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疆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L某:男性,由香港返京,3月14日发病,出现症状后在东直门医院就诊。截至4月10日,造成50名医护人员、同机返回人员、亲属、同期住院人员发病。

3、发病时间:输入扩散期(3月1日~3月31日);上升期(4月1日~4月15日);高峰期(4月16日~5月5日);下降期(5月5日~5月18日);终止期(5月19日~5月28日)。

4、北京市SARS临床诊断病例年龄别、性别构成

5、北京市SARS临床诊断病例职业构成:医务人员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务须注意传染的三个环节两个因素,因SARS由呼吸道传播,相对而言,对医务人员的构成风险较大。

6、北京市不同地区SARS发病率(1/10万)

7、北京市SARS年龄别病死率(%)

结合SARS分析,何谓新发传染病?包括哪些疾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

(三)新发传染病

1、概念

新发传染病是指最近20年对人类的影响明显上升,其发生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人类产生

严重的威胁。新发传染病可以是一种新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一种陈旧病原体的再现。如HNR2

流感、天花病毒等,如再次出现感染病例,可称之为新发传染病。2002年国际新发传染病

会议又增加了生物恐怖,如炭疽杆菌制备成生物武器,对公众造成危害。

2、范畴

1995年国际科学会议上,有29种病源微生物和传染病被列为新发传染病;2004年我国

有学者检索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现了30余种新的传

染病,其中20多种在我国存在或可能存在。

3、1973年以来部分新发传染病情况

有关新发传染病,说法正确的是()?

A、新发传染病可以是一种新的病原体

B、也可以是一种陈旧病原体的再现

C、生物恐怖也属于新发传染病

D、以上都正确

A、新发传染病可以是一种新的病原

B、也可以是一种陈旧病原体的再现

C、生物恐怖也属于新发传染病

D、以上都正确

本节课首先简单介绍传染病的概念,接着从分析传染病认识上的误区入手,对传染病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引出新发传染病的概念、范畴,近20年的发病情况,分析新发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提出应对措施。整个课件内容连贯,逻辑合理,易于学员学习和记忆。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模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采取紧急措施,做到有效应 对,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 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 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总经办领导副组长: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并对预案 的适宜性进行审核,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培训,具 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 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工程物业部和营运部应当建立 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 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 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教育培训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将情况报告应急 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报应急小组 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5.3.1.1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危险性分析评估,根据专业人员有关意见和政 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防范突发事件的应对措 施。 5.3.1.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 作,普及卫生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5.3.1.3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增强全体员工和广大客户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5.3.1.4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 械的物资储备。 5.3.1.5出现突发卫生事件后,履行报告职责,主要内容包括:发生或者可 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情况;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 体性疾病的;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发生或者可能发 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疆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doc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案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案例一: 袋鼠班的外国小朋友奥斯卡是个比较文静的男孩子,虽然会说中文,但是平时不喜欢和班级里的小朋友玩在一起,也不喜欢和老师交流,经常性独处。有一次上课外活动课,老师组织班级里的小朋友去走小木桥,奥斯卡不愿意参加,不想出去活动,只想在教室里休息,老师劝导他无果,就让他留在教室里,同时让班里的保育员阿姨陪着。第二天早上,卡卡的妈妈来幼儿园投诉,说卡卡的两只脚的脚后跟受伤了,比较严重,说是我们老师没有尽到责任,让卡卡受伤的。但是卡卡没有参加课外活动,校车的送车老师也是安全送到家门口的,不存在受伤的可能性。经过老师的详细询问,在保育员阿姨那里得知,卡卡前一天穿了一双新的凉鞋,鞋子材质比较硬,走路的时候把脚后跟磨破的,卡卡当天也没有告诉老师,后来回家妈妈给他洗澡的时候才发现很严重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哪一方的责任? 案例二: 班里的陈泽恺小朋友是个皮大王,平常在班级里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上厕所不爱洗手,拿了玩具经常性不放回去,吃饭总是挑食,留下剩饭剩菜,是个典型的让老师头痛的孩子。我是刚到幼儿园的新老师,但是阿恺小朋友似乎特别喜欢和我亲近,也从来不给我“添麻烦”,在我眼中的阿恺还是比较乖巧的。叫他不要凶别的小朋友的时候,他都会停止,上厕所的时候,也会要求我帮他洗手,吃饭的时候会问我:老师,我吃不掉,能不吃嘛!总体来说还是很有规矩的孩子。有一天午睡时间,阿恺在小床上翻来翻去,时而坐起时而躺下,说牙疼,不要睡觉,让妈妈来接他回家!我把事情告诉了班主任瞿老师,瞿老师说,不用理他的小胡闹,他就是不想睡觉,找理由呢!我走到他身边,看了看他的口腔,没有什么红肿现象,这是阿恺偷偷的在我耳边说:老师,我把妈妈的电话号码告诉你,你偷偷的让妈妈来接我回去!我回答他说:好的,老师打打看!我把事情告诉了瞿老师,瞿老师说,不要紧的,如果什么事情都打电话通知家长的话,家长也会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的。随后的第二天,陈泽恺的家长打电话来说阿恺牙龈肿大,晚上发烧了,请假几天!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引起什么责任纠纷,但是让我深思!老师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细节和小朋友的生活细节!如果当时家长来追究责任,这又是谁的责任?作为老师,我们当时遇到这个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2011级学前2班 E1105353236 李晓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控)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 1、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7月5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陇川两县普降大到暴雨,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截至6日15时,受灾人口达15.2万人,死亡11人,失踪34人,重伤6人,被困360人,紧急转移安臵灾民3900多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近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600公顷,绝收面积2500公顷,死亡大牲畜1000多头;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灾情发生后,民政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救灾响应,决定向云南灾区派出由民政部、交通部和卫生部组成的救灾工作组,协助当地开展救灾工作。请问: (1)、你认为该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启动救灾响应的等级为()。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2)、你认为该事件属于()。 A、自然灾害 B、社会安全事件 C、生产安全事件 D、公共卫生事件 (3)、卫生监督员在这次事件中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A、寻找失踪群众 B、处理死亡牲畜 C、寻找饮用水源 D、修复损毁设施(4)、如果指派你到达受灾现场,你需要做哪些准备() A、各种监督文书 B、生活必需用品 C、水质快速检测箱 D、食品快速检测箱 2、2008年9月11日晚卫生部发布新闻:近期,甘肃、江苏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与患儿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有关。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调查,主动、及时、准确公布事实真相,立即采取停产、召回等措施,确保消费者安全,严肃处理责任人。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于9月12日凌晨到石家庄,会同河北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事件开展深入调查。 现已初步查明,导致多名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服用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非食品化工原料,按照国家规定,严禁用作食品添加物卫生部已将事件有关情况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国家通报。有关调查处理进展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发布。请问: (1)、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事件。 A、食品安全 B、生产安全 C、公共卫生 D、经济危机 (2)、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 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全面 (3)、该公司违反了国家哪些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 A、《食品卫生法》 B、《食品安全法》 C、《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C、《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4)、对该事件进行行政处罚的部门是() A、卫生行政部门 B、技术监督部门 B、工商行政部门 C、食品药品监督部门 (5)、你认为到现场前,你需要下列监督执法文书?() A、案件移送书 B、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 C、产品样品采样记录 D、行政处罚决定书 3、2008年8月5日上午9点10分,某县人民医院急诊室收治了该县第三中学王××同学,因发热(体温39℃),还伴有腹痛、腹泻、呕吐,有里急重感前来就诊,10点20分钟,又有2名中学同学有同样的症状前来就诊,到下午3时,该中学已经有32名同学发生了类似症状住院治疗。8月6日8点有3个班的班主任发现住院的学生未上课,便打电话向学生

(精)公共卫生案例分析

第二站: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口试) 【案例1,案例2,20min,40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 健康的事件。 现场调查设计 一、现场调查目的:1 核实诊断 2确定是否爆发(短时间内、同居住区、同样临床表现;单峰流行曲线; 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发病率高于历年水平) 3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三间分布) 4 查明传染来源和暴露的易感人群 5 采取相应的措施,扑灭疫情 二、现场调查设计(调查方案) 1 调查目的 (1)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2)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 (3)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 (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对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概述:主要利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的情况进行三间分布(空间、时间、人间)的描述(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 (2)主要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调查-罹患率/感染率、回顾性或前瞻性纵向调查-发病率/感染发生率) (3)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病例对照:以确诊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一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疾病的一组个体为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的差异,研究疾病与 这些因素的关系,由果到因,论证性不强,适用于罕见病,选择偏倚。OR值 队列研究: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 病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因到果,论证性强, RR值、AR值 (4)实验干预流行病学 接到疫情报告后需询问和记录上报的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 (3)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4)报告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3 调查表的设计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2)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发病情况(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治疗情况 (3)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小时内食物摄入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特征、密切接触者情况(4)已采用的防治措施 (5)调查日期、调查人、审查人

疫情分析案例

疫情分析案例 一疫情概况 2008年5月1日零时至5月31日24时,共收到全县3所医院通过网络报告的16种231例法定传染病病例,无死亡病例。 本月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9种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总数223例,与上期146例比较上升了52.74%,与去年同期164 例比较上升了59.29%,与去年同期相比乙类传染病病例中上升的是乙肝、丙肝、麻疹、涂 阳(+)、菌(-)、未痰检,其中,乙肝160例,与去年同期114例相比上升了40.35%,丙肝 13例,与去年同期1例相比上升了1200%,麻疹8例,与去年同期2例相比上升了300%,涂阳(+)11例,与去年同期9例相比上升了22.22%,菌(-)18例,与去年同期4例相比上升了350%,例,未痰检7例,与去年同期3例相比上升了133.33%,其余病例均有所下降。 二发病位次 本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乙肝、菌(-)、丙肝、涂(+) 麻疹、未痰检、其它传染病、风疹、其它疾病、水痘、出血热、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梅毒和其它。 三地区分布 本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稷峰镇、翟店镇、太阳乡、蔡村乡、化峪镇、清河镇、西社镇、不详乡镇、城区。(详见下图表1) 2008年5月发病数/死亡数根据地区排序统计表(审核日期统计)位次地区名称发病数地区名称死亡数地区名称病死率% 合计稷山县223稷山县-稷山县- 1稷峰镇73城区-城区- 2翟店镇41稷峰镇-稷峰镇 3太阳乡30翟店镇-翟店镇 4蔡村乡29清河镇-清河镇 5化峪镇18西社镇-西社镇 6清河镇15化峪镇-化峪镇 7西社镇14太阳乡-太阳乡 8不详乡镇2蔡村乡-蔡村乡 9城区1不详乡镇-不详乡镇 四职业分布 本月发病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工人、教师、干部职员、离退人员、海 员及长途驾驶员、家务及待业人员、不详及其它。 五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 肠道传染病 本月上报的肠道传染病1种1例,与上期2例相比下降了50%,与去年同期1例相比持平。 2?呼吸道传染病 本月上报的呼吸道传染病5种44例,与上期30例相比上升了46.67%,与去年同期18例相 比上升了144.44%。 3?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月上报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有1种1例,与上期2例相比下降了50%。 4?血源和性传播疾病 本月上报的血源和性传播疾病3种174例,与上期110例相比上升了58.18%,与去年同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2007年3月27日18:33分,中心“120” 指挥调度接到呼救电话诉:“银川市兴庆区清河南街一城市下水管网内施工现场有6—8名工人在作业时,突然昏迷,请速来救治”。接警后,“120”受理员迅速下达出诊指令,急派中心站3辆急救车、6名医护赶往现场,同时调派自治区医院急救分站2辆急救车,赶往现场增援救治,并请求“119”联动救援,启动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到达现场第一目击者—急救医生将事故现场情况,按照处置流程和原则,迅速报告120受理员逐级上报中心领导、市卫生局和市政府值班领导。 急救人员5分钟到达现场,随后到达的“119”消防人员身着防护服进入下水管网内,先后救出8名患者,初步明确“沼气吸入中毒”后;急救人员立即建立临时救治分区,进行分类检伤和病情分级,确定重度2人、中度4人、轻度2人,由现场医疗指挥员汇报急速赶到的市卫生局、安监局及市政府主要领导。 重度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中度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呼吸困难及呕吐;轻度中毒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疼、胸闷乏力、咽痛咳嗽;医疗急救人员考虑沼气多为混合气体(甲烷、一氧化碳气等多种混合气体组成)致吸入性气体中毒,使患者严重缺氧所致。分别按重、中、轻的处置原则,实施现场医疗急救。对重症患者现场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开通静脉纠正休克等措施治疗。经抢救1名重度患者自主呼吸、血压及心跳恢复,另1名重度患者经抢救心跳恢复但仍无自主呼吸;4名中度中毒患者给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纠正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2名轻度患者给予吸氧、开放静脉及观察病情变化等对症治疗。在现场实施救治的同时,分批将患者按重、中、轻的原则,安全将伤员转送至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中心调度员继续将中毒人员的院内治疗情况进行随访,随时报告各相关部门。

酒店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心怡酒店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增强心怡酒店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提高员工防病能力,保障客人及员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旅店业卫生制度》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酒店的实际,特制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具体如下: 一、责任落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坚持“预防为主,谁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之前,酒店应该设立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总经理担任总指挥,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现场值班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对现场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通报和应急处理。负责向卫生监督所报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监理严格的管理制度 公共区域 1、加强对公共区域空调通风系统的检查,确保新风供应量符合要求; 2、如果发生空气传播性传染病,应加强通风换气,如有必要每隔一小时对公共区域用消毒药水进行一次空气喷洒消毒; 3、加强日常对公共区域卫生间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客人经常接触的部位一定要重点消毒,如有必要可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消毒; 4、加强公共区域客人经接触的设施设备的清洁消毒,如:电梯按钮、公用电话、门把手及扶手等;如有必要可每隔一小时消毒一次;

5、发现有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的可疑病人要及时报告; 6、加强对员工更衣室及卫生间的清洁消毒工作; 7、加强员工的防护工作,配备消毒洗手液,如有必要,员工可配带口罩上岗; 8、加强员工防疫知识方面的培训,增强员工的防护意识; 9、发生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的个别病历,需要对所有区域特别是病人经过的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10、加强对客人遗弃物品及垃圾的管理。 楼层区域 1、加强员工的防护工作,配备消毒洗手液,如有必要,员工可配带口罩上岗; 2、加强员工防疫知识方面的培训,增强员工的防护意识; 3、加强对各区域空调通风系统的检查,确保新风供应量符合要求,加强对空调过滤网以及出风口的清洁消毒工作; 4、如发生空气传播性传染病流行,楼层服务员要加强通风工作,特别是在整理客房时,一定要将房间的窗户打开通风;如有必要需要每天对客房进行彻底的空气喷洒消毒; 5、严格遵守"旅业客房清洁消毒指引""卫生间清洁消毒指引"对客房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6、严格遵守照"公共场所杯具消毒卫生操作指引"的要求对杯具进行彻底消毒;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doc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 为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现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如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 一、学校报告人职责 1、校长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2、凡执行突发公共案例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3、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4、负责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安全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5、协助上级安监、卫生部门对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 6、负责组织开展对全体师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7、定期对学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二、监测与报告 学校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一)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 1、晨检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 1、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外泄,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多例相同症状不明原因死亡等有关情况。 2、报告程序和时限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发现突发事件后,在2小时内向黄山区疾控中心(电话:8532334)报告,并及时报告区教育局。 干沟明德小学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法》、《河北省关于中小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和其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一、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教学大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理》 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理 课程号:504114010 课程属性:必修课 先修课程: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 学分:1分 总学时:16 理论学时12 实验(实践)学时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示掌握内容,“”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危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概述:主要特征;分期(潜伏期、暴发期、处理期、恢复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及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种类、内容与过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暴发调查的步骤;暴发调查应注意的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信息收集与报告;现场卫生学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应急准备和处理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传染病防治法》释疑。 第二章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分类与特点;各类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相关法律和管理规定;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第三章传染病突发事件及应急对策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定义;传染病的生物学基础、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的经常性措施,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紧急处理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第四章自然灾害后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自然灾害概述:基本概念;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危害地震灾害:概述;地震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疾病预防与控制对策洪涝灾害:概述;洪涝灾害的特点与危害;疾病预防与控制对策 第五章职业中毒及放射突发事故应急处理 职业中毒概念、分级、分类;放射突发事件概念、分级、分类;职业中毒的处理程序、现场控制原则、现场人员救治原则*、放射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和程序、现场控制原则、现场人员救治原则*、常见急性职业中毒与常见放射突发事件类型与处理要点、职业中毒与放射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典型案例介绍与处理分析。 第六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定义;基本特征;分类;分级;危害;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准备的定义、内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预警系统、应急响应、应急监测、泄漏处置、医疗救助、应急保障、应急终止及后期处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 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

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

写在课前的话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一、传染病概述(一)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二)认识上的误区、传染病1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形成感染。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相互斗争的过程,用、该过程有两种结果: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结构简单、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间接等多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 )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社会因素。、法定报告传染病2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38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3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38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