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合集下载

2020年我国工作发展目标

2020年我国工作发展目标

2020年我国工作发展目标
1. 经济发展目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稳定在合理区间。

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加大对创新、科技、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2. 就业目标:保持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稳定农民工就业。

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

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促进就业机会的多元化。

3. 收入分配目标: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4. 城乡发展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工市民化条件。

5. 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淘汰高污染产能,发展清洁能源。

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6. 社会文化目标: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提升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是2020年我国工作发展目标的总体框架。

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有信心实现目标,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

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执行时间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⑶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序 言国土空间①是宝贵资源,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新疆国土面积广阔,占全国陆地面积1/6,土地资源总量非常丰富,但适宜开发和建设用地较少,因而对国土空间的科学开发与集约利用是必要和迫切的。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明确国土空间中,哪些区域应该优化或重点推进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从而形成若干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哪些区域应该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从而形成若干以提供农产品、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或以提供生态产品、保障生态安全为主体功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按照以上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推进形成新疆主体功能区,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推进形成新疆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②、基础性和约束性的规划。

本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③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规划范围为新疆①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

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文本保定市人民政府2008.8目录第1章总则 -----------------------------------------------------------------------------------3第2章市域发展目标与战略 --------------------------------------------------------------4第3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7第4章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7第5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第1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第2节市域空间管制 --------------------------------------------------------------------- 11第3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 12第4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 17第5节旅游发展规划 --------------------------------------------------------------------- 20第6章中心城区规划 --------------------------------------------------------------------- 21第1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 21第2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 --------------------------------------------------------------- 25第3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 26第4节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 ------------------------------------------------------------ 31第5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32第6节市政设施工程规划 --------------------------------------------------------------- 36第7节环境保护规划 --------------------------------------------------------------------- 41第8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 43第9节近期建设规划 --------------------------------------------------------------------- 48第10节远景规划设想 --------------------------------------------------------------------- 48第7章规划实施建议 --------------------------------------------------------------------- 48第8章附则 --------------------------------------------------------------------------------- 50附表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2008) ------------------------------------------ 51附表2: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 52附表3: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 53附表4:保定市域严格控制发展区一览表 ----------------------------------------------- 55附表5:保定市2020年城区与县城人口规模预测单位:万人 ------------------ 56附表6:保定市县城以外建制镇职能类型分布 ----------------------------------------- 57附表7:保定市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表 -------------------------------------------------- 58附表8:城市快速路网络节点立交设置统计表 ----------------------------------------- 58附表9:停车场配建指标统计表 ----------------------------------------------------------- 58附表10:配建停车位统计表---------------------------------------------------------------- 59附表11:分区域停车布局一览表---------------------------------------------------------- 59附表12:公交站场规模一览表------------------------------------------------------------- 60附表13:货运中心一览表------------------------------------------------------------------- 60附表14:文物保护范围一览表------------------------------------------------------------- 60附表15:保定市市区环境噪声标准------------------------------------------------------- 62附表16:户外允许噪声级(dB) --------------------------------------------------------- 63附表17:市区河道治理标准表------------------------------------------------------------- 63附表18:规划消防站一览表---------------------------------------------------------------- 63附录19:建设部:关于同意调整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 65附录20:河北省建设厅:关于保定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 ------------------ 67第1章总则第1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编制《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安排。

2020年纪念建党99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9)

2020年纪念建党99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9)

2020年纪念建党99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九)1. 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B)。

(A)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B(A) 80万,100%(B) 80万,400%(C) 40万,400%3. 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提出,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___B__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

(A) 个别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B)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C) 个别领导、民主集中、集体酝酿、会议决定4.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

这表明B(A) 两国的合作重点已转向文化领域(B) 双方将全面提升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C)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已发生根本变化5.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C(A)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2005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工作。

会议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提高B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A) 科技进步(B) 自主创新(C) 发展规划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C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A) 坚持科学发展观(B) 发展循环经济(C) 建设节约型社会10.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A(A)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B)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C)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11.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C(A)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 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C)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12. 党章第二条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精心整理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
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
,直到
)》,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第十六条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至规划近期 2015 年,昭通市域人口达到 58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27%; 至规划中期 2020 年,昭通市域人口达到 60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34%; 至规划远期 2030 年,昭通市域人口达到 64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47%。
第二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文本
内;城镇职工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第十条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到 2030 年,昭通市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水域和城市环境质量 显著改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 100%,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到 1.0 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5%,农村环境 质量保持稳定,全市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到 2030 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 到 9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 9 平方米以上。
城镇数量 1 2 8 28
55
规模等级
>50 万人 20-50 万人 10-20 万人 5-10 万人 2-5 万人
表 4-2 规划城镇规模结构一览表(2030 年) 城镇名称
昭通中心城区 镇雄 巧家、永善、水富、鲁甸 大关、威信、彝良、绥江、盐津 永丰、北闸、以勒、芒部、普洱、赤水源、黄华、罗坎、靖 安、天星、莲峰、龙头山、旧城、桃源、牛场、洛泽河、麟 凤、水磨、木杆、牛街、老店、蒙姑
机,争取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入驻,另一方面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大商贸物流
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滇中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对接的枢纽和转换器。
3. 向西:构建沿金沙江经济带
巧家、永善、绥江三县以金沙江水电开发为支撑,以金沙江流域水土保护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泾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序言“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五”时期回顾和总结“十五”期间,全县回汉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要,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战略,着力培育草畜、旅游、劳务产业,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克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事业日上,是经济发展较好、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的一个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十五”末(200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750万元,年均增长13%,比“九五”同期高出2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2455元(约303美元),比“九五”同期高出975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年均增长12.9%。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年均增长24.5%,超过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草畜、旅游、劳务”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十五”期间,针对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空间狭窄的现状,适时地进行了经济结构大调整,以“草畜、旅游、劳务”为主要内容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框架已全面形成并向纵深方向延伸,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九五”末(2000年)的45:15:40调整到36:22:42。

草畜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建成百户养牛园区8个,养牛示范村34个,黄牛饲养量达到8万头,其中:存栏5.2万头,出栏2.8万头,分别比“九五”同期增长167%和65%。

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0.6万亩,比“九五”同期净增19万亩。

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以整合旅游资源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努力提高旅游品位和服务档次,使县域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十五”未,年旅游接待人次达15万人,比“九五”同期增长87.5%,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3500万元,比“九五”同期增长438%。

劳务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五年累计输出劳务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879万元,年劳务人均收入1585元,比“九五”同比增长16.4%。

新建劳务基地25个,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16个,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9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6%。

——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城市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县域城市建设以构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集中改造老城区,重点开发新城区的发展思路,走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市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旧城改造成效显著。

对临街的113处低矮破旧建筑物进行了开发改造,新开发建设面积16万平方米。

对县城老区龙潭街、香水街、西苑路、东平路等主要城市道路及给排水系统进行了集中改造,累计建成高标准城市道路5公里,形成了“四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二是新城区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

行政中心、泾河路、香水街延伸、公安看守所、税务培训中心、汽车站、中心粮库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新城区落户,拉开了县城新建区的发展框架。

三是公益设施不断完善。

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供水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标志着县域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水利方面:“十五”期间,累计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4处,解决了全县71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5.3万人、2.3万头大家畜、3.1万只羊的饮水困难;治理泾河、石嘴河、沙塘河、羊槽河主要河道4条,累计治理长度22.13公里;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平方公里;完成西峡水库防渗处理工程;建成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各一处,控制灌溉面积1.05万亩。

交通方面:“十五”期间,以干线公路等级化和“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对县域泾隆、泾华、泾什三条干线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加大了乡村公路的实施力度。

全县累计通车里程达514公里,其中:县道以上干线公路161公里,乡村公路353公里。

电力方面:紧抓国家“两改一同价”政策实施的机遇,以电力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强化行业内部管理,全面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使县域配电网络更加合理。

完成县域一、二期农网和县城一期城网改造工程,建成县城、泾河源、黄花、六盘山镇变电所4座,新增主变容量3.4万KVA。

农村能源方面:“十五”期间,全县共建成农用沼气池2108口,安装太阳灶1450台,太阳能热水器1340台,受益群众3592户,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5.6%。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1.7万亩,县域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未的38.2%提高到41.9%。

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0.6万亩,县域植被覆盖度由“九五”未的65%提高到85%。

累计新修基本农田6万亩,围滩造地8200亩。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泾河清真食品公司、六盘山水泥厂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实现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的根本性突破,初步建立了适合发展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个。

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元,年均增长7.5%。

比“十五”预期目标高3.2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1433元,年均增长8.1%,贫困人口下降到26.6% 。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低于5%的控制目标。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积继续扩大,分别达到96%、65%和60%。

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人均面积达到22平方米。

教育事业:全面完成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转入“普九”攻坚的新阶段。

2005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14863人,比“九五”末净增367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8.4%提高到99.1%;初中在校学生4100人,比“九五”末净增2400人,高中在校学生750人,比“九五”末净增521人。

卫生事业: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重大的卫生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县、乡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疾病预防与“四苗”接种成效显著,妇幼保健覆盖率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计划生育:严格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少生快富”工程覆盖面扩大。

预计到200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2.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15‰,比2000年下降近1.3个千分点。

科技事业:在新品种引进选育、农业节水、重大病虫害防治、区域农业综合开发以及生态农业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十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市乃至全区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低,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业经济总量小,比重低,发展后劲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尚未有效得到解决。

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是我县加快发展的一个战略机遇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是: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不仅对西部在发展政策上予以倾斜,而且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将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我们加快发展提拱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膳食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给我县旅游、草畜、劳务三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③我县地处银川、西安、兰州三大城市的中心,随着银武、定罗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将极大地缩短我县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对于增加流动人口数量,促进经济增长、加速商贸流通、扩大对外开放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④我县地处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的核心保护区,随着自治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战略的实施,为我县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草畜产业以及特色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自治区会议中心在泾落户,也将极大地提高我县对外的知名度,为今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⑤全县上下谋发展、求发展、快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民心思进,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在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①我县投融资渠道单一,对国家投资的依赖程度很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继续实行,资金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②人才资源出现断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进一步凸现。

③发展压力增大,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

④就业渠道单一,富余劳动力增多,就业压力加剧。

与此同时,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即使与周边地区相比,也有拉大的趋势。

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认真克服和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负重拼搏,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为核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确保“草畜、旅游、劳务”和国民经济三点一线共同发展。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加社会就业,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社会事业进步,加快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