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课教案
2021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五篇

2021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1《想北平》● 教学目标1.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平常事物表达深刻情感的方法。
2. 学习本文用对比衬托表达深刻感情的手法。
3.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 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难点: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 设计思想《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衬托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
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本文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对故都文化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山行》、《枫桥夜泊》等。
(2)板书课题《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故都”指的是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的秋”?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如“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秋天的故都,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等。
(3)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4.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都的秋”与一般的秋天有什么不同?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故都的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秋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如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
2.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的文学作品,如《故都的秋》、《故都的风味》等。
3.组织学生参观故都的名胜古迹,亲身体验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解和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找出自己
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反馈机制
及时性
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进行及时 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了 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需要改进
的地方。
具体性
反馈应具体、明确,指出学生 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 建议和指导。
课堂活动
总结词:互动参与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 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01
总结词:巩固提高
02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阅读、写作 和思考题,让学生在家中进一步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 和写作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激活学生的前知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经典散文,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已经接触过一
些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散文,探讨散文的特点和写
作手法,为学习《故都的秋》做铺垫。
02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的
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深入探讨文章
利用网络资源,如视频、音频等,让 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都的秋景和作 者的创作背景。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01
02
03
04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正确 性和创新性,以及是否符合教
学要求和目标。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ppt课件下载(沪教版高二下册阅读指导)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上传者:lingfang111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该课件共十张,翔实精炼地对两篇课文进行了全面的比较阅读,切合2009上海高考中的一道题目,可操作性强,可直接使用。
)下载课件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想北平》是散文中的经典篇目,因此课件制作很难有什么新意,此课件个人加工而成,请各位指导。
. 上传者:liujun0515 「下载次数:167」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课件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作。
内容丰富,涵盖作家、写作背景介绍、文本解析、情感体悟、写法探究等,着重挖掘了蕴于字里行间的深切感情,简单实用。
制作用心,画面精美,布局合理,编排有序。
. 上传者:sy0517 「下载次数:35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课件是同事市优质课一等奖作品,经他同意上传,资源共享,省市优质课的课件无一复杂,要的就是精华。
导入就是所上传音乐。
. 上传者:xuzhaoxia 「下载次数:184」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想北平》通过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抒发情感,表现对北平的深厚情感。
赏读。
. 上传者:fyp123456 「下载次数:173」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这个课件实用性强,有作者,内容介绍等.包括对段落的分析,艺术手法的赏析。
. 上传者:grcgrm 「下载次数:1259」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两个活动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较容易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 上传者:ljjazzg 「下载次数:95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课件是为评优质课而作具有自己对课文的独道理解侧重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之情. 上传者:luya523 「下载次数:432」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体味情感,破析文脉,把握主旨,揣摩含义丰富语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计划用时5分钟)。
七、总结(计划用时1分钟)
通过对两篇散文和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较阅读,即对不同作家创作的相同或相似主题、写作对象的比较阅读,也掌握了比较阅读常用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2、表现手法
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但这仍然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感受。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 重点:通过比较,找出两篇散文的异同点。 点难点 难点:如何在比较阅读中结合不同作者的人生阅历、性格等对作品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包括提问、板书、讲解、小结、作业布置、后记)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活动材料(包含比较阅读材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及相关思考题)分发给学 生,并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思考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二、导入(计划用时 1 分钟)
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 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用一个成语概括所比喻的意思。 5. “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 1. 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2. 以江南的秋天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3. 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故都之秋的迷人。 4. 比喻,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相形见绌(或相形失色)。
我们在《秋水》一文中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 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道也”。同学们是否还能说出这当中所 蕴含的哲理?(提问)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 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即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也 就是说,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 为所受教育,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所持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会 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校名:上体附中 语年 高
学科 文级 二
课题
课时授课计划
教师:祝溧
执教日期
课的类型
辅助教具
第 1 课时 08 年 12 月 11 日 校级公开课 PPT、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想北平》作对比,比较两篇文章在对同一个城市的描写 目标 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理解并能运用比较阅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1
5. 作者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四、比较阅读(计划用时 28 分钟)
学生同步完成比较阅读表格(详见学生活动材料) (一)大家来找茬——分析不同点
1、切入点 Q1:郁达夫、老舍与北平分别是一种什么关系?他们选择的是怎样的切入点来写北平? 明确:《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 郁达夫出生于江南,他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 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气”,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 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赏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里一坐”,郁达夫就是这样悠然惬意地开始欣赏北平。 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 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可以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老舍 给我们描绘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现出来 的也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他不是客观地冷静地观赏,他完全是用心在倾诉,倾诉整熬二十 年来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 —“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 即:《故》——北平的秋天;《想》——与“我”血肉相连的北平 2、选景 Q2: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的”,面对有着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北 平城,为了表现“我的北平”,老舍选了哪些景?郁达夫又是选取了怎样的景物来表现故都那 清、静、悲凉的秋味呢? 明确:北平城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外乡人眼中北平的动人之处,而老舍的“我的北平”, 是融入血肉和情感中的,是如同母亲一般的北平,越是平常越显出情感之深,因为这看似平常 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落,花果蔬菜,若不是真正的老北京,是难以体会这当中所蕴含的北京文 化的。 而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旧中国,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 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种“悲凉”的情愫充斥,即便是面对他所喜 爱和眷恋的北平的秋景时,他也是带着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所以,既然是欣赏风景,所以他 选择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他不会选择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不会选择热闹的前区, 不会选择优美的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一椽破屋”、“蓝色的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 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这些“清、静、悲凉”,但却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即:《故》——贴合心境的景物;《想》——寻常之景,草木果蔬。 3、写景 Q3:郁达夫和老舍是如何去描绘他们所看到的、所选取的北平景色的呢? 明确:《故都的秋》——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到北平清新淡雅的秋色。《想北平》——平铺直 叙北平的安适、自由、自然,情趣盎然。 郁达夫调动了对比联想等手段,多角度地描摹了北国独特的秋味,显得异彩纷呈。 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 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 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试想这
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故都的秋》的认识,在上节课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些理解性的问 题,那么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短的分析,为接下来的比较阅读做一个热身准备。
1. 第 1 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2. 第 2 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 3 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