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一)
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

内容摘要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唐代供养人服饰特点主要表现为宽袍大袖、绚丽多 彩。这些供养人通常穿着圆领、袖口收窄、衣摆宽松的袍服,给人以雍容华贵之 感。此外,唐代供养人服饰上的装饰花纹也十分丰富,包括动物纹、植物纹、几 何纹等。这些花纹经过巧妙地组合和搭配,营造出一种秩序之美,彰显了唐代供 养人服饰的精湛工艺。
内容摘要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唐代供养人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特点 是如何影响供养人在宗教仪式上的地位的。首先,华丽的服饰能够凸显供养人的 虔诚之心,使其在佛祖面前展现出足够的敬意与恭敬。其次,供养人服饰上的装 饰花纹和色彩运用也反映了其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在宗教仪式上,这些细节无 疑为供养人树立了独特的社会地位和权威。
内容摘要
我们还应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推向 全球舞台。通过举办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了解和欣 赏敦煌莫高窟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摘要
总之,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供养人服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去了解 历史、传承文化,并从中汲取灵感。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 的财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内容摘要
最后,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朝的服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 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袒胸装到后来的男装女穿,从庆贺节日的华 服到日常生活的便装,唐朝的服饰文化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这种发展和演 变,不仅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也揭示了唐朝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小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盛唐时期丰富的视觉资料。这些壁 画不仅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揭示了那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 化。本次演示将从敦煌壁画出发,深入探讨盛唐时期的服饰文化精髓。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在中国盛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崇尚的变异而具有变化,本文试以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为例,浅析莫高窟佛教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演变,从而重新品读敦煌。
关键词:莫高窟;佛教壁画;形象特征;影响因素;演变一、前言敦煌从西汉起即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及时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佛教壁画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就这样凝固在石窟内的壁画上,并通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演绎着历史的变迁,书写了一部敦煌壁画佛教形象演变的艺术史。
二、莫高窟佛教壁画不同时期的佛教形象特征(一)第一时期——西域风情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普遍形象模糊。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佛像画则有了一定的改观,如佛像面相丰圆,神情庄重而恬淡,在衣冠服饰上,保留着西域和印度、波斯的样式,呈现出明显的西域风格。
(二)第二时期——秀骨清象北魏晚期与西魏,尤其是西魏,由于统治者阶层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中原地区道教神仙思想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形象特征有所不同。
造型上,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特别注重加强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意趣,最终形成了面貌清癯、眉目阔朗、潇洒飘逸的“秀骨清象”。
画中的大部分形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如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面部以色块晕染双颊的中原汉式表现手法,以及体态潇洒、运动感很强的飞天等。
北周时期,由于地方政权与西域交好,出现了一些新形象和新特点。
如在造型方面,由中原式秀骨清象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产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人物精神面貌方面,淳朴庄静与潇洒飘逸相结合,产生了温婉娴雅、更富裕生活气息的新形象。
敦煌壁画之飞天

内容摘要:敦煌艺术浩瀚无边,光辉灿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飞天。
对于敦煌飞天的美感研究是了解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和线条美的研究,体会敦煌飞天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以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特征的吉祥美好的化身。
关键词:敦煌飞天壁画正文:敦煌壁画之——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是飞天。
飞天又名乾闼婆、紧那罗,是佛教天国中的香神和音神,即专施香花和音乐的佛教专职神灵。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都围绕在说法图、经变画、故事画、以及窟顶藻井、四壁边缘、龛内彩塑周围。
众所周知,飞天的艺术形象在敦煌壁画题材中,是一朵奇葩。
她的渊源来自遥远的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其翱翔天际的形式又与西方的天使不谋而合,最终在中国将乾闼婆与紧那罗特有的“能作歌舞”的功能,与西方天使超乎自然的灵性相结合,以中国古代神话羽人的理想境界为追求,“满壁风动、气韵生动”的展示其绝妙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美感。
一敦煌飞天的装饰美飞天的艺术形象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喜爱。
究其原因,这和飞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民间性,以及富有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分不开。
浪漫主义风格与民族形象、民间传统巧妙结合,使得中国飞天独具装饰韵味,不仅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画的装饰感和程式性。
一、飞天“飞动美感”的视觉形式特点1.1、圆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圆”——圆满、圆润。
从飞天自身的形体上来看,饱满的额头、圆润的脸颊、修长浑圆的身躯和四肢,都能体现出飞天作为佛教形象的精神面貌。
此外,飞天飞动时飘逸绵长的丝带,也大多呈现出“圆”的态势,流畅圆润的毛笔线条,勾勒出轻盈的飞动之美。
1.2、流由“圆”而表现出的动态美,是周而复始的流动美感。
论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

阴郑宇翔论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摘要:敦煌壁画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是我国壁画的代表,其中唐代的敦煌壁画是色彩最绚丽多彩的。
敦煌壁画的色彩特点一般都反映在壁画的彩塑方面。
在我国,当下已研究的敦煌壁画中,相对来说缺少一些对敦煌莫高窟壁画色彩构成的研究,本文对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进行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构成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瑰宝和精髓,对色彩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对线条有着那个时代的理解。
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我们从敦煌壁画的载体来看,敦煌的石窟建筑是敦煌壁画的载体,而敦煌雕塑是敦煌佛窟的一种主体。
而敦煌的壁画对于敦煌的建筑,起到的是一种美化或者是装饰的效果,它对于敦煌的雕塑,也起到的是一种陪衬的作用,但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主体雕塑,其并不能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的繁荣等内在的内容,所以只能够通过敦煌的壁画来体现。
由此观之,在敦煌的佛窟里面,壁画所处的位置虽然不是主体的位置,但是它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从壁画的表现内容上来说,壁画的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把那个时代的文化、经济的繁荣完美地展现出来。
下面,就浅析一下敦煌壁画色彩的构成。
一、敦煌壁画中色彩风格的一些变化敦煌莫高窟从最初开发到最终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朝代,而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又各有不同,所以在壁画的色彩和表现力上也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各个朝代的特点。
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不仅有历史文化风貌,还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北魏出现的壁画属于敦煌壁画创作初期的作品,所以壁画在表现形式和基本色调上体现出北魏时期色彩的变化,浓重而又富有变化。
绘画的画家们首先用红土粗略地在墙壁上起稿,之后再用黑色的线描一遍。
画面壮美,宏大,人物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类似于西方绘画。
后来到北周,壁画一般都绘在经过处理的白色背景区域,使得色彩更加突出,画面更加美观。
再到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继续创新,这个时期的壁画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既承接了上一代的特点,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浅谈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纹饰的演变

浅谈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纹饰的演变作者:游莹洁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文章阐述了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纹饰的演进变化。
隋代中原流行的纹样和画风也一起涌入敦煌,其装饰图案在沿袭北朝图案的基础上,又大量吸取流行的中亚风格纹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艺术成就超越前代,是敦煌石窟装饰史上的独特而辉煌的时代。
唐代石窟纹饰内容更加饱满,初唐是团花最为丰富的时期;盛唐时期,藻井部分趋于完美精细,组构了一个以藻井图案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莲花世界;中唐时期诸窟图案受吐蕃的影响,纹饰以茶花、祥禽瑞兽纹为代表;晚唐继承中唐的图案样式,藻井图案更趋于程式化和简单化。
【关键词】敦煌壁画;图案纹饰特点;隋;唐;演变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古沙洲,从汉武帝时期至今,石窟上的壁画、造像延续了千年的文明,诉说着中国近五千年漫长的曲折,可以说是东方文明古国的璀灿之星。
石窟的图案装饰大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它融合了中原与西域艺术文化风格,秉承着佛教思想中传递对自然界万物的美好称颂,倡导心中要有爱,一种大爱,这种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和平共处,它最终的理想归宿是天堂,这是个充满美好与圣洁的净土。
洞窟中的图案都是为这样的信念所服务的,一个个的洞窟,让信仰者看到天堂的曙光,能想到的各种最美丽的图案几乎完全塞进了整个洞窟,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未来的向往。
人字坡上充满了鸟语花香、飞天人自由翱翔的理想生活,就连平棊上也满是莲花,窟顶藻井更是华丽奢华,犹如帝王的伞盖,在佛像身后的窟壁上,也做到背光燃烧火焰的细节,这个洞窟极为丰富。
总的来说,敦煌石窟的图案按年代大致的分为北朝、隋、唐、五代至元四个时期。
时代不同,各石窟的形制、风格也不同,当然窟内图案的分布也变化各异,本文就截取隋唐两代来解读敦煌壁画纹饰背后的博大精深。
一、隋代纹饰概况隋代是历史上在敦煌建窟最多的时期,在皇室活动的推动下,中原流行的纹样和画风也一起涌入敦煌,其装饰图案在沿袭北朝图案的基础上,又大量吸取流行的中亚风格纹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艺术成就超越前代,是敦煌石窟装饰史上的独特而辉煌的时代。
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经变画的艺术特点

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经变画的艺术特点作者:牛潇靓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2期[摘要]敦煌石窟艺术是指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等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
壁画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划分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七种题材。
从历史年代角度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
本文以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梳理并研究唐代经变画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敦煌壁画;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经变画[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59-02隋唐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在敦煌共开凿石窟300多个,其形制从禅窟和中心塔柱窟逐渐转变为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数量最多。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绘画技巧达到空前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一、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出现了很多新元素,从绘画技法看,首先一改传统中国绘画的写意,出现了写实这一来自西域的新气象。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更加繁荣与畅通,敦煌石窟的绘画艺术也逐渐进入到一个多元文化时期,在创作手法方面直接受到龟兹壁画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而龟兹壁画又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
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则早已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营养。
因此,隋唐时期的壁画创作中开始出现对人体解剖体系的学习和透视技法的应用。
我们看到的壁画人物,特别是菩萨,比例适度,姿态优美,手式纤巧,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
这种写实手法为敦煌壁画的创作者们所接受,大大加强了壁画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弥补了汉晋绘画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风格的成长。
在敦煌壁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轨迹,那就是色彩与绘画风格及其他都在朝着多元化和融合性方向发展。
从敦煌壁画色彩看,随着历史的发展,趋向五彩缤纷,用色大多以红、黄、绿、蓝、白、黑、褐为主。
敦煌壁画文字知识点总结

敦煌壁画文字知识点总结一、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敦煌壁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西域边陲地区,它们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敦煌地区的莫高窟、千佛洞、莫高窟南山洞等地。
敦煌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当时是北凉政权的建立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敦煌成为了佛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壁画也随之兴盛起来。
在隋唐时期,敦煌壁画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壁画作品。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重要历史见证。
二、敦煌壁画的书法艺术在敦煌壁画中,书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既是壁画的装饰性组成部分,又是壁画文字内容表现的主要方式。
敦煌壁画的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书法风格多样:敦煌壁画中的书法风格多种多样,有隶书、楷书、草书等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这些书法作品既展现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2. 书法技法精湛:敦煌壁画的书法作品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多种技法,如勾画、点染、梳理等,使得书法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和审美效果。
3. 书法内容丰富:敦煌壁画中的书法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佛教经典、教义、祈祷文、经文等内容,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了解敦煌壁画的书法艺术,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书法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敦煌壁画的语言文字内容敦煌壁画中的语言文字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经典:敦煌壁画中经常出现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等经典的经文和教义。
这些经典内容展现了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价值。
2. 祈祷文和祝福语:在敦煌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祈祷文和祝福语,如“愿一切众生平安吉祥”、“愿国泰民安”等吉祥祝福的文字内容。
这些文字内容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祷,展现了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3. 历史记录和社会风貌:敦煌壁画中还包含了一些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和社会风貌的文字内容。
探析中国传统壁画艺术风貌——以敦煌飞天三个代表性时期为例

41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1…中国壁画的历史沿革文化的形成和人类自然的客观性有密切的联系[1]。
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蜉蝣小物还是山河巨蟒,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人文风情有极大的相关性[2]。
壁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石器工具得到了空前的精炼。
到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促进了壁画的发展[3]。
进入隋唐时期,壁画题材范畴变得越来越宽泛,场面更加宏伟,色彩更加绮丽。
宋代之后,就全国而言,壁画逐渐式微,但在山西等地,壁画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4]。
元朝的掌权者对宗教采用操纵庇护的政策,喇嘛教得到尊重,玄门亦有煊赫的地位,寺观规模不断扩大,壁画以可观的速度发展,且在敦煌一带尚有不少遗存。
中国的壁画艺术发展到明清,虽无法与唐宋时期的盛况比拟,但是掌权者仍注重并利用宗教艺术来维持其封建剥削制度,兴修寺观,佛经刻印层出不穷。
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扩大国际视野是传统壁画在当代发展的新方向[6]。
2…敦煌飞天壁画三个代表性时期的特点2.1…十六国这一时期的壁画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动态和身体姿态,展现出人体之美。
壁画的想象力和夸张性更强,而图像的动态变化较小。
在服饰方面,俗人多是接近现实中原汉装,神仙多是保留异域风情的服饰。
色彩明艳动人,极富立体感。
早期的敦煌壁画中,多勾勒出纤细强劲的线条和注重晕染,以赭红为主,用散花图案方式装饰衬底、敦煌壁画的早期绘制就是运用了晕染法的技法,使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壁画出现了色彩层次分明、人物形象立体、效果柔和、色彩运用鲜艳明亮的绘画艺术风格。
绘画步骤分明技术趋于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一)
论文关键词:敦煌壁画隋唐时期
论文摘要:隋代的壁画改变了北魏所形成的秀骨清像,脱离了南北朝时期的质朴粗犷气息,在豪放和清新之中创造了民族化的形象并开始走向世俗化,成为向唐代富丽绚烂的艺术过渡的桥梁。
唐代的壁画艺术更是随时代精神,在繁华与清明的世界里,洋溢着幸福乐观的情怀。
隋唐时期的壁画宛如一曲虚幻佛国的赞歌,唤起对人生的崭新态度。
在莫高窟150窟中有块《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碑,碑文上记叙着:“尔其檐飞鹰翅,砌盘龙鳞,云雾生于户牖,雷霆走于阶陛。
左豁坪陆,目极远山。
前流长河,波映重阁。
”可以想象:在一道灰色的悬崖绝壁上,蜿蜒曲折的木栈阁道,披上金碧辉煌、眩目美丽的彩绘,在绿树的浓荫中时隐时现。
石窟的脚下流过“大泉”,水波中闪耀不定地映出石窟的倒影,空中回荡着钟鼓铃铎的声音,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打扮得很美丽,他们的手里拿着香炉、花束或乐器,嘴里念诵佛号,穿行曲廊,巡回礼拜,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
洞窟里香烟缭绕,有的佛座前面,点着整夜不熄的油灯,透过绣绘精绝的帷幔,映照着佛像慈悲而智慧的面容,也映照着天王神将庄严勇猛的法相。
四壁大幅的《经变图》和窟顶藻井彩绘五彩缤纷,在黑暗的洞窟中显示了无限的宗教神秘性。
①我们仿佛感受到那渐入佛国人间的佳境,感受到壁画中的隋唐时代。
隋代是只有38年的短暂王朝(公元581-618年),但却在莫高窟开凿了大量石窟,至今仍遗留着95个窟。
隋代壁画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显露出豪放和清新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磅礴的气势即使在鼎盛时期的唐代壁画中也没有过。
它来自于二百七十多年分裂后的统一,来自于百姓精神极度痛苦后的爆发。
在305窟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②壁画中,画面表现出像阵风疾驰的场景。
云车在空中急速飞逝而过,随车前的飞天与神怪也在急速中飞行,空中飞舞的花朵,还有飞天的飘带和飞扬的青色旗帜,都朝着同一方向起舞。
画面的青灰色和蓝灰色与黄色及土黄色的对比,给人以强烈之中又带轻快的感觉。
这种气势磅礴而轻快的形式以及色彩简洁却表现出强烈的效果,明显地不同于北魏和西魏时期的简洁与夸张。
隋代的壁画正在脱离南北朝时期的质朴粗犷气息,朝着更加灿烂绚丽的方向过渡和发展。
在这一过渡时期,壁画中经变题材也逐渐多起来了,经变是佛经的变相,也就是佛经的图像。
北魏时经变题材的壁画很少,大多是本生故事,只有比较简单的几种经变形式。
在295隋窟的《涅变》已不同于428魏窟的《涅变》。
在魏窟的涅变画中,释迦入灭,侧身而卧,后面行列整齐的群弟子悲恸不已,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只有捏拳表示悲痛的样子。
画面中的菩提树列植作球状,与人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在隋窟的涅变中则完全打破这种呆板的格局,人物表情动作都丰富起来。
悲痛的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和不忍见世尊入灭而放火自焚的须跋陀罗以及众弟子,摇头捶胸,人物有着剧烈的动作和表情,树木的穿插变化和点缀画面的飞天也有丰富的动感。
与魏窟的涅变画相比,更显豪放大胆。
我们从中感受到,在这大乱尚未结束而大治又未开始之际,从毁灭与绝望中挣脱出来的人们,奔放的豪情无法遏制,表现出的豪放和大胆不拘一格。
同时,在壁画中也表现出细致与清新的美好情怀。
如420窟中的《群鸟听法》③,描写的是法华经变二十八品其中的一品:释迦在枝叶茂盛柳荫下盘膝而坐,几位菩萨和信徒随后站立,群鸟围座于四周聆听佛经。
远处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塘中停止了游动,枝头上的蝉儿也停止了鸣唱,荷塘的花蕾从水里露出头来,似乎一切都在倾心聆听之中。
画面如同暴风雨过后的晴天,那样清新,画中的形象宛如荷塘水中的荷花,如此挺秀。
尽管隋魏二代经变画的表现形式在手法上有着很多的不同,但都处在一个萌芽阶段。
经变画与净土信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流行,在那个世乱民苦的年代里,找不到构成极乐世界幻想的现实依据,到了唐代则可以依照现实世界来描写西方极乐世界,因此,经变画的主体在唐代才得到空前的发展。
入唐时,莫高窟已经是拥有一千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
唐代各种题材的净土变壁画不断出现,
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无数艺术家殚精竭虑地创造的成果,使我们目醉心迷,显示出这个时代不平凡的艺术高度。
莫高窟的唐代石窟遗存至今有二百余窟,其中各种题材净土变的壁画就有一百多壁。
洞窟中四壁绘满巨幅的阿弥陀净土变、西方净土变、弥勒净土变和东方药师净土变等壁画,各式各样题材的经变画代替了魏隋时期的本生故事,绚丽多彩,场面恢宏。
佛教的经变很多,经变题材的选择和经变画的表现,与当时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广泛流行是密切相关的。
净土宗信仰深入人心,净土变的壁画描绘着一个没有五浊烦恼,庄严皎洁的世界,正对应着佛所居住的苦难尘世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变》是220窟④初唐时期(公元618-712年)的壁画,描写一个场面宏伟、富丽非凡的极乐世界,画面中有大大小小人物一百五十余身,巨大的构图中以佛为中心,佛身着通身袈裟,手作法轮印,结跏而坐。
大势至侍立于佛的左右两旁,化生的菩萨姿态各异,发髻高耸佩戴宝冠,天衣裹体,或坐或立,凭栏转侧,表现出一种自在而安宁的神情。
童子在莲荷之中嬉戏玩耍,天空中的飞鸟在鸣叫,乘云而下的各方诸神身处如雨繁花之中,水榭重阁、平台宝池,洋溢着一派净土世界的繁华气象。
全壁布局精到而又宏伟,疏密有致中毫无拥塞疏漏之意。
《法华经变》是217窟⑤盛唐时期(公元712-751年)的壁画,其中一品“化城喻品”,故事说的是一群人在一位导师的带领下,到遥远的地方去求宝,途经旷绝无人的险难恶道,在艰难险恶时导师幻化出一座小城,鼓舞大家前行。
画面中山峦叠嶂,峰回路转。
青绿山水在起伏跌宕的大布局中显现出雄浑气象。
岩崖之间山花如锦,流水淙淙,枝叶摇曳,赤身短裙的行者和骑骡牵驴的随从在山间崖道中行走,描绘得细致入微。
佛经故事在凹行框架结构场景中迂回展开。
这里并没有故事中那种疲惫与恐惧的险恶之感,只有幻化一城的安宁和鼓舞众人前行的美好愿望,以及幻像中春光明媚的景象。
与《法华经经变》同窟相对应的壁上,则是一幅结构繁复的青绿山水壁画《观无量寿经变》。
青绿山水中许多人物与建筑布满墙面。
佛与菩萨、舞乐与飞天交相辉映,建筑物的雄伟富丽在青绿山水之中,显得博大而精微。
雄伟壮观的画面出现在石窟的壁画中,说明了盛唐时期的佛教如日中天,盛极一时。
气势恢弘、富丽堂皇的场景,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物质的极度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