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案

4.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认识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5.主题探讨:通过学习《诫子书》,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德。
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1)句子解析: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尤其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举例:解释“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的“夫”字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2)文化背景的把握:对于诸葛亮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举例:讲解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教育观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自我勉励、自我约束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家书中的教育智慧。
(3)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认识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举例:介绍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阐述古代家书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主题探讨:深入探讨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克制欲望、培养品德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开展得相当顺利。他们能够将《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时,应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以便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讨论成果,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这类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解析—《诫子书》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解析—《诫子书》(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是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文题解读: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即诸葛,旨在告诫、劝勉的书信。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⑴[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⑶[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⑸[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⑹[明志]明确志向。
⑺[明]明确坚定.⑻[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⑼[致]达到。
(10)[广]增长。
(11)[淫慢]放纵懈怠。
(12)[淫]放纵。
(13)[慢]懈怠。
(14)[励精]振奋精神。
(15)[励]振奋。
(16)[险躁]轻薄浮躁。
(17)[险]轻薄。
(18)[治性]修养性情。
(19)[治]修养。
(20)[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4)[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6)[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⑶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案】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⑸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答案】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⑹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答案】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

知识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
刘备称帝后,他被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病卒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陆游称赞他:“!”代表作有《》《》《》等。
2.背景探寻。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时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社稷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封家书告诫诸葛瞻。
3.知识链接。
家训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写的训导之辞,诸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
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
中国历代家训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其二,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其三,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其四,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其五,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其六,针砭人生各种心理痼疾。
中国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参考答案1.孔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重点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2.本文是就哪几方面进行论述的?本文是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等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一、课题解析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字词理解: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挟:依仗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炙:熏陶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汝其.慎之B.然必令汝出门者.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之.人也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以.从事于所学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诫子书》解析

《诫子书》解析《诫子书》是一本古籍,亦称为《论语·诫子篇》,由孔子传授给弟子子贡的教诲。
本文将对《诫子书》进行解析,深入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诫子书》强调了修养和行为准则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和成就的重要性。
它以一种直接而深入的方式激励孩子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下面将对其中一些精华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书中强调要“爱人”。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待他人具有真诚的情感和温暖的心态。
这种关怀他人的态度体现了人类基本的互助关系,也是社会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石。
孩子们读了《诫子书》后应该明白,要通过爱他人来培养友善、宽容和善良的个性。
其次,书中提到要“尊老”。
尊敬老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孔子在《诫子书》中强调孩子们应该尊重年长者,帮助他们,并从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中学习。
这不仅有益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此外,《诫子书》也教导孩子们要“敬师”。
尊重老师,尊重学问是古代中国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敬师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的基本要素。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指导,积累更多的知识,进而成为更好的人。
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是要“守时”。
《诫子书》强调了时间的珍贵和守时的重要性。
孩子们应该明白,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每一刻,充实自己,成就理想。
只有守时,才能高效学习和工作,追求更好未来。
最后,《诫子书》提到了“廉洁”。
廉洁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公正、正直、诚实原则的行为准则。
孔子强调了操守和诚实正直的重要性,这是孩子们成为有品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
总而言之,《诫子书》是一本重要的古籍,提供了孔子对于子弟教育的精辟见解。
它强调了爱人、尊老、敬师、守时和廉洁等重要的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和思考,《诫子书》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字数:539字)。
初中语文_《诫子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三、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解析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澹泊(dàn bó)/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疏通文意
助词,用于句 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 扰,宁静专一
介词,引进动 作行为的目的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指操守、品行
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 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内心恬淡,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淡泊
立志
惜时
Hale Waihona Puke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 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去: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 (消失) (离开)
古今异义:
1.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 懈怠 今义: 速度缓慢 2.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 轻薄 今义: 危险,不安全 治:古义: 修养 今义: 治理
问题设置与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 个“躁”字,对比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与静
这部分是讲?
(他是怎么讲治学的)
学与才
学与志
淫:放纵 慢:懈怠
励:鼓励,振 奋 精:精神
• 淫(y 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 躁:浮躁 通“冶”, 陶冶、修 养
这部分是讲?
年纪
疾行,迅 速逝去
意志
岁月
形容词用作名 词,多数人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机朗 读,听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字 的读音,以及标出词句间的 停顿
• 夫 / 君子之行,静 / 以修身,俭 / 以养德。 非淡泊 / 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以致远。夫 学 / 须静也,才 / 须学也,非学 / 无以广才 ,非志 / 无以成学。淫慢 / 则不能励精,险 躁 / 则不能治性。年 / 与时驰,意 / 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什么 可以拿来 明:明确、坚定 志:志向
以:介词,引进动 作行为的目的, “用来” (还有“凭借”的 意思,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致:达到、到达 远:远大的理想
专心致志
使动用法: 使 …广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在学习上获得 成就
子:子女
《诫子书》
书是一种文 学体裁,书 信
诸葛亮
诸葛亮是谁?…… 请个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他
诸葛亮
•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 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 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其中《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③对比论证:包括正反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 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⑤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 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 ⑦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
这是谁写给谁的一封 书信
诫:告诫
• 找找文中哪个字出现的次数最 多?
(以“学”字贯穿全文论证过程,突出中心论 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劝勉儿子要淡泊宁静,修身养德,明确志 向,勤奋学习,珍惜时光。
(四)拓展延伸 • 文中有一句现在常被人们用作 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你能不 能找出来?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对社会 没有贡 献 悲哀 地 破房 子 复:又 何:怎么 及:来得及 像枯枝落叶 一样衰残, 形容词用作 状语
这部分是讲?
(二)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把文章内容从头到尾地梳理了一下,同 学们能不能结合刚才老师讲的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本文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 证方法进行论述?
论证方法
•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③对比论证:包括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拿正反两方面作 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⑤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 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 ⑦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 证方法进行论述?
论证方法
•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③对比论证:包括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拿正反两方面作 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⑤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 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 ⑦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则不俭,躁则不静)
(三)深入课文 • 哪个字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
(文中“静”的正面表达是用什么词语? 那其反面表达呢?)
好,现在我们一起齐读一遍, 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句间的停 顿,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一)通讲课文:
•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语气助词,用 于句首,表示 发端
这篇文章长不长,不长, 就一段话,那你们就自己 看书,结合课文下面的注 释尝试把文章翻译出来, 行:操守、言行举止 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可 以提出来问老师,待会老 (提醒行还有 走 的意 思 师会请同学起来翻译,检 查你们的学习情况
议论文
•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 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论点:
这篇文章你要提出的观点。 一般在文章的第一段,或 每一段的第一句
• 论据: 支持你观点的依据 • 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
•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相关的警句推荐:
• 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与贫贱(陶渊明) •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