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整理的一些东西

合集下载

遥感重点整理

遥感重点整理

遥感系统: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接收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遥感应用领域分应用领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辐照度(I ):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 d Φ/dS ,单位是W/m2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 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

大气散射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即为散射。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4T M σ=bT =⋅max λ数字摄影原理(P53)扫描成像原理(P67)航空像片的分类:按照航摄倾角分类:垂直航空摄影,倾斜航空摄影按摄影实施方式分类:单片摄影,单航线摄影,面积摄影(多航线摄影)按感光片和所用波段分类:普通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天然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航空摄影,中比例尺航空摄影,小比例尺航空摄影,超小比例尺航空摄影颜色的性质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暗程度的感觉。

色调: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也就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

2城市功能结构的分析应用
在城市系统中,生产、消费等不同单元, 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结构。利用航空像片, 对城市内部细小的结构及利用特点、格式 都能得到很好的判释。
3城市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环境的变化, 为能维持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进行 一定周期的航摄调查,实现动态分析,包 括城市环境质量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 究。
原图
打印输出常用的灰度图
打印输出常用的黑白图
二、数字图象打印输出
三、彩色图象打印输出 常见有伪彩、真彩图象。
第二节彩色硬拷贝图形 图象输出 工艺
BESTMAP遥感图象处理系统提供有完 善的打印 设置功能 。
第三节 地图制印新技术的 发展 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 图象技术的发展,地 图制印技术也得到极大的 发展。
第四节 电子地图编辑设计 与制 版一体化系统 工艺
地图电子出版系统 是地图生产的计算机 系统,它从数字地图信息及数据输入、地 图编辑设计和分色制版,形成一体化软硬 件系统。
作业:
请思考如何对遥感图象进行灰度透镜处理
原图
反色+腐蚀
第十一章 城市环境遥感调查 监测与制图
第二节 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遥感分析 一航空遥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通常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遥 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参看P204
1城市及背景现状调查
城市是一个复杂多边和不断发展演化的 动态系统。利用航空像片分析城市现状, 进行城市规划和实现现代化技术管理是重 要的新手段
航空像片城市Βιβλιοθήκη 状与背景调查的 主要内容城市规模 城镇体系及功能分区 城市自然环境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经济的配置 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物质流、能量流、信息 流的关系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1遥感: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与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2.遥感地质学的4个研究内容:(1)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辐射特性。

(2)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

(3)研究各种遥感资料信息提取方法.(4)研究遥感地质工作方法和程序。

3o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影像上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距离。

4o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

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5。

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6o高光谱遥感:又称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谙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7.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使大气在不同波段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8。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象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一山奔点和其相邻的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 9o遥感地层单位:在遥感图像上,按地质研究程度和地层在图像上的显示程度为原则划分出的影像单位。

10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遥感地质信息提取的种种手段,称地质解译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目视解译;(2)光学处理;(3)数字处理.11 .地质调查工作的流程方法:①资料收集分析②遥感图像数据处理③遥感解译④野外地质调查⑤综合分析整理⑥项目险收12 .影像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是通过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2.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感知地面目标发射的辐射能量,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或电信号,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和信息提取。

二、遥感的分类1.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辐射波段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2. 根据传感器所在的平台不同,遥感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3. 根据获取的数据类型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等。

三、遥感数据的特点1. 遥感数据具有多波段、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连续性等特点。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地貌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3.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解译和数据应用。

四、遥感数据的应用1.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农业资源管理,包括农田监测、农作物遥感调查、粮食产量预测等。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地形测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城市扩张分析等。

3.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保护,包括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

4.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自然资源勘查,包括矿产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等。

五、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 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2. 遥感数据解译可以采用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方法;3. 遥感数据处理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遥感数据库管理、遥感模型构建、遥感影像融合等。

六、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波段、3D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遥感在精准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将使得遥感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加成熟。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

遥感地质学复习总结

遥感地质学复习总结
注册
找回密码
用户名 记住密码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验证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宽版
我的中心
门户Portal论坛BBS家园▼Space休闲娱乐▼社区功能▼Plugin每日签到每日签到管理团队社区银行网络电视
我的中心地信群组便民查询新人指南
分米波 0.1—1m
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 ),主要是反射信息(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它只能在白天接收太阳的辐射能。另一部分是长波(6 以上)主要是发射信息(热辐射),它既能在白天发射也能在夜间发射.
地物的波谱特征: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波谱。地物波谱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物质反射、透射、吸收、散射和发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同的,它们都具有本身特有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地物波谱随波长而变的特性,这些特性叫做地物波谱特性。地物的波谱特征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基础
在电磁波谱中,u是波长(cm);ν是频率(赫兹),E是能量(尔格);ev是电子伏特,1ev=1.6×10-12尔格
遥感技术应用的波谱段:紫外波段(0.016 -0.38)可见光波段(0.38 —0.76 );红外波段(0.76 —1000 );微波波段(1mm—1m);其中可见光分为七种色光;这波段可用摄影、扫描等方式成象,是遥感最常见的波段。
遥感地层单位:又称影像地层单位,指遥感图像上根据制图的精度要求和影像显示程度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地层层序的建立是在岩性,构造解译的基础上,确定了遥感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变形程度以及构造关系,经过综合分析,反复对比而建立起来的。
遥感技术的三大特点:1、居高临下,图像覆盖面积大,2、遥感信息量丰富,3、资料获得迅速。

遥感地学分析PPT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PPT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PPT整理1.遥感的概念:广义的遥感: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

3.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越大,从而可观测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时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反映地表的综合特性,包括自然、人文等方面。

经济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局限性波谱的有限性、电磁波段的准确性、空间分辨率低等4.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2、空间宏观性遥感影像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与多时相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5、波谱、辐射量化性地物波谱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1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像元大小(pixel size):针对传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地面分辨率(Ground resolution):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2、光谱分辨率传感器记录的电磁光谱中特定波长的范围和数量。

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带宽)光谱分辨率在遥感中的意义–开拓遥感应用领域–专题研究中波段选择针对性–图像处理中多波段的应用提高判识效果3、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进行重复探测,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时间分辨率的意义–动态监测与预报;–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利用时间差提高遥感的成像率和解像率;–更新数据库4、辐射分辨率(Radiant resolution)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电磁辐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遥感重点整理

遥感重点整理

遥感重点整理遥感是利用航空、航天等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它通过感知和测量地物的辐射能量并进行数字图像处理,获取地物的各种物理、化学参数,为地球科学的研究、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农业管理等提供了重要手段。

1. 遥感图像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按其反射率、亮度等特征分成不同的类别。

遥感图像分类有许多种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像素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知识的分类等。

2. 遥感影像显示与增强遥感影像的显示和增强是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过程,目的是优化影像质量,提高影像的可视化效果。

常用的影像增强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和多尺度变换等。

3.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勘探以及地质灾害监测等。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质信息的特征、获取矿床及石油气藏的地表迹象、开展区域石油气资源的勘查与评价等,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资源调查与管理、农作物遥感监测等。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信息、监测土壤、植被及水文资源状况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6. 遥感系统遥感系统分为二元遥感系统和多光谱遥感系统。

二元遥感系统主要是记录地表的辐射反射率;多光谱遥感系统通过多个频段来记录地表的信息,由于不同的物质反射光谱曲线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记录来区分不同物质会反射不同的曲线。

7. 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和数据挖掘方法。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以获取信息;数据挖掘面向大数据集,不同数据集合之间挖掘其中的联系。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后期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快速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总的来说,遥感技术正逐步成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将对未来的地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一些概念性的东西:(1)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2)遥感概念:广义与狭义(3)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4)遥感分类:平台分;探测的电磁波分;电磁辐射源分;应用领域分。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室多维的、无限的(时空),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遥感信息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同物异谱,异物同谱;混合像元;时相变化;信息传输中的衰减与增益(辐射失真与几何畸变)(7)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8)不同应用的卫星遥感系统:如陆地资源卫星系列;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地球观测系统计划、环境遥感卫星2.识别土壤,植被,岩石,水体,地物的光谱反射特征3.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完全吸收的理想辐射体4.目视解译的标志:色调、颜色、图型、阴影、形状、纹理、大小。

5.目视解译的方法与步骤:(1)自上而下的过程:特征匹配、提出假设、图像辨识;(2)自下而上的过程:图像信息的获取、特征提取的识别、证据的选取6.目视解译的步骤:7.遥感图像校正(1)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包含遥感器校正、大气校正、地形辐射校正、地物反射模型校正;(2)几何校正:控制点的选择(3)大气校正:消除大气反射的影响8.图像处理1. 图像显示合成(1)目的:综合不同波段的特征,突出显示对象的差异。

原则信息量最大,相关性最小,差异最大。

(2)主要方法:密度分割(将灰度按照指定的间隔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新的密度级别分别赋予不同的颜色)彩色合成:任选3个波段作为RGB进行彩色合成,产生彩色图像。

反差增强/对比度增强:灰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匹配2.图像变换(1)目的:将图像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的过程,简化图像处理的过程。

(2)作用:更易于进行特征抽取(3)主要方法傅里叶变换:进行数据压缩、图像增强、特征提取K-T变换:分离和消除干扰信息突出研究的专题信息K-L变换:减少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去除多余信息,减少图像的数据量代数运算:突出地物差异,压抑噪声HSI彩色变换:将显示的彩色从RGB空间转换到HSI空间3.图像滤波(1)图像平滑:领域滤波、中值滤波、梯度倒数加权、高斯低通滤波去噪,突出主体(2)图像锐化:罗伯特算法、sobel算子、拉普拉斯算子强化边缘信息(3)频率域图像增强:高通滤波(锐化)、低通滤波(平滑)、带通滤波(突出地物)、同态滤波(改善图像质量)4.图像融合:在同一坐标系中将对同一目标的多幅遥感图像数据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一副新的、更能有效表示该目标的图像。

(1)数据融合分类:像元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2)数据融合方法:HSI;代数法、图像回归法、主成分变换(PCT)、小波变换4.图像分类(1)原理:同类地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光照、地形等)应该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特征。

不同类的地物之间具有差异。

同类地物的像元在数目较大的时候,其特征量的分布类型接近正态分布。

(2)方法:基于特征值的相似性准则对像素进行合并的过程(3)分类方法: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非监督分类:特征空间识别法、系统聚类法、分裂法、动态聚类法数字图像分类新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模糊分类法、亚像元分类法等5.定量反演(较感兴趣)(1)反演的原理: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2)方法:辐射传输模型(RT模型)、几何光学模型(GO模型)、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GORT混合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

(3)具体参考赵英时定量遥感分析P3095.图像光谱特征提取1.遥感图像光谱与地物光谱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多光谱遥感图像的光谱波段数较少;高光谱波段数较多(光谱波段间隔可达5nm),高光谱数据的光谱曲线与实测地物光谱较为对应。

-遥感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地物的光谱特征,还可以反映空间等特征;(2)联系:地物反演和信息提取时一般先分析地物的光谱特征,再以此为依据,使用对应波段的遥感影像光谱进行分类和信息提取。

2.原理:通过原光谱空间或者其子空间的一种数学变换,来实现信息综合、特征增强和光谱减维的过程3.特征提取:从减少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浓缩信息量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始数据的统计特性,用尽可能少的新特征来最大限度的包含所有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

4.光谱特征选择:(1)良好的特征应该具有的特点:可区分性:对于不同地物类别的图像,他们的光谱特征应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可靠性:对于同类的图像,它们的特征值应比较相近。

独立性:所使用的各特征之间应彼此无关。

数量少:图像识别的复杂度随着特征的个数迅速增长。

(2)选取准则:光谱距离可分性度量:目标地物类型要在所选的波段组合内与其他地物有很好的可分性。

光谱相关性度量:所选的波段相关性弱光谱信息量度量:所选择的波段信息总量要大最佳特征:信息含量多、相关性小、地物光谱差异大、可分性好的波段(3)光谱特征选择的度量指标:光谱距离度量:欧几里得距离;归一化均距离;J-M距离;相似性度量(4)光谱特征选择策略:1)单独选择法:根据各个独立特征的可分性大小排序。

2)扩充最优特征子集:计算每个特征对所有类别的可分性,每增加一个新特征,其组合均构成最优特征子集。

3)根据分类贡献度进行由大到小的特征添加:计算对最难分的类对的可分性大小,每增加一个新特征,其组合均构成最优特征子集。

4)根据分类贡献度进行由小到大的特征去除:计算各个特征对于最难分的类对的可分性,构成一个全集,逐步减少特征,每次减少均构成最优特征子集。

6.大气遥感(1)在一定距离以外探测某处大气的成分、运动状态和气象要素值得探测方法和技术(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0.3~1.3μ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1.5~1.8μm,2.0~3.5 μm,即近、中红外波段,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3.5~5.5μm,即中红外波段,物体的热辐射较强。

这一区间除了地面物体反射光谱反射太阳辐射外,地面物体也有自身的发射能量。

8~14μm,即远红外波段。

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测量探测目标的地物温度。

0.8~2.5cm,即微波波段,由于微波穿云透雾的能力,这一区间可以全天候工作。

而且由其他窗口区间的被动遥感工作方式过渡到主动遥感的工作方式。

(3)大气遥感监测:大气参数的垂直分布监测和大气成分监测,卫星云迹风探测,雾的图像识别。

(4)秸秆焚烧火点技术路线:焚烧点提取模型流程:7.岩性的遥感判读矿物的光谱特征:主要因素是矿物化学成分、矿物晶体结构、矿物颗粒等,风化程度、表面粗糙度、干燥程度以及本身颜色8.区域地质遥感调查9.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地质灾害解译工作流程图:(1)滑坡(2)泥石流泥石流形成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要素:1)汇水区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2)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3)流域中上游有强大的暴雨,急骤的融雪、融冰或水库的溃决。

10.遥感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中的应用(1)信息提取技术路线:(2)土地覆盖研究方法:1)目视解译定性分析方法2)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解译的方法3)土地遥感分类的新方法(人工智能神经元分类,分类树方法,多元数据的专家系统和计算机识别法)4)遥感与GIS的结合---建立灵活的土地覆盖数据库(3)应用实例1)全球1公里空间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的开发2)美国本土30米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开发项目。

11.遥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1)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研究的框架及技术系统(2)基于空间信息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模型1)主要的遥感信息源①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Quick Bird 、IKONOS等, 其空间分辨率在1m左右,能够提供局部地物分布的详细信息;②中等空间分辨率多光谱资源卫星数据,如美国Landsat TM (ETM+ ) 、法国的SPOT 资料、中国一巴西合作CBERS1/2 、美国新一代中尺度MODIS 数据等,空间分辨率一般为几十米( MODIS 为250 m~1km ) ,具有多个波段,是反演森林状态参数的主要信息源;③低空间分辨率气象卫星数据,如美国TIROS- N/NOAA 系列极轨业务气象卫星、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 等,空间分辨率1km至几千米,时间分辨率高(1h/1d ) ,可以对大范围重复观测,提供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环境的动态信息;④雷达数据,如加拿大的RADARSAT、欧空局的ENVISAT 等。

2)森林关键参数反演:GPP、NPP3)基于空间信息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模型构建模式:(3)土壤碳储量研究方法1)利用航空遥感影像数据测量裸露地表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地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RGB波段的图像亮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一个对数方程预测地表有机碳含量。

(反演)利用航空彩色、航天影像和光谱值估算土壤有机质2)植被指数估算方法:基于植被指数建立土壤有机碳光谱模型揭示不同土壤有机碳对植被所产生的不同光谱响应。

12.遥感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1)湿地: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地下水埋深较浅且季节性出露地表的地理综合体。

通常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湿地遥感制图技术流程框架:①在全国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参考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建立不同湿地类型的解译标志;②不同区划单位分为8个不同的工作小组,小组在阶段性成果内彼此交流,初步完成后彼此交换检查;③各个小组依据彼此检查结果重新核查;④核查结束后利用ArcMap进行统一拼接成图和建库;⑤建库后由有经验的专人负责对全国湿地数据库对照我国地形高程与坡度、沼泽数据库、Google Earth使用的影像数据,进一步纠错,控制质量;⑥图像解译工作中充分利用了相关的地理数据,如从高程数据计算得到的坡度数据,以坡度数据(<1°)进行掩膜,图像与高程数据叠置分析进行检查。

13.植被遥感(1)健康植被叶片反射光谱:1)在可见光的0.55µm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

2)在0.45µm和0.65µm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

3)在0.7-0.8µ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4)在近红外波段0.8-1.3µ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或更大的反射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