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峄山碑》有感

合集下载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与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

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

“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

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

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

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

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

《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

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

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

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临摹碑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临摹碑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临摹碑帖心得篇1临摹碑帖是一种传统书法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照原帖,用相同的墨水、笔触和纸张进行模仿。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细致和不断的练习。

以下是我临摹碑帖的一些心得体会:1.细心观察:观察是临摹碑帖的第一步。

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和细节,如用笔的轻重、转折的角度、连笔的路径等,这些都对于学习书法至关重要。

2.保持距离:尽管碑帖可能很珍贵,但我们不应该去触摸或描摹原帖。

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其整体风格和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模仿和掌握。

3.慢是关键:临摹碑帖需要耐心和时间。

每一个字都需要慢慢书写,反复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过快可能导致细节模糊,过慢则可能导致疲劳和挫败。

4.保持笔触:临摹碑帖时,笔触和笔画的轻重应该尽量与原帖一致。

这需要我们在书写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感。

5.反思与调整:在临摹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书写,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调整。

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和改进。

6.享受过程:临摹碑帖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一种任务。

我们应该享受每一次的书写过程,感受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临摹碑帖需要我们不断尝试、耐心和坚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摹碑帖心得篇2临摹碑帖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书法水平,理解碑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份临摹碑帖心得,供您参考:1.选择合适的碑帖:首先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碑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阶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

同时,要了解碑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碑帖的内涵。

2.观察碑帖的笔画和结构:在临摹碑帖之前,需要仔细观察碑帖的笔画和结构,尤其是每个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峄山石刻观后感

峄山石刻观后感

峄山石刻观后感篇一《峄山刻石》结字并非机械组合,而是因字制宜,或延长垂脚,重心上移,成上密下疏之构;或上伸笔划,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笔划多者不嫌其密,笔划少不见其虚,显得造型隽美,井然有序。对于篆书的研习,人们总是以为要追踪秦汉,但静心想一下,整个秦汉时期又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供取法的篆书范本呢?就秦篆而言,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秦篆书资料不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以及《之罘刻石》数种。具考,现除了残泐极为严重的《琅琊台刻石》外,其余均为宋以后的摹刻。因此,作为书法艺术家需要的是进入审美之中,剔除尚古心态无谓的干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峄山刻石》,是由宋代人以五代时期南唐徐铉的摹本所刻,如果要以之去推究秦篆风貌,显然是靠不住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临习小篆入手模板,不仅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峄山刻石》具备了小篆法帖的诸多条件。篇二当我阅读了仇高驰教授著《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秦峄山刻石》后,深深觉得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具有书法普及性和书法学术性的书法技法解析类的好书。对一位初学篆书或即便有一定作篆基础的读者来说,仇教授这本专著可谓是金针度人,授人以渔。既然要金针度人就要著书者具有很高的书法学识和超强的书写技法,缺一不可,在这方面,仇高驰教授可以说当之无愧。他对书学和篆刻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众人皆知,其书法理论专著《解密泰山刻石》曾获第十三届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的书法创作水平,尤其在篆书上的艺术成就,那就是中国书坛的“驰名商标”,在中国书协曾举办过的前五次书法兰亭奖中,大数据统计显示,仇教授的积分是最高的。因此,仇高驰教授是一位书法学者兼书法创作高超的艺术家,由仇教授来做篆书范本《峄山刻石》的技法解析,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然是对历代经典碑帖技法的解析,正如前文所说,此专著的读者定位是青少年学书者,或者一些对书法技法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学书者。在这样的定位下,仇教授首先对《峄山刻石》的历史,尤其是对秦小篆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一个详实的阐述,让读者对中国伟大璀璨的传统文化而有个深刻的了解,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青少年学书者有个源流到时代的推广和普及。对秦《峄山刻石》概述后,作者的综合书法素养在后面的段落中便逐渐显现出来。在对《峄山刻石》的技法分析中,从“识篆”到“用笔”到“笔顺”到“结体”,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述了《峄山刻石》学习过程中的步骤。作者将“识篆”放在技法解析的第一篇,其用意是很显而易见的,就是习篆要先通文字学,这是习篆的前提和基础。这和当代许多习篆者上手就追求技法的研习来说,我想其中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作者在最后一章:“关于篆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仇教授用了若干图版和文字告戒大家,作篆切勿以楷书形体去臆造篆字,即便如李阳冰、邓石如这样的篆书大家作品的字法也时常出现错误,我们一定不可以讹传讹,沿袭误说,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研习篆书,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通晓文字学的重要性。作者在《峄山刻石》技法解析过程中,首尾都在谈“识篆”,作者如此这般苦心的强调,这般的循循善诱,我想和当代中书协提倡的“艺文兼备”相契合,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一个心声或者学书几十年的成功经验:习篆者必先“识篆”。告诫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应该在学习书法技法之前。“文”和“艺”在书法的学习传承过程中缺一不可,引导青少年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书艺的学习和传承时,不能是“吃快餐”,应该是文火慢炖般的学习,为其如此,方能学好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仇高驰教授始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上来关照书法的学习,从而也就铸就了此书的高度。。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峄山碑文,是中国历史上一块重要的碑文,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峄山风景区内,是一块高约七米、宽约五米的巨型石碑,被誉为“峄山第一碑”。

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峄山碑文进行一番赏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峄山碑文的内容。

峄山碑文的内容主要是一篇关于峄山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记载,其中包括了对峄山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

这些内容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感悟,极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峄山碑文的文字精湛,行文流畅,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其次,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艺术价值。

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文字方面,峄山碑文的文字工整,字迹端正,笔法流畅,显示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是在构图方面,峄山碑文的构图精美,布局合理,形式丰富,显示出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次是在内容方面,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峄山碑文是一块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意义。

峄山碑文不仅是一块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关于峄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它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峄山碑文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通过对峄山碑文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感受到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书法,是一种修养。

当你蘸下墨,写在宣纸的那一刻,就知道了心手合一、运笔有锋。

让世间尘嚣与浮躁,在墨迹中消散。

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条线索,由此,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进退,可以知取舍,书画墨迹碑刻拓片,应该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窥斑知豹,或有所得。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分享了汉隶,晋隶,唐隶等高古的隶书,分享了很多经典简帛作品,也分享了汉篆及少部分篆书作品,后面咱们就来深入篆书,学习秦篆。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在《篆势》中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予了得于自然的艺术性。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周咱们就来分享秦篆精品中的精品,小篆之鼻祖《峄山碑》。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碑书写心得

峄山碑书写心得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字词解释1.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这里的“暗”是个使动用法,就是让雪山变得暗下来。

想象一下啊,那浓厚的云层就像一块大灰布,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雪山戴了个大灰帽子,看起来可压抑了呢。

2.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孤零零的城池,这里指玉门关外的某个军事据点。

- “遥望”:远远地望着。

这个孤城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家的方向。

玉门关可是当时很重要的关隘哦。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沙漠里的沙子,这里指代战场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黄沙飞舞。

- “百战”:多次战斗。

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数都数不清了。

- “穿金甲”:磨穿了铠甲。

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战士们得多辛苦。

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会破,他们的铠甲在战场上不停地被刀剑、沙子摩擦,最后都破了,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攻破。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想啊,要是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超级坚定呢。

二、诗句赏析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人一上来就描绘了一幅很宏大又很苍凉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那长长的云,把雪山都弄得暗暗的,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地图一样,先把大的环境给我们画出来。

这两句诗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那种辽阔和孤寂。

你看,那雪山、那长云、那孤城,多孤单啊,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沙漠里,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远处的一点希望(玉门关)。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有力量。

前面说战场上黄沙漫天,战士们打了那么多仗,铠甲都磨穿了,这是在描述战士们经历的艰难困苦。

然后突然来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定的决心给表现出来了。

峄山碑临摹范本

峄山碑临摹范本

峄山碑临摹范本峄山碑,又称“峄山顶碑”、“峄山封禅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梁山山脚下的峄山。

这座碑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祭天的重要遗迹,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文字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峄山碑临摹范本700字峄山碑是北宋理宗时期的作品,时隔千年,依然耸立在梁山上,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字的风韵和洗练。

峄山碑的内容是理宗封禅的详细过程,全碑高1.6米,宽0.8米,下方有石刻青石柱,上面镶嵌着一块写有「峄山封禅碑」字样的木牌。

为了更好地欣赏和学习峄山碑,我特意前往峄山景区,并找到了峄山碑的官方临摹范本。

努力记忆范本上的每个字形和笔画,我开始临摹峄山碑。

轻轻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沾取墨汁,怀着敬畏之心,开始了临摹的过程。

第一笔,我选择了碑上最大的字——「峄」字。

这个字由16个笔画组成,要求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笔画的上下左右顺序和力度。

我细心描绘,力求每个笔画的粗细饱满,线条的长短分明。

紧接着,我开始临摹「山」字。

这个字由3个笔画组成,相较于「峄」字来说,要简单一些。

但是我仍然要提醒自己要保持每一笔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随着临摹的进行,我逐渐进入了状态,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流畅,毛笔在宣纸上行云流水。

但是同时,我也意识到临摹并不是简单的字迹复制,而是要保持原作的风韵和气息。

在临摹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峄山碑上的一些特点和技巧。

比如「峄」字和「山」字的筆劃分别采用鉤、折的手法,通过這些细节的处理,增强了字的造型感和立体感。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整个峄山碑的临摹。

比较临摹和范本,我发现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些字的形状和笔画顺序还需要多加练习。

但是我也感到很满意,因为临摹峄山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通过临摹峄山碑,我不仅提高了对字形和笔画的敏感度,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临摹峄山碑的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探索。

峄山碑临摹范本总结,通过这次临摹峄山碑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摹《峄山碑》有感
79小郭伟
2016年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
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

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

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

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

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
师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