学术语,是指由于 气血不足或阻滞所致的一组症 候群。
厥证表现为四肢发冷、心悸气 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需要采 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加强体温监测:每4小时监测体 温一次,如有异常,及时医治 。
给予皮下注射治疗:对血压下降严重的 患者,可给予皮下注射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给予西 药或中药治疗。
医疗护理
康复训练:对恢复期患者,可 给予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恢复 。
病情观察:对厥证患者的病情 要进行及时观察,便于及时采 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护理注意事项
抬身:厥证患者卧床的时间较长,要注 意经常抬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了解患 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对呼吸困难、 面色苍白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可给予氧气治疗。
给予输液治疗:对血压下降、 心率过缓等情况下,可给予输 液治疗。
医疗护理
安全防护措施:为厥证患者做 好安全防护,避免坠床、摔倒 、误吸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睡姿:厥证患者应采用侧卧位,避免仰 卧或俯卧。

厥证—中医内科学

厥证—中医内科学


定 义
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可以反复发作,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
恢复,醒后如常人;无任何后遗症状。
如果病情严重,昏厥时间较长,且有
可能一厥不复。
定 义
病证
突然昏倒与四肢厥冷
强调不留任何后遗症状
一厥不复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 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 《素问· 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历史沿革
自《内经》开始,内容就分为昏厥和肢厥。肢厥为阴 阳气血不相顺接,与气血厥逆在脑的昏厥在病机上是 有区别的。 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十分全面。从《内经》开始,中
医对厥证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涉及病变的范
围,基本包括了导致厥产生的各种情况,如气、血、 痰、食、暑、尸、酒、蛔等。
厥证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多不同的情况
产生了同样的临床表现。 “厥证”病因病机的复杂 性

范 围
“厥证”主要以昏厥为主,相当于西医学“晕
厥”的范畴。晕厥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脑组
织的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
血管舒缩障碍: 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分异常:
以“肢厥”为主要表现不归入本节“厥证”辨 证范畴。
证候特征
厥证是一种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意识 障碍为证侯特征。 厥证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发病, 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部分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 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 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气血生化无源

厥证的科普知识PPT

厥证的科普知识PPT
厥证的科普知识PPT
目录 厥证简介 厥证的分类和治疗 厥证的预防和护理 厥证的注意事项
厥证简介
厥证简介
厥证概述:指因阳气不足或阴邪内 盛而致手足逆冷,发绀,脉沉紧, 头项强痛等表现的一种症候群。 厥证起因: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 霍乱、心源性休克、电击、窒息、 酗酒等。
厥证简介
厥证表现:手足冰冷,头昏体倦,皮肤 苍白,甚至出现面色发紫的症状。
厥证的分类和 治疗
厥证的分类和治疗
厥证的分类:按病因分为上厥 和下厥;按经络分为手厥和足 厥。
厥证的治疗:中医治疗方法为 辩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进行 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西医 可采用维持呼吸、复苏心脏等 急救措施。
厥证的预防和 护理
厥证的预防和护理
厥证的预防: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厥证的护理:1.保持环境温暖,避免受 寒;2.加强营养,多喝热水,增强体力 ;3.控制情绪,避免大喜大悲;4.避免 使用过多利尿剂,以免加重症状。
厥证的注意事 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1.不能过度抚摸 患者;2.不能用冷水擦拭患者;3. 不能让患者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 ;诊。

《扁鹊心书之厥证》完整版原文全文

《扁鹊心书之厥证》完整版原文全文

《厥证》原文
《素问》云∶五络俱绝,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名为尸厥。

由忧思惊恐,致胃气虚闭于中焦,不得上升下降,故昏冒强直,当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此证妇人多有之,小儿急慢惊风亦是此证,用药无效,若用吐痰下痰药即死,惟灸此穴,可保无虞。

令服来复丹、荜澄茄散而愈。

(厥证《经》言详矣,尸厥不过厥证之一端,外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总皆根气下虚之证,所谓少阴不至者厥也,又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治验】
一妇人产后发昏,二目滞涩,面上发麻,牙关紧急,二手拘挛,余曰∶此胃气闭也。

胃脉挟口环唇,出于齿缝,故见此证。

令灸中脘穴五十壮,即日而愈。

(产后血厥,仓公白薇散)
一妇人时时死去已二日矣,凡医作风治之不效,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厥证预防和措施

厥证预防和措施

厥证的药物治疗
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遵守医嘱,按时服药
厥证的药物治疗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避 免不必要的风险
厥证的中医调 理
厥证的中医调理
可通过中医调理方法辅助治疗 按摩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厥证的中医调理
中药煎剂或草药泡脚,温通经 络 针灸或拔罐疗法,调整气血平 衡
厥证什么是厥证 厥证的预防措施 厥证的应对措施 厥证的日常护理 厥证的药物治疗 厥证的中医调理 厥证的注意事项 总结
什么是厥证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 特征是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淤滞, 常伴有头晕、颜面苍白、四肢冰冷 等症状。
厥证的预防措 施
厥证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合理饮食,注意补充营养物质,避免过 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厥证的应对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环境的影 响
厥证的日常护 理
厥证的日常护理
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注意营养搭配
厥证的日常护理
定期进行保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厥证的日常护理
避免过度用眼,保护视力
厥证的药物治 疗
厥证的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 疗 根据症状的轻重选择药物剂量 和使用方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推拿按摩,舒缓肌肉紧张
厥证的注意事 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心平衡 饮食要清淡健康,避免辛辣刺激
厥证的注意事项
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健康的体 质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厥证的注意事项
若出现严重症状或持续时间较 长,应及时就医
总结
总结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预防和措 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和保 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应对厥证的措施包 括立即寻求医疗帮助、热水袋暖足、休 息放松、避免过度用力和保暖。日常护 理包括规律生活、良好饮食、保健按摩 、注意休息和保护视力。药物治疗需要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剂量和使 用方式,遵守医嘱。中医调理方法可辅 助治疗,如按摩经络、中药泡脚、针灸 等。在注意事项中包括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清淡健康、定期锻炼、合理安排工 作和休息时间以及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4厥证

中医内科学4厥证
4.实验室: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有助 于诊断。
【鉴别诊断】
1.眩晕 是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 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改变。
2.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 症候。一般来说发病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 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 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二)源流
1、《内经》有专篇“厥论”。 (1)论厥有二义: 不知人事:“厥……令人暴不知人”(厥论)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大奇 论) 手足厥冷:“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 于膝”(厥论)
(2)厥的病机为气机逆乱:“逆皆为厥”(方盛衰 论)
2、《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为四肢厥冷。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篇)
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急救方法: 实证:针刺:人中、十宣、内关、百会;
药物:通关散取嚏、苏合香丸、玉枢丹。 虚证:艾灸:百会、气海、神厥、关元;
药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1·气厥 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 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厥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 韩华刚
【概述】
(一)概念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 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释义: ①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
志异常(意识丧失)为证候特征。
②急骤性,突发性,一时性。 ③昏倒不省人事,可伴有四肢厥冷 ④诱因明显: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 ⑤先期症状:头晕、恶心、面白、汗出。 ⑥发作后:头昏乏力、倦怠口干,无半身不遂,口眼 喎斜。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厥证(jué zhèng)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症状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身体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冷、肌肉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厥证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使用。

厥证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使得气血无法有效地滋养和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中,厥义主要有阳厥和阴厥两种类型。

阳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多、心悸等症状。

而阴厥则表现为手足发凉、心烦口渴、脉细无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症状是否属于厥证,并且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出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节、环境寒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厥证。

此外,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厥证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厥证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二是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刺激和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的补和泻、温和凉,推拿中的舒缓和刺激等手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厥证相关的症状。

厥证的研究也是中医药学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对厥证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整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探讨厥证的机理和病因,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厥证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症状的术语。

厥证的形成与气血不足、环境因素、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治疗厥证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医对厥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7.厥 证

7.厥  证

二、 治疗原则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三、应急处理
(一)针灸 实证——人中、十宣、涌泉、素髎 虚证——刺内关,灸百会、膻中、关元 (二)取嚏:搐鼻散,搐鼻取嚏. 1.适用于气厥实证或痰厥; 2.阳亢血逆致厥者不宜用. (三)探吐:适用于痰厥或食填中脘所致之厥。 (四)开噤:用于实厥之口噤不开者。
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癎证 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 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 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 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 图检查,以资鉴别。
二、病证鉴别


4.昏迷: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 重症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 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 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 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一、辨证要点
(二)辨气实、血实、痰实
气 实 血 实 痰 实
癔病史,女性 眩晕或头痛史。 慢性痰喘史(慢 病史 多见 (高血压) 支.肺气肿) 诱因 精神刺激 烦劳恼怒 突然头痛眩晕, 昏厥,或有四肢 抽动,面赤,脉 弦劲。 突然昏厥,气逆 痰涌,喉中痰 鸣,呼吸急促, 面唇青紫
突然昏厥,神 志虽若昏糊, 症状 但知觉尚存, 脉有力。


[概说]
一、概念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短时间意识欠清,多能自行 苏醒; 重——昏愦无知,四肢逆冷; 危——一厥不复而死亡。
二、沿革
(一)厥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1.厥证的含义及范围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肢体、手足厥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调肝。必要时可先化饲苏合香丸宣郁理气,开闭醒神。
• 常用药:本证因气机逆乱而厥,“急则治其标”,可先通 关开窍,急救催醒。通关散以皂角辛温开窍,细辛走窜宣 散,合用以通诸窍。用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 木香行气破滞,檀香、丁香、藿香理气宽胸。
一、气厥:实证
• 用药加减:①若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躁扰者, 可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平肝潜阳;②若兼有痰热, 症见喉中痰呜,痰壅气塞者,可加胆南星、贝母、橘 红、竹沥等涤痰清热;③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 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等安神宁志。
• ▲通瘀煎活血顺气,适用于气滞血瘀,经脉不 利之血逆、血厥等症。 • 常用药:可先吞服羚羊角粉,继用钩藤、桑叶、 菊花、泽泻、生石决明,平肝熄风;乌药、青 皮、香附、当归理气通瘀。
二、血厥:实证
• 用药加减: • ①若急躁易怒,肝热甚者,加菊花、丹皮、龙胆
草;
• ②若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
辨证要点
• 2.分气血 • 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应注意分辨。其中尤以气厥实 证及血厥实证两者易于混淆,应注意区别。
• 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
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 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
• 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
• 癎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病情重者, 虽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 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 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 醒缓解后可如常人。厥证之昏倒,仅表现为四肢厥 冷,无叫吼、吐沫、抽搐等症。可作脑电图检查, 以资鉴别
鉴别诊断
• 四、厥证与昏迷 •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 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 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 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
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 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 三、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查询发病原因。发病 前有无明显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
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
鉴别诊断
• 一、厥证与眩晕
• 眩晕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
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历史沿革
隋唐以降
《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 行了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 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 认为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 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元· 张子和《儒门事亲》论述厥 证,不仅有手足逆冷之厥,还记载 有昏不知人之厥,并将昏厥分为尸 厥、痰厥、酒厥、气厥、风厥等证
历史沿革
治疗原则
• 二、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 之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 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注意因虚致厥者,
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治疗原则
• 三、急证处理:“厥证”发作时可以给予对症处理。 • 1、针灸:人中、涌泉适当强度刺激。

2、药物:实证:搐鼻散、苏合香丸、玉枢丹。
与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鉴别诊断
• 二、厥证与中风
•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作常有肝阳亢盛。 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喎斜、 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 口眼喎斜及失语等后遗症。厥证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
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鉴别诊断
• 三、厥证与癎病
历史沿革
《内经》论厥
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 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 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 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 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
历史沿革
继承发展深化
后世医家多在《内经》论厥基础上 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 观点 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 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的 厥论点,重在以感受外邪而致的发 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 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 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 要临床指导价值 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 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
厥 证
目 录
1.概 述
2.病因病机 3.诊查要点
第二节
第一节
4.辨证论治
5.结 语
概 述
1.定义----掌握 2.历史沿革----了解 3.西医相关病证----了解
定 义
•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
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 • 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 • 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 ▲由于本证的发作常由明显的情志精神因素诱发,且
部分患者有类似既往病史,因此平时可服用柴胡疏肝 散、逍遥散、越鞠丸之类,理气解郁,调和肝脾。
二、气厥:虚证
• 1、辨证依据 • 主要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
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
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 舌脉:舌淡,脉沉细微。 • ▲本证临床较为多见,尤以体弱的年轻女性易于发生。 • 2、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病 机
• 一、病机要点: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 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 二、病变脏腑: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于 心、肝而涉及脾、肾。 • 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
诊断依据
• 一、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
• 二、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 面色苍白、
• 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
释 义
• 一、发病形式: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大奇 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即以暴死为厥
• 二、指病理机制:指气机逆乱,气血败乱。“厥者,
逆也”,“厥者,尽也”。《灵枢•五乱篇》:“乱于
臂胫,则为四厥。”
释 义
• 三、临床表现:以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为厥。《素问• 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 四、六经形证:如《素问•厥论》叙述的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如《素问•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 妄见而妄言。”此指神志病证而言,现已不用 • 今论之厥证,主要指前二者而言。第三种,可能是, 也可能不是厥证
温阳,药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炮姜温里回阳,甘草 调中缓急。
二、气厥:虚证
• 用药加减:①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煅龙骨、
煅牡蛎,加强益气功效,更能固涩止汗;②心悸不 宁者,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养心安神;③ 纳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 和胃。
• ▲本证亦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平时可服用香砂六君
病 因
• 1、情志内伤 • 七情刺激,气逆为患,以恼怒致厥为多
• 若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或
因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等,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 为厥证。
• 此外,其人若平素体弱胆怯,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
影响,如见死尸,或见鲜血喷涌,或闻巨响等,亦 可使气血逆乱而致厥。
病 因
• 2、体虚劳倦 • 元气素虚,征
一、厥证是一种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 意识障碍为证侯特征。厥证发作轻者不知人事后可在短 时间内苏醒,醒后可感头昏乏力,倦怠口干,并无其他 明显后遗症。厥证发作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远至一 日”,以至死亡
二、厥证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 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部分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 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 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由于气、血、痰、食、暑 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应的临床证侯表现
二、气厥:虚证
• 3、方药: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 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为注射剂,适用于急救。从功 效上看,三方均能补益正气,但生脉注射液重在益气生 津,而参附注射液及四味回阳饮均能益气回阳。 • 常用药:首先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
滴注,补气摄津醒神。苏醒后可用四味回阳饮加味补气
虚证: 生脉饮、参附汤。
分证论治
一、气厥
(一)实证
1、辨证依据 • 主要症状:多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 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拳。
• 舌脉: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2、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一、气厥:实证
• 3、方药: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 急救:通关散,辛香走窜,取少许粉剂吹鼻取嚏,以促其 苏醒,本法仅适用于气厥实证。五磨饮子,开郁畅中,降
珍珠母。
二、血厥:虚证
• 1、辨证依据 • 主要症状: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 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 张,呼吸微弱。 • 舌脉: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 2、治法:补养气血。
二、血厥:虚证
• 3、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 ▲独参汤,益气固脱。 • ▲人参养营汤,补益气血。 • 常用药: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有形 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亦可用人参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同时对急性失血过多者,应 及时止血,并采取输血措施。缓解后继用人参养营汤补养 气血,药用人参、黄花为主益气,当归、熟地养血,白芍、 五味子敛阴,白术、茯苓、远志、甘草健脾安神,肉桂温 养气血,生姜、大枣和中补益,陈皮行气。
病仍然存在。厥证常为突然发生,具昏倒时间较短,
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失津等 导致发病
相关检查
•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
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胸部 X 线
摄片、颅脑 CT 、 MRI 等检查有助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