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高考文言文翻译五字诀(公开课)
留、替、移、补、删高考文言文翻译5字法

留、替、移、补、删高考文言文翻译5字法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将文言语句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分值为5分。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名师小灶高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如去年全国试卷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
”很多考生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计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为便于同学们记忆,我编了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之难,主要在于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的理解。
其中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
如去年北京试卷的译句是:“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句话的难点是这样几个词:“说”,应译为“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
“趣”在句中应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
这句话应译为:“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
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所以考生掌握了翻译的基本方法后,更重要的是理解并积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等。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清)朱书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古文翻译五字诀

古文翻译五字诀
留、删、补、调、换
留: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删: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补: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调: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换: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文言文翻译五字诀

加完整。如解释《 伯牙绝弦》 中“ 志在高山” 、 “ 志在流水” 的
句子时, 好 多学生 就补 上 了“ 伯牙 弹琴 的 时候 ” 。再 如 , 解释
其 实 ,此 法 是 解释 文 言 文 、解 释词 语 最 常 用 的方 法 。
“ 使 弈秋 诲 二人 弈 ” 即“ 让弈 秋 教 两个 人 下 棋 ” 之 意 。“ 孔 君
生 : 夫 子先 生 , 望 乞明 示 。
带 ,齐 鲁 在 山东 一 带 …… 这反 映 了语 文 的学 习离 不 开 历
史、 地理 等学 科 的 “ 大 语文观 ” 。
三、 调—— 调换 原有 句 式 。 更加 符合 语 言 习惯 文 言 文 中有 宾 语 前 置 、 定语后置等倒装句 , 在 理 解 的 时候 , 宜调 换 它们 的 词 序 , 使 语 言 更流 畅 。如 “ 惟 弈 秋之 为
中, 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充 分 利用 工 具书 和 注 释 , 弄 懂 关 键 词 的含义, 尤 其是 要 让学 生 初 步 感知 文 言 虚词 、 代 词 的意 思 ,
如“ 之” 、 “ 其” 、 “ 而” 等 重点 字词 。唯有如 此 , 日积月 累 , 学 生
此外 , 对 文 本 进 行适 当 的补 充 , 也能 够 让 学 生 对 文 本
方 能养 成 钻研 的好 习惯 , 从而 自得 其法 , 自读 自悟 。 二、 搬 —— 照搬原 文 的 字词
文 言 文 中有 大 量 的 地 名 、 人名 、 国名 、 动植物名等 , 学
有更 全面 的认 识 。如《 两 小儿 辩 曰》 的教学 片段 : 儿 日: “日初 出沧 沧 凉 凉 , 及 其 日中如探 汤 , 此 不 为
语文 ・ 科研视窗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文言文翻译五字诀留题

一、字字者,文言之基石也。
翻译之际,首当辨明字义。
字义者,字之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之总称。
辨明字义,需察其上下文,审其语境。
如《论语》中“仁”字,本义为亲善,引申为道德之根本。
翻译时,当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之意。
若译为“仁爱”,则失其本义;若译为“道德”,则过于抽象。
故字义之辨,为翻译之根本。
二、词词者,字之组合,文言之筋骨也。
翻译词义,须把握词性、词义、词境。
词性者,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词义者,词之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
词境者,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作用等。
如“马”字,名词,可译为“马匹”、“马儿”等。
若在句子中作动词,则译为“骑”、“驾驭”等。
翻译词义,需结合上下文,使译文通顺、准确。
三、句句者,文言之骨架也。
翻译句子,需把握句式、句意、句境。
句式者,主谓句、动宾句、偏正句等。
句意者,句子表达的意思。
句境者,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作用等。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调整语序。
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如此翻译,既保持了原文的句式,又使译文通顺。
四、意意者,文言之灵魂也。
翻译文章,需把握文章大意、情感、修辞等。
文章大意者,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情感者,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修辞者,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如《离骚》一文,作者屈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翻译时,需传达出这种情感。
译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如此翻译,既传达了原文之意,又使译文具有感染力。
五、神神者,文言之韵味也。
翻译文章,需把握文风、格调、风格等。
文风者,文章的风格。
格调者,文章的格调。
风格者,作者独特的风格。
如《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
翻译时,需传达出这种风格。
译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
”如此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又使译文具有韵味。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高考语文文言文一向是考生得分率较低的题目,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章文献王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
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钟爱焉。
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
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
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
其弟娄侯墓立,头拟子田都走入獠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 译 方 法 探 讨
四、课堂讲授
翻译句子 总结规律
翻译下列句子1:
帝号、年号 人名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地名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
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 闻名于诸侯各国。
关键词没有译出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2014-6-12
语序没有调整
18
高考近距离接触
(1)、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3分)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上①曰:“居 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使贼知固结人 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 予,不可失也。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选自广东高考卷)
翻译下列句子3: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删去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语助,句中表停顿, 以舒缓语气,删去 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偏义复词中陪 衬的字
译: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
第三式:
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表敬副词、发语词等; ②删去偏义复词中陪衬的字。
(14)“其……乎” (译为 “难道……吗”)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如: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 岁,舅夺母志。 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 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 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5、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 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状语后置)等 〕
(威)?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名作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 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为动用法
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 离开燕京。 使动用法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译文: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 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 守住边疆。
“奈若何”等格式。 等格式。
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为”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
其……孰若……”等格式。
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 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小 结
翻译技巧:
留删换——字字落实
调补贯——文从字顺
二、 四:验看念写,避免失分 文 言 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 文 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 翻 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译 步 骤
比喻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 敢据为己有。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 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 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比喻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 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 他托付了。 婉指长辈去世
宾语前置
无标志的被动 句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 惑。
6、注意固定句式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1年高考 之谓也 翻译题)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 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 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
回顾翻译得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确大意 :把握句子大
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
第二步: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请用 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实虚词关注语法现象, 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明确特殊句式 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掌握翻译方法,字字句句落实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留 换 补 删 调 贯 第四步:验看念写,避免失分
①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古”“师”); ②古今异义词 要换(学者) 词类活用要换,要译出活用特征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泳) ④用本字换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例 题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而翁”、“汝”应换成“你爹”、“你”。 2、“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换成“擅长”,“者”换成“的人”。 3、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卑鄙”换成低微,浅陋,“顾”换成探望。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自瑕,请指示王。
译文:宝玉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点给 大王看。
词义变化
③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 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五、课堂练习
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不需翻译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今义当古义,无 中生有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删除的没有删 ⑤甚矣,汝之不惠。
省略句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 厉害?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 在哪里呢!
定语后置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 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④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译文: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 情于是无法收拾。
• 讨论:为什么被扣2分? • 高考要求翻译的句子具备怎样的特点?
二、分析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 词、常见虚词
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判断句及 固定句式
因为:(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2)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信”:忠于原文,再现原意; “达”:通顺畅达,表达明确; “雅”:文句生动、优美。 三、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 “原文字字有落实,译文字字有根据” 意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 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交给我们,不 可以(再)丢失。
得分点: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技巧:“今”“天”“授”“予”,有古今异义意识,单 音节词替 换为双音节词;落实“以”字,就能补出省略成分, 从而得到“句意”分。
高考近距离接触
(2)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3分) A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①麾师渡河,鼓噪直 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 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选自广东高考卷)
第一式: 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 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通用词语, 皆保留不动。
例 题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的欧阳 修。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 巴陵郡做太守。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下列句子2: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第二式:换古语为现代汉语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固定句式
(5)“……如何”、“奈何”、“若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 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如: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如:
外连横而斗诸侯。
调特殊句式(定后
例 题
,
宾前,状后,主谓)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2.夫晋,何厌之有? 有什么满足的呢 3.不拘于时,学于余。 向我学习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心里想得很远啊。
翻译下列句子5: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宾语:之,他 译: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
(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报:对付)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译: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 呐喊(着)径直冲向宋忠的军阵。 得分点:麾,噪,各1分,大意1分。
六、小结 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1、直译为主。 2、字字落实。 3、译出词语、句式的特点。 4、甚至要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一致。
七、课后作业
• 《练出高分》
P352-354。
翻 6、贯:委婉说法、修辞、典故 意 译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 技 慈父去世了 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何……焉为” (译为 “有什么…… 呢”) 如: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 “何以……为” (译为 “还 要……干什么”) 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