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和《梧桐雨》、《墙头马上》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14)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五大历史剧《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单刀会》《渑池会》。
2. 元杂剧剧本由折、楔子和题目、正名组成,其主体部分是折和楔子,元杂剧以折为单位3. 郑廷玉以其讽刺喜剧《看钱奴》在元初剧坛和中国戏曲史上享有盛誉。
4.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5.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白朴的代表作。
6. 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与花李郎等合撰)、《西华山陈挎高卧》。
马致远以神仙道化剧著称,他的神仙道化剧,以劝人出家归隐、寻找脱离红尘的世外仙境为主旨。
《西华山陈抟高卧》,是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之一。
7. 郑廷玉,今存杂剧5种:《看钱奴》、《忍字记》、《金凤钗》、《后庭花》、《疏者下船》。
8. 郑光祖,《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9. 乔吉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并列,号称“元曲六大家”。
10. 《东堂老》是秦简夫杂剧的代表作。
11. 王实甫:由金入元,擅长写儿女风情戏,创作杂剧14种,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12. 李好古《张生煮海》:演述书生与龙女的婚恋故事,现实的虚幻,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
13. 王和卿作品风格“滑稽挑达”。
二、名词解释常考重难点14.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三、简答论述常考重难点15.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白朴与梧桐雨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唐代诸多诗人对待李杨,同样持或批判或 同情两种态度。令唐代诗人叹息不止的,是李 杨宫廷生活引起朝廷腐败,朝廷腐败引起安史 之乱,安史之乱引起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这一 连锁社会因果,这一叹息之声,绕梁唐宋元明 清数代诗坛而余音不绝。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司马光《资治通鉴》出,安、杨“私情”渐次“曝光”: “天宝六年春正月”“(上)命杨銛、杨錡、贵妃三姊,皆与禄山 叙兄弟。禄山得出入禁中,因请为贵妃儿。
甲辰,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 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 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 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 罢。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 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
《梧桐雨》全剧介绍
第二折写安禄山为夺江山、迎娶杨贵妃而 造反,直逼长安,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逃往 四川。
第三折写马嵬坡下六军不发,李隆基在 “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 经过这一场激变,一切权力荣华烟消云散。
《梧桐雨》全剧介绍
第四折写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怀念 美好过往, 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 他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 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 醒了。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 “一点点滴人心碎”。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首先:白诗陈传对李杨宫廷生活引起朝政 腐败、社会动乱持批判态度,同时又对李杨爱 情悲剧寄以同情惋惜。政治批判、爱情同情, 造成白诗陈传主题的矛盾性,后世李杨题材的 文学创作,便一直在寻求政治与爱情的统一。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
1、《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的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解州人,另有籍贯大都和祁州等说。
关汉卿是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誉为“曲圣”。
2、《汉宫秋》《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这是一个抒情悲剧,主要写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深情厚爱,对权奸的无比憎恶,以及对忠臣良将的思念。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中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秋思之祖”。
3、《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杂剧家,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4、《倩女离魂》《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杂剧创作中的翘楚,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这部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原作仅为六百余字的短文。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曲四大家的人物评价: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第二章 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3、剧情与人物 、 崔莺莺:叛逆、矛盾、重真情轻功名, 崔莺莺:叛逆、矛盾、重真情轻功名,“但 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张生:志诚种+银样镴枪头 执着与软弱, 银样镴枪头, 张生:志诚种 银样镴枪头,执着与软弱,机 智与忠厚 红娘:热情、爽朗、机智、倔强, 红娘:热情、爽朗、机智、倔强,反礼教 老夫人: 老夫人:封建卫道者
《梧桐雨》剧本插图 梧桐雨》
三、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与《汉宫秋》 1、马致远 、 “半世蹉跎,人间宠辱 半世蹉跎, 半世蹉跎 都参破” 都参破” 2、《汉宫秋》 、 汉宫秋》 对原始题材的改写, 对原始题材的改写,个 人悲剧上升至民族悲剧, 人悲剧上升至民族悲剧, 时代色彩。 时代色彩。 以抒情性见长
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元灭金 元大德年间 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元灭金—元大德年间 ),之后创作中心由大都移至临安 (1300),之后创作中心由大都移至临安 ), (杭州) 杭州)
四、《李逵负荆》与《赵氏孤儿》 李逵负荆》 赵氏孤儿》 1、《李逵负荆》(《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 李逵负荆》 作者:康进之, 作者:康进之,山东惠民人 水浒戏、李逵戏,喜剧, 水浒戏、李逵戏,喜剧,误会制造冲突 李逵的形象
2、《赵氏孤儿》 、 赵氏孤儿》 作者纪君祥,大都人,生平不详。 作者纪君祥,大都人,生平不详。 本事见于《左传》 史记·赵世家 赵世家》 本事见于《左传》、《史记 赵世家》。 主要人物:赵盾、屠岸贾、程婴、 主要人物:赵盾、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 主题:复仇,忠与奸, 主题:复仇,忠与奸,正义与邪恶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剧中虽有恶人交 搆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 搆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 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也。”
白朴与梧桐雨

但是???
《青楼集序》云:“我皇元初并海宁,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 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庸俗者 易之,用世者嗤之。” 认为白朴不仕的原因是他志在“嘲风弄月”的创作,而不愿去过不 自在的生活。——元末 朱经
〔中吕·阳春曲〕《题情》所宣泄的男女爱 欲更足以让人摇头咋舌: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5.元杂剧时期
李杨故事在元代,仍是非常热闹的题材。 但剧目大多佚失。《梧桐雨》是元曲中唯一流 传至今的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
“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 剧为最。”
——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
《梧桐雨》全剧介绍
全剧为末本戏,共四折。
第一折写李隆基不问是非,竟给丧师失地 的番将安禄山加官晋爵,让他镇守边境。写杨 贵妃对与她有暧昧关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 念,在李、杨爱情关系上抹上了一道不光彩的、 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
看似玩世不恭、倜傥风流的行为方式,恰恰以超越 伦常规范的极端方式,体现着不甘沉沦的一代文士对主 体生命的珍视,对人生自由境界的执着追求。明乎此,就 不难理解《梧桐雨》中何以将唐明皇的“乱伦”、杨 贵妃的“私情”公之于世,且作者对此不惟毫无谴责之 意,倒有几分赞赏之情。
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给予更深的同情,以致他不忍 心在这爱情上做一点点的破坏,当然了,白朴对李、杨爱 情也并非不怀有同情的态度,否则他不会费那么多的笔 墨在第二、三折中着力渲染七夕乞巧、月下盟誓等缠 绵的爱情情节,也不会在第四折中把唐明皇思念杨妃写 得如此凄惨,但他毕竟没有做到如白居易那样的“于心 不忍”,并没隐去杨妃的身世和私情,这在客观上对李、 杨爱情提出了质疑。因此,从被毁灭的爱情的质量看, 《长恨歌》显然高于《梧桐雨》,从这一点出发,《长恨 歌》的悲剧性要比《梧桐雨》的强烈。
白朴的杂剧作品概述

白朴的杂剧作品概述白朴,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今山西河曲人。
出身于金朝仕官之家,其父白华官至枢密院判官,与大诗人元好间交厚。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白朴九岁,蒙古军队灭金,乱离中母亲被蒙古军队掳掠,他有赖于元好收留抚育得以幸存。
金亡后白朴绝意仕进,一方面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另方面悉心从事杂剧和散曲的创作活动。
《录鬼簿》著录其杂剧十五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
一、《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这个戏写的是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与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李千金的恋爱婚姻故事。
李千金从自家花园的墙头偶然看到奉命来洛阳搜求奇花异卉的裴少俊,两人于墙头马上四目相窥一见倾心。
李千金无媒自聘,弃家私奔,同少俊在裴家后花园同居七年,生有一子一女。
后被裴尚书发现,将李千金逐回娘家。
裴少俊状元及第后欲求破镜重圆,裴尚书夫妇前去陪情遭到奚落,最后为了一双儿女,方才勉强重新团圆。
《元曲选》本第四折末的下场诗,可以看作是全剧的主旨:“从来女大不中留,马上墙头亦好逑。
只要姻缘天配合,何必区区结彩楼。
”二、《梧桐雨》《梧桐雨》也是白朴的力作。
它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敷衍而成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前三折以叙事为主,主要写李、杨相爱,海誓山盟;安禄山兵陷长安;保驾禁军马嵬坡哗变。
第四折“雨梦”是全剧的重点戏,以抒情为主,主要表现唐玄宗在秋夜梧桐雨中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
在白朴笔下,主人公唐玄宗是个比较复杂的艺术形象,作者既写他在政治上骄奢淫逸、昏庸自大、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一面,也刻画他在爱情上一往情深、真挚专一的一面。
特别是最后一折,杨妃死后,玄宗的对雨垂泪,悲痛欲绝,使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从而完成了其悲剧性格的塑造。
《梧桐雨》在艺术上与《墙头马上》不同,它不是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而是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抒发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从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和四大悲剧分别是什么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和四大悲剧分别是什么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扩展资料
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的是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冲破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关汉卿的《拜月亭》主要围绕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白朴的《墙头马上》讲述的是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互相爱慕,相约私奔,再得团圆的故事。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对倩女的躯壳和灵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来封建时代女性的的真实处境。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讲述了窦娥遭陷害并屈打成招,在斩首前以自身冤屈许下三桩誓愿的故事。
马致远的《汉宫秋》改编于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出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
白朴的.《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马嵬驿兵变使得明皇被逼赐杨妃缢死,明皇一夕梦与杨妃团聚却被夜雨惊醒。
雨打梧桐更显愁闷。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写的是春秋时赵盾遭到屠岸贾的诬陷,全家被杀只剩赵氏孤儿赵武,赵武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和四大悲剧中塑造的人物生动形象,虽部分故事与史实存在一定出入,但是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人物当时所处的社会处境以及黑暗现实。
白朴梧桐雨

27
皇帝不自由
• • • • 危机四伏,皇帝不知道 巡视后宫发现王昭君 珍视爱情却转眼成空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 • 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愿望。 • 空有尊贵名分却无法支配自己命运。
28
艺术成就
• 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含蓄深沉传达人 生落寞、迷茫莫名的意境。 • 秋天的瑟缩悲凉,使整个戏剧笼罩着荒 漠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 认识
25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 汉元帝。作品通过他 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 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 事件。作为一国之主, 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 能保护,以致演成一 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26
相互对照的人物
• • • • • • 文武百官 皇帝 妃子们 毛延寿 汉元帝 王昭君
7
结构
• 前三折写半生的快乐与欢娱,后一折写他后半生的凄 凉。 • 悲剧特点 • 1热闹与清冷的对照“两极(冷热)”对照。(美食、 音乐、妃子、权利、爱情) • 2悲剧的原因不是无法抗拒的异己力量,而是主人公自 己的过失。 • 3一般的悲剧主人公都天然是正义的化身,他们的苦难 都是“非己”的原因,不致于“过失招悲”,当唐明 皇意识到自己是悲剧的缔造者时,却已经无法改变, 这比前者更沉痛。
23
•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 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 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 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 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 简单。而《后汉书· 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 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 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 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 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明皇与杨贵妃事长久流传于民间,并 为历代文人瞩目。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重点)
1、叙述的是很特殊的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故
事。 2、故事与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相联系,与一代盛衰相联系.
《梧桐雨》杂剧思想主题
《梧桐雨》是一部抒情诗剧,作者对李、杨爱 情生活中的男主角既有同情,又有谴责,对其女 主角则更多的是从“红颜祸水”的角度给予丑化。 《梧桐雨》的主题众说纷纭: 1、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爱情京剧【太真外 传】选段 梅葆玖 卢燕 标清.flv 2、讽刺玄宗朝政得失 3、借李、杨故事抒发沧桑之叹、盛衰之感
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 的《倩女离魂》、 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汉卿的《拜月亭》。
《颂婚姻自由的颂歌。
1、题材流变
根据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
引银瓶》的诗意敷衍而成。
序:止淫奔也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倚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自己腹中“唯有赤心尔”,于是便免了他的罪
责。留他作个白衣将领。
安绿山善跳胡旋舞,得到杨贵妃的赏识, 玄宗便赐其为贵妃义子。可以自由出入宫廷 。终于和杨贵妃之关系暧昧。 此事为杨国忠所知,杨国忠对皇帝说: “胡人狼子野心,不可留居左右。”皇帝于 是派他为渔阳节度使,统领藩汉兵马,镇守 边庭。他负气而走,李隆基的爱情生活和政 治生活面临着双重危机。
清代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说:“元人咏
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 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白仁甫 《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
抒情诗剧——《梧桐雨》京剧 太 真外传 李胜素 标清.flv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
《窦娥冤》、纪君祥 《赵氏孤儿》、白朴 《梧桐雨》、马致远 《汉宫秋》
杂剧《墙头马上》的主题,完 全与白居易原诗相背,从白居易诗 “止淫奔”变成了“赞淫奔” ,具 有强烈的反礼教意义,通过李千金 与裴少俊这对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 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肯定了他们的合 理要求,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
剧情:
唐高宗时尚书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选买 奇花异卉,骑马过李家花园。恰值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 李千金从墙上向外窥望, 二人一见钟情。裴少俊和李千 金隔墙以诗赠答。当晚私约后花园,被李家乳母撞见, 二人遂私奔到长安。少俊把她带回家中藏在后花园的书 房里,生下一男一女。七年后, 被裴尚书发现,强令少俊 休妻而留下子女。千金回到洛阳,父母亡故,在家守节。 少俊中进士后,授官洛阳, 求李千金重返裴府。裴父得 知千金是与裴家早有婚约的李世杰之女, 便与夫人亲到 李处赔礼, 李千金把家翁奚落一番, 最后, 为了一双儿女, 才认了公婆, 夫妻重归于好。昆曲 墙头马上 出走 沈昳 丽 黎安 2011年 标清.flv
二、“梧桐”这一叙事意象的重要作用。
梧桐在整个剧本中具有构思作用,是李、 杨爱情的见证者。“梧桐”连接了李隆基与杨玉 环的过去和现在,“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 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 寻,又被它惊觉了”。人亡物在的凄楚。 剧作心理状态描写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三、用情景交融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四、词曲典雅优美。
“梧桐雨”的意象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 落时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 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
的意蕴。
3、梧桐的意象: 伤悼 孤独 寂寞
李隆基与杨玉环故事的流传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以这个故事为题 材的最著名的诗篇;此外《长恨歌传》、《明 皇杂录》、《杨太真外传》等笔记、小说以及 大量的诗文散曲说唱文学,都从不同侧面记写 了这个故事。 宋金以来,这个故事又成为舞台演出的重 要节目,金院本《击梧桐》、宋元南戏《马践 杨妃》、杂剧《唐明皇哭香囊》、《杨太真华 清宫》、《杨太真霓裳怨》等都是敷演这个故 事的。白朴还有杂剧《唐明皇游月宫》,已失 传,就其题材而论,当是《梧桐雨》的姐妹篇。
在白朴杂剧之前,宋杂剧、金院 本学多种杂剧都演绎过该故事: 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宋官本杂剧 有《裴少俊伊州》一本。 元陶宗仪《辍耕录》载:金院本有 《鸳鸯简》及《墙头马(上)》各一 本。
明徐渭《南词叙录》载:南戏有《裴
少俊墙头马上》。 宋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如捻青 梅窥小(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 的插词。 可见人们不断地改编这一故事, 添加了不少情节,甚至确定了主人公 的名姓。今均无剧本存在。
《梧桐雨》对后世的影响
1.开创了把重大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际相结合 的戏曲叙事模式
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 桐雨》剧为最。 —清李调元 《雨村 曲话》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 —明王骥德《曲律》
2.对清代传奇《长生殿》的影响
爱情灰色喜剧——《墙头马上》
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
名家对白朴的评价 对于白朴,钟嗣成在《录鬼薄》中下 了这样的论断: “娥冠博带太常卿,娇马青衫馆阁情, 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洗 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兰 谷先生。” 关于其词,王博文在《天籁集•序》 中说:“律赋为专门之学,而太素有能 声,号后进之翘楚者。他的曲,以“俊 逸有神”著称,而小令“尤为清隽”。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在白居易的诗中描写了一个少女与 情人私奔而最后遭遗弃的故事,其主题 在诗的小序中明言为“止淫奔”,是为道 德教化而作的。 古代所谓“淫奔”,是指女子未经 父母许可,没有举行正式婚礼而私自和 男子结合。 在封建社会中,淫奔往往是一种自 由恋爱的大胆行动,为习俗所不容,为 舆论所不许。
《梧桐雨》剧作的重心是作者以自己的 体验为依据来摹写晚年寂寞与哀伤的唐明皇 的内心世界: 由于政治上的失败,他从权力的顶峰跌 落,失去繁华的生活,失去貌如天仙的杨妃 和如梦如幻的爱情,在寂寞与孤独中回味着 往日的美好日子,感受着今日的哀伤与苍老, 产生了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 灭感、无常之感。
白朴
白朴的生平和创作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又 字太素,号兰谷。 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经历官、判官, 又是著名文士。 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后迁居真定(今 河北正定)。白朴幼年曾居于开封。开封陷落 后,母亲死于战乱之中时,他才八岁。只好随 父亲挚友元好问到山东聊城。白朴长期得到元 好问的教育,对他的道德文章影响很大。
(二)第一折写李、杨二人于乞巧节在长生殿对
梧桐盟誓,在海誓山盟的爱情背后,隐藏着见
不得人的东西。
李隆基夺取了自己儿子的妻子后,对其宠
幸倍至。“自从得了杨贵妃,真所谓朝朝寒食,
夜夜元宵,”“一心只想着杨妃。”但杨妃的
心中想的却是安绿山,她乞巧也是为了散发对
安绿山的思念。
作者这样安排,实际上否定了皇帝与美人的 所谓爱情。李隆基不明就里,为了博得杨的 欢心,赐给她金钗钿盒。杨为了巩固自己的 地位,顺水推舟,在梧桐树下,皇帝发誓说 :“愿世世姻缘注定,在天呵做鸳鸯常比并 ,在地呵做连理枝生。”2013年新年京剧晚 会 京剧【太真外传】选段 李胜素 于魁智 标 清.flv
这是作家对历史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历史 人生无常之感、幻灭感也交织、渗透着作 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 空幻、悲凉之感。
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并不在爱情坚贞, 也不在荒淫误国,而是向经历过沧桑剧变 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 旨。
换言之,它不是爱情,也不是政 治,它的主题是抒写人生无常、人生 空幻的悲剧心理,具有深沉的沧桑感。
白朴情节的增加
在“花园传简”一折中,白朴增添了丫鬟“梅香” 这一角色,让她来承担男女主人公幽会偷情的纽带 作用,以此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在“月夜私奔”一折中,增加了嬷嬷这一人物和 “嬷嬷撞破私情”这一情节,充分表现封建家长代 表的严厉及李千金的叛逆。 嬷嬷给他们安排了两条路: 一是放秀才去求官, 得意时来迎娶;一是今夜两人一起去私奔。李千金 毫不犹豫地回答:“只是走的好。”在功名富贵和爱 情之间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她毅然地选择了后者。
剧情
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贻误军机,罪应当斩。 解送京师后,唐明皇反加宠爱,安禄山又被杨贵 妃认为义子,并与之私通。后因安禄山与杨国忠 不睦,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 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 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 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挂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 倍添惆怅。
白华训诫子弟读书而不许出仕,所以白 朴终身布衣而倾全力于文学创作。二十多岁 时,白朴在真定一带已以博学能文闻名。 受其人生经历和父辈们的深刻影响,白 朴怀有家国之恨和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情绪, 因此尽管有人推荐,他却一再拒绝出仕。 二十五岁时,白朴离开真定,游历燕京 一带,或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或出入青楼, 与妓艺人等时相往来。,结识书会才人关汉 卿等。
(三)第二折写唐玄宗梧桐树下欣赏杨贵妃
“霓裳羽衣舞”时,发生了安绿山的 “渔阳叛乱。” 安绿山以讨贼为名,发兵的目的是: “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 下,才是我平生愿足。” “单要抢贵妃 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在对李隆基 宠幸杨贵妃、倦理朝政有所批评的同时, 将叛乱的原因直接归结为杨家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