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污染事件

合集下载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关注篇GU ANZHU特别关注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水危机1 事件导读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

2 引发原因太湖蓝藻暴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

5月28日晚,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藻暴发的破坏。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这却恰恰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

今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 蓝藻 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3 应对措施(1) 引江济太 改善太湖水质。

5月29日,无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并连夜部署应急措施。

无锡市已报请省政府批准,于6月5日启动的 引江济太 工程,针对目前的灾情,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增加调水容量,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

自来水公司已不惜成本,每处理1m 3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m 3,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3)启动应急预案。

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

由于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

4 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后,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证了居民有干净的水喝,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

可事件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水质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

太湖近年每年都会发生蓝藻暴发,只是今年暴发得更早、更凶猛。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染太湖水行为的 忍无可忍 的 回报 。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案例: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

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

太湖水污染及治理

太湖水污染及治理

太湖水污染的治理——水上种植法摘要: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

关键词水上种植生物治理效益信息档案平台背景太湖简介地理: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

地位:太湖是上海、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发展的各类血管。

虽然太湖只占全国面积的0.4%,但承载人口3000多万,创造了全国11.6%的GDP和16.7%的财政收入,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同时,太湖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现状太湖自古被许多诗人称赞,如白居易的〖泛太湖书事,寄微之〗黄夹缬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赵汝茪的【浣溪沙】笑摘青梅傍绮疏。

数枝花影漾前除。

太湖石畔看金鱼。

而如今,太湖因蓝藻事件而闻名。

太湖水质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的面积占69%,Ⅲ类水占30%,Ⅳ类水占1%;中营养状态面积占83%。

近几十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即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2个等级,即富营养。

富营养化图现状:太湖水污染是近几年追求GDP的产物,严重影响当地经济乃至威胁全国经济的发展,解决太湖问题刻不容缓。

由于太湖的特殊地位以及严重的污染,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太湖污染治理问题,从1996以来,太湖就被作为中国水污染治理重点,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国家及地方先后共投入百余亿,采取了一系列的治污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行流域内污染排放达标制度,重点关停污染严重企业、二、实施“引江济太”工程、三、实施太湖生态修复工程;同时,江苏省政府下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以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下决心恢复太湖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

中国十大污水事件

中国十大污水事件

中国十大污水事件1. 太湖蓝藻事件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上海、江苏等地重要的供水来源。

然而,由于大量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太湖水质长期遭受污染。

在2007年,太湖爆发了大规模蓝藻事件,致使数百万人的供水遭到威胁。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促使政府采取行动加强太湖的环境保护。

2. 海河黑臭事件海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北京及周边地区。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大量的废水排放,海河的水质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黑臭”现象。

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居民用水,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海河黑臭问题。

3. 三峡大坝水污染三峡大坝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但其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由于大坝拦截了长江上游的水流,河道断流导致了水体污染问题。

大量的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农村污水被蓄积在坝湖中,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4. 北京地下水污染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北京地下水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农药和化肥等物质,都对地下水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止和治理地下水污染,但问题仍然存在。

5. 黄河重金属污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

然而,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黄河长期面临着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治理黄河重金属污染,但是问题的解决依然困难。

6. 南水北调中线水污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北方地区的供水问题。

然而,由于中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一些水源地的水质出现了严重污染。

尤其是一些城市的工业废水直接进入南水北调渠道,对水质造成了巨大破坏。

7. 长江污染事件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之一。

然而,由于大量的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长江的水质问题越来越严重。

从一些城市的供水问题到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长江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

太湖蓝藻事件

太湖蓝藻事件

(2)设立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
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综合决策和协调手段的流域管理是治理整个流域水污染和资 源分配的基本条件,但是太湖流域目前是用水管水治水分权管理,这种各自为 政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我国虽然也成立了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机构, 但是它只是水利部下属机构,不是权力机构,除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外,无 权过问环保、行政和经济方面的事务。如果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性的不到保障, 那治理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以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在 流域管理的权限地位,就我国来说,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更大权力的太湖流域管 理机构,这样才能协调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水污染责任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事件结果:
无锡市政府对5名在太湖水危机中治污不力、玩 忽职守的直接负责人作出严肃处理---无锡市周 铁镇镇长吴旭、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盘君等5 人分别受济一体化背景下太湖流域治污状况及存在问题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华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人口最 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经济一体化最深入的地区。资料显示,长三角 地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三分之二的 GDP 在太湖流域。然而,也应当承认,在经 济高速发展、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太湖流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直观的 就是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加重。经济发展用水是必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人民 日常生活需要。 太湖流域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单位, 并且其中无锡、苏州、杭州属于较大的市,这些单位都具有立法权,在管理太 湖流域上产生很多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协调统一管理。
(3)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个环境项目的治理工作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相关的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多 高。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在治理 太湖中应有的作用没有的到完全的发挥,而地方政府还是追求 GDP,并没有达 到美日政府的那种重视程度,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为发展经济牺牲 子孙的环境是得不偿失的。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本期提示: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去年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是,碧波万顷、风光旖旎的太湖也同时承受了工业文明带来的伤害,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目前太湖流域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水质型缺水,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等问题。

不久前,记者参加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赴太湖流域采访,发现这些问题涉及管理机制、部门利益、治理盲点等,本文所列举的“三大难题”只是众多难题中的突出难题。

难题之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谁管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

盛泽是全国著名的化纤和真丝绸纺织生产基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使它扬名天下。

然而,由于该镇众多印染企业排放的污水通过支流注入古运河,使“邻居”嘉兴深受其害。

记者随后乘一艘汽船沿古运河逆流而上。

船行到支流清溪河和排泾港入运河的河段之间时,眼前的运河水用“乌黑发臭”形容毫不为过,船尾的漩涡成了污水团。

据了解,按照要求,到今年底苏州出境水质应当实现《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规定的水质目标,即高锰酸盐指数达到三类,氨氮达到四类,总磷达到五类。

但按照目前的趋势,吴江市副市长王永健向记者坦言:这一目标难以完成。

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应通过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探索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建立两省协调机构等手段寻找解决途径。

江苏于今年6月5日开始实施的《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核心制度就是水质交接责任制:对出境水质超出规定目标的,由上级政府通报批评,对造成环境污染或水功能退化的,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下游造成水质功能不达标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游政府给予相邻地区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