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过低处理程序

合集下载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也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为35摄氏度以下)。

体温过低可能会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症状:
1. 寒战和颤抖,当体温过低时,身体会试图通过肌肉运动来产生热量,从而导致人们出现寒战和颤抖的症状。

2. 皮肤变冷,手脚发凉,皮肤呈现出发紫或苍白的颜色。

3. 心率减慢,体温过低会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4. 意识模糊,严重的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处理方法:
1. 将患者移至温暖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体温过低的症状,应立即将其移至室内或遮风挡雨的地方,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2. 提供热饮食物,给患者提供热饮和高热量食物,帮助其产生
热量来提高体温。

3. 保持活动,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摆动手臂和腿部,以
促进血液循环和热量产生。

4. 使用热水袋,将热水袋或热毛巾放在患者的胸部、腋窝和腹
部等部位,帮助其恢复体温。

5. 寻求医疗帮助,如果患者体温持续过低或出现严重症状,应
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总结:
体温过低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了解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体温过低的情况
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
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幼儿更应该加强保
暖工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体温过低的相关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急诊患者处理流程

急诊患者处理流程

11、急诊护士在配合医师抢救的过程中,应 处理好抢救、治疗、护理三者的程序关系。紧急 抢救时,急诊护士应先执行医师的口头医嘱,及 时使用急救备用药物,后由医师补开书面医嘱及 补开处方取药。急诊护士应主动做好一切应急措 施的准备工作,保证血压测定、供氧、补液、吸 痰、供血、导尿、各类监护、体温检测等措施的 及时顺利进行,必要时在医师到达之前做好应急 处理,包括建立静脉通路、面罩加压給氧、胸外 心脏按压等。
△评估ABC △开放静脉通路 △保持呼吸通畅 △评估生命体征 △评估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及各种反射
பைடு நூலகம்
△心电监护及SPO2监护 △吸氧
△空调房间20~25℃ △物理降温 ◎头部臵水帽 ◎大血管处臵冰袋 ◎冷水擦身 ◎酒精擦浴 ◎冰水灌肠 △药物降温 ◎氯丙嗪20~50mg加入冰5% GNS中静滴 ◎消炎痛栓塞肛 ◎激素治疗:Dxm,氢化可的松 △中暑痉挛:用10%葡酸钙10~20 ml稀 释后静注
●采血作相应检查 ●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T、P、R、BP ●观察全身出血情况 ●记出入量
●感染 ●出血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衰 竭
●高凝血期 ●消耗性低凝血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分 期
诊 断 标 准
●临床上存在易引起 DIC 的基础疾病,同 时兼有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有3项以上异常 ●排除重症肝炎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和原发 性纤溶症
多发伤(复合伤)抢救程序
进行快速、全面的初步评估 抢救现场、急诊室 伤员 心搏呼吸骤停者行CPR,神志昏迷 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生命体征 排除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现象 心搏呼吸骤停者行CPR,神志昏迷 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生命体征
初步控制窒息、休克、大出血后行进一步评估

应急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应急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应急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应急护理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急救和护理的程序和方法。

在医疗领域,应急护理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救治患者并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本文将介绍应急护理操作的流程,并给出评分标准,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一、应急护理操作流程1. 评估患者状况在进行应急护理操作之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状况。

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受伤情况。

如果患者无法回答问题,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必要信息。

2. 呼叫急救人员如果患者状况危急,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提供准确的地址和病情信息,并保持电话畅通以接收医护人员的指导。

3.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急救过程中,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

检查患者的呼吸道是否有阻塞,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头部后仰或侧身头侧位。

4. 进行心肺复苏(CPR)如果患者没有有效的呼吸或心跳,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按照正确的手法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保持血液循环。

5. 控制出血和包扎伤口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出血或开放性创伤,应立即控制出血并包扎伤口。

使用合适的材料和方法,确保出血停止,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处理骨折和骨折如果患者出现骨折或骨骼脱位,应小心处理。

固定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7. 保持患者体温在应急护理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患者的体温。

使用适当的方法,如加盖毛毯或使用温热设备,预防或治疗体温过低。

8. 提供心理支持在急救和应急护理过程中,提供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以友好的态度和鼓励性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让他们感到安慰和安心。

二、评分标准为了确保应急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评分标准可以帮助评估护理人员的操作表现。

以下是一个应急护理操作的评分标准示例:1. 评估患者状况:根据情况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行评分,0分表示未评估,5分表示评估准确、全面。

2. 呼叫急救人员:根据呼叫过程的迅速性和准确性进行评分,0分表示未呼叫,5分表示迅速呼叫并提供准确信息。

3.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根据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和效果进行评分,0分表示未采取措施,5分表示呼吸道通畅。

各种抢救程序(流程图)

各种抢救程序(流程图)

开 放 性 气 胸
口 ②胸腔闭式引流 ③抗休克治疗 ④手术准备
急性失血性休克 心包填塞症状 失血性休克、心包填塞同时
存在

损 伤
脏 大 血

①抗休克 ②解除心包填塞 ③紧急开胸手术
护理与监护
半卧位
保持呼吸道
通畅、吸氧
迅速建立静
脉通道
急做血型、
血交叉
心电监护
观察病情及T
、P、R、BP
、 SPO2 的 变 化
◎头部置水帽 ◎大血管处置冰袋 ◎冷水擦身 ◎酒精擦浴 ◎冰水灌肠 △药物降温 ◎氯丙嗪20~50mg加入冰5%
GNS中静滴 ◎消炎痛栓塞肛 ◎激素治疗:Dxm,氢化可的松 △中暑痉挛:用10%葡酸钙10~20 ml稀释 后静注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 △病室宜阴凉通风,控制室温22~25 ℃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 △静脉输液速度:5~10分钟宜慢,以
体格检查:按“CRASHPLAN” 原则指导体检(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骨盆-四肢-动脉神经 )
实验室检查:查血型、交叉配血,作血气电解 质、了解酸碱离子失衡、查生化、评价肝肾功 能,查血常规,反复多次,评估出血情况
特殊检查:X线、超 声、腹腔镜、CT、 MRI、腹腔穿刺
多发伤的再估计:动态观察,发现隐蔽的深部损伤、继发性损伤、并发症如十二指肠破裂, 胰腺损伤,隐性出血,继发颅内、胸内、腹内出血等
昏迷病人的抢救程序
△评估A.B.C. △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静脉通道 △评估生命体征
△吸氧
尽快查找原因
处理
监护
并发症防治
△血、尿常规,电解质、 肝肾功能、血糖、淀 粉酶、血气分析
△排泄物检查 △腰穿、脑压+常规检查 △CT、胸片、眼底检查

低体温的应对方法

低体温的应对方法

低体温的应对方法
低体温症即低温症,是一种危险的状况,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以下是一些应对低体温症的方法:
1. 迅速使患者脱离寒冷环境,更换湿冷衣服,用毛毯或被褥包裹身体,为患者采取温和的被动复温。

2. 如患者体温低于33度,采取主动外周复温,包括应用热水袋温暖患者全身或将患者浸泡于44度的温水中。

3. 吸氧、补液、升温:医生采用温热的氧气和液体来提高室温。

如深部体温每小时升高不足~1度,医生可采取主动深部体温复温措施,如灌肠、洗胃、腹透、血透和膀胱冲洗。

4. 予患者常规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全面了解其各脏器功能。

5. 积极进行心肺复苏:预防和治疗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术后低体温护理方案及措施

术后低体温护理方案及措施

一、概述术后低体温是指患者体温在手术结束后的24小时内降至36℃以下,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术后低体温会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期延长,增加并发症风险,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针对术后低体温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二、护理方案1. 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病情: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评估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

(2)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保暖措施:手术前一天晚上,保持病房温度适宜,避免患者着凉。

2. 术中护理(1)调节手术室温度:确保手术室温度在22℃左右,避免患者受凉。

(2)术中保暖:使用保温毯、保暖被等,覆盖患者身体,减少热量散失。

(3)输注液体加温:确保术中输注的液体温度在37℃左右,减少因液体温度过低导致的热量散失。

(4)缩短手术时间:合理规划手术流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暴露在手术室内的时间。

3. 术后护理(1)监测体温:术后每4小时监测患者体温,如发现体温低于36℃,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保暖措施①保持病房温度:术后病房温度应维持在22℃左右,使用保暖被、电热毯等保暖措施。

②加强体表保暖: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保暖毯、热水袋等,避免患者受凉。

③呼吸道保暖:使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减少呼吸道散热。

(3)液体加温:术后输注的液体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减少因液体温度过低导致的热量散失。

(4)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因疼痛、焦虑等因素可能导致体温下降,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并发症护理①预防感染:加强术后伤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预防感染。

②预防血栓: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③预防肺部感染:术后协助患者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三、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术后低体温的认识,掌握预防及护理措施。

2. 完善护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术后低体温护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护理要点。

患者低体温应急预案

患者低体温应急预案

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重症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及长期卧床的患者。

低体温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急诊科:负责患者的初步救治,及时通知相关科室会诊。

2. 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负责患者的进一步救治和后续治疗。

3. 护理部:负责指导、监督低体温患者的救治工作。

4. 医疗设备科:负责提供低体温患者的救治设备和药品。

三、应急预案1. 患者低体温的识别(1)体温低于36℃。

(2)出现寒战、肌肉僵硬、面色苍白、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症状。

(3)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呼吸困难等。

2. 患者低体温的救治(1)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应急预案。

(2)将患者置于温暖、通风的环境中,脱去湿衣物,用毯子覆盖。

(3)给予温热饮料,如温水、热茶等。

(4)监测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5)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物理复温或药物复温。

物理复温:(1)将患者置于温水浴中,水温控制在37℃-42℃。

(2)用温水擦拭患者全身,重点部位为四肢、躯干、头部。

(3)用温热毯包裹患者,保持体温。

(1)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抗寒药物。

(2)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药物过量。

3. 患者低体温的后续治疗(1)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休克、中毒等。

(2)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3)定期复查体温,防止低体温复发。

四、应急预案的演练与评估1. 定期组织低体温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低体温患者的救治能力。

2.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3. 加强医护人员对低体温知识的培训,提高救治成功率。

五、总结患者低体温是一种严重病症,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合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

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低体温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低体温处理流程

低体温处理流程

低体温处理流程:
1、复温:体外复温如去除患者身上潮湿的衣物,热毯和红外线热弧灯体表加热等方法有效易行。

体内复温如静脉输注加温至37℃的温热液体、机械通气时将吸入气体湿化加温到40-45℃等方法,可迅速提高中心温度。

2、营养支持:对产热不足致体温过低的危重患者,除保暖措施外,应加强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热量,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对不能进食的危重患者,应注意及早采用胃肠外营养,经静脉供给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电解质,以达到供给热能和营养治疗的目的。

3、维持循环稳定:体温降低可引起全身血管收缩,有可能掩盖血容量不足对循环的影响。

当体温回升时,外周血管扩张,可出现循环衰竭。

因此,除监测平均皮温和中心温度外,应密切监测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适当补充血容量和使用血管活性药,以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