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指导方法

合集下载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含量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试验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从而指导制剂的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1.药物选取:选择溶出介质和试验条件时,应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和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或初步试验来确定。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消化道环境,如pH1.2酸性液体、pH4.5醋酸缓冲液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

如果药物在上述介质中溶解度较低,可以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3.试验仪器:常见的溶出度试验仪器有旋转篮法、双槽法、胶囊法等。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

4.试验条件:试验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选择37℃恒温水浴,并设置适当的搅拌速度,通常为50-100转/分钟。

5.取样与检测:根据试验要求和所测药物的特性,确定取样时间和方法。

离线法和在线法都可以用于取样与测定。

离线法通常是取制剂各个时间点的溶液样品,通过适当的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线法则是实时测定溶解度。

可通过利用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取得的样品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溶出度试验通常得到的是药物释放曲线,对于不同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计算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等。

7.结果评价: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对于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也可以将实验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中国药典中对于溶出度的规定。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选取、溶出介质选择、试验仪器选择、试验条件确定、取样与检测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进行准确、可靠地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为制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基础依据。

溶出度实验报告

溶出度实验报告

溶出度实验报告溶出度实验报告一、引言溶出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溶液中溶解的程度,是药物制剂研究中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之一。

溶出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溶解特性,从而指导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溶出度的变化,探究影响溶出度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试剂:使用溶出度仪、磁力搅拌器、玻璃容器等实验仪器,选择待测药物及其溶剂。

2. 实验步骤:a. 准备药物溶液:按照一定比例将药物加入溶剂中,使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均匀。

b. 装填样品:将药物溶液倒入溶出度仪的样品槽中,确保样品的均匀性。

c. 开始实验:启动溶出度仪,设定合适的温度和转速,记录时间。

d. 取样测定:在规定时间间隔内,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样品,用适当方法进行分析测定。

e. 数据处理: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出溶出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条件下药物溶出度的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1. 温度对溶出度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条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药物的溶出度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可以提高溶剂的分子动能,加速药物分子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2. 搅拌速度对溶出度的影响:我们对比了不同搅拌速度下的溶出度实验结果,发现搅拌速度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的增加可以增加溶剂与药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率。

3. 药物粒度对溶出度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不同粒度的药物进行实验,发现药物粒度的减小可以显著提高溶出度。

这是因为药物粒度的减小可以增加药物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溶解速率。

4. pH值对溶出度的影响:我们调整了不同pH值的溶液进行实验,发现药物的溶出度与溶液的pH值有一定的关联。

不同药物对pH值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下溶出度较高,而有些药物在碱性环境下溶出度较高。

综上所述,温度、搅拌速度、药物粒度和pH值等因素都对药物的溶出度有一定的影响。

溶出度

溶出度

溶出度总结一、溶出度方法得确立1、溶出方法得选择(1)篮法(B)/浆法(P),不提首选浆法或蓝法非崩解型药物(B)崩解型药物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得成分(P)主药或辅料为一定胶性物质(P)悬浮得制剂(B),如辅料易堵塞网孔(P,使用沉降篮)(2)小杯法:≥500ml浓度过低,较灵敏得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不能使用沉降篮,测定不能再稀释测定)。

2、溶出介质得选择(1)水:不提以水为主(pH 值无法控制,在试验过程中易发生改变,适合非pH 依赖释药)(2)人工胃液(0、01~0、1mol/L盐酸溶液, 必要时可加胃蛋白酶)(3)人工肠液(必要时可加胰蛋白酶)(4)其她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范围pH7、0~9、5,低离子强度(二氟尼柳胶囊)(5)其她: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醇溶液(一般<5%)人体生理pH值在胃内为1~3、5,小肠内约为7,结肠内约为7、5(6)表面活性剂----尽量避免使用,种类与浓度需通过多个试验来验证。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对于难溶性药物不提倡使用有机溶剂,推荐SDS,但必须证明表面活性剂得选择与用量得合理性。

即应考察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得增溶量,以确定最少且最佳得使用浓度。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sulfate SLS或SDS) —纯度;pH≮2、5聚山梨酯(吐温)20-80 (Tween20-80 ) —茴三硫片/吉非替尼片/盐酸雷洛昔芬片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粘度大月桂基二甲基氧化铵—替代SDS 用于胶囊剂(可以与酶配伍)3、溶出介质体积得选择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小规格品种一般不提倡将2粒/片投入1个溶出杯中来满足测定得灵敏度需要。

常用:大杯法:500 ~1000ml ,900ml为最普遍小杯法:100~250ml。

漏槽条件:即所用介质得体积应达到被测物质在37℃时在此介质中达到饱与溶液浓度得体积得3~10倍。

溶出度指导原则范文

溶出度指导原则范文

溶出度指导原则范文
一、溶出度概念
溶出度是指溶剂中溶解的物质的物质在指定条件下,按质量计结果在
份数计算的百分比。

它是用来衡量溶样中物质的数量,反映溶样的质量及
可溶性。

溶出度主要包括离子溶出度和游离溶出度。

二、溶出度指导原则
1、避免采用过多的溶剂。

溶液浓度过大可能会溶解容器,导致样品
损失。

2、避免掺加太多溶剂改变产品的浓度,以免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3、避免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溶解,以免减缓溶解过程,以节省
溶解时间及节约能源。

4、避免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溶解,以避免反应产物的挥发、氧化,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5、避免采用溶剂和样品之间有反应的溶剂,如过氧化氢对苯基物质
有氧化作用。

6、避免在无容器的情况下单独溶解样品。

溶解容器可以防止样品挥
发及污染,保持溶解剂的稳定性。

7、避免使用过多的溶剂,以免影响溶出度,增加费用支出。

8、不要在溶解过程中直接加热,而是使用间歇加热的方法,以保证
溶解和溶出度的一致性。

9、使用恒功率加热,以节省加热时间,加快溶解速率,提高溶出度。

10、控制溶剂、溶解温度、溶解剂量,以优化溶出度。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溶出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FDA进行药品审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指导原则旨在提供关于溶出度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溶出度试验的目的溶出度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药品在体内吸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溶出度试验,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行为,预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学性质。

此外,溶出度试验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制剂的差异,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1. 仪器:使用符合标准的溶出度测定仪,能够准确地测量药物的溶出度。

2. 溶剂:使用规定的溶剂,如水、缓冲液或模拟胃液等。

3. 样品:取适量的药品制剂,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4. 试验条件:试验条件应符合药品审评的相关规定,如转速、温度、介质等。

5. 分析方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溶出度试验的结果分析1. 数据处理: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药物的溶出度数据。

2. 结果评估:根据溶出度数据评估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如果药物的溶出度不符合规定,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或改进。

3. 文件记录:对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并整理成完整的报告,以便于药品审评和管理。

溶出度试验的注意事项1. 试验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严格遵守试验条件,不得随意更改或调整。

3. 在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和记录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

4. 试验结束后应对样品进行妥善处理和保存,以便于后续分析和研究。

溶出度试验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关于溶出度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旨在帮助制药企业进行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

在进行溶出度试验时,应遵守相关法规和指导原则,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关注试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评价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有效成分溶出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口服药物的质量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丸剂、胶囊剂等,以及其他以饮片、胶囊、胶丸剂开发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

三、检验质量指标1、溶出度:采用USPⅢ 样品水中的溶出得率(RSD)检测溶出度,允许范围为:(1)小于等于 75 %的药物的RSD的大小不超过15 %,2、溶出条件:将样品测试在37 ± 2 ℃的USPⅢ样品水中,用100rpm搅拌,30min 或按药物特性调整试验时间,RSD计算时用同一批样品测试三次以上。

3、测定精密度:测试结果须符合 USP 31标准二项,在RSD 重复性辨别水平即中位数/平均值(Mean/MED)大于等于 0.8 ,重复性至少在 0.8 与 1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重复性应往低偏。

四、试验器具1、试验仪器:微电脑控温计,振荡乳化机,内置搅拌器。

2、试验用具:自动搅拌分析仪(型号),溶出度取样器,浓度流量计,25 mL 水分析比色杯,pH 测定仪。

五、试验步骤1、准备材料:按照规定量,制备测试用样品及样品水,称取称量试样的量取大小应一致,称量的准确性不低于百分之二。

2、无菌操作:在室温条件下,用酒精对仪器、试具进行消毒,样品用无菌的玻璃容器装好,若有要求,用无菌取样器取样,防止样品污染。

3、样品稳定性检验:不少于20.0g样品放入25mL样品水中,用内置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 ± 2 ℃,持续搅拌 30min ,每 5min取样,检查样品质量和变异程度。

4、样品测试:将检测仪设定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2 ℃,取样时间30min,把样品放入样品量取比,测试质量指标,计算RSD,测试结果不应低于技术指标要求的范围。

5、统计结果:检测结果由试验室负责人统计,并签字确认,结果存放在文件库中。

溶出度指导方法

溶出度指导方法




例2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二 法),以 0.1mol/L 盐酸溶液 500ml 为溶出介质, 转速为每分钟 75 转,依法操作,经 45 分钟时, 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照含量测定项下 的方法,自“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起, 依法测定,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 量的75%,应符合规定。 (乙胺嘧啶片)



除另有规定外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体 外药物释放度试验可采用溶出度测定仪进行。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试验时的模拟体温应控 制在37℃±0.5℃,但透皮贴剂的模拟表皮温度应 控制在32℃±0.5℃。


1. 缓释与控释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一法 检查。 2. 肠溶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二法检查。
溶出度与释放度 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用于检查药物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口服 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 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 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其制剂崩解时限合格并 不一定能保证药物完全地溶解出来,也就不能保 证具有可靠的疗效,因此崩解时限检查并不能完 全正确地反映主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以及肌 体的吸收情况。

3. 透皮贴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三 法检查。

4. 释放度检查用释放介质,原则上与 溶出度相同,但可根据药物的溶解特性、 处方要求、吸收部位等作相应调整, 释放介质的体积应符合漏槽条件。



5. 释放度取样时间点 体外释放速率 试验应能反映出受试制剂释药速率的变 化特征,且能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 释药全过程的时间应不低于给药的时间 间隔,且累积释放百分率要求达到 90% 以上。 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将释药全过程的 数据作累积释放百分率 —时间的释药曲 线图,制订合理的释放度检查方法和限 度。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
溶出度测定是对固体制剂口服表征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检测其合格性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

溶出度测定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了解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质量的重要依据。

溶出度测定主要是采用溶出试验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方法,一定条件下观察颗粒样品的溶出情况,用来研究口服固体制剂在表征性能的有效性。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1.溶出度试验仪选择
溶出度测定仪要考虑口服固体制剂的粒径、溶解性、溶出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检测标准,溶出度测定采用静态法,溶出度测定仪主要是由微处理器控制,有控温、搅拌、温度控制和液阻洗器等组成。

2.溶出度测试介质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所采用的溶出介质要求稳定,不含有有机溶剂和离子。

普通固态制剂溶出度测试采用的溶出介质主要有蒸馏水、乙醇、正己烷,其对普通固体制剂溶出度有一定的影响。

3.测试条件的确定
测定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时,除必要的仪器条件外,还要求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温度一般选取37℃,搅拌速度为50rpm,搅拌时间为30min。

4.样品的准备
根据测试试验中选择的溶出介质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主药本身的溶解性能外,制剂处方和生产工 艺也影响主药的体外溶出及其生物利用度。因此, 在药物制剂研制阶段,就应进行生物利用度和溶 出曲线或释放曲线的相关性研究,

仿制药应与原研药在相同的多种溶出条件下进行 溶出曲线或释放曲线对比试验,两者应基本一致。

制剂溶出曲线的累积溶出量一般应大于标示 量的90%。 1. 在水中微溶至不溶的难溶性药物制剂应进行 溶出度检查。 2. 因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制 剂、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或不宜释放过快的 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易溶性药物),应控制多 点溶出量(第一点不应溶出过多,以控制其突 释)。
应用:

溶出度 用于检查药物从片剂(例1~11)、 胶囊剂(例 12~16 )或颗粒剂(例 17~18 )等 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测定装置应选用附录“溶出度测定法”中的 第一法(例 1 、 4 、 5 、 9 、 11 、 12 、 13 、 17 )、 第二法(例 2、 6、8、 10、14、 16、 18)或第 三法(例 3 、 7 、 15 ),并注明溶出介质及其 用量、转速、取样时间、测定方法与限度等。 除另有规定外,取样时间为 45 分钟,限度为 标示量的70%。

6.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应符合漏槽条件。


7. 应注意胶囊壳对测定产生干扰的可能性,应 取同批不少于6粒的空胶囊(或尽可能完全除尽 内容物的空胶囊),置同一溶出杯内,用溶出条 件下同样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溶 出试验同样的分析方法测定,折合成每个空胶囊 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校正值不得大于标示 量的25%。如校正值不大于 1.标示量的2%,可 忽略不计。 拟用加酶法测定溶出度时,首先应有符合溶出 度测定要求的试剂酶,对试剂酶应有活力和纯度 要求,其空白校正值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缓释制剂释药曲线的累积释放量一般应大 于标示量的90%, 从释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 5 个取样时间点, 同时应根据给药时间间隔不同,适当增加取 样点。 一般第一个取样点为 0.5~1 小时,用于考察 药物是否有突释,中间取样时间点,用于确 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 释药是否基本完全。控释制剂,较全面地考 察体外药物恒速或几乎恒速释放情况。

例4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一法),以醋酸盐缓冲液(pH5.0) (取0.1mol/L醋酸钠溶液,用冰醋酸调 节pH值至5.0)900ml为溶出介质 (50mg规格,溶出介质量为600ml), 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30 分钟时,取溶液适量滤过,精密量取续 滤液适量,用溶出介质稀释制成每1ml 中含80μ 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取样时间为 45 分钟, 限度(Q)为标示量的70%。
释放度:

释放度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 拟体内消化道的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 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进行药 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检测产品的生产工艺, 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用于检查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迟释 制剂(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释 放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释放度取样时间及限度应首先考虑临床用药 要求,结合制剂特点,并考察释放曲线再订 出。
溶出度与释放度 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用于检查药物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口服 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 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 出剂崩解时限合格并 不一定能保证药物完全地溶解出来,也就不能保 证具有可靠的疗效,因此崩解时限检查并不能完 全正确地反映主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以及肌 体的吸收情况。





释制剂的释放度取样时间及限度应首先考虑 临床用药要求,结合制剂特点,并考察释放 曲线再订。 如果有生物利用度的实验或文献资料,应 根据已有数据设计释放度检查方法及取样时 间。 多于一个活性成分的产品,对缓释的活性 成分应按以上要求进行释放度测定,对非缓 释的活性成分按溶出度要求进行测定。

例7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三 法),以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200ml为溶出 介质,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60分 钟时,取溶液适量滤过,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 条件,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 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另取炔诺酮对照品约12mg,精密 称定,置200ml量瓶中,加乙醇10ml使溶解,加 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精 密量取5ml,置100ml量瓶中,用同一溶剂稀释至 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μ l ,同法测定。按外 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每片中炔诺酮的溶出量。限度 为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复方炔诺酮片)


另取本品 10 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平均片重),加甲醇适量使溶解(每 1mg克拉霉素约加甲醇1ml),按标示量加溶出介 质稀释制成每 1ml 中约含克拉霉素 80μ g 的溶液, 作为对照溶液。精密量取上述两种溶液各8ml,分 别置25ml量瓶中,加溶出介质4ml,摇匀,再精密 加入硫酸溶液( 75-100 ) 10ml ,混匀,放置 30 分 钟,冷却后,用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照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482nm的 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 度为标示量的80%,应符合规定。 (克拉霉素片)


例6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二 法),以磷酸盐缓冲液( pH5.8 ) 900ml 为溶 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 50 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含量测定项下的对 照品溶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溶出介质稀 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 两种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 分别计算每片呋塞米与盐酸阿米洛利的溶出 量。限度均为标示量的75%,应符合规定。 (复方呋塞米片)


另取尼莫地平对照品约 10mg ,精密称定,置 100ml量瓶中,加乙醇10ml,振摇使溶解,加 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 置 50ml 量瓶中,加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 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供试品溶液与 对照品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 录Ⅳ A),在238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 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 85% , 应符合规定。 (尼莫地平分散片)


例5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一 法),以磷酸盐缓冲液( pH7.2 ) 900ml 为溶 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 120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 10ml ,滤过,取续滤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 计算每片中布洛芬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溶出量。 限度为标示量的80%,应符合规定。 (布洛伪麻片)


总之,对于不同药物不同处方的口服 固体制剂,在制订溶出度检查的方法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目的是建立 一种科学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既保证溶 出结果的准确、可靠,又对质量不同的 制剂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通常在制订方法时,若使用转篮法和 桨法所得结果差异不大,应首先考虑使 用转篮法。






3. 溶出方法的选择;主要有第一法 (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和第三法 (小杯法)。 小杯法主要用于在转篮法和桨法条件 下,溶出液的浓度过稀,即使采用较灵 敏的方法(如UV法使用长光路吸收池等) 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篮法和桨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 列原则:
(1) 对于非崩解型药物,用转篮法较好。 ( 2 ) 对于崩解型药物,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过 程中,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性尤为重要,对于 处方中辅料或主药影响转篮通透性的固体制剂, 一般采用桨法。同理,制剂中若含有一定的胶 性物质,一般不宜用转篮法。 ( 3 ) 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选 桨法比转篮法好。 ( 4 ) 对于漂浮于液面的制剂,如果辅料不堵塞 网孔,应选用转篮法。否则,选用桨法并将供 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但 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4. 转速的选择: 转速通常为50、75或100转/分。转篮法,以 不超过 100 转 / 分为宜;桨法,以不超过 75 转 / 分为宜;小杯法,以不超过50转/分为宜。 5. 溶出介质应以水为主,亦可根据制剂的 特性选用 0.01~0.1mol/L 盐酸溶液或适宜的缓 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 应临用新制并经脱气处理。对于极难溶出 的品种,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 硫酸钠( 0.5% 以下)和聚山梨酯 80 ( 1% 以 下),或加适量有机溶剂,如异丙醇、乙醇 等(通常浓度在 5%以下),但应有依据,并 尽量选用低浓度。

书写格式举例如下。 例1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一 法),以水 1000ml 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 钟 100 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 5ml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适量,用水定量稀 释制成每 1ml中含10~20 μ g的溶液,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263nm的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按 C6H7N3O 的吸收系数 ( E1%1cm )为307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 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异烟肼片)



除另有规定外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体 外药物释放度试验可采用溶出度测定仪进行。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试验时的模拟体温应控 制在37℃±0.5℃,但透皮贴剂的模拟表皮温度应 控制在32℃±0.5℃。


1. 缓释与控释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一法 检查。 2. 肠溶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二法检查。

8. 溶出液的测定采用自身对照法仅限于 没有化学对照品的多组分药品,在制定方 法时,应对对照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验证, 以保证其完全溶出,限度一般规定为 75% 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