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合集下载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人生哲理传递给后辈,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以下是《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接下来,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是一种内心的状态,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俭”则不仅仅是指在物质生活上的节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律和克制,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浪费,以此来涵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静”和“淡泊”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如果内心不能保持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很容易迷失在功名利禄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理想。

只有保持淡泊和宁静的心态,才能坚守自己的志向,不被外界所干扰,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行。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与志向、静心之间的关系。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简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大目的。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假如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纵、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光阴而奔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方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决。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到达远大目的。

致:到达。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急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伴随光阴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伴随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途。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导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孔臧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孔臧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关键在于他定立的志向。在追求的过程上,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速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这样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山溜,即是山间的滴水,是柔软之体,但凭这柔软之体却可穿过坚石。木里的蠹虫是十分细小的昆虫,但却可以破坏巨木。水滴原不是坚石的凿子,蠹虫原不是钻木的工具,但是它们却能以自己羸弱之体,轸过坚硬的木石,这不就是因为逐渐累积所造成的结果吗?古人说:“单单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并不值得多誉,反而学以致用才值得表扬。”所以,学者要修炼自己多种多样的品行。
作品鉴赏
古人较之于现代人,似乎对读书学习更为重视,而且这读书的目的也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屋”、“颜如玉”那么的不堪,那时候的读书,既是经世济用的需要,也是传承家学、安身立命、维系家族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对学习的重视,可以从林林总总的家训中随意看到,那也是家训的主体内容之一,即使早年顽劣放纵,鄙薄读书的汉高祖刘邦,后来在给太子的手书中,也对自己早年轻视学习进行了反思。这位讨厌读书、也讨厌读书人的开国皇帝,曾经荒唐而又搞笑地拿儒生的帽子撒尿,后来是这样告诫太子刘盈的:“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自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又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没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这里就可以看出孙叔通、陆贾对他的影响了,而字里行间则又体现出平和亲切的亲情意味。 家训的历史很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但汉代家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出现了比口头训诫更为系统严谨的书面家训,而孔臧给孔琳的这篇家训,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在这不长的文字里,浓缩了丰富的意涵: 其一,他论述了立志的重要性; 其二,讲了循序渐进的必要性; 其三,重点论述了日积月累,勤奋积累的意义。这里面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西汉辞赋家枚乘:“泰山之穿石,单极之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和《荀子·劝学篇》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样的句子,真可谓所见略同。 其四,谈到了学习和时间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如此神貌一致,可见孔臧这篇家训对后世的影响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一、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二、《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四、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五、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六、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全文译文

诫子书全文译文

诫子书全文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诫子书全文译文,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人物,他的《诫子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

以下是对曾国藩《诫子书》的白话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原文:“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一生之经验教训,留与尔等,愿尔等牢记之。

”译文:我入仕为官已经三十多年,官位达到了最高级别,但是在学业方面没有任何成就,在德行方面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许的地方。

如今已年老,只能白白地伤感,心中充满了惶恐、惭愧和羞愧。

现在即将与你们永别,特意将我一生的经验和教训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牢牢记住。

原文:“读书以明理为要。

理既明,则心中有主,然后心定。

心定,则不为外物所移。

汝辈读书,不可只为科名。

科名者,一时之荣,非终身之福。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译文:读书最重要的是明白事理。

事理明白了,心中就有了主见,然后内心才能安定。

内心安定了,就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动摇。

你们读书,不可以只是为了考取功名。

考取功名,只是一时的荣耀,并非终身的福气。

读书的志向应该是成为圣贤之人,而不只是为了科举及第;当官心里要想着君主和国家,怎么能只考虑自己和家庭呢?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译文:安守本分,听从命运的安排,顺应时势,听从上天的旨意。

做人如果能这样,差不多就接近正道了。

我这一生有所长进,全在遭受挫折和屈辱的时候。

一定要咬紧牙关,坚定志向,积蓄自己的气势,增长自己的智慧,千万不能萎靡不振,自己气馁。

原文:“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等宜常守俭朴之风,不可习于奢华。

至于交友,亦当慎之又慎。

益友可以助汝进德修业,损友则将诱汝行差踏错。

”译文:凡是当官的家庭,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困难了。

你们应当一直保持俭朴的作风,不能习惯于奢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诫子书>)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

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

(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

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

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