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分析

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分析
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分析

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分析

根据剑河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总体设计,合成了“生态调水方案设计 (剑河水库)、水土流失治理(上游)、深潭浅滩(中游)、截污纳管、曝气复氧、生物过滤、生态护坡、生物浮岛、人工湿地”等9项工程。

1 截污纳管工程技术方案

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就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宾馆、餐饮、居住小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简称三级管网),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简称二级管网),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简言之,即污染源单位把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截污收集管网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剑河下游武当山镇是剑河流域唯一的城镇,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市政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起步晚,老城区结构复杂,正在推进中的污水管网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也是本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图6-1),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剑河右岸的主管道在乔家院桥处中断。据现场调查,中断的原因在于有一处拆迁任务没有完成,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解决矛盾,贯通管网。

(2)龙潭口下方有两处居民区位于二级管网的高程之下,污水无法自流进入管网。河岸附近居民自行凿穿河岸防护墙,将污水粪便直排剑河;远河岸居民生活污水分别排人剑河的支流沟渠,最终汇入剑河。对于这种无法进入管网的污水,主要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就地处理,严防混杂着垃圾的污水进入剑河。

(3)部分居民将自家的下水道与剑河两岸的雨水管贯通。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剑河两岸的主管网尚未竣工之前,现一级管道已经铺设完成。对于仍然排污的雨水管要坚决截断,将污水纳人污水管道。当地居民卫生间有旱厕和卫生间,旱厕产生的粪便污水多用于菜地施肥,卫生间粪便污水直接排入街坊道路下的排水暗渠,最终经过剑河河堤上的排污口进入剑河。

(4)通神沟污水明渠排污。通神沟位于剑河城区上段老营宫村七组村庄内,

源头来自武当山景区大门化粪池出水,沿途接纳村庄内约500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在剑河右岸河堤方形排污口排入剑河。该排污口前设有截流井,截流井处溢流堰为活动堰门,经常处于半开状态,因此晴天时污水流入剑河。

(5)玉带河排污。玉带河横穿玉虚宫,源头有精铸厂工业废水排入,沿途流经村庄,生活污水大量汇入,在剑河左岸河堤拱形排污口排入剑河。排污口前有左岸管道施工预留的DN600钢筋混凝土管,由于河堤地面较髙,预留管髙于玉带河内水位0.5m,水流无法进入管道而全部直排。

(6)剑河左岸下游精铸厂工业废水污染。在剑河左岸下游有2家精铸厂,其生产工艺中产生大量酸性生产污水,厂区内只设有简单的调节沉淀池,经过短暂停留,污水直接排入剑河。

(7)武当山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为一级B,而随着丹江口水库的蓄水,该河道将成为一个面积约1.83km2的封闭性水体(下游新区段),在2013年丹江口水库正式蓄水之前,下游新区段得到清水补给的机会很小,应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

2 曝气复氧工程技术方案

由于剑河城区段河流污染类型大多属于有机污染型,而水体的黑臭又是无氧时厌氧菌作用的结果,所以对河流水体采用人工曝气的方式进行充氧,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是改善水质的有效办法。

曝气复氧的功效:一是消除黑臭,向已遭受严重有机污染、处于黑臭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曝气后,充入的溶解氧可以迅速地氧化有机物厌氧降解时产生的硫化氢、甲硫醇等致黑致臭物质,有效地改善、缓和水体的黑臭程度;二是改善水质,当水中溶解氧增加后,就会使沉入水中的有害的造成污染的有机物逐步降解为简单的对人体无害的低分子量的无机物,如甲烷,会发生逐步氧化而最终变成水和二氧化碳;三是恢复生态平衡在河湖水体缺氧时,水体中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会死亡甚至绝迹,经复氧治理后,大量有毒害的污染物被降解,并能提供水生生物必需的溶解氧,使河流重新成为生态平衡的活水。

2.1 人工曝气复氧技术类型

(1)纯氧-微孔布气设备曝气系统。纯氧-微孔布气设备曝气系统由氧源和

微孔布气管组成,无动力装置,系统运行可靠,无噪声。德国Messer公司的曝气系统是一种较好的纯氧-微孔布气设备曝气系统,它采用一种特殊的大阻力橡胶微孔布气管,其微气泡直径约为1 mm,氧转移效率为每米水深15%,以“曝气垫”的形式置于河床上。这种曝气垫强度高,在河流中安装方便,且不易堵塞,在水深较大(也)的河流,该系统的充氧效率可达70%左右。德国在埃姆舍(Emscher)河的治理中采用了此类系统。

(2)纯氧-混流增氧系统。纯氧-混流增氧系统由氧源、水泵、混流器和喷射器组成。该类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河水经水泵抽吸加压后将氧气或液氧注人设置在增压管上的文氏管,利用文氏管将气泡粉碎和溶解,氧气-水的富氧混合液经过特制的喷射器进入水体。该类系统的充氧效率较高,在3.5m水深时即可达到70%左右。纯氧-混流增氧系统的实现方式可采用移动式水上充氧平台,如英国泰晤士河的充氧船(图6-2、图6-3)、上海苏州河的充氧船等;也可采用将喷射器安置在河床边近岸处的固定式充氧站。纯氧增氧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充氧效率较高,但由于这种方法需要从专门的制氧工厂运来液态氧(LOX),或者利用门的制氧设备(PSA制氧设备)制氧,导致成本较高,妨碍其广泛使用。

(3)鼓风机-微孔@管曝气系统。由鼓风机和微孔布气管组成的鼓风曝气系统被广泛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好氧生化处理工艺中。近年来氧转移效率较高的微孔布气管的使用,使该供氧方法的充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可达

25%~35%(水深5 m)。鼓风机-微孔布气管曝气系统的主要缺点是:安置在河底的布气管对泄洪有一定的影响;布气管损坏后维修较困难;河流水位变化较大,选择鼓风机须满足高水位时的风压,导致在低水位曝气时动力效率较低。此外,为了降低鼓风机噪声的影响,风机房一般设置在地下,从而增加了投资费用。因此,鼓风机-微孔布气管曝气系统一般用于郊区不通航河流,如上海市徐汇区上澳塘河道即采用了这一曝气系统。

(4)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器。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器是河流、湖泊人工充氧中较广泛使用的充氧设备之一。该类设备一般由电动机、传动轴、进气通道与叶轮等部件组成。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旋桨在进气通道造成负压,从而吸入空气,并随水射入河水中。该技术根据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器的叶轮形状、位置、数量(单叶或复叶)、进气通道的位置,可分为轴向流液下曝气器和复叶推流式曝气器。

美国曾将此技术应用于韩国的釜山港。我国研究人员也先后于在北京清河、1998年在上海苏州河上进行了应用。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器的优点是:安装方便,只需将装上浮筒的设备安置在水面上用缆绳加以固定即用可。安装工程量小,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位置和台数;由于设备漂浮在水面,受水位影响较小;设备安装在河道内,除了电控设备外,基本不占地,维修简便。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器的缺点是:叶轮易被水中的漂浮物缠绕堵塞;在水深较小的河流中使用时易将底泥搅起;当桨叶深入水深较大处时,其从水面上大气中向下抽吸的能力将减弱,故其向深水充氧的能力较差;影响航运。

(5)水下射流曝气设备。水下射流曝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是:用潜水泵将水吸人增压从泵体高速推出后,利用装置在出水管道水射器将空气吸入,气-水混合液经水力混合切割后进人水体(图6-4)。

2.2河流曝气复氧技术应用实例

(1)英国泰晤士河。世界上最著名并且被大量报道的河流曝气整治项目,应属英国泰晤士河河口的增氧设施。泰晤士河从19世纪工业化开水质即迅速恶化,是世界上污染最早、危害最烈的城市河流之经过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持续治理,现在水质得以改善,已有近百种鱼类重现河中。1980年,泰晤士河水务局制造了一艘机动纯氧曝船(Thames Bubbler),该船采用变压吸附制氧(PSA)技术,同时附装VITOX混流增氧设备。测定的试验数据表明,进行的一次溶解氧含量测定结果,Thames Bubbler使河流缺氧段的溶解氧含量升高了6.8%。鉴于曝气船机动、快速、有效的特点,1985年夏季,另一艘充氧能力为30t/d的曝气船(Thames Vitality)也投入了使用。

(2)德国Emscher河。Emscher河为德国鲁尔(Ruhr)河的支流,20世纪70年代初曾沦为周边工业区的一条污水走廊。20世纪70年代在治理该河污染时,沿河流设置了10个纯氧充氧站进行人工曝气。充氧站采用液氧作为氧源,以铺设在河底的大阻力橡胶微孔管为曝气装置,在曝气站附近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可升高至15mg/L,然后沿河道逐渐下降,直至下游7 km处降至零。同时对沿岸排放的污水进行截流和建造污水理厂。随着Emscher河水质的逐渐改善,充氧站逐渐拆除。到1998年时,该河仅保留一个充氧站作为突发性河流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

(3)韩国釜山港湾。为迎接1986年的亚运会和1988年的夏季奥运、在韩国水萦江河口釜山港湾的快艇区域安置了 9台73.55 kW( 100马力)的曝气装置。研究表明,曝气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萦江河口快艇区域的水质,可以增加DO、削减COD、提高透明度、消除臭味。这些效果为1986年亚运会和1988年夏季奥运会的快艇比赛提供了良好的水质条件。

(4)美国圣克鲁斯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美国圣克鲁斯港面临严重的水质问题。在那一时期,该港经历了4次大范围的鱼类死亡事件,这促进了对港湾水质的深入研究。于是,一项对溶解氧和水质的研究显示,曝气增加的氧与硫化氢反映而使之减少。曝气后硫化氢浓度只是曝气前的1/2?1/3。而且,随着曝气的进行,硫化氢的存在时间从曝气前的超过40天减少到不超过20天。

(5)北京清河。1990年,为保证亚运会的顺利进行,在北京清河的一个长约4 km的河段中放置了8台11kW(15马力)的美国Aire-〇2曝气设备,利用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系统进行人工充氧,在1990年8月26至9月29日运行,基本消除了曝气河段的臭味,B0D5去除率约为60%,COD cr去除率约80%,NH3-N 去除率达45%,曝气区的DO从0上升到5?7mg/L,曝气区邻近区域的DO上升到4?5mg/L。

(6)上海上澳塘,上海市徐汇区环保局于1996年对上澳塘潘家桥河段应用鼓风机-微孔布气管曝气系统进行了人工充氧试验经过一个月的曝气,河流水质得到很大改善,BOD5去除率为56.4%^72.5%,CODcr去除率为48.5%?61%。在试验的基础上,徐汇区环保局于1998年在徐汇区东上澳塘实施了河道曝气复氧工程(图6-5)。

(7)上海苏州河。上海苏州河是一条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河水黑臭,平均DO<0.5mg/L,COD高达100^200mg/L。在德国Messer集团的协助下,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在苏州河支流新泾港下游进行了BIOX工艺的现场中试。结果表明,纯氧曝气可有效降低黑臭水体中的COD浓度,特别是河水流速较平缓时,COD的去除率可达19.5%?55.6%,水体的颜色由黑变浅(图6-6)。

2.3剑河曝气复氧工程技术选择

(1)曝气设备技术选择。根据剑河下游(城区河段)水质改善的要求〔消除黑

臭)、河道条件(包括水深0.2?0.5 m、有橡胶坝阻隔流速较小、河道规则)、河段功能要求(旅游景观)、污染源特征(如长期污染负荷)的要求,在目前常用的6种曝气技术中,只有复叶推流式曝气器和水下射流曝气设备两种曝气设备可以在剑河使用。而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器会产生泡沫,会影响剑河的景观效果。

故水下射流曝气应作为河曝气复氧的首选技术。水下射流曝气设备安装比较方便、不占地,唯一的缺点是影响通航,由剑河已没有航运功能,并不妨碍设备的运行(表6-1)。

测数据平均值为计算数据,采用较简便的组合式推流反应器计算模型进行需氧量计算。假定各污染源只是在各反应器首端集中进入,各污染源入流水质、水量恒定,则各污染源进入反应器后会立即同进水均匀混合。

固定式充氧站的优点是单位充氧量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剑河可曝气复氧工程必须合理确定固定充氧站的充氧量、站点个数和位置,进行河道充氧。

2.4 剑河曝气复氧工程技术

采用技术。采用水下射流曝气技术。

原理与流程。水下射流曝气设备由潜水泵、射流器、散流器、吸气管和软管五部分组成。在传统射流机理基础上融合了先进的散流技术,采用射流曝气方式。运行时,水泵叶轮在潜水电机带动下高速旋转,将水推入射流器形成射流,在射流周围产生负压区,将空气通过吸气管吸入射流喷嘴负压区,在射流器的喉管内进行气、水、泥充分混合,又通过射流器的扩散管将射流的动能逐步转变成压能后进入散流器。在散流器内,气、水、泥混合物进—步混合,迫使气体继续剪切、粉碎并乳化,保证绝大部分氧充分溶解于水中。同时,在射流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射流携带氧分子和微小气泡,从散流器的喷嘴中倾斜向下喷出、扩散,形成对水体和对生化池底部污泥冲击、搅拌后,由池底缓缓上升至水面,微气泡在水中停留时间一般长达30s以上,使空气中的氧充分被溶解和吸收,提高了氧转移效率和充氧能力。

成本效益及可行性分析。设备能使泥、水与空气在射流器内产生较高的负压和强烈的紊动、搅拌、剪切,促使液膜与气膜高频振荡,使气泡直径大幅度减小,气泡数目增多,增大气泡的比表面积,同时也使气、液膜变薄,能极大地降低传导阻力,使氧分子更好地从气相转移到液相。射流在高速前进过程中,在分散器内高速旋转的作用下,具有较髙的角速度,使射流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使微小气泡在水中行程远,增强搅拌、推流与增氧能力。设备设计为水下运转方式,无噪声,可布置在生活小区。设备可调节空气量,以及灵活选择安装位置、布置方式、喷射角度、潜水深度等。设备一般对潜水泵每年例行维护一次。技术成熟度。国内已有数十家生产厂家,技术成熟稳定。

3 生物过滤工程技术方案、生物过滤技术类型

生物过滤技术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或氧化降解,从而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制或自发的过程。用于污染水体修复的生物膜技术是目前国外研究的重点技术,尤其是日本,已经在工程实践中运用了多种生物膜技术对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净化并获得了良好的净化效果和大量工艺参数。日本用于修复污染水体物膜技术主要有砾间接触氧化法、绳状生物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

(1)砾间接触氧化法。该方法是根据河床生物膜净化河水的原理设计而成

的,通过人工填充的砾石,使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增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水中污染物在砾间流动过程中与砾石上附着的生物膜接触、沉淀进而被生物膜作为营养物质而吸附、氧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

(2)绳状生物填料接触氧化法。该方法是利用细绳状生物填料比表面积大、空隙率大、微生物易于附着和生长繁殖,进而净化效果好的特点而研究开发的一种水体净化技术。在污染河流净化过程中,其处理设备的主要构造为:采用人工堰坝切断河流,然后利用河水的自然落差或采用水泵将水引入建在河岸边的河水处理设施中,采用与污水处理厂相类似处理方法,把河流水全量处理后再放回河流的下游。该处理方法实施时要大量的投资,并且在日后的运行管理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管理技术及经费。但是,对于水体污染严重、靠自净能力已积重难返的河流来说,该法可以在短期内取得相当好的净化效果。

(3)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是一种以活性炭为填料的生物膜净化法。它主要是利用活性炭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膜效应”和微生物吸着在活性炭上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再生效应”,以及活

性炭微孔隙捕捉有机物的“吸着效应”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水质得到改善。该方法充分发挥了活性炭比表面积大、空隙大、吸附性能好的特性,使附着在其表面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活性强、增殖速度快,进一步提髙了生物膜的净化能力。但采用该方法的净化设备投入较多,而且实施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在日后的运行管理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管理技术及经费。

(4)薄层流法。河流自净主要通过附着在河床及水生植物上的生物膜以达到净化有机污染物的目的。薄层流法着眼于此,采用增大生物膜的附着面积,以减少单位生物膜的处理水量而提高河床的自净能力。具体方法是增加河面的宽度使水深变浅,增大河流,与河床的接触面积,工程建设可使河流的净化能力达到原来的数倍到十多倍。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涉及用地问题,同时还要确保以前的水流量并不使河流的景观及生态系统受不良影响等,因此,确定使用本法时,有必要做充分的地形调查和环境评估等工作。

(5)伏流净化法。伏流净化法主要是利用河床向地下的渗透作用和伏流水的稀释作用来净化河流的。所谓伏流,即从河床向地下渗入、沿地下水脉流动的地下水流。经泥沙过滤后的伏流水水质相对良好。伏流净化法是将伏流水用水泵

抽出并送回河流,以條低地下水位来促使地下水加速渗透,该方法可被看作一种缓速滤法(微生物膜过滤),整个河床是一个大的过滤池,由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构成缓速过滤池的过滤膜,污染的河水经过滤膜的过滤作用缓慢地向地下扩散,成为清洁的地下水。用于稀释的伏流水就是渗入地下的清洁水,人为用泵提升到地面来稀释河流,使河滩的自净作用进一步增强。

3.2 河流生物过滤技术应用实例

(1)韩国良才川。良才川是汉江的一条变流,位于汉城的江南区。由于河流地处住宅区,加之治理不善,良才川的水,质受到较大污染k,也影响了汉江的水质。从1995年起主要采用生态-生物方法治理良才川。水质净化设施的主体是设于河流一侧的地下生态-生物净化装置。釆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即强化自然

状态下河流中的沉淀、吸附及氧化分解现象,用微生物的活动将污染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净化设施日处理能力为32000t。净化的工作流程如下:拦河橡胶

坝(长18m、高1m)将河水拦截后引入带拦污栅的进水口,水流经过进水自动阀,经污物滤网进入污水管,污水管连接有4座污水孔墙,污水孔墙两侧各有座接触氧化槽(长20 m、宽13.6 m、高14.8 m),共有8座。污水从孔墙的孔中流入接触氧化槽,氧化槽中放置卵石,污水通过氧化槽得到净化后分别流入4座清水孔墙,再汇集到清水出水管中,由清水出口排入橡胶坝下游。污水在接触氧化槽内被净化发生的主要作用是:接触沉淀、吸附和氧化分解作用。与下述日本古崎净化场相比,这种净化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几乎不耗能,运行成本很低。该设施建成至今已6年,治污效果显著(图6-7)。

(2)日本江户川。江户川是日本东京都和千叶县附近的主要河流,从河道中引出70m3/s的流量为该地区城市、农业、工业供水,其中城市供水占60%。靠江户川下游的金町、古崎和栗山凄士水厂为630万人供水。坂川是江户川的

一条支流,在金町等三个水厂上游附近汇入江户川。由于坂川河道治理不力,大量生活污水排入坂川,致使水质恶化,BOD等指标严重超标,同时浮游植物繁殖迅速。坂川水质恶化,直接对金町等三个水厂构成威胁,居民对饮用水味道不佳多有怨言。为治理坂川,采取工程设施将坂川改道,先流入古崎净化场。经过

古崎净化场后,坂川的污染物减少了60%?70%,处理过的河水流入称为松户川的新开人工渠道,然后注入江户川。古崎净化场是利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对水体进

行净化。古崎净化场建在江户川的河滩地下,充分节省了土地,是地下廊道式的治污设施。净化场结构十分简单,主体结构是高4.5 m、长28m的地下矩形廊道,内部放置直径15?40 cm不等的卵石。用水泵将河水引入栅形进水口,经导水结构后水流均匀平顺地流入廊道。另外,有若干进气管将空气通入廊道内(图6-8)。

(3)南京紫湖溪支流。在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黑臭成灾的120米长的支流上,镶嵌着5个“生物竹炭坝”,其上着生着三大菌群10属80多种附着力强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消耗竹炭空隙中的污染物,使竹炭内部空隙长期保持清洁,以稳定发挥吸附功能。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图6-9)。

3.3 剑河生物过滤工程技术选择

就目前生物过滤技术来看,砾间接触氧化法、绳状生物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屠流法、伏流净化法都无法在剑河有效实施。砾间接触氧化法需要在河道人工填充的砾石,而剑河属山区河流,河底本就由砾石覆盖,由于污染太重,污染负荷已经超出了河间砾石的净水能力,如果再投加砾石,含妨碍行洪,故不可行。绳状生物填料接触氧化法要采用人工堰坝切断河流,然岩利用河水的自然落差或釆用水泵将水引人建在河岸边的河水处理设施中,采用与污水处理厂相类似的处理方法,把河流水全量处理后再放回河流下流,而剑河城区段没有建设人工堰的场地,另外,处理成未也太高,故也不可行。薄层流法要拓宽河道,剑河城区段河道已经固化,故更不可行。伏流净化法也需要土地、场渗滤系统,将河流转入地下系统处理,在剑河基本不可行。唯一具有可行性的是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但成本较高,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才能剑河实施(表6-2)。

表生物过滤技术比选表

3.4 剑河生物过滤工程技术

采用技术。采用生物过滤技术。

原理与流程。竹炭坝生物过滤技术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当受污染河水通过滤坝时首先被竹炭吸附,然后与坝体填充的活性材料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去除,从而达到水环境修复的目的。以竹炭作为微生物载体,通过生物改性形成生物改性竹炭复合材料对河流污水进行渗滤处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各种有效微生物协同作用,发挥整体优势,通过复杂的吸附、生化过程,将各种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及无害物质,并使水质得到净化。除了竹炭坝,转盘式生物过滤装置、生物过滤机等也是生物过滤技术的应用(图6-10、图6-11).

图6-10美国转盘式生物过滤装置图6-11生物过滤机

成本效益及可行性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将南京林业大学内的紫湖溪120m长的支流,作为生物改性竹炭治污示范工程。紫湖溪120m长的支流,主要功能是接纳南京东部和南京林业大学共计5万多人产生的生活污水、化粪池溢流污水,以及大学食堂泔水池溢流污水。由于接纳的污水水质十分恶劣,这条支流水体长期发黑变臭,并向周围散发出阵阵恶臭,严重影响校园学生们的正常生活。这些污水进入紫湖溪主干流后,又直接排人南京市著名景观一玄武湖,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污染。按照紫湖溪支流每日接纳的污水总量计算,需要建设1座日处理规模为1万t的污水处理厂及相配套的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总投资将高达3000多万元。张齐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筹措了10万元,经

过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在紫湖溪支流河床上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万t的生物改性竹炭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并于2005年4月22日正式投入运行。经过整整一年的运行,不仅使紫湖溪支流河水水质稳定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而且一年来的实际运行费用仅为2万元,是同等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的1/100。一年多来,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对河道水质进行了定期观察和监测,紫湖溪支流的水体中,已没有了令人感到不快的沉淀物、漂浮物及油类物质等。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检测数据显示,紫湖溪支流的水体出水指标已全部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

技术成熟度。当生物改性竹炭治污工程成功在紫湖溪支流上稳定运行之际,2006年1月20日,由国家林业局主持召开了“生物改性竹炭治理城镇河道污水示范研究课题”鉴定会。参加鉴定会的专家们全面综合分析了生物改性竹炭治污技术应用效果、投资建设、运营费用、节约土地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一致认为“生物改性竹炭治理城镇河道污水示范研究课题”总体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建议加快推广应用,尤其是在城镇和广大农村河道上推广,以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图6-12)。

4 生态护坡工程技术方案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护坡工程是其中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设施,传统的河道护坡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为了改变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及建设生态型护坡。在河道整治中通过建设生态型护坡,改造传统护坡,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使河道成为水利、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空间。

4.1 河流生态护坡技术类型

(1)生态格宾挡墙。生态格宾挡墙是将符合粒径要求的石料填入具有柔性的格网中达到一定的孔隙率、逐层砌筑的一种新型的柔性挡土构筑物。格宾挡墙适用于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坡脚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的沿河路堤坡脚或护岸。近年来,格宾挡墙在国内也有所应

用,主要用于河道岸坡防护。其特点,一是适应性强,生态格网工艺以钢丝网箱为主伴,为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地结合,能很好地适应地基变形,不会削弱整体结构,更不易断裂破坏。二是透水能力强,生态格网工艺可使地下水及渗透水及时地从结构填石缝隙中渗透出去,能有效减小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利于(堤、路、山)坡的稳定。三是结构整体性强,生态格网网片是由机械编织成的双绞、蜂巢形孔网格,即使一两条丝断裂,网状物也不会松开。有其他材料不能代替的延展性大面(体)积组装,不设缝,整体性强。四是施工方便易组合,可根据设计意图,在工厂内制成半成品,施工现场能组装成各种形状。五是耐久性好,生态格网网丝经双重防腐处理,抗氧化作用强,抗腐耐磨,抗老化,使用年限长。六是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网箱砌体石缝终会被土填充(人工或自然),植物会逐渐长出,实现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也绿化、美化景观,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恢复建筑的自然生态。结构填充料之间的缝隙可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功能,同时也利于植物生长,实现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

(2)蜂巢挡墙。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山体滑坡的治理、泥石流的防治、落石防护等,同时兼顾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其特点,一是亲水性,结构填充料间的空隙为水与土之间的交换创造了条件。二是保护水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植被或自然生长,优化、美化环境,保持原有的水边生态环境。三是稳定性、整体性好,单元结构之间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柔性结构。四晕透水性好,填充料系松散体,利于墙后填土内孔隙水的排出,有效地降低墙后的地下水位。填充石料(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蜂巢格网网箱应控制在8~25cm,占80%以上,其余以良好级配或碎石填满空隙。五是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材料的热镀锌及包塑防腐处理使其使用年限长。六是抗震性能好,箱笼为柔性结构,地震发生时结构内的松散填充料会自身调节适应变形,整个结构不会被毁坏。蜂巢格网结构的可变更性强,在已有的结构上可自由地延伸或在基础许可的条件下继续加高。八是抗冲刷能力强,高速水流支,箱笼内的松散填充料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不会被水流带走,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同时,单元结构之间的连接力也能使其更加牢固。具有独特的抗风浪袭击能力,蜂巢格网箱笼内填充料的空隙可以粉碎浪花,减小浪压力,当浪退下时可以破坏真空吸力,加上结构本身进行的微调,可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九是造价经济,

通常情况下造价低于混凝土结构,低于或接近浆砌石结构。

(3)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是指将预制的形状不同的混凝土砌块铺设于坡面形成框格,在框格内回填客土,然后在框格内植草而形成的一种护坡与绿化相结合的技术。其植草措施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植被,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净化大气,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增强景观效应。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低,砌块面积小,维修更换简单,易于适应堤身沉陷和坡度变化;与砌石相比,货源稳定,规格统一,外形美观,对石料缺乏地区是一种先进的替代工艺技术。在构思和设计护坡的平面形状时,基本上以徐缓曲折的形状为主,这一点十分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主要有人字框格护坡、拱形框格护坡和菱形框格护坡。

该形式独特的自锁性设计保证了每一块的位置准确并避(4)连锁块护坡

免发生侧向移动。采用这种独特的连锁设计,铺面在水流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高开孔率渗水型柔性结构铺面能够降低流速,减少流体压力和提高排水能力,开孔部分一方面起到渗水、排水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增加植被面积、美化环境的作用;按照国际通用的生态混凝土设计,在混凝至中添加了醋酸纤维等高分子物质,使混凝土自锁块在强度术变的情况下更有利于水生植物生根和水生动物繁衍。

(5)生态砖(六角形空心砖)护坡。生态转为六角形,对边距为 350 mm,厚度100 mm。该生态砖是由混凝土中加入用高新技术进行特殊制造并进行染整处理的合成纤维制成的,使混凝土的各项强度与耐久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承受载荷能力;用于黏合废砖石骨科的水泥浆采用纳米级聚合物进行改性,增加了黏合强度;用新型的混凝土构件成型机制成六角形混凝土板块,铺设稳定性较好,满足水利堤防工程的特殊要求,同时,板块空隙率适合植物生长的需要由于它能使肥料缓释、水分保留,高碱性水环境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解决。植物能在这种混凝土板块上较好地生长。同时,它的颜色可以根据周围环境进行搭配和选择,也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改变了混凝土材料灰黑的旧面孔,使堤防在夏天绿草如茵,冬季五彩缤纷,成为河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实现了在混凝土上长草的愿望,较好地解决了堤防安全护砌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图6-13)。

4.2 剑河生态护坡技术

采用技术:植物生态护岸(前置湿地,下游新区段河道已经硬化,无需再进行护坡)。

基本原理:将下游新区段上游库岸带分为陆向和水向两部分。陆向库岸带以缓冲带和构建半天然湿地为主;水向库岸带在水体透明度得到了一定改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消浪层、防浪层,并在临岸线一侧栽植挺水植物,在消浪层外侧栽植沉水植物,在水向库岸带形成一个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加速沿岸带的营养物质循环,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达到下游新区段前端消落带生态修复的目的。

工艺流程:

(1)选择水向库岸带水深80~110cm的区域,划定水域范围。

(2)选定植物。挺水植物如香蒲、茭草、芦苇、水葱等,沉水植物如狐尾藻、苦草、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等。

(3)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香蒲、茭草、水葱的行间距各为40~60cm,沉水植物狐尾藻、苦草、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的行间距各为30~40cm。

(4)设置消浪层、打木粧,木桩呈s形排列。

(5)设置防浪层和浮动防浪层,在消浪层内侧打木桩,木桩呈线型排列,木桩间距为1~1.5 m,在木桩上钉铁板。

(6)合理设置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种植位置,浮动防浪层和防浪琴层内侧按照离库岸带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种植水葱、茭草、香蒲,浮动防浪层和防浪层外侧离依消浪层由近及远的顺序种植狐尾藻、苦草、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

关键技术:陆向库岸带按缓冲带和半天地操作;关键技术在水向库岸带。一是消浪技术,大中型湖库的风浪较大,所栽种的水生植物不易扎根成活。消浪技术的关键在于以较低的成本使得防浪带能长期抵御风浪的冲击。是水生植物的栽种技术,在透明度较低、风浪较大的恶劣环境下保证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成活与繁衍。

效益分析:在滇池蓝藻污染严重的典型湖湾,建设200亩湖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为陆向水生植被和水向水生植被恢复奠定了基础。种植挺植物后在沿岸带

形成一定面积的湿地,使入湖径流污染得到缓解,沿岸带的物种多样性得到提高;而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植被,则通过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吸收和转化削减水中的营养负荷,澄清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

5生物浮岛工程技术方案

5.1 生物浮岛技术背景

人工浮岛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的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采用现代农艺与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无土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系的截留、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水生动物的摄食,以及栖息期间的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削减水体中的N、P及有害物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同时营造景观效果。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陆生高等植物,如粮食油料作物、蔬菜、花卉和牧草等,在污染水体净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生物浮岛的研究可追溯到早期中美洲如墨西哥,当地农民利用芦苇编成筏子,上铺泥土种植玉米、蕹菜等。在缅甸,农民利用湖泊中天然生长的植物根茎聚集起来的浮垫,在上面种植蔬菜等农作物。

早在三国时期(3世纪),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农民就开始利用菰(即茭白)的根系和茎多年聚集起来的漂浮“板块”或由植物枯秆编织而成的浮体作栽培床,古称“葑田”或“架田”,在水面上种植水稻。这种方式在唐宋时期颇为流行,水面种植空心菜尚有所见他们只是作为一种农业增产的方式,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而不是以水处理为最终目的,这被认为是人工浮岛的基本雏形。早期用于水处理的人工浮岛大都采用单一的水生植物或多种水生植物组合进行水质净化,也称为人工浮岛(图6-14)。

1979年,由德国BESTMAN公司建造出最早的人工浮岛载体Schwimmkampen(floatingcampus),这是真正意义上用于水边环境治理的人工浮岛技术。自1982年开始,日本在滋贺县琵琶湖建造了人工浮岛,作为鲤鱼、鲫鱼等鱼类的孵卵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工浮岛被日本环境及湖泊科学家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利用多种鱼类养殖

废水水培生产生菜、西红柿、草莓和黄瓜等蔬菜(水果)及风信子等花卉(图6-15)。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了改善水库、湖泊、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等采用了植物生态浮岛载体技术洽理水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1995年日本研究者在霞浦(土浦市大岩田)进行了一次隔离水域试验,试验表明,在人工浮岛面积占有率只有25%的条件下,

削减了94%的浮游植物细胞数,而且有栽培体的水域CODcr浓度比对照水域减少50%,但是冬天因受水温影响,各水域水质差别不大。1996年在土浦港的人工浮岛经调査显示对水质的净化起了重要作用;随后,又在滋贺县琵琶湖大约1500m2的水域里设置了 60个人工浮岛,净化水质效果良好。日本在琵琶湖、

霞浦、诹访湖等有名的湖泊和许多水库及公园的池塘等各种水域采用的人工浮岛净化技,不仅有效净化了水质,而且改善了区域景观。日本的唐泽、大岛等在渡良濑域进行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在宽4m、长6m、深2m的3个隔离水

域中,第一个设置了占1/3面积的人工浮岛,第二个在水面铺了占同样面积的木板,第三个作为对照区域,结果设有人工浮岛和木板的水域中氮、磷、叶绿素a 显著低于对照区域,并且设有人工浮岛的水域中氮磷营养盐比只有木板的水域浓度低,这表明浮岛载体的遮光效应在抑制浮游植物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且浮岛载体的净化原理不是只局限于遮光效应,作物吸收和吸附作用对水质净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一家公司建设的一座污水处理厂无土栽培了3000m2芦苇群,植物根系表面积可达120 m2/m2,这些根系大量吸收氮、磷和重金属,再通过收割芦苇回收污水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随着浮岛技术在欧洲和日本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领域,随后逐渐为我国学者所接受,应用于我国的水处理项目(图6-16)。

5.2 生物浮岛净水机理

就目前国内外人工浮岛技术的研究现状来说,人工浮岛技术水体修复的机

理研究并不完善。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人工浮岛技术原理方面:首先,通过

人工浮岛的植物吸收及其根部的吸附原理,从体中带走氮、磷及有机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其次,人工浮岛技术可改变局部的生态环境,建立有利于多种生物生存的空间,形成局部生态的良性循环,从而创造优美的水环境。

(1)物理作用。浮岛上的水生植物的存在减小了水中的风浪扰动、降低了

水流速度,并减小了水面风速,这为悬浮固体的沉淀去除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并减小了固体重新悬浮的可能性。

(2)富集作用。植物需要氮、磷等营养物质,以维持生长和繁殖的需要。有根的植物通过根部摄取营养物质,某些浸没在水中的茎叶也从周围的水中摄取营养物质。有机物被植物吸收的程度与污染物的憎水性相关,也与植物的类型和水样等有关,水生维管束植物能够大量直接吸收营养物质然后积累在植物体内。一般来说,水生植物产量较高,致使大量的营养物被固定在其生物体内,当收割后,营养物就能从系统中去除。有研究表明,挺水植物的吸收能力磷为30?

150kg/(hm2.a),氮为2000~2500 kg/(hm2.a)。在用凤眼莲净化二级处理出水的

实验中,移植到水中7天后,植物组织中的氮量增加了2.9%,磷增加了6.7%(图6-17?图 6-19)。

(3)生化作用。在人工浮岛的植物净化污水的过程中,相关的生化反应生物浮岛的生化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有大量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大气中的氧气直接输送到植株各处,并向水中扩散;第二,根系通过释放氧气氧化分解根系周围的沉降物;第三,植物的生化作用使水体底部和基质土壤形成许多厌氧和好氧区,为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进而形成“根际区”。植物代谢产物和残体及溶解的有机碳为菌落提供食物源;同时,大量微生物在基质表面形成灰色生物膜,增加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分解代谢的面积,使植物根部的污染物(富集或

沉降下来的)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或经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也可依靠水生植物根茎上的微生物使反硝化菌、氮化菌等加速 NH3-N向NO2-N 和NO3-N的转化过程,便于水生植物的吸收与利用,减少底泥向水体中释放营

养盐。

(4)沉降、吸附和过滤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人工浮岛上生长的旺盛的水生植物,根系发达,与水体接触面积大,形成了密集的过滤层。如香蒲,它的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水流缓慢时重金属和悬浮颗粒被阻隔而沉降,防止其随水流失。浮岛上的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接触面积很大,能形成一道密集的过滤层,当水流经过时,不溶性胶体会被根系黏附或吸附而沉降下来,特别是将其中的有机碎屑沉降下来。内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是水体中的有机碎屑,附着于根系的细菌体在进入内源生长阶段后会发生凝集,部分为根系所吸附,部分

凝集的菌胶团则把悬浮性的有机物和新陈代谢产物沉降下来。同时,在香蒲地下茎表面进行离子交换、螯合吸附、沉淀等,不溶性胶体为根系黏附和吸附,凝集的菌胶团把悬浮性的有机物和新陈代谢产物沉降下来。从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中发现,在有机物浓度高时,植物本身对有机物的吸收、降解的能力支配着整个吸收过程,是影响吸收速度的最主要因素,大部分植物对水中有机物的吸收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在有机物浓度低时,有机物在水中的扩散速度就转变为影响吸收速度的主要因素(图6-20)。

(5)降解作用。人工浮岛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对有机营养物起降解作用的主要是浮岛周围生活的微生物。人工浮岛对NH3-N的主要去除途径是硝化、反硝化作用,而不是靠植物的吸收。但水生植物群落的存在,为微生物和微型动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其浸没在水中的茎叶为形成生物膜提供了广大的表面空间,根系也为微生物提供了基质。

(6)对藻类的抑制和他感作用。生态浮岛的生化他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浮岛上的植物一般个体大,吸收、储存营养物质和利用光能的能力,能与藻类形成竞争,从而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另一方面,某些植物能向水中分泌化学物质,如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来抑制藻类的生长。试验表明,水花生、菱、金鱼藻和浮萍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水体中藻细胞数量,促进藻细胞内叶绿素a的破坏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升高,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从而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叶居新、何池全等发现凤眼莲根系的分泌物能使栅藻叶绿体、线粒体肿胀、解体,胞内可溶性蛋白及光全速率急剧下降,从而破坏其生长。

(7)气体传输和释放作用。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以通过植株枝条和根系的气体传输和释放作用,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或大气中的氧气输送至根系,一部分用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另一部分通过根系向根区释放,扩散到周围缺氧的环境中,在还原性的底泥中形成氧化态的微环境,加强根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促进好氧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并有助于硝化菌的生长,水生植物的根系在浮岛载体底部的扩展有利于微生物特别是好氧细菌向湿地深处分布。

5.3 剑河生物浮岛技术选择

(1)浮岛类型选择。人工浮岛可分两种。水和植物接触的为湿式,不接触的为干式。干式浮岛因植物与水不接触,可以栽培大型的木本、园艺植物,通过

不同木本的组合,构成良好的鸟类生息场所,同时也美化了景观。但这种浮岛对水质没有净化作用。一般这种大型的干式浮岛是用混凝土或者用发泡聚苯乙烯做的。湿式浮岛又分有框架的和无框架的,有框架的湿式浮岛,其框架一般可以用纤维强化塑料、不锈钢加发泡聚苯乙烯、特殊发泡聚苯乙烯加特殊合成树脂、盐化乙烯合成树脂、混凝土等材料制作。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湿式有框架型的人工浮岛比例较大,占了70%。无框架浮岛一般是用椰子纤维编织而成的,对景观来说较为柔和,又不怕相互间的撞击,耐久性也较好。也有用合成纤维作植物的基盘,然后用合成树脂包起来的做法。剑河生物浮岛的首要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净化水质,因此只能选择湿式生物浮岛。

(2)浮岛载体选择。人工浮岛载体的发展历经了3个时代,早期浮岛载体基本上是采用木材、竹子、芦苇等天然材料制作的;第二代采用的是发泡塑料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研发的领跑者是以德、美、日为代表的西发达国家。其中,位于德国的AqviaGreen和美国的Interrtdtional FloatingIslands将高分子浮岛载体设计和生产发展到极致。日本的浮岛载体一般采用纤维强化塑料、不锈钢加发泡聚苯乙烯、特殊发泡聚苯乙烯加特殊合成树脂、盐化乙條合成树脂等材料制作,造价很高。由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作工艺非常成熟,价格低廉,安装、运输和改型方便,所以在水净化工程中能被广泛使用,目前仍然是浮岛载体的主流材料。但这种载体的比表面积小,不利于微生物挂膜,容易损坏,废弃后便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第三代浮岛载体尚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其材料是应用于污水处理和水质净化领域的一类无机材料,目前的技术难点翻在于这种类型的滤料都是颗粒状材料,要将其做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浮岛载体,还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障碍。考虑到第三代浮岛载体尚没有成熟的产品,剑河生物浮岛工程材料可以选择有机高分子材料,如聚苯乙烯和PVC等材料。

(3)浮岛的规模选择。人工浮岛的布设因目的与环境的不同,规模也不同。目前还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套。研究结果表明,提供鸟类的生息环境至少需要1000m2的面积;若是以净化水质为目的,覆盖水面的25%?30%是很必要的。剑河生物浮岛拟布设地为下游新区段河库混流区的回水湾地带,常水位下总水面积约320亩(21.44万m2),浮岛面积应在5.36万m2以上。

(4)浮岛单元形状选择。一般为长方形、三角形、菱形,面积一般为2?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2003)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 一、食藻虫引导的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食藻虫生态修复的技术原理是一种综合生物治理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利用食藻虫摄食藻类,降低密度,提高透明度;继而恢复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恢复后水体持续变清,并通过它感作用抑制蓝藻发生;沉水植被又通过光合作用把大量的溶解氧带入底泥,使淤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促进底栖生物包括水生昆虫、蠕虫、螺、贝的滋生,进而使底泥生态恢复自净,进一步使湖水水体保持稳定清澈状态;最后有计划地放入鱼、虾、蟹等原有土著水生动物,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源源不断地向人们输出绿色生态的优质水产品。 食藻虫控藻引导生态修复原理 食藻虫吃藻、食腐屑、噬菌 水下森林、水下草皮促进水体变清 生物操纵调节食物链,植 物蛋白转为动物蛋白 形成水体自净 富营养资源化

二、食藻虫简介 食藻虫是一种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通俗地理解,也是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祖先。食藻虫平均个体5.5-6.5mm,生存周期为45天,经过驯化可以专门摄食蓝绿藻,成为蓝藻天敌。经人工驯化改良后,食藻虫比天然个体体积大,摄食能力强,这种食藻虫不仅喜欢吃蓝藻,而且还能转化蓝藻毒素,适应藻类爆发的水体环境,能将蓝藻胶团中滤食性鱼类不易消化的胶状物质消化吸收。 在实验室里,只见一缸布满蓝绿藻的水,放进相应比例的食藻虫后,24小时便澄清了,而且食藻虫细沙般的排泄物,对水底植物非常滋润。食藻虫繁殖力极强,平均每3天繁殖一代,每条食藻虫一生可繁殖3000条幼虫。正因为它的产出多,所以它的进食量也大,1公斤约40万条食藻虫,1天便能吃掉10吨水中的蓝绿藻,可以说它是藻害的天然“克星”。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5年是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部署,科学谋划,积极推进,确保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水资源的科学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遏止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通过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创建水生态系统规范管理体系,打造“碧水蓝天、魅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按照“优先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保护地下水”的原则,按区域、分步骤,科学关闭自备井,在2012年已关闭10眼的基础上,今年再关闭8眼自备井,实现全部关闭。并对全县地热井规范管理,切实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合理利用地上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建设: 1、地表水厂及管网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利时机,投资9644万元建设一座日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日的地表水厂及配套管

网,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5月份可以开工建设,2014年底投入使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切实增强公共供水能力。 2、环城水系引黄供水工程。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扬水站2座,节制闸10座,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2015年可投入使用。年引黄河水800余万立方米,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农田灌溉。 3、渠道治理工程。自2015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投资1800万元对西清临干渠等主干渠进行治理,提高渠道利用系数。 4、尖冢灌区改造工程。尖冢灌区是卫运河流域最大的灌区,灌区面积45万亩,由于建设时间早,设备老化,计划投资1600万元,进行设备维修改造和闸涵建设,工程实施后灌区内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进一步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节约地下淡水资源。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创造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从水生态承载力出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更持续的经济发展。2015-2015年每年投资2000万元实施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2015年实施老官寨镇21个村的节水改造,铺设地下管道347.9千米,利用现有的机井发展管灌面积3.78万亩,有效地减少地下水开采。 (四)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创建美丽和谐 2015年,我县利用引黄工程在县城新区建设的北湖、玉河两处大型的水生态公园将开始蓄水开放,切实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同时建设的“环城水系”工程,可使县城东西南北四条渠道24公里常年蓄水100万方,环城水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培训资料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 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 —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 3 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多年平均径流深###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km#;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m 时,湖泊总面积为##.#km#,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m时,仅有湖泊面积##.#km#,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km#,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池占#%、其他占##%。 (#)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年#月##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mg/l,超出V类水标准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课题名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作者:薛子学号:2016b18022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老师:白福青 2017年 1 月 5日

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城市河流往往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城市硬化面积的高速扩张使得城市河道排洪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有限的土地又让河道面积越来越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加剧了城市河道的污染。设计逐渐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景观绿化、水利建设、防污治污等全方面的综合治理。 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局限性特征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河道景观,而怎样保护它们,确保后人能够合理的应用,是当今设计师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河道景观应该是一种综合体,不但有物质上的,还应该有人文性质的。我们所讲述的景观设计是为人而提供的,而我们的活动又离不开自然以及文化的特征,而目前的设计通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征,而且和河道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些历史要素也应该放到设计中。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1.滨水景观带构建 1.1滨水景观带构建 滨水景观带主要借用驳岸结合水质、气候条件布置挺水、浮叶植物。挺水、浮叶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上层水体中的氨氮、TN、TP等含量,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对藻类克制作用,会使水体中的藻类的数量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另外,滨水植物可以美化岸线,吸附空中粉尘和拦截岸边暴雨冲刷,减少入湖污染物质。 大部分水生植物夏季生长,冬季观赏效果普遍较差,故在挺水植物配置时选用一定比例的常绿和半常绿品种。保证岸边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切忌挺水植物满岸种植。 (1)挺水植物搭配 结合整体景观效果,可在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布置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具有很好的造景功能,而且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本项目主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海寿、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旱伞草等挺水植物,力求形成具有层次感,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表3-5 挺水植物特性表

表3-6 挺水植物工程量

图3-11 挺水植物运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搭配 从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考虑,在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水域,或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构建适量的睡莲观赏区,配植不同花色的睡莲,这样即可挡住被风吹进来的垃圾,又具观赏性,还可点缀沉水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营造出水生草皮的景观效果。 本方案在一些平台处或景观焦点处布置睡莲(多色)。采用自然布置方式,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高景观效果。浮叶植物种植面积为279m2。

图3-12 浮叶植物应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2.1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浮叶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m。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 本项目滨水景观较单调,结合整体驳岸放坡形式及视觉效果,滨水带设计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浮叶植物睡莲为主(观花期较长),以盆栽形式种植,呈点缀状分布,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分析

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分析 根据剑河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总体设计,合成了“生态调水方案设计 (剑河水库)、水土流失治理(上游)、深潭浅滩(中游)、截污纳管、曝气复氧、生物过滤、生态护坡、生物浮岛、人工湿地”等9项工程。 1 截污纳管工程技术方案 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就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宾馆、餐饮、居住小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简称三级管网),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简称二级管网),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简言之,即污染源单位把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截污收集管网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剑河下游武当山镇是剑河流域唯一的城镇,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市政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起步晚,老城区结构复杂,正在推进中的污水管网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也是本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图6-1),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剑河右岸的主管道在乔家院桥处中断。据现场调查,中断的原因在于有一处拆迁任务没有完成,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解决矛盾,贯通管网。 (2)龙潭口下方有两处居民区位于二级管网的高程之下,污水无法自流进入管网。河岸附近居民自行凿穿河岸防护墙,将污水粪便直排剑河;远河岸居民生活污水分别排人剑河的支流沟渠,最终汇入剑河。对于这种无法进入管网的污水,主要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就地处理,严防混杂着垃圾的污水进入剑河。 (3)部分居民将自家的下水道与剑河两岸的雨水管贯通。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剑河两岸的主管网尚未竣工之前,现一级管道已经铺设完成。对于仍然排污的雨水管要坚决截断,将污水纳人污水管道。当地居民卫生间有旱厕和卫生间,旱厕产生的粪便污水多用于菜地施肥,卫生间粪便污水直接排入街坊道路下的排水暗渠,最终经过剑河河堤上的排污口进入剑河。 (4)通神沟污水明渠排污。通神沟位于剑河城区上段老营宫村七组村庄内,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水生态修复的12条方法

水生态修复的12条方法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结合上海河道、湖泊过去情况的分析,根据现在的实际状况和上海地区的实践经验,对修复水生态系统,创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环境,提出12条操作性措施。 1、两岸造树林河岸上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地面则栽上草坪,贴岸的树冠还可以伸向河道上空。其作用之一,可以增强生态功能,大树扎在土壤时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体系。其作用之二,可以发挥景观作用,岸边的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河坡植草坪(或灌木)传统的做法往往忽视生态,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护坡上的草坪和灌木所起的作用很大:一是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同样可以像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有些灌木的根须还能够直接伸到水体中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二是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三是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3、墙上攀绿藤城市化地区的部分河道,由于整个地区水面积的严重不足,为了确保水安全,提高河道汛期的蓄水量,不得已加高加固了防汛墙。弥补的办法是,在墙的陆域一侧种植绿色的爬藤植物,从下爬到上,到了顶以后从上爬到下,一直到水面;有条件的地区,在防汛墙的两面墙上,可依墙分层而建一些条式和点式的花坛,种上灌木或花草;硬质结构的直立或斜坡式护坡,宜种植一些垂枝灌木。 4、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5、水流多样化新的河道治理理念,要求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其作用有两条:一是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二是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本身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总结

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总结 20××年,××生态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生态区是因××河之水而生的一座新城,也是全国唯一的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为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品牌,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生态区积极响应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尊重自然,科学治水,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 一、试点工作建设历程 20××年初,《××××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启动。20××年《规划》经过专家征询、评审、修稿后逐级上报国家水利部。20××年4月,水利部在××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并顺利通过,10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同意在××××生态区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的批复》。20××年4月,黄河委员会××教授级高工代表水利部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通过,7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批复》。20××年10月,水利部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初期评估。20××年11月,水利部对试点工作进行技术预验收。20××年3月,水利部验收委员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终期验收并顺利通过。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二、试点工作意义及目标任务 用《规划》评审会上专家组的意见表述:“××河建设既是渭河综合整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恢复河川自然与历史风貌的系统工程,编制并实施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对××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作为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 《实施方案》确定的试点工作期限为5年(20××年~20××年)。主要目标任务,一是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通过构建河湖连通水网、引水、清淤、水体修复等措施,恢复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二是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三是建立水生态系统长效管理机制和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努力解决××河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景观的主要问题,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整治目标,展现××水生态风貌。 三、试点工作的具体做法 依据《实施方案》,试点工作主要实施了六大工程或非工程措施。 一是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浐、灞两河四岸一级生态化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亲水驳岸与植被修复、××半岛水网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既抵御了××河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又恢复了××河道湿地及岸坡绿化景观。 二是污水治理与中水回用工程。包括××河27处排污口截流、4个污水厂建设,两河四岸污染源治理及再生水管网铺设。以上工程的实施,使区域日处理

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 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和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和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和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

什么是水生态修复

什么是水生态修复 近年来,河流湖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修复治理已经迫不及待。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大量的污染源排入、不利的水动力条件、上游水源较差、水系结构不合理、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等。对水污染目前很多地区采用水生态修复。那么什么是水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结合上海河道、湖泊过去情况的分析,根据现在的实际状况和上海地区的实践经验,对修复水生态系统,创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环境。 接下来看下哪些方法对净化污水有作用? 1.人工生物净化

人工生物净化,是人为的创造条件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人工驯化微生物,利用微生物质新陈代谢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对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的主体工艺。主要优点为:处理效果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处理效率,处理工艺占地面积小。主要缺点为: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需操作人员较多。 主要处理工艺如下:生活污水处理一沉淀(或气浮)一生物膜法一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活性污泥法)一曝气池(氧化沟)一沉淀(或气浮)一消毒一出水 2.自然生物净化处理 自然生物净化处理,主要利用土壤在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或水塘中的微生物作用使水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主要优点为:投资低、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需要的操作人员少。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相互组成联合处理系统。缺点为:占地面积大. 主要处理工艺如下:生活污水处理- 快速渗滤(满速渗滤、地

表漫流) 3.人工生物净化和自然生物净化 在土地资源丰富,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镇,采用人工生物净化与自然生物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有其实际意义。 我们在平时最好多学习一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识,饮用水尽量安装家用净水器过虑在饮用,这样更有利于用水安全。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论述题

四、论述题 1.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试论其存在的生态破坏问题及生态保护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1)过度捕捞 (2)海洋环境污染 (3)海洋工程的兴建致使海洋生境破坏 (4)过度的水产养殖 (5)海岸侵蚀 保护海洋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对策措施: (1)加强海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2)制定利于海洋开发的经济政策 (3)确立科技兴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4)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5)不断完善海洋立法 2.荒漠及绿洲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及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如何保护? 荒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1)能固定流沙,减弱风蚀,改善生态环境; (2)提供一定数量的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为人们提供肉类制品和奶类制品,以及动物的毛皮。 (3)提供名贵药材,许多为特有药材,可供出口,换取外汇。 (4)有许多动、植物为世界、国内及当地特有,这些动植物珍稀、古老,极具科研价值。(5)提供柴草,作为燃料,满足当地生活的需要。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1)对植物资源掠夺式的樵采和滥挖药材,使得许多植物遭到严重破坏,沙丘活化,珍贵药材如甘草、麻黄等急剧减少。 (2)过度猎捕和破坏栖息地使许多动物濒危或灭绝。 (3)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业开垦。 (4)近年来对石油和其他矿藏勘探和开采,以及道路和城镇建设,以及多种不同方式(破坏栖息地,阻断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扰乱它们的正常生活等)给野生动、植物构成威胁。(5)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例如塔里木河上、中游用水过量,造成下游断流,致使依赖河水补给的大面积天然林和人工林衰退以致枯死。 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对策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控制生物资源的利用 (2)增加投入,加强保护区建设 (3)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 (4)加强对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的科研 (5)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3.试述生态评价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关系? 生态评价也叫生态环境评价,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某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标准,或为环境规划和环境建设提供基本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城山水体生态修i技来 f J山京玄土工寸趺:tlr辈归盂兰左r- I k阿Wrti「lu二冲"鬥 MUNICIPAL WATER TREATMEN政水处理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1 2文/赵星明刘庆波 (1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2日照市岚山区水利局山东岚山276807) 摘要:城市水体是维系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影响着城市整体环 境质量。本文讨论了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污染特征及水化学过程,总结了城市水体污染的途径,论述城市水体环境修复技术及维护对策。 污染源净化技术对策关键词:城市水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市内河道、城市湖泊已经成了排径流、底泥等将成为污染城市水 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污水和工污河道及污水的长期滞留地。因体环境的主要诱因。植物性营养 业废水大量产生并排放到城市水此,城市水体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物(N、P ) 的输入及溶解氧状体,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眉睫,保护成功与否直接影响 我况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巨大,并逐受体被污染,水体资源的功能及国城市的整

体发展及城市社会经渐成为城市水体不断恶化的重要作用被弱化。城市水体环境 质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原因。的下降,削弱其利用价值。在我 1、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国90%以上城市水体污染严重, 大多数情况下,氮通过面源一、城市水体污染的途径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 符合饮 我国到2030 年全国污水处理进入水体。湖泊中80%的磷来源用水标准。长期 以来我国城市 于污水,其中50%来自于家庭洗率可达到80%,但由于污水排放水体没有真正得到保护,尤其是 涤剂。对于已经实现二级污水处量逐年增加,而且现有二级处理那些不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水体 理的城市,BOD年负荷40-80%对N、P去除不大,城市污水处更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很多城 来自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在强暴理厂二级处理的尾水排放、雨水 表1 北京市城区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含量(mg/L) 污染物悬浮物总氮总磷BOD COD 5 Cr 区域交通繁华区105,2201 3.1,36.4 0,0.64 16,253 106,1486 居民区145,5461 0.4,3.2 0,0.72 7.8,101 23.2,1059 工业区3867,16026 8.7,36.0 58,907 1037,3409 0 雨期间,有94-95%BOD直接来1mg磷大约产生100mg的藻类干二、城市水体 的污染特征 1、城市水体的污染特征自雨水径流,雨水径流将是城市物质,藻类干物质沉 到水底,通

水库河道整治工程、库区生态保护工程以及水环境修复工程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1指导思想 (3) 1.2基本原则 (4) 1.3编制依据 (4) 1.4实施围及目标 (5) 2水环境概况 (6) 2.1项目区概况 (6) 2.2...口水库概况.. (8) 3问题诊断 (10) 3.1目标要求 (10) 3.2存在问题 (13) 3.3现状评价 (13) 4绩效目标 (14) 4.1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指标 (14) 4.2投融资效率目标与指标 (15) 4.3管理效力目标与指标 (15) 4.4社会效应目标与指标 (19) 5技术路线与措施 (20) 5.1河道整治工程 (20) 5.2库区生态保护工程 (23) 5.3水环境修复工程 (24) 6效益分析 (30) 6.1社会效益 (30) 6.2经济效益 (30) 6.3生态环境效益 (31)

6.4管理效益 (31) 7保障措施 (32) 7.1.组织领导保障 (32) 7.2政策法规保障 (33) 7.3 资金投入保障 (34) 7.4 技术人才保障 (34) 8项目及投资估算 (35) 8.1投资估算 (35) 8.2实施期限 (38) 8.3运营保障措施 (38)

1概述 1.1项目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是生态之本,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重要容。省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流域,承担着保护淮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渠清水北送”的重任。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差、河道环境流量不足、水生态受损重且难以短期恢复、水环境隐患多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5〕17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碧水工程行动计划 (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5〕86号),切实改善...市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并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写本实施方案。 1.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为统领,以“三源两河一中心”(三源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淮源、集中式饮用水源,两河即唐河、白河,一中心即市、县两级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重点工程为支撑,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为打造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第44卷第2期2019年2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44 No.2 Feb.2019 文章编号:1674 -6139(2019) 02 -0183 -05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王泽明 (济南市环境研究院,山东济南20101) 摘要: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修复是实现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缓解水生态系统中的污染问题、保 证水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位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修复的目标,利用“点、线、 面”结合的方法,并结合水生态系统中环境保护与环境修复的关系,实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修复。并通过 实例论证,利用生态水文学、水环境学以及水资源学的原理,验证了植被覆盖度与水循环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出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有利于地下水恢复的结论。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志码:A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f o r W a t e r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R e s t o r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WangZeming (Jin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cademy,Jinan250101, China) A bstract: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cology.This study aims to repair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determine t he relevant departments 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and determine the main content of phys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determine the technical lines for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and design key technologies.By clarifying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and using the method to combine point,line and surface treatments,the ter ecology can be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aquatic ecosystems.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case,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hydrology,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he water cycle process.It is suggested that increasing the vegetation cover area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groundwater. Key words :water ecology;conservation and remediation;planning;key technologies 刖目 水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由河流等水域所 组成的生态子系统,水生态环境主要由水域、陆地、以及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错带组成[1]。其中系统 中的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错带是所有水生生物的重 要生存环境,其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 收稿日期:2018 -11 -08 作者简介:王泽明(1983-)男,硕士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生态环境区域研究及水生态保护,环境政策研究。?180?联系,优质的水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物质循环、提高 水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促进生态平衡[2-3]。水生态环 境中水域面积较大,且物种丰富多样。但随着经济 的发展,对水生态环境的开发强度逐渐增大,使得一 些湖泊出现富氧化现象,且绿洲、湿地面积骤减,导 致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 样性减少,水污染严重+5]。通过研究水生态环境 保护以及修复的方法,能够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开发水生态系统,有利于实现水生态系统的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