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教学设计(精)

合集下载

大气TSPPM10监测实验

大气TSPPM10监测实验

四、TSP与PM10 在监测分析时的区别
TSP与PM10使用的监测仪器和方法完全相同。只有采样时采用的切割器不同。 注意:为了消除由于不同时采样所引起的误差,要求TSP与PM10要同时用两台采样器进行采样,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五、数据处理
式中:W1——尘膜重量,g; W0——空白滤膜重量,g; Vn——标准状态下的累积采样体积,m3。
不同空气动力学直径范围的分布
空气动力学 直径D
颗粒物种类
常规监测方法
D≥100μm
大气自然降尘 降尘
自然降尘缸 集尘
10μm≤D<100μm
总悬浮粒颗物飘尘TSP
中流量大气采样器
D<10μm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流量大气采样器
中流量大气采样器流量控制原理
V
△P
产生电信号
I
三、采样器的控制与操作注意事项
六、本实验的相关知识
复习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污染物的来源 工业粉尘、工业炉窑、建筑施工、交通工具、二次扬尘、自然(沙尘、火山等) 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与途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中流量大气采样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2、学习质量法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重点掌握滤膜的称量、采样器参数的设定与读取、采样气体体积的换算与结果表达。
二、实验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一定粒径范围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计的累积采样体积Vn时,按下式计算:
式中:Q——采样器采气流量,m3/min; P2——采样期间测试现场平均大气压力,kPa; Tn——标准状态的绝对温度,273K; t——累积采样时间,h; Pn——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压力,101.325kPa; T2——采样期间测试现场平均环境温度,K。

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18204.2-2014可吸入颗粒物PM10光散射法1.原理当光照射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上时,产生散射光。

在颗粒物性质-定的条件下,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应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求得颗粒物质量浓度。

2.仪器光散射式粉尘仪:颗粒物捕集特性D a50= 10μm±0.5μm,σ,=1.5±0.1。

其中D a50为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σ为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测量灵敏度:对于校正粒子,仪器计数1 CPM=0.001 mg/m³。

测量相对误差:对于校正粒子测量相对误差小于土10%。

测量范围:0.001 mg/m3~10 mg/m3以上。

仪器应内设出厂前已标定的具有光学稳定性的自校装置。

注1:校正粒子为平均粒径0.6 pm,几何标准偏差σ≤1.25的聚苯乙烯粒子;注2:CPM为每分钟脉冲计数值,相对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3.测量步骤3.1采样布点见附录A。

3.2按要求对粉尘仪进行期间核查和使用前的光学系统自校准。

3.3根据环境状况设定仪器采样时间与量程。

3.4按使用说明书操作仪器。

3.5粉尘仪使用环境的相对湿度应小于90% ,平均风速小于1 m/s。

4.结果计算4.1浓度计算:对于非质量浓度的计数值,按式(9)转换为PM10质量浓度。

ρ=R·K式中:ρ——可吸人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³);R——仪器计数值,计数每分(CPM);K——质量浓度转换系数,mg /(m³·CPM)。

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的确定见附录B。

4.2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采样点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5.测量范围和精密度5.1本法测定可吸人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范围为0.001 mg/m³~10 mg/m³。

可吸入颗粒物PM10(滤膜称重法)(5.1)测定方 法 验 证 报 告

可吸入颗粒物PM10(滤膜称重法)(5.1)测定方 法 验 证 报 告

方法验证报告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 GB/T 18204.2-2014(5.1)1. 目的验证滤膜称重法测定公共场所的可吸入颗粒物PM 10指标,来判断在本实验室此方法的适用性。

2. 方法内容 2.1 原理使用带有10PM 切割器的滤膜采样器进行空气采样,空气中的颗粒物经切割器分离后,可吸入颗粒物10PM 被采集在滤膜上,经实验室称量可得到10PM 的质量,再除以采气体积即得出可吸入颗粒物10PM 的质量浓度。

2.2 仪器设备和材料2.2.1 可吸入颗粒物10PM 滤膜采样器:颗粒物捕集特性。

1.05.1,5.01050±=±=g a m m D σμμ 其中:50a D 为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g σ为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2.2.2 流量计:精度2.5级。

2.2.3 分析天平:精度0.00001g 。

2.2.4 计时器:计时误差<1%.2.2.5 滤膜:0.3㎛粒子过滤效率不低于99.99%。

2.2.6 温度计: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0℃,测量精度±1.0℃。

2.2.7 大气压力计: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5 kPa ,精度±0.2kPa 。

2.2.8 采样泵:恒流精度±5%设定值。

2.2.9 干燥器。

2.3 测量步骤2.3.1 将滤膜编号,放入干燥器中平衡24h ,用天平秤出初始质量。

2.3.2 用一级皂膜流量计对采样流量计进行校准,误差≤5%。

2.3.3 采样布点2.3.3.1 室内面积不足50㎡的设置1个测点,50㎡~200㎡的设置2个测点,200㎡以上的设置3个~5个测点。

2.3.3.2 室内1个测点的设置在中央,2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称点上,3个测点的设置在室内对角线四等分的三个等分点上,5个测点的按梅花布点,其他的按均匀布点原则布置。

2.3.3.3测点距离地面高度1m~1.5m ,距离墙壁不小于0.5m 。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一、引言PM10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或者等于10微米)浓度的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以确保正确使用PM10分析仪并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二、设备准备1. 确保PM10分析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仪器的电源、采样装置、滤膜等部件是否完好。

2. 准备必要的耗材,如滤膜、采样器、标准气体等。

3.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并确保采样点周围环境无明显污染源。

三、操作步骤1. 打开PM10分析仪的电源,等待仪器自检完成。

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模式(手动或者自动)。

3. 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流量。

普通情况下,采样时间为24小时,采样流量为1立方米/小时。

4. 检查采样器的密封性能,确保采样过程中无泄漏。

5. 安装滤膜。

将滤膜小心地放置在采样器内,并确保滤膜与采样器密切贴合。

6. 开始采样。

按下启动按钮,仪器将开始自动采样或者手动采样。

7. 采样结束后,关闭仪器电源,并将采样器取出。

8. 将采样器中的滤膜取出,放入称量皿中,并称量滤膜的质量。

9. 根据需要,可以对滤膜进行后续分析,如重金属含量测定等。

四、数据处理1. 将滤膜质量转换为PM10颗粒物的质量。

根据滤膜的分量和采样时间,可以计算出单位体积(立方米)内的PM10浓度。

2. 如果需要,可以进行浓度校准。

使用标准气体进行校准,根据校准结果调整测量数据。

3. 统计和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实际需求,将测量结果整理并记录在相关的报告或者数据库中。

五、维护和保养1. 定期清洁仪器。

使用干净的软布擦拭仪器的外壳,并定期清理采样器和滤膜。

2. 更换耗材。

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更换滤膜、采样器和其他耗材。

3. 进行仪器校准。

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注意安全。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六、故障排除1. 仪器无法启动:检查电源是否正常连接,确认电源开关是否打开。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精)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精)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WS/T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ering method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为执行GB9663~9676-1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而制定。

本标准采用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

本标准采用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确定光散射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滤纸(膜)采样-称重法参照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光散射式粉尘仪的计量检定采用JJG846《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

本标准从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附录A、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常州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贵州省卫生防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海南省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一川、迟锡栋、刘凡、张晶、李宝成、崔九思、谈立峰、于慧芳、赵亢、王崇东、李荣江、于传龙。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监所负责解释目次前言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定义 (1)4 原理 (2)5 仪器 (2)6 测定步骤 (2)7 质量控制 (3)8 精密度和准确度 (3)附录A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确定 (4)附录B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经验值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 WS/T浓度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光散射法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ering method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光散射式粉尘仪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和质量控制要求。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一、概述PM10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定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对PM10分析仪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以确保准确测量和可靠的结果。

二、设备准备1. 确保PM10分析仪已经正确安装并连接到电源。

2. 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确认仪器的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3. 检查分析仪的滤膜是否清洁,如有需要,请更换滤膜。

4. 确保仪器周围环境无明显干扰,如有需要,请移除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物品。

三、操作步骤1. 打开PM10分析仪的电源开关,并等待仪器进行自检。

2. 在仪器的控制面板上选择所需的测量模式,如连续测量或定时测量。

3.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测量时间间隔和测量周期。

4. 将待测样品(如空气)通过采样管道引入仪器中。

5. 确保样品流量稳定,根据仪器的要求进行调节。

6. 开始测量,记录测量开始时间。

7. 在测量过程中,注意观察仪器的运行状态,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8. 在测量结束后,记录测量结束时间。

9. 关闭PM10分析仪的电源开关。

四、注意事项1. 在操作PM10分析仪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并理解仪器的使用说明书。

2. 在操作过程中,应按照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严禁超出仪器规定的范围。

3.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样品受到污染,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

4. 在样品引入仪器之前,应确保采样管道的清洁和畅通。

5.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仪器的运行状态,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测量并检查。

6. 在测量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维护仪器,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寿命。

7. 对于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处理和报告1.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按照要求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的筛选、去噪、校正等。

2. 根据测量结果,编制报告并进行分析,包括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测量结果等。

3. 报告中应包含测量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PM10分析仪作业指导书一、引言PM10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浓度的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正确使用PM10分析仪并获取准确的测量结果。

二、设备准备1. 确保PM10分析仪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如电源正常、传感器无损坏等。

2. 检查仪器附件是否齐全,如采样头、滤纸等。

3. 根据需要,准备好校准气体和标准样品。

三、操作步骤1. 打开PM10分析仪电源,并等待仪器自检完成。

2.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如连续测量或定时测量。

3. 将采样头插入测量点位,并确保与环境相接触的滤纸完好无损。

4.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设置测量参数,如采样时间、采样流量等。

5. 启动测量程序,等待测量完成。

6. 测量结束后,关闭PM10分析仪电源。

四、注意事项1. 在操作PM10分析仪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操作手册,并按照要求进行培训。

2. 在测量过程中,避免将仪器暴露在高温、高湿度或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3. 在更换滤纸或采样头时,应按照操作手册的指导进行,避免污染或损坏。

4. 定期校准PM10分析仪,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 在测量过程中,避免仪器受到震动或碰撞,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6. 将PM10分析仪放置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定期清洁仪器外壳和滤纸。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按照要求进行整理和存档。

2. 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如绘制浓度变化曲线、计算平均浓度等。

六、故障排除1. 如果PM10分析仪出现异常情况,如测量结果异常或仪器无法正常启动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2. 在维修人员到达之前,不要随意拆卸或修理仪器,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坏。

七、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PM10分析仪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

2. 避免将仪器暴露在有害气体或粉尘环境中,以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实验九 空气中TSP和PM10的测定

实验九 空气中TSP和PM10的测定

实验九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重量法(GB 6921—201X)一、实验目的)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采样和监测方(1)掌握测定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法。

(2)分析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及采样体积,计算出PM10和TSP 浓度。

三、仪器和材料PM10采样器:崂应2031型智能大流量TSP(PM10)采样器。

TSP采样器:青岛金仕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QG-100中流量采样器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四、测定步骤:1、用孔口流量计校正采样器的流量。

2、如果测定交通枢纽处PM10和TSP,采样点应布置在距人行道边缘1m 处。

采样时,采样器入口距地面高度不得低于1.5m。

3、采样时,将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采样夹内的滤网上,滤膜毛面应朝进气方向。

将滤膜牢固压紧至不漏气。

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取出。

将有尘面两次对折,放入纸袋,并做好采样记录。

4、仪器使用方法:(1)参数设置:打开电源开关,仪器进行自检后自动校零10秒,然后显示主菜单。

a.设置b.采样c.查询d.标定(2)采样选择采样,按ok键,仪器进入采样菜单,屏幕显示:a.校零 b.定时 c.即时d.间隔选择定时。

输入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5、采样后滤膜样品称量按1 的方法进行。

五、分析步骤1、滤膜在采样前放入干燥器内24h。

用感量为0.1mg 的分析天平称重。

将同一滤膜放回干燥器内1h 后再称重,两次重量之差小于0.5mg 为满足恒重要求。

将滤膜放入相应容器中备用。

六、结果计算ρ—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mg/m3;w2 ——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w1 ——采样前滤膜的重量,g;V ——已换算成标准状态(101.325kPa,273K)下的采样体积,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素质目标:吃苦耐劳;严谨认真;交流合作。
单元
教学
内容
实验:校园环境空气PM10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
在任务1方案制订的基础上,独立进行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结果报告及质量评价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现场教学法、传统讲授法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训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学、练、做一体化)
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场所(用√标记)
1.仿真室()2.多媒体教室(√)3.理实一体教室(√)4.实训室(√)5.其它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材、视频资料、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资料;颗粒物采样器及校准装置。
恒温恒湿装置、电子天平及实训室常用仪器设备等
学习效果分析
学习效果:经过水质监测方案制订训练和前期充分准备,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单元
教学
目标
1.知识性目标:理解颗粒物采样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颗粒物采样器的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掌握PM10的测定方法与测定原理;掌握重量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PM10主要过程;理解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2.能力性目标:学会颗粒物采样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会颗粒物采样器的操作与维护;会用国标重量法完成空气中颗粒物PM10的测定;会制订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环境监测
课程学时
项目名称
项目六空气质量监测
项目学时
教学单元名称
任务2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
单元学时
学习者
分析
通过现场实习及前面任务1学习,学生已了解空气监测的一般流程,包括布点方法、样品采集方法、常用分析手段及质量评价依据等。但还没有独立完成一个指标的测定,需要通过本项目学习来理解和掌握之。
存在问题:基于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技术规定,结合实际条件,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需要加强。
改进措施:分析全过程可以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
作业
1.完成校园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测定的实验报告;2.预习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师明确任务,提出引导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现场实习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的标准方法讨论、分析,制订测定方案,包括测定小组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可补充,老师点评完善。对于疑难问题由老师引导解决;教师针对本次监测任务,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配合,根据国标方法,完成现场布点、滤膜准备、仪器检查及连接等测定前的准备工作;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相应测点的测定工作,记录结果,并完成数据处理及空气质量评价,对校园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提出建议;
4.汇报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过程及结果,并参加本测定项目的理论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测定全过程表现、测定结果、汇报表现、小组评价及理论考核成绩等,对学生单项测定给予成绩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