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重点
应力场、地温场、压力场对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影响研究——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

o a b dg s b a ig S a n Qi s u a i fCo l e — a — e rn e msi n h i sn B
S UN d n Ii o g ’ — ,ZHAO n —U l,CAIDo g me。 Yo g j l n— i
( . eEx lrt n a d De eo me tRe e rh I si t n, qn l ed 1 mi d l bl yc mp n Ia ig Heln j n 1 Th po ai n v lp n s ac n t u i Da l gQi il . t i it o a y,)qn , i gi g o t o f i e a i o a
Ch n ; . n t u e o o r s u c n n o ma i n, i a Un v r iy o e r l u , e i g 1 2 4 , i a i a 3 I si t f t Ge — e o r e a d I f r to Ch n i e st fP t o e m B i n O 2 9 Ch n ) i
…
i 耍警 摘 为了确 定煤层气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 从岩石力学J质分析入手, 生 以山西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层气储层
的 际 质 倒 讨 应 地 场压 场 煤 层 透 分 的 制 理 研 表 ,造 力 实 地 情 为 , ÷ 造 、温 、 时 储 渗 率 布 控 机 。 究 明 况 探 构 力 场 力 构应
中图 分 类 号 :P 1 . 1 6 8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623 6 (0 7 0 —0 20 1 7 —7 7 20 ) 30 1-3
R e e r h o f c f Pr s u e Ge - e pe a u e a t e s Fil so r e b lt s a c n Ef e to e s r , o t m r t r nd S r s e d n Pe m a iiy
煤层气储层特征研究分解

欠饱和的
饱和煤层(A)含有最大的气含量, 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如由实验室确定 的等温吸附曲线所定义的。在开始脱水 和压力下降时,气生产立即开始。
欠饱和煤层(B)含有比煤层可能吸 附量要少的甲烷,由于先前发生过脱气事 件。为了使气产气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进 行脱水和降压,而最终的储力
超压——煤层气井喷
三、储层的空隙压力与原地应力
2、煤层气瓦斯压力
煤层气(瓦斯) 压力是指在煤田勘探钻孔或煤矿矿井中测得的煤 层孔隙中的气体压力。煤储层试井测得储层压力是水压,二者的测试 条件和测试方法明显不同。煤储层压力是水压和气压的总和,在封闭 体系中,储层压力中水压等于气压;在开发体系中,储层压力等于水 压与气压之和。
同一煤样吸附不同气体:CO2>CH4>N2
CH4 CO2 N2
8
10
CH4 CO2 N2
8
10
四、煤储层的吸附性
2、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的差异与解吸作用类型划分
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吸附过程与开采条件下的煤层气解吸过程的差异对比
煤层气物理吸附
煤层气物理解吸
作用过程
吸附偶于煤的热演化生烃、排烃 人为的排水-降压-解吸过程(是一 过程之中(是一种“自发过程”) 种“被动过程”)
一、煤层气的概念
1、煤层气
煤层气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矿产,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储集 在煤层及其临近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2、煤层气储层
煤层作为煤层气的源岩和储层,具有2方面的特征:一是在压力作用 下具有容纳气体的能力; 二是具有允许气体流动的能力。
二、煤储层的渗透性
1、概念
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 性质,也就是说,渗透性是指岩石传导流体的能力,渗透性优劣用渗透 率表示。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

繁. 褶皱 断裂构造发育 , 岩浆活动性强 , 造成我国煤 田构造 复杂 , 山岩侵入频繁 , 火 煤变质程度差别大等现象 , 对煤层 气储层地质因素影 响关 系复杂 , 为煤层 气资源地质评价和 开发选区研 究带来 了困难。
3 煤 储 层 普遍 欠压 、
方 面给环境带来了巨大 的压力。 再者不合理 的开采还会
煤储层压力指储层 裂缝 中流 体的压力 , 一般将煤层气 井 中地下水静液面到达井 口的煤层称 为正常压力储层 ; 高 出井 口的称为超压储层 ; 在井 口以下的称为欠压储层 。煤 伴层压力不仅对于煤层 的含 气量 、 气体赋存状态有着重要
煤层气资源量为 1 . 43 4万亿 m ; 。埋深 10 m 以浅的煤层气 50
资源量为 92 . 6万亿 m’ ;埋藏深 度介于 10 — 0 0 的煤 50 20 m 层气 资源量为 5 8万亿 m 。 . 0 区域上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受含煤地 区的制约 , 使我 国
煤层 气资源表现 出富集 高产的特征 。在 中国六大聚煤 区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
郗 宝华
( 山西 煤 炭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3 ) 3 0 1
渗透性 较好 的储 层 ;三级 渗透率 介 于 5 0 s 1 . X1 — . 0 0× 1 m 之间 ,属于 中等渗透性 的储层 ;四级渗透率 介于 0 1 . 0 L O1 0。 。 间, 0×1 _ . X1 。 之 属于渗透性差 的储层 ; 五级 渗透率小于 01 01 :是渗透I .×1-m , 5 生极差的储层 。据不 完全
统计 ,中国煤层气储层渗透率等级在二级以上 的占 1%, 4
基于动态因素考虑的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地质演化分析

基于动态因素考虑的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地质演化分析【摘要】煤储层渗透率是衡量煤层气可开采性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发育过程对于煤层气的富集、保存以及溢散等研究具有指向意义,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演化历史分析将为煤层气的勘探选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二叠系煤储层为例,综合分析了煤储层构造史、埋藏史等动态地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煤储层渗透率地质演化规律。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在煤储层热演化程度、地应力条件、储层埋深等动态因素联合控制下,渗透率的发育呈现明显的“波浪式”。
其中,三叠纪至早白垩世末期为渗透率发育的快速降低阶段、早白垩世末期以来为渗透率缓慢上升的阶段。
【关键词】煤储层渗透率发育动态因素煤储层是一套由天然裂隙和基质孔隙组成的双重结构模型,裂隙系统为煤层气渗流运移的通道,煤储层渗透率,作为衡量煤层气在煤层中渗流能力的参数,除受自身裂隙发育特征控制外,地质构造、应力状态、煤基质的收缩作用、煤层埋深、煤的演化程度、煤岩煤质特征、煤体结构及电场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层渗透率,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常常混淆了对于渗透率发育的主控因素的把握,虽然对于各项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基本都达成了共识,但大多数学者只对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静态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而往往忽略了煤层气储层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煤储层古应力等动态地质因素对于煤层渗透率的控制作用,特别这些动态地质条件相互作用分析,使得煤储层渗透率的分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据此,笔者在综合研究煤储层构造史、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古应力等动态地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建立渗透率的发育模型,将为现今煤层气的富集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1 煤储层渗透率发育主控因素分析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大量研究表明渗透率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地应力、热演化程度、储层埋深等因素的控制。
地应力通过改变煤储层的孔隙结构而使其渗透率发生变化,其决定了现今煤层中裂隙的频度和方向,以及裂隙的闭合、开启程度。
第六章__煤储层的渗透性特点

第六章 煤储层的渗透性特点煤储层渗透率是进行煤层气渗流分析的要紧参数,在煤层气资源已查明的前提条件下,煤储层渗透率又是制约煤层气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外理论和实践说明,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进程中,随着水和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排出,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气体滑脱效应使煤储层渗透率呈现动态转变。
第一节 渗透性的大体概念渗透性即多孔介质许诺流体通过的能力。
表征渗透性的量为渗透率。
与渗透率有关的概 念有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等。
一、绝对渗透率假设孔隙中只存在一相流体,且流体与介质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那么多孔介质许诺流体通过的能力称为绝对渗透率。
多孔介质的绝对渗透率与所通过的流体无关,只与介质的孔隙结构有关。
煤对甲烷、水等流体存在较强的吸附性。
因此,甲烷、水等流体通过煤储层时,测得的渗透率不能称之为绝对渗透率,只有不与煤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的流体才能测得绝对渗透率,如氦气等惰性气体。
但气体通过煤储层时,会引发Klinkenberg 效应(气体滑脱效应)即在多孔介质中,由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与流体通道在一个数量级上,气体分子就与与流动途径上的壁面彼此作用(碰撞),从而造成气体分子沿通道壁表面滑移。
这种由气体分子和固体间彼此作用产生的滑移现象,增加了气体的流速。
因此,气体分子测得的渗透率需要通过滑脱效应校正才可取得绝对渗透率(克氏渗透率),即:⎪⎪⎭⎫ ⎝⎛+=m g p b K K 10 (6-1)式中,K 0—克氏渗透率;p m —平均压力(实验煤样入口压力与出口压力的平均值);K g —每一个测点的气测渗透率;b —与气体性质、孔隙结构有关的常数。
关于气体在一根毛管内的流动来讲,b 可由下式得出: rp c b λ4= (6-2) m d ρπλ221= (6-3)式中,λ—对应于平均压力p m 时的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r —毛管半径(相当于煤孔隙半径);c —近似于1的比例常数;d —分子直径;m ρ—分子密度,与平均压力p m 有关。
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摘要: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而且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因此其开采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常规天然气需求的压力。
煤储层的渗透率是煤岩渗透流体能力大小的度量,它的大小直接制约着煤层气的勘探选区及煤层气的开采等问题。
因此掌握煤储层渗透率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导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裂隙系统、煤变质程度、应力及当前其他领域的技术对渗透率的研究的理论、认识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对煤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rich in the CBM which is a new resource. So the development of CBM can lighten our pressure for the requirement of conventional gas.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al reservoir is a measure of fluid 's osmosis permeability, restricting the exploration area and mining of CBM. Therefore, controlling the method of mining and the effect factoring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ining .This article is summarized from fracture system,the degree of coal metamorphism, stress for the theory, matters and so on of permeability 's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others ,having a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ermeabilityprediction.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影响因素1、引言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常常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在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1]。
沁水盆地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

c σ −3 ⋅ fe
0
式中: k ——给定应力条件下的渗透率
KB0B——原始渗透率
2——2
c ——煤的孔隙压缩系数 f
όBeB——有效应力
e ——为自然对数底,约为 2.71828。
所以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可以通过地应力状态,对煤层渗透率进行估计。 根据沁水盆地内有效应力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本文引入“临界应力状态”对有效应 力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加以说明。所谓的临界应力状态是指煤在发生形变且未发生大规模断 裂的范围内所能承受的最的载荷应力。据此我们对图 1 作如下的的解释:
图 1 沁水盆地的应力示意图
造条件较为复杂,盆地内煤储层渗
透率变化较大。对盆地内煤层渗透率的研究难度较大,本文主要从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内、
外因素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以后的煤层气开发工作以借鉴性作用。
1 影响渗透率的内在因素
影响煤储层渗透性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煤体结构以及煤体本身的割理发育情况。因 为割理的发育对煤层渗透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割理的发育取决煤岩的力学性质,煤阶、煤体 结构等对割理的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 对割理的研究。
从表中可见,惰质组含量高的煤层不利于割理的发育和连通,镜质组含量高的煤层,割 理发育,连通好。 1.2.2 矿物质的影响
矿物质比有机质硬度大,大多以不均匀的状态赋存于煤层中,含矿物质多的地方,煤的 光泽黯淡⑥。暗淡区的割理发育程度低于光亮区,从微观—宏观都常见到光亮煤割理宽、数 量多,而暗淡煤割理窄、数量少的现象,矿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利于割理的发育。 1.2.3 煤相对割理影响
煤储层中有三种主要流体充填煤的割理系统⑦,即:(1)煤化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机 流体:(2)岩浆热液所携带的气液挥发物;(3)含无机沉淀物的地下水。通常,含无机沉淀 物的地下水对煤层的割理系统的危害最为严重和广泛。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简析

均 割 理 压缩 系数 为 :
=
2 . 1初 始 割理 压 缩 系数 及 其 降低 率 煤 层气井排 采过程 中, 有 效 应 力 的 增
( 1 _ e - a h a ) =
a AG
( 1 _ e - a a v ) 加 是 导 致 储 层 渗 透 率 降 低 的 一 个 主 要 因 a A p、
( 2 )
素。 孟 召平 和 侯 泉 林 实验 表 明, 有效 应 力小
于5 MP a 时, 煤 储 层 应 力敏 感 性 最 强 ; 有 效 式 中, C r为 平 均 割 理 压 缩 系 数 , 即 应 力在 5 —1 0 M Pa时,应 力 敏 感 性 较 强 ; 有 为 式 ( 1 ) 中 的C , M P a ~。 C f o 为 初始 割 理 压 来, 形 成 不连 续 气 泡 , 不 饱 和水 单 相 流 阶 段 效 应力大于1 0 MP a 时, 渗 透 率 下 降 速 度 明 MP a ~; A d为 有 效 应 力增 加 量 , 显减 弱。 开 始 出现 ; 随 着 解 吸 气体 量 逐 渐 增 多, 出现 缩 系 数 , 通 过 煤 岩 割 理 压 缩 系 数可 反应 煤 a ; o 【 为割 理 压 缩 系数 降低 率 。 连续 气流, 即 进 入气一水 两 相 流 阶 段 。 在 不 MP 渗 透 率 对 有 效 应 力的 敏 感 性 。 在 其 他 条 件 时, 煤 层 气体 开始 从 煤 基质 内表 面上 解 吸 出
饱 和 水 单 相 流 和 气一水 两相 流 阶 段 , 煤储 层 渗 透 率 的 变 化受 基质 收 缩 和 有 效 应 力增 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裂隙系统发育
对于煤层气而言, 煤是一种双重孔隙的储层。 B. E. Law 认为煤中割理系统由天然裂隙构成, 形成 了由近于正交的面割理和端割理组成的裂隙系统 , 它既含有 煤 基 质 微 孔 隙 系 统, 又含有裂隙网络系 统
[1 ]
。微孔隙系统是煤层气的储集空间, 裂隙网络
2
煤岩组分类型
煤是一种不均一的固体有机岩石, 含有微观可
扩散出来, 并以渗透 气体从煤基质微孔隙表面解吸、 流动的方式通过裂隙网络系统流入井眼 , 从而形成 煤层气的 具有工业开采潜势的煤层气气流。 可见, 主要运移通道是煤层裂隙网络系统, 煤层的渗透性 主要取决于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 。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煤层渗透率主要与裂隙 的延伸方向、 裂隙的宽度、 密度、 裂隙的连通性有关。 Levine J R 在实验研究中发现煤层的水平渗透率与 割理壁距三次方和割理间距的倒数成正比 1 . 013 × 10 9 W3 K= 12 SC
[2 ]
。 ( 1)
-3 2 式中: K 为有效渗透率,× 10 μm ; W 为割理 壁距, μm; S 为割理间距,mm; C 为割理粗糙系数。
傅雪海等在对沁水盆地各煤样的研究中发现煤 [3 ] 样渗透率随裂隙面密度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大 。 K = C 1 e C2 S f ( 2)
-3 式中: K 为 裂 隙 面 密 度 模 拟 渗 透 率,× 10 2 2 C2 为拟合系数。 μm ; S f 为裂隙面密度, 条 / m ; C1 、
Enever 等通过对澳大利亚煤层渗透率与有效应 力的相关研究发现, 煤层渗透率变化值与地应力的 [10 ] 变化呈指数关系,如下式 K / K0 = e3gC△σ ( 4) 式中: K / K0 为给定应力条件下的渗透率与初始 渗透率的比值; C 为煤的孔隙压缩系数; △σ 为从 初始到某一应力状态下的有效应力变化量 。 上式表明, 有效应力越高, 渗透率越低。这主要 是由于地应力增大, 煤被压缩, 其中孔隙变得更小, 。 裂隙更为紧闭的结果 随着流体压力降低, 有效应 力增大, 煤岩在外压的作用下, 割理有闭合的趋势, 从而导致孔隙度降低, 渗透率也随之降低。 Mckee 等通过对美国皮申斯、 圣胡安和黑勇士 盆地煤层渗透率与埋藏深度关系的研究发现 , 随着 煤层埋藏深度和有效应力增加, 煤层割理缝的宽度 [11 ] 减小, 渗透率呈指数降低 。 Harpalani 和 McPherson 研究了应力对美国中西 部煤的气体渗透率的影响, 测定在静压力和三轴应 力方式下煤样棒对氮的渗透率。对给定煤样进行重 复试验表明, 当静应力变化 7 MPa 时, 渗透率变化了 3 个数量级, 渗透率随应力呈指数下降。 一般而言, 煤层的渗透率随着深度增加而显著 39
第 20 卷第 5 期
识别的各种有机显微成分。 在显微镜下, 煤岩的显 微组分主要包括镜质组、 惰质组和壳质组 3 类。 J. C. Close 认为割理常产生于镜质组分层中, 终 结于镜质组分层及煤与非煤岩石的交界处 。 镜 均匀、 块体大, 有利 质组( 尤其是均质镜质体 ) 致密、 于割理顺利延伸和发展; 惰质组是多孔状的、 纤维状 的, 有释放应力、 减弱割理和阻挡割理的作用, 对割 理发育不利; 壳质组的机械强度大于镜质组和惰质 组, 其形变过程类似于镜质组, 多数煤层含壳质组很 故壳质组对煤层割理发育影响不大 。 少, 宏观煤岩成分主要是指用肉眼可以分辨出来的 煤的基本组成部分, 包括镜煤、 亮煤、 暗煤和丝炭 4 种。根据镜煤和亮煤在煤层中的含量而反映出来的 煤岩可由强到弱划分为光亮煤、 总体相对光泽强度, 半亮煤、 半暗煤和暗淡煤 4 种类型。 一般在富含镜 煤和亮煤的光亮煤中镜质组含量较高, 在暗煤和丝 炭含量高的暗淡煤中惰质组含量高 。 Macrea 等通过对英国约克郡地区煤层中割理 间距的研究指出: 暗淡型条带状煤中的割理间距宽 [1 ] 光亮煤 于光亮型条带状煤 。 张胜利等研究表明, 中割理比较发育, 暗淡煤中也可见割理, 但其割理密 [6 ] 度远小于光亮煤 。 毕建军等也发现, 割理一般发
[1 ]
4
有效应力
煤岩本身不同于常规储集岩, 其塑性强, 应力敏 有效应力对其渗透率影响较大。 Somer感性较大, ton 的实验研究发现有效应力 ( σ ) 与渗透率 ( k f ) 存 在如下关系
[9 ]
: k f = 1 . 03 × 10 - 0. 31σ ( 3)
理越发育, 渗透性越好。从煤岩类型看, 光亮煤渗 , 、 、 透性为最好 其次为半亮煤 半暗煤 暗淡煤。
煤层天然裂隙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渗透率的重 要影响因素, 一旦天然裂隙发育好, 煤层渗透率就 好, 其它因素如煤岩类型、 煤质、 煤级等均为次要作 [4 ] 。 用 总体来讲, 裂隙延伸方向、 裂隙宽度、 密度、 裂隙 的发育程度是影响煤储层高渗区分布的关键特征 。 裂隙延伸方向上渗透率较高, 裂隙宽度越大、 密度越 大、 连通性越好, 渗透率越高, 越利于流体的渗流, 这 对煤层气可采性评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
[12 ]
高。关于煤体因解吸或吸附引起基质收缩应变的实 验数据极少, 这是由于实验的难度和涉足的研究较 少所致。
6
克林伯格效应
- 3
。
鉴于此, 笔者建议, 在室内做煤样实验时, 要注 意有效应力的控制, 使加在煤样上的有效应力保持 不变, 以消除有效应力对裂隙压缩的影响。 有效应 : 力 ( 5) σ = p C - αp av MPa; p C 为围压, MPa; α 为 式中: σ 为有效应力, 即进口 有效应力系数或 boit 系数; p av 为平均压力, 压力与出口压力的平均值。 随着压力的变化, 时刻 调整围压使有效应力保持恒定。
2011 年 5 月
彭春洋等: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 20 卷第 5 期
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深度加大, 上覆岩层压力增大, 有效应力亦随之加大, 引起渗透率降低。 据 Harpalani 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证明, 在高压阶段, 有效应力 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随着压力的下降, 在有效应力的 煤储层裂隙闭合, 使煤层气储层的渗透率下 作用下, 降
5
煤基质收缩
基质收缩效应是指当储层压力低于临界解吸压 力后, 吸附的煤层气发生解吸导致煤基质收缩 , 储层 由于煤层气解吸时, 物性改善的效应。 Gray 认为, 煤基质会收缩使得裂隙扩张, 从而导致煤层渗透率 的增大
煤层气 ( 或称煤层甲烷 ) 是指与煤同生共体以 甲烷为主要成分、 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 , 可从地面上进行采收的非常规天然气, 是蕴藏量巨 将煤层气作为天然气的补充能 大的新兴潜在能源, 源, 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煤体的渗透性是指煤对煤层气 ( 瓦斯 ) 流动的 阻力特性, 煤的渗透性是控制煤层气在煤储层中流 煤层气储层自身的特点和煤层气 动的最关键参数, 开采过程中外界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其渗透性 。煤 储层渗透性研究涉及到岩石力学 、 流体力学、 计算力 且其作用因素十分复杂。 学和采矿工程诸多学科, 裂隙系统的发育、 煤岩组分类型、 煤的变质程度、 有 效应力、 煤基质收缩和克林伯格效应等对煤储层的 渗透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 中国多数煤层气单井产量不高, 衰减快, 除了渗透率低这个客观因素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对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特征认识不全面 , 国内有 关此类报道较少, 因此加强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及 其开发过程中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势在必行 。笔者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全面分析了煤层气 储层的渗透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
[7 ] 极少延伸到暗淡煤分层中 。 育在光亮煤分层中, 因此, 从显微组分的组成上讲, 镜质组含量越高, 割 [5 ]
段割理间距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倒数呈指数关系 , 即 从褐煤到烟煤阶段, 割理密度迅速增大, 从烟煤至无 。 这与 Ammosov 提出的呈正 态分布的理论有所不同。Law 认为是构造形变背景 的差异所致。 另外, 硬度和脆度同属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存在 的性质。对于同一煤层来讲, 随着地层的埋深、 温度 的升高, 煤储层从低变质煤向中变质煤演化 , 脆度逐 , ; 中 渐增强 容易生成裂缝 随着煤层进一步被埋深, 硬度逐渐增大, 脆度逐 变质煤逐渐向高变质煤演化, 渐降低, 不容易形成裂缝。 随着上覆地层的压实作 用、 充填与胶合作用, 割理会发生闭合。 虽然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割理对渗透率有不同程 但煤的渗透性更受到其它多种因素的控 度的贡献, 只有当煤变质程度占主导地位时 , 煤的渗透性变 制, 化及煤层渗透率测试才会明显反映出煤变质程度的 影响。 烟煤阶段基本不变
系统则被水饱和。 当储层压力降低时, 煤储层中的
0228 收稿日期:201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 2008ZX05036 - 001 ) 作者简介:彭春洋( 1986 - ) , 男, 湖北松滋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从事油气田开采技术与理论的研究工作 。
38
2011 年 5 月
彭春洋等: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采及动态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文章详细分析了裂隙系统 、 煤岩 变化规律, 组分类型、 煤的变质程度、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克林伯格效应等方面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 关键词:煤层气; 渗透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P618. 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 ( 2011 ) 05-0038-05
3
煤变质程度
煤变质作用指由褐煤转变为烟煤 、 无烟煤、 超无 烟煤的物理化学作用。煤变质的范围是从褐煤到石 压力和时间长期作用 墨的演变。煤的变质是温度、 的结果, 其中温度是煤变质的主导因素, 在煤的埋藏 过程中, 温度加速化学煤化作用, 而压力可以促进物 , 理结构煤化作用 时间无疑是煤变质的因素之一。 煤变质作用是促使煤中显微裂隙和内生裂隙发育的 重要外部因素, 煤变质作用可使煤中孔隙产生次生 变化, 也可经过煤层中孔隙、 裂隙的发育改变煤的机 进而对其渗透性产生影响。 一般低变 械力学性质, 质和高变质程度的煤割理欠发育 , 渗透性差; 中变质 程度的煤割理发育, 渗透性好。 Ammosov 等在研究割理密度与煤级之间的关系 割理密度从褐煤向烟煤 ( 肥煤、 焦煤 ) 方向 时发现, 增大, 而从烟煤向无烟煤方向减小, 呈正态分布, 即 低变质和高变质程度的煤割理欠发育, 中变质程度 [8 ] 的煤割理发育 。 但 Law 在对阿伯拉契亚盆地群 和落矶山盆地群的研究中发现, 从褐煤到无烟煤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