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犯罪心理学教程》课件第五章当前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由于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 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 不在的家庭。
(二)行为不端的父母成为子女犯罪的榜样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 止、道德水准、社会信仰、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态度 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 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 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 习的行为。
三、犯罪的亚文化 (一)亚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某一主体文化中较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构成要素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社会可以辨认出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不是在所有方面 不同于主体社会; (2)作为主体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至少服从该社会的一部分 准则和法律; (3)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它们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 特有的行为规范; (4)它们是一个发挥功能的单位,它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一个目标而 作为一个整体行动; (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面与主体社会离异的单位。 两种含义:第一,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体文化的 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第二,由奉行这些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二)犯罪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或反文化,往往会导致违法犯罪行 为或越轨行为,常与犯罪联系在一起,且很容易在社会经 济地位较低的下层社会阶级的青少年形成,以致有“犯罪 亚文化”、“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概念。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信 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 象的综合体。 犯罪亚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但 二者不能等同。只有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 极端亚文化即犯罪亚文化,才能影响产生犯罪心理和行为 。犯罪亚文化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亚文化的熏染性,导致形成青少年亚文化犯罪群体,使青 少年犯罪趋向严重化和团伙化。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情绪性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 • • • 强烈的欲求与满足方式的不当 人格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 确定犯罪目的,产生犯罪决意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 一般而言,强烈欲求是动力,但是否具备 自我调控能力,选择合法还是非法途径实 现欲求满足,是其行为合法与否的关键。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2008年5月22日许霆案有了 终审结果,广东高级人民法院最 终认定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 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 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拿 自己的银行卡(170多元)去取 钱,本只想取出100元,不想在按 错键后取款机竟然吐出1000元, 而卡上仅被扣去1元。面对如此 大的诱惑,许霆难以自制,从2006 年4月21日22时许到4月22日晚11 时30分止, 分171次共计恶取款 17万5千元。
个人(潜在)需要
诱因
动机
(二)犯罪动机形成的基本条件
• 1、强烈的、不正当需要是基础 • 内容上:违反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脱 离自身实际。 • 满足方式上:非法手段
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个体对主客观力量 进行对比并判断作 案成功的可能性
欲求及情绪的强弱对 犯罪的影响
犯罪
(四)确定犯罪目的,形成犯罪决意
• 确定犯罪目的,即当事人主观希望实现的 目标(特指故意犯罪)。 • 当犯罪动机和目的都明确时,就进入犯罪 决意阶段。此时犯罪的决定和决心已下。 行为手段的选择 行为时机的捕捉
情绪方面
主导心境
消极的负面情绪 占据主导地位
不良的意志(行为)
• 行为的动力性:强烈、畸变的需要;不良 的兴趣;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 • 行为的特征:不良的行为习惯;参与错误 的行为活动。 • 行为的调控系统: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 法律意识 • 意志的品质:薄弱;自制性差;易盲从或 草率。
第5章 犯罪动机

2.2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无意识化) 演化阶段 (意识化) 成熟阶段(对象化)
3.犯罪动机的冲突与变化
3.1犯罪动机的冲突 3.1.1 概念 3.1.2 形式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3.2 犯罪动机变化
★ 异化 ★ 退化 ★ 恶化
3.3犯罪动机冲突与变化的原因
3.3.1主体因素 : 3.3.2外部因素
第五章 犯罪动机
1
第四章 犯罪动机
1
犯罪动机概述
2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个体进行 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因,是促使个 体实施犯罪行为满足其需要的内部力量。 1.1.1动机与犯罪动机 1.1.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1.1.3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
1.2 犯罪动机的特征
有害性
特 征 隐蔽性 复杂性
对应性
动态性
低级性
1.3犯罪动机的功能
激发
犯罪 行为
引导
推动
维持
2.犯罪动机的形成
2.1犯罪动机的形成机制 2.1.1内在需要引发的犯罪动机
2.1.2外部诱因激发的犯罪动机
2.1.3消极情绪积累培养的犯罪动机 2.1.4不良个性倾向诱导的犯罪动机
主体因素 外部因素
生理状态
环境变化
目标变化
情绪状态
被害人 态度
• 马某,1981年5月4日出生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2000年考入云南大学。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三天内用事先准备好的榔头杀害其四名同班同学,并藏 尸于寝室壁橱。2月17日逃窜,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在公安机关对 马某的讯问笔录中,马某说杀人是因为与这些同学打牌时吵架,同学指责其 作弊,而自己根本没有作弊,认为受到了侮辱,并且还是自己平时认为对自 己不错的同学的侮辱,因而产生极端愤怒导致杀人。该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 震动。据记者调查,马某家庭比较贫困,从小看着母亲替人烫衣挣钱维持生 活的马某立志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从小学到高中,马某始终成绩优异,高 中时曾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大赛二等奖,家人视其为骄傲。自中学起马某就 住校,很少回家,也不与外界接触,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虽然马某 成绩很好,但因家庭的贫困也曾受过同学的嘲笑,他自己也很自卑,很少与 同学交往,支撑他坚持读书的信念就是考上大学后一切就会改变。然而到了 大学的马某发现大学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贫富差距更明显,同学们并不以 学习成绩好为骄傲。作为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同学圈子, 因而更加自卑,几乎没有朋友,孤独的马某为了不让父母替他操心,从不把 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整个大学期间的寒暑假他都不回家,独自在外打 工挣学费、生活费。生活的艰辛、朋友的缺乏、前途的不明确,让马某始终 生活在困顿、孤独、彷徨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敏感的性格,如何改 变自己的命运始终是他最关注的事情。另外,从马某的日记中,还发现,他 的父母经常争吵,使得他的脾气中也有不少暴躁的成分。在遇到一些事情时, 他总是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应对,不向他人透漏,包括他的家人、老师以及 为数很少的朋友。 • 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某的犯罪动机以及影响其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动机的 名词解释

犯罪动机的名词解释犯罪行为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并且其背后隐藏着各种不同的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根源或动力。
犯罪动机的了解和解读对于犯罪学研究和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动机进行解释和分析,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角度来探讨不同犯罪动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心理学角度解析犯罪动机心理学认为,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常常与其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内部冲突有关。
心理学家通过对大量犯罪案例的研究发现,主要的犯罪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报复动机。
有些犯罪者会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来报复曾经伤害过他们或引起他们不满的人或机构。
这种动机包含了恐惧、愤怒和仇恨等情绪因素,并表现为对施暴者的报复或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攻击。
二是得利动机。
经济利益是一些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
他们通过抢劫、诈骗、偷窃等手段获取金钱或物质财富。
得利动机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经济情况等因素有关。
三是实现权力和控制的动机。
一些犯罪行为是为了追求权力、满足支配欲望和获得控制感。
这种动机使得一些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违法行为,以达到支配他人、操纵局面的目的。
四是心理负荷和应激的动机。
一些人在面临巨大压力、心理困境或心理疾病影响时容易选择犯罪行为。
这种动机常常与个体的情绪、适应性和应对机制有关。
二、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动机社会学认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因素对个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其犯罪动机的产生和选择。
一是社会不平等的动机。
社会不平等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社会资源、机会和收入分配不均时,一些个体倾向于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产生了犯罪动机。
二是社会认同的动机。
个体的社会认同感是犯罪动机的重要来源。
当个体缺乏自尊、社会认同和归属感时,他们可能会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被接纳、受人尊重的感觉。
三是社会文化的动机。
社会文化因素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和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讲述

第二节
一、屡犯概述
屡犯心理
(一)、屡犯的概念 屡犯就是多次违法犯罪,经司法机关惩处、屡 教不改的犯罪人。 (二)、屡犯的类型 1、屡犯一般指累犯和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 罪行为人,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之后,在5年内又 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惯犯,又称“惯行犯”、“常习犯”,即犯罪 成为习性的罪犯,其特点是反复实施同一犯罪并习 以为常。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三、实施犯罪时的心理 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进行作案前的准 备,一旦时机到来,便进行犯罪活动。由于是第 一次实施犯罪,对作案环境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一般会有以下心理表现: 1、恐惧 2、情绪紧张 3、侥幸心理 四、犯罪后的心理 1、心情不易恢复平静 2、悔罪心理 3、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初犯概述
(三)、初犯心理的特殊性 在犯罪心理学中,加强对初犯心理的研究 及控制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初犯是屡犯的基 础,如果对初犯心理特点及规律深刻揭示并有 效预防和矫治,就杜绝了其发展为屡犯的可能。 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往往在人们心 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第一次经历” 的心理状态也与后继行为的心理状态迥然不同, 如果给予正面强化,则对这种行为起到激励作 用,负面强化则会使之产生畏惧和退缩。
二、犯罪前的心理特征
1、犯罪动机斗争激烈、持久 初犯动机斗争的形式一般表现为趋避冲突, 而且由于趋避双方力量相近,因而斗争激烈、持 久,犯罪人很难立即产生犯罪决意。 2、犯罪决意慎重 犯罪决意即犯罪的决心、决定,是行为人作 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后决定的过程。 3、初犯意志薄弱 初犯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 制力等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得较为薄弱。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小
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包括: 家庭环境消极因素 学校环境消极因素 居住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工作环境和职业性质的消极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
包括: 地域因素 季节因素 时间因素 自然灾害因素
情景因素
直接影响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的现场周围环境因 素。 A、现场侵害对象的态度和特点 B、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特点 C、现场条件和气氛 D、机遇
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一)主体因素 指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 1、生理因素 1 年龄 2 性别 3 神经类型 4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5 个性倾向性 6 性格结构 7 控制系统缺陷 8 个性异常 3、行为因素 9 错误的活动 10 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11 有害的行为习惯 12 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强调犯罪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 1、塔尔德的模仿论(画小人)
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 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 。其模仿法 则是: A、距离法则 B、上至下法则
C、插入法则
2、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个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向与己关系密切的人 学习来的;当一个人认为犯罪的结果是利大于 弊时,他就会犯罪。 “维护正义”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影响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可以分为大社会环境因素和小社会环境因素。
大社会(宏观)环境因素 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着犯罪心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
会犯罪率的高低。包括: 政治环境消极因素 经济环境消极因素 精神文化环境消极因素 法治环境消极因素
题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的地位
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是犯罪心 理形成的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者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不确定性:多为亲属朋友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案例: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 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 ,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28 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 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 ”,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 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 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 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 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 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 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 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 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 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 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 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 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 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 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 、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1、少年人的特有犯罪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的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产生容易为外界刺 激引起-犯罪动机直观性 、勃发性、非实现计划预 谋 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向恶性转变的情况较多 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u74/v_MTk0NDI4NzE.html
犯罪目的来分:贪利动机、报复动机、性动 机、恐惧动机、好奇动机
犯罪动机的形成源自张某,女,29岁,机关干部,有一个幸福的三口 之家,忠厚老实且深爱她的丈夫。丈夫是一家公 司的技术骨干,收入颇丰,女儿在幼儿园上全托 ,周末接回家。 作为白领阶层,张某对于精神层面的需要非常的 强烈。觉得丈夫不够情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她遇到英俊潇洒的李某(男,35岁,无正当职业 ,未婚)。后来两人一间钟情,发展出婚外情。
法制在线——雪城大黑案
/b/1885 7811-1589703887.html
谢谢
之后不久,李某就给了张某几包老鼠药,教唆张 某杀死自己的丈夫,还威胁张某如果不干,他就 杀死张某的全家。 张某拿到毒药之后,开始犹豫不决。一方面丈夫 对自己很好,另一方面如果不动手,家人也不安 全。后来她下定决心下毒。一次丈夫感冒,她在 给丈夫的清汤面中放了毒药,但是又临时后悔, 将丈夫的面打翻。李某得知后,毒打的张某一顿 ,张某一气之下,趁李某不注意用凳子狠击李某 后脑部,将李某杀死。
第五章 犯罪动机与人格
讨论:
导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物质需要 性需要 安全的需要 爱的需要/报复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
犯罪动机的定义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实施
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只要 是故意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 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犯罪动机的分类
情境性犯罪动机和预谋性犯罪动机 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和未意识到的犯罪动机 主导性的犯罪动机和从属性的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的形成三阶段
第一阶段:当犯罪的某种内在的需要或者欲 求被犯罪主体明确的意识到,或者外在的诱 因的出现激活了犯罪主体的某种需要,且需 要与抽象的犯罪手段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 成故意犯罪的意向和想法,就意味着犯罪意 图的形成。 ……唆使张某谋杀自己的丈夫
第二阶段
当犯罪意图与具体的犯罪手段或侵害目标相 结合,犯罪主体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和冲突 后选择犯罪动机而下定决心要实施犯罪时, 犯罪意图就转化为犯罪决意。 ……拿到毒药,下定决心毒杀丈夫
3、激情犯罪的动机
激情犯罪:在激情的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 特点: 犯罪动机是一瞬间的 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 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在青少年中更容易发生 犯罪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往往产生后悔心理。
激情犯罪—马加爵案件
二、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大量调查显示,犯罪人的性格大多存
第三阶段
犯罪决意形成后,在犯罪目的的指引下,行 为人常常会进行犯罪预备,如制定犯罪计划 、准备犯罪工具、了解作案目标等。犯罪动 机进一步形成强化或受到抑制。 ……犯罪动机转化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犯罪动机不明的两类人: 青少年和精神病犯罪人
/b/1886 7760-1589703887.html
在某种缺陷,这种性格缺陷,正是犯 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电影《门徒》
犯罪人的主要人格特征
攻击性 冲动性 敌意 不能延迟满足 追求刺激的倾向 外倾性格 缺乏焦虑 过分神经质
犯罪人的人格与犯罪
反社会型 偏执型——多为报复犯罪 狂躁型——多为情景暴力犯罪 贪婪型——多为财产犯罪 色情型——多为性犯罪 虚荣型——多为青少年和妇女犯罪 易受暗示型——多为青少年犯罪 攻击型——暴力犯罪,犯罪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