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发电、运行与控制》课程大纲
电力系统发电运行与控制课程大纲

《电力系统发电、运行与控制》课程大纲一. 适用对象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学生二. 课程性质《电力系统发电、运行与控制》这门课程是电气工程类专业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电气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发电、输变电和供用电工程的设计计算为主线,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工厂供电”、“电力电子技术”等传统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融为一体,介绍了电力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设备,基本的电力负荷计算,电力网参数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及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电气主接线的设计,防雷与接地的设计等内容。
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对供配电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前序课程:电路分析三.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对电力系统、电力网的组成有较深刻的了解。
应掌握电力系统中计算负荷的确定方法和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熟悉电力系统中常用一次设备的功能、结构特点及其选择与校验方法,熟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配电网自动化、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力工程电气设计的方法。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电力工程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供配电系统设计和电力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 教材及学时安排教材:孙丽华,电力工程基础,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学时安排:五. 教学要求(按章节详细阐述);第一章概论教学要求:了解:电力系统、电力网的基本概念。
掌握: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的电能指标、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
应用:能确定电力系统中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
内容要点:1.1: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1.2:发电厂和变电所的类型1.3:电力系统的电压与电能质量1.4: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第二章负荷计算与无功功率补偿教学要求:了解:电力负荷的分级、计算负荷的意义、负荷曲线以及与负荷曲线有关的物理量、功率损耗与电能损耗的概念、尖峰电流的概念。
《电力系统》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电力系统”课程是供电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学”等课程为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由一个清晰、完整、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电力系统各主要原件运行、调整、计算以及分析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
本教学大纲适用与三年制大专及高职供用电专业。
讲授本课时,必须使学生有清楚的物理概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推论及计算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密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起着联系各专业课程的作用。
学生在学完其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电力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电力系统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意义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电力系统各主要原件的参数计算及潮流计算方法。
3、掌握电能质量的标准,能够进行分析、调整及计算。
4、掌握电能的损耗的计算方法及降低能耗的措施,了解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意义和方法。
5、掌握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概念,简单故障的计算,掌握系统稳定运行的判据及提高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1、理论知识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4学时)本章主要讲解电力系统的概述、负荷、接线方式、额定电压、中性点接线方式、电力线路的结构。
应达到如下要求:1)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了解电力系统的接线图;2)深刻理解对继电保护的四个基本要求—选择性、灵敏性、快速性、可靠性的含义及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性;3)熟悉常用继电器及其接线图、节点的表示符号,为阅读与绘制继电保护接线图打下基础。
讲清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线方式,重点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
通过现场参观了解电力线路的结构。
第二章电力系统元件参数和等值电路(6学时)本章主要讲解电力线路的参数及等值电路、变压器的参数和等值电路、标幺值、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
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电力网元件的参数和等值电路;2)掌握标幺值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Power System Automation课程编号:130202221学时:32 学分:2.0合用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加粗,描述文字用四号小宋体(下同))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学科方向类必修课程。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综合性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运行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发机电励磁自动控制、发电厂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等,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
该课程可以支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3 (设计/开辟解决方案)、4 (研究)的达成。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相关问题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2、使学生掌握发机电自动励磁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了解发机电同步并列的条件与过程,以及自动准同期装置的工作原理,分析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满足并列条件对电网产生何种影响,为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3、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频率调整及电压调整的基本问题,掌握电力系统功频特性、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力系统电压控制措施,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电力系统运行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4、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工作原理、装置的调试方法以及装置的设计方法,并且学习自动装置对电力系统运行影响的分析方法,为设计、研发电力系统自动控制装置和解决电力系统复杂运行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知识,熟悉电网调度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的相关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量、解决电力系统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发机电同步并列的条件,以及自动准同期装置的工作原理。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定稿)学习资料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各学科教学大纲(定稿)目录《GIS装置及其绝缘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3)《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5)《城市供电》课程教学大纲 (7)《大型电机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9)《大型发电机与变压器运行》课程教学大纲 (10)《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2)《电磁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14)《电磁场数值计算》课程教学大纲 (16)《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18)《电磁兼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0)《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22)《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5)《电工学B》课程教学大纲 (27)《电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0)《电机学1》课程教学大纲 (31)《电机学2》课程教学大纲 (34)《电机状态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36)《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8)《电力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41)《电力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3)《电力负荷预测》课程教学大纲 (45)《电力工程A》课程教学大纲 (47)《电力工程B》课程教学大纲 (49)《电力生产过程与动力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51)《电力生产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54)《电力市场运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6)《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58)《电力系统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0)《电力系统故障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62)《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课程教学大纲 (64)《电力系统过电压》课程教学大纲 (68)《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71)《电力系统可靠性》课程教学大纲 (74)《电力系统数字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76)《电力系统稳定》课程教学大纲 (80)《电力系统谐波与无功补偿》课程教学大纲 (82)《电力系统远程监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4)《电力系统远程监控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6)《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88)《电力系统主设备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90)《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92)《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94)《电路理论A(1)》课程教学大纲 (96)《电路理论A(2)》课程教学大纲 (99)《电路理论(B)》课程教学大纲 (101)《电路理论B(1)》课程教学大纲 (104)《电路理论B(2)》课程教学大纲 (106)《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08)《电路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111)《电路实验(2)》课程教学大纲 (113)《电能计量》课程教学大纲 (115)《电能质量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17)《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19)《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0)《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122)《电气与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24)《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126)《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30)《高电压技术在非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32)《高电压绝缘》课程教学大纲 (134)《高电压试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36)《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138)《高压电器》课程教学大纲 (140)《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 (143)《供电系统电能质量》课程教学大纲 (145)《光纤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47)《交流电机调速》课程教学大纲 (149)《可编序程控制器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51)《控制电机》课程教学大纲 (153)《配电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155)《人工智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57)《输电线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61)《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163)《数字信号处理(电)》课程教学大纲 (165)《微机保护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67)《微机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69)《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课程教学大纲 (171)《现代用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74)《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77)《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179)《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182)《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85)《用电管理与监察》课程教学大纲 (187)《用电营销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89)《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1)《中压电网运行分析与接地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194)《专业英语阅读(电气)》课程教学大纲 (196)《自动控制理论B》课程教学大纲 (198)《GIS装置及其绝缘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200010课程名称:GIS装置及其绝缘技术英文名称:GIS Equipment and Insulation Technology总学时:24 总学分 1.5适用学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高电压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译名: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总学时:40 学分:2.5面向专业:电气工程,智能电网,控制工程一、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解决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问题,即如何保证电力系统在安全、最优状态下运行。
主要讲述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实现技术。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智能电网、控制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电力系统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基础、发电机的运行控制、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电力系统安稳控制等。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是:(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运行机理、控制方法和控制技术。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交流同步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并列解列控制技术、励磁调节控制技术和自动发电控制技术。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有功功率与频率控制、无功功率与电压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优化调度、安全稳定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5)使学生熟悉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用电的基本知识,熟悉发电厂自动化、电力调度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等相关知识和技术,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1、电力系统基础主要讲述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热点。
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基本概念和数学模型,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电力系统前沿研究热点。
2、电力系统运行主要讲述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与最优潮流、机组优化组合与经济调度、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等内容。
要求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熟悉复杂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机算法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常用软件的应用,理解最优潮流和潮流优化与潮流控制。
掌握电力系统机组优化组合和机组投运问题的求解方法,熟悉电力系统负荷控制技术及需方用电管理(DSM),了解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以及配电网络组成的电能输送和分配系统。
它承担着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用户端的重要任务。
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是确保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本章将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以及运行特点。
1.1 电力系统的定义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等各个环节构成的电能输送和分配系统。
它包括了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系统等。
1.2 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发电部分、传输部分和配电部分。
发电部分是指发电厂将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传输部分是指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送至用户的过程;配电部分是指在用户端将电能按需分配到各个用电设备的过程。
1.3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输电损耗较大:长距离的输电线路会导致较大的传输损耗,需要通过合理的电压等级选择和输电线路设计来降低损耗。
(2)负荷变化大:电力系统的负荷是随着用户需求而变化的,而发电和输电设备的运行是有一定的惯性和响应时间的,在负荷变化大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控制系统来平衡供需之间的关系。
(3)系统安全性要求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系统安全控制策略,包括过电压和过电流保护等。
第二章电力系统运行电力系统运行是指电力系统运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电力系统进行管理、监控和调度的过程。
它包括对发电、输电和配电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和控制,以及针对各种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
2.1 电力系统监控电力系统监控是通过监测各个环节的运行参数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导致系统故障的问题。
监控内容包括发电机组、变电站和配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电压和频率等关键参数的监测。
2.2 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调度是指根据负荷需求、电源供应和系统运行状态等因素,合理安排发电和输电计划,并进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调度。
调度包括电力资源的调配、负荷的平衡、电能输送的优化等。
电力系统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教学大纲一、引言电力系统是电气工程专业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涉及电力传输、配电、变换等多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电力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和考核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详情1.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2. 课程代码:XXXX3. 学分要求:X学分4. 授课对象:电气工程专业学生5.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电机原理6. 授课形式: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7.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传输方式和分析方法,具备设计和操作电力系统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电力系统概论- 电力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 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2. 电力系统分析- 电网的结构和拓扑- 电力负荷分布和预测- 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3. 输电线路- 输电线路的参数和模型- 输电线路的计算方法- 输电线路的运行与故障处理4. 变电站- 变电站的种类和功能- 变电站的设计和运行- 变电站的保护与控制5. 电力系统调度- 电力系统的调度与管理- 能源调度和调频控制- 电力市场与电力交易四、教学方式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传授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2.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进行电力系统的实际操作和仿真分析。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电力系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讨论。
五、考核方式1. 日常表现(2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提交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电力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40%):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报告(10%):对实验课程的完成情况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价。
六、总结本教学大纲详细描述了电力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考核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气工程公开课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电气工程公开课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电气工程是一个广泛的学科领域,其中电力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是电气工程师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和控制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一、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网等组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供电系统。
发电厂通过发电设备将一定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输电线路将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变电站,变电站则将电能进行适当的升压或降压处理,最终通过配电网将电能输送到用户。
二、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可以分为发电、输电和配电三个环节。
1. 发电环节:发电环节是指将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常见的发电厂有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和核能发电厂等。
发电厂会根据电网负荷的需求,调节发电机的出力,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2. 输电环节:输电环节主要涉及电能的输送和传输。
由于电能的输送距离较远,需要高压输电。
输电线路一般采用高压直流输电(HVDC)或高压交流输电(HVAC)技术,以降低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3. 配电环节:配电环节是将输送到变电站的电能按照不同的电压等级进行变压、切换和分配,最终供应给不同类型的用户。
同时,配电环节还要解决电能负荷均衡、电能质量控制和故障诊断等问题。
三、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进行运行控制和保护措施。
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负荷调度、电能质量控制和故障保护。
1. 负荷调度:负荷调度是指合理安排和调整用电负荷,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根据电网的负荷情况,负荷调度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确保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防止供电不足或供电过剩。
2. 电能质量控制:电能质量是指电能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所满足的一系列电气参数要求。
电力系统中会存在一些电能质量问题,如电压波动、频率偏差和谐波污染等。
对于这些电能质量问题,需要通过合适的控制方法,如安装补偿装置和滤波器等来进行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发电、运行与控制》课程大纲一. 适用对象
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学生
二. 课程性质
《电力系统发电、运行与控制》这门课程是电气工程类专业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电气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发电、输变电和供用电工程的设计计算为主线,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工厂供电”、“电力电子技术”等传统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融为一体,介绍了电力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设备,基本的电力负荷计算,电力网参数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及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电气主接线的设计,防雷与接地的设计等内容。
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对供配电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前序课程:电路分析
三.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对电力系统、电力网的组成有较深刻的了解。
应掌握电力系统中计算负荷的确定方法和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熟悉电力系统中常用一次设备的功能、结构特点及其选择与校验方法,熟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配电网自动化、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力工程电气设计的方法。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电力工程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供配电系统设计和电力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 教材及学时安排
教材:孙丽华,电力工程基础,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
学时安排:
五. 教学要求(按章节详细阐述);
第一章概论
教学要求:
了解:电力系统、电力网的基本概念。
掌握: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的电能指标、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
应用:能确定电力系统中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
内容要点:
1.1: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1.2:发电厂和变电所的类型
1.3:电力系统的电压与电能质量
1.4: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第二章负荷计算与无功功率补偿
教学要求:
了解:电力负荷的分级、计算负荷的意义、负荷曲线以及与负荷曲线有关的物理量、功率损耗与电能损耗的概念、尖峰电流的概念。
掌握:确定计算负荷的方法、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的计算方法、无功功率补偿容量的计算方法、企业计算负荷的确定方法以及尖峰电流的计算方法。
应用:学会用需要系数法与二项式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
内容要点:
2.1:电力负荷与负荷曲线
2.2:计算负荷的确定
2.3:功率损耗与电能损耗计算
2.4:企业计算负荷的确定
2.5:无功功率补偿
2.6:尖峰电流的计算
第三章电力网
教学要求:
了解:电力网的接线方式、架空线路的组成、导线的分类、电压降落的概念、电力线路和变压器的参数。
掌握:线路和变压器的各种等效电路的应用场合及相应的参数计算、地方电力网电压损失的
计算方法。
应用:按发热条件、电压损失条件、机械强度条件等条件进行线路截面选择。
内容要点:
3.1:电力网的接线方式
3.2:电力系统元件参数和等效电路
3.3:电力网的电压计算
3.4:输电线路导线截面的选择
第四章短路电流及其计算
教学要求:
了解:短路电流的类型、短路电流的力效应与热效应、标么制的概念。
掌握:采用标么值法计算三相短路电流的方法、无限容量系统与有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的计算、对称分量法对不对称短路的分析计算、低压电网短路电流的计算。
应用:运用标么值法对有限容量系统的短路电流进行计算。
内容要点:
4.1:短路的基本概念
4.2:标么制
4.3:无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4.4:有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的实用计算
4.5:不对称故障的分析计算
4.6:电动机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4.7:低压电网短路电流计算
4.8:短路电流的效应
第五章变电所的一次系统
教学要求:
了解:电力系统的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概念、电弧、各种高压开关设备的作用、故障低压开关设备的作用、熔断器的作用、高低压保护电器的类型、变压器的功能、避雷器的作用、电气主接线的形式。
掌握: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方法;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工作原理、准确度等级、接线方式以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各种电气主接线的特点、适用场合及变电所主接线的设计原则。
应用:运用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确定电气设备的型号。
内容要点:
5.1:电气设备概述
5.2:高低压开关电器
5.3:高低压保护电器和限流电器
5.4:电力变压器
5.5:互感器
5.6:高低压成套配电装置
5.7:电气主接线
5.8:电气设备的选择
5.9:变电所的总体布置
第六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教学要求:
了解:继电保护的任务与要求、各种继电器与保护装置的接线方式、输电线路的三段式过电流保护、输电线路的接地保护、三段式距离保护、变压器的差动保护、电动机的保护、电力电容器的保护以及微机保护的特点。
掌握:过电流保护中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的整定。
应用:三段式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变压器的过电流保护和电流速断保护的整定计算。
内容要点:
6.1: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
6.2:常用保护继电器
6.3:线路的电流电压保护
6.4:电网的方向电流保护
6.5:输电线路的接地保护
6.6:距离保护简介
6.7:电力变压器的保护
6.8:电动机的保护
6.9:电力电容器的保护
6.10:微机保护简介
第七章变电所的监控系统和自动装置
教学要求:
掌握:操作电源的概念、要求、分类、特点;断路器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防跳装置;变电所信号装置的用途与作用;直流系统绝缘监察与交流系统绝缘监察装置的作用;自动合闸的概念、基本要求、与继电保护的配合方式;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作用与基本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各种结构形式与各自特点。
内容要点:
7.1:变电所的操作电源
7.2:变电所的控制回路
7.3:变电所的信号回路
7.4:绝缘监察装置和测量仪表
7.5:变电所常用自动装置
7.6: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简介
第八章配电网自动化
教学要求:
了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内容、各部分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实现方式;配电图资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远程抄表系统。
内容要点:
8.1:配电网自动化概述
8.2:配电网自动化的通信
8.3:配电网的馈线自动化
8.4:配电及用电管理自动化
第九章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
教学要求:
了解:过电压的分类、防雷装置的组成及作用、接地的种类、接地装置的组成、接地网、安全电压。
掌握:避雷针(线)保护范围的确定、接地网的布置。
应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根据接地要求确定接地网的布置。
内容要点:
9.1:过电压与防雷
9.2:电气装置的接地
9.3:电气安全
第十章电力工程电气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110kV及以下电网的变电所中电气专业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要点:
10.1: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概述
10.2:110kV降压变电所电气设计
10.3:某机械厂高压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
6. 编制说明
本大纲由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曾勇编写。
曾勇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20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