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词汇
《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生态学》种群生态学3种群生态学3.1概述3.1.1种群的概念种群(Population)是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动物种群的异性个体之间可以交配,并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遗传的稳定性,例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组成了鲤鱼种群。
在自然界里,任何生物个体都难以单独生存下去,他们在一定空间内必须以一定的数量结合成群体。
这是因为群体不仅是繁衍所必需的基本前提,而且也使每一个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种群这个术语,不但在生态学中使用,而且在遗传学、生物地理学及生物学分支中都广泛应用。
有时种群这个术语也用来表示几个不同种个体的集合,一般称这样的种群为混合种群(mixed population),以便与单种种群(single population)相区别。
Population是从拉丁语Populues派生出来,含有人和人民的意思,一般译为人口,有人在鱼类学中将该词译为鱼口。
还有其它生物学中译为虫口、鸟口…等,也就是说各类动物就有各样的"口"了,比较混乱。
后来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也有译为繁群、居群和个体群的。
讨论种群生态学理论时,种群的概念可以抽象的,也可从具体意义上去运用。
当从具体意义上用种群这个概念时,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的界限,多数随科研工作的需要而划分,大至全世界的鹤类种群,小到池塘中的鲫鱼种群。
实验室饲养的一群同种动物,称为实验种群。
种群群体与个体的比较种群虽然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内的个体不是孤立的,也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它是在某种种内关系下组成的有机整体。
个体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信息相通,行为协调,共同繁衍,并集中表现出该种生物行为的特殊规律性。
从个体到种群是一个质的飞跃。
个体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在出生、生长、发育、衰老及死亡的过程中。
而种群则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社群关系和数量变化等特征。
这些群体特征都是种群个体所不具有的。
种群与物种的区别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从生物学分类中的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是学者依据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species)才是真实存在的,而种群则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详解演示文稿

静态(or特定时间or垂直)生命表:根据
某一特定时间,对世代重叠的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
调查。
特点:易反映出生和死亡的一般规律,易看出种群的生存 (or生殖)对策。
27 27
第二十七页,共79页。
藤壶动态生命表
各期开始 特定年龄开始 x到x+1期
x到x+1 x到x+1期 期平均
30
30
第三十页,共79页。
注释
lx=nx/n0;dx=(nx-nx+1)/n0;qx= (nx-nx+1)/nx mx:各年龄的出生率,指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
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
qx:特定年龄死亡率,表示某一时期死亡强度。 kx:一个时期个体数目的对数减去下一个时期个体
数目的对数
R0 (net reproductiverate):把各年龄存活率(lx)
哺乳类、鸟类
3
第三页,共79页。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受精卵先发育成 构件,再发育成更多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 测。
群体状态动物、植物。
无性系分株 (ramets):构件生物个体连接部分死 亡后形成的分离个体。
不同学科的用语:群体(遗传学)、居群或 繁群、个体群(日本)
年龄 存活数存活率 死亡数 死亡率 存活率L x T x 生命期望
x
nx
l x = n x / n 0d x = n x - n x + 1q x =dx /nx (n x + n x + 1 )/ 2L 0 + L 1 + L 2 + L 3 +
ex
0
生态学名词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法尔规律(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栖居在一个地方,许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扩大和暴发。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进化(evolution):是种群中个体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
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为物种形成(speciation)。
物种进化通过种群表现出来;从进化论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evolutionay unit)。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例如高等树木、珊瑚、薮枝螅等)。
标志重捕法: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数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去除取样法: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效益就逐渐地降低。
同时,随着连续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
如果将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为y轴),对着捕获累积数(作为x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的限制)的出生率。
生命期望(life expentancy):进入某一龄期的个体平均还能存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集合种群(matapopulation):由经常局部灭绝,但又定居而再生的种群组成的种群。
猖獗:种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也称为猖獗。
大发生或暴发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出现的大批死亡,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生态学基础术语

相关⽣态学基础术语1、物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具有种内繁殖能⼒、区别于其他⽣物类群的⼀类⽣物。
2、种群:同⼀类⽣物个体的集合体。
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但不等同于个体的简单相加,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个有机的整体。
种群具有出⽣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社群关系、数量变化等特征。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为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3、群落:⼀定时间内,居住在⼀定区域内各种⽣物种群组成的有规律的⼀种结构单元。
不是物种的简单相加,存在协调、控制机能。
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物群落。
重要值是确定植物群落类型的基本⽅法,如马尾松群落,落叶松与⽩桦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群落中有优势种、建群种。
群落演替。
4、⽣态系统:在⼀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成具有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5、优势种:植物群落各层次中占优势的植物。
即在数量、体积和群落学作⽤上最为重要的物种。
⼀般确定优势种所使⽤的指标主要是种的盖度和密度最⼤的种类,如兴安落叶松是⼤兴安岭落叶针叶林内乔⽊层的优势种,⽽我国典型草原的优势种则以旱⽣丛⽣⽲草为优势种,如针茅属的⼤针茅、克⽒针芒等。
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个种,即共优种。
在我国热带森林⾥,乔⽊层的优势种往往都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共优种。
6、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建群种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
如油松是燕⼭油松林内的主要层(乔⽊层)的优势种,也就是建群种。
此外,如在主要层中有两个以上的种共占优势,则把它们称为共建种。
7、关键种:物种在群落中地位不同,⼀些珍稀、特有、庞⼤的物种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例的影响,他们在维护⽣物多样性和⽣态系统系统稳定性⽅⾯起着重要作⽤,如果他们消失或者削弱,整个⽣态系统可能发⽣根本性变化,这样的特有种称为关键种。
8、⽣境:指⽣物个体或种群⾃然⽣存的地⽅。
⽣物⽣存的空间和其中的全部⽣态因⼦。
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以下是几个生态学中常用的重点名词的解释:1.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指的是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
它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要素构成,包括物种、栖息地、水、土壤、气候等。
2.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群体。
种群研究关注个体数量、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以及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
3. 群落(community):群落由不同物种组成,共同栖息在相同地域内。
群落研究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4.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的多样性。
它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对维持生命的持续演化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5.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包括物种的食物来源、栖息地要求、生活习性等,与其他物种形成互补或相互竞争的关系。
6. 演替(succession):演替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或群落的连续变化过程,从原始状态到相对稳定的高级群落。
演替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它们是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再生的重要过程。
7. 捕食者-被捕食者关系(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捕食者-被捕食者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捕食者以其他物种为食物,被捕食者则被捕食者捕食。
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能量和物质的转移方式,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8.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衡量个体、群体或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程度的指标。
它包括个体或群体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系统的负荷量,可以用来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
生态学名词解释37829

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物种species:简称“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
又称演替顶级。
4.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5.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7.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指由于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水生动物死亡的现象。
8.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9.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指特定空间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学专业名词

《生态学专业名词》•Ecology生态,•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environment 环境•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adaptation 适应•atmosphere大气圈 , •hydrosphere水圈, •lithosphere岩石圈•Law of the minimum 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tolerance耐受限度定律•Limiting factors 限制因子,ecological valence 生态效应•organisms 有机体, •Bergmann’s rule 贝格曼法则,•Allen’s rule艾伦法则•osmotic pressure 渗透压•cartilaginous fish 软骨鱼 ,•isosmotic 等渗•population community种群; •ecosystem 生态系统•biosphere 生物圈 , •edificator 建群种, •phototropism光周期 , •biological zero characteristic发育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 ,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 •population dynamics 种群动态,•sampling method 取样法• quadrat method 样方法,•mark-recapa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life cycle 生命表 , •survivorship curve存活曲线• Gause principle高斯原则 , •niche生态位•Trophic level 营养级 , •ecological efficiency生态效率•grazing food chain捕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碎屑食物链•balance of nature 自然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者•secondary production次级生产者•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净初级生产量•Logistic equation 逻辑斯谛方程••nitrifying bacteriu硝化细菌,•producers生产者 , •consumers 消费者,•decomposers 分解者,•latent period 开始期•accelerating period 加速期•transition period 转折期•declining period 减速期 , •saturating period饱和期.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equilibrium 平衡,•eruption 爆发,•extinction 灭绝, •dispersion 分散,• orchard果园• water eutrophication 水体富营养化• monoclimax hypothesis单元顶级学说• climatic climax 顶级气候•zootic climax 动物演替顶级•Competition竞争 , •predation 捕食 ,• paralitism 寄生•Commensalisms共生 , •illumination 光照,•age pyramid 年龄锥体• terrestrial ecosystem陆地生态系统••ecological succession 生态演替,•biomass 生物量• nutrient 营养,•density 密度,•thermodynamics热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生态学
1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集合。
具有4个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系统特征)
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3空间生态学(spatial ecology):研究空间对于种群动态和多种群(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以及稳定性影响的一个生态学分枝。
4空间分部图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指种群的个体在其生存空间的分布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
5平均拥挤度(mean crowding):同一个样方中,平均每个个体拥有多少个其他个体。
6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7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衡量生物多少的想对指标。
8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e methods):在调查区域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
9生命表(life table):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以时间为单位或以发育阶段为单位)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个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再分别记录或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生育力和年龄特征死亡率、生命期望值、按一定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
10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而得到)为横坐标,再以各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
11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 m(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是指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动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化,试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12种群指数增长(geometric and exponential population):在资源空间无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的一种形式。
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率=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密度dN/dt=r×N
13种群逻辑斯缔增长(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在空间与资源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的一种形式。
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率=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密度×密度制约因子
dN/dt=r×N×(1-N/K)
14环境容量(carring capacity):空间被该物种所饱和时的种群密度,简称为K。
15r-k对策(r、k strategisti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称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R选择的物种成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成为k对策者。
16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指两个物种通过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在性质上类似的竞争。
17“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
竞争的结果使生态位的分离,达到共存。
18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指每个捕食者的摄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19数值效应(numerical response):指捕食者摄食猎物后,对自身种群数量影响的动态关系。
20最佳捕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动物的任何一种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投资)。
21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捕食者在一个板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位捕食者在
离开这一斑块时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22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一个物种的性状形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23行为的适应意义:行为是动物适应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
自然界动物通过对行为寻找适宜的生境、寻找觅食、寻找配偶。
动物还利用行为来与其他个体通讯,交流信息。
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为动物适应自然环境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式。
23节律行为:是动物对周期性变化的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24行为的遗传基础:动物的行为具有遗传基础。
有关行为遗传的研究多是在种内进行的。
相近种的行为差异比种内的行为变异大,可以视为不连续变量。
通过杂交试验可以测度遗传变量的方差。
在那些相近种的比较行为研究可以揭示行为差异的遗传基础。
25行为策略及其进化稳定性(evolution stable strategy,ESS):动物的行为策略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动物的动作或一系列动作。
行为的策略分为2大类:一类与种群密度有关,另一类无关。
行为策略的进化稳定性是指某一行为策略集体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入侵性。
26适合度:适合度是基因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性质,指一种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存率和繁殖率。
27行为的优化:成功繁殖的前提是成功生存,成功生存要求动物以较少的时间和体能获得较多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28社会行为:是动物个体在觅食、繁殖、防御天敌、保护领域等方面的集体行为。
29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指生物有机体周围各种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生物因子(食物、天敌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湿度、光、PH等)。
30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无关的作用因子,即种群的死亡率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非生物因素引起。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与种群密度有关的作用因子,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生物因子的作用。
31种群的平衡密度: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的维持在某一特定水平上的现象叫自然平衡。
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equilibrium population density)
32种群的调节与调节因素:调节(regulation):指种群离开其密度后有返回到这一平衡密度的过程。
能使种群回到原有平衡密度的因素称为调节因素,它是密度制约因子。
33变化(动态)dynamics或波动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是受非密度因子的影响。
34构件(module):或称为构体,是指每个基株上与生死过程相关的可重复的结构单位。
35克隆植物(clone plant):能进行无性系繁殖的植物称为无性系植物,或称克隆植物。
36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指一个合子经胚胎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树木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个阶段均保持不变。
38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是指一个合子发育成幼体以后,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通过其基本的结构单位的反复形成得到进一步发育,其组织、器官等各个部分是可以改变的。
39分株种群(ramets populaton):是指在某一空间内,有许多根茎、匍匐茎等相连的无性系小株组成的集合,这是一个在个体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40无性系种群(clonal population):是指一个或数个无性系和基株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构成的一个集合,这是一个在群落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41土壤种子库(soil seed bank):是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
42瞬时土壤种子库(transient soil seed bank):是指种子在土壤中存活不超过一年就萌发。
43永久性土壤种子库(permanent soil seed bank):是指种子在土壤中休眠期至少一年。
44双面下注假说(bet-hedgeing hypothesis):其基本思想是即使给予理想的条件和适当的季节、温度、湿度和种子埋藏深度等。
种子仍然保持休眠状态,等到以后几年萌发。
45非共生(amensalism):即一个物种压抑另一个物种而对其本身无影响的相互作用。
46他感化学相互作用(allelochemic interaction):指一个物种或有机体受到另一个物种或有机体释放于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的影响。
47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植物之间的他感化学作用。
48盖雅假说认为:英国地球物理学家洛夫洛克(J.E.Lovelock)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地球是由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共同交互作用,所紧密构成的恒定系统。
当系统中的任一环节运作失衡时,整个系统会自行产生制衡对策,使系统恢复恒定状态。
地球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