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建筑规划要素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市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城市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城市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配套建设设施的总称,简称公建,包括下列8类:①教育:项目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②医疗卫生:项目有医院、门诊所、卫生站、护理院。

③文化体育:项目有文化活动中心(站)、居民运动场馆、居民健身设施;④商业服务:项目有综合食品店、综合百货店、餐饮店、中西药店、书店、便民店等;⑤金融邮电:项目有银行、储蓄所、电信支局、邮电所;⑥社区服务:项目有社区服务中心、治安联防站、居委会等;⑦市政公用:项目有供热站或热交换站、变电室、开闭所、路灯配电室、燃气调压站、高压水泵房、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居民停车场(库)、消防站、燃料供应站等;⑧行政管理及其他:项目有街道办事处、市政管理机构(所)、派出所、防空地下室等。

居住区内道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路、组团(级)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中,居住区(级)道路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小区(级)路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组团(级)路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宅间小路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此外,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居住区内绿地有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建筑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其中,公共绿地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宅旁绿地是指住宅四旁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是指居住区内的幼儿园、中小学、门诊所、储蓄所、居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四旁的绿地;道路绿地是指居住区内道路红线内的绿地。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是为了保障居住区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居住区规划规范。

1. 基础设施规划:居住区应当合理规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2. 建筑物规划: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当按照一定的布局和尺度进行规划,以确保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视觉效果的协调。

3. 绿化规划:居住区应当合理规划绿化带、公园和小区花园等绿化空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氛围。

4. 交通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交通路线,确保居民的出行安全和便利,同时减少交通堵塞和污染。

5. 配套设施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基本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6. 安全和环保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火灾安全、防盗、防污染等安全和环保措施,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7. 社区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等社区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的发展。

8. 建设质量规范:居住区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建设质
量规范,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9. 土地利用规划:居住区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10. 文化和艺术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文化活动中心、美术馆等文化和艺术设施,提供文化娱乐和艺术教育的场所。

居住区规划规范的制定和落实需要政府部门、规划设计机构、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执行,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居住区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面积指标

居住区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面积指标

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是居住建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控制指标,对居住地块的项目建设强度、环境质量、建筑单体形式具有重要引导与控制意义。

(1)、建筑密度。

指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2)、容积率。

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公顷),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值表示。

(3)、绿地事。

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以上居住区用地指建设项目的净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的城市道路和城市绿带。

--------------------------------------------------------------------------------------------------------------------------------------------------------关于建筑户型面积1、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即为购买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单元内建筑面积(以下简称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之和。

销售者销售商品房,必须明示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并注明该商品房的套内建筑面积及应当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标注单位应当为平方米。

商品房的销售面积与实际面积之差不得超过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规定的商品房面积测量限差。

按套或者单元销售的商品房,各套或者各单元销售面积之和不得大于整幢商品房的实际总面积。

2、套内建筑面积商品房的套内建筑面积是指成套商品房(单元房)的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阳台建筑面积之和。

套内建筑面积不等于地毯面积,完全属于买房人个人私有;与套内使用面积相比,更能完事地反映买房人个人私有部分的产权。

套内建筑面积的计算公式为: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3、套内使用面积套内房屋使用面积为套内房屋使用空间的面积,按以下规定计算:(1)套内使用面积为套内卧室、起居室、过道、厨房、卫生间、贮藏间、壁柜等空间面积的总和;(2)套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3)不包括在结构面积只的套内烟囱、通风道、管道井均计入使用面积;(4)内墙面装饰厚度计入使用面积。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首先,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合理
布局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确保居住区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合理。

其次,居住区内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应当满足交通运输需求,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交通出行环境。

道路宽度、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设
施应当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设置。

再次,居住区内的绿地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休
闲和健身的需求,满足居民的生活和社交需求。

公园、花坛、散步道等设
施应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区域特点进行合理设置。

另外,居住区内的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应当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和防灾
防护要求。

建筑物的高度、户型设计、绿化面积等要素应当按照规范进行
设计,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安全。

此外,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应当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如供水、供电、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应当满足居民的需求,确保正
常运行和便利使用。

最后,居住区的管理和服务要求应当明确和规范化,确保居民的权益
和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公共设施维护、安全防护等服
务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总体而言,居住区设计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创造
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2024年的居住区设计规范主要从总
体规划、交通设施、绿地和公共空间规划、建筑物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配
套和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⑥结合人行步道带状绿地四、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绿化率、环境卫生等方面,使居住区成为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氛围。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公园、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注重建筑的风格和品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规划城市居住区,才能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居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建筑规划要素
城市建筑是在一定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将一栋栋住宅和公共建筑按照一定的间距或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建设用地上。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购买住房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住户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住宅的开发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

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生机。

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尊重环境、因地制宜,这是设计者的共识。

尊重环境不仅指尊重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历史名胜、民风民俗等在内的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及景观环境。

我们认为,要搞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

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
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

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

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

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

在公共空问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

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
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

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

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居住区的安全性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人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

(1)在小区和组团的人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

(2)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

(3)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

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杨”,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

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所有新
建的城市居民住宅必须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中,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城市居民住宅建设设计文件应当包括住宅安全防范设施部分。

设计单位应当依据《住宅建筑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试行)》(DB32/T024—93)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B50180—93)等有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

市建设局施工图审查办公室和市公安局技防办(设在治安大队)共同负责对住宅安全防范设施设计的审查工作,与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同步进行。

对不符合安全防范设施规范、标准的设计文件,一律责成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

必须修改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的图纸并报设计审批部门重新审批后方可进行。

4居住区的配套服务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

白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

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

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
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

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5结束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