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精)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 全套课件

环境生态学 全套课件

1975年美国召开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国际 会议,讨论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等许多重要的环境生态学问题。1980年 卡林等出版《受害生态系统恢复过程》 一书,探讨受害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 重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等问题。1987年 福尔德曼出版了《环境生态学》教科书, 环境生态学的框架基本形成;1989年在 北京召开生态工程国际研讨会,研讨了 受害生态系统的重建问题,对推动环境 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生态学的产生 生态学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对生态学产生
贡献比较大的人以及他们的著作有:
(1)化学家保尔,他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
压对动物效应的试验成果,标志着动物生 态学的开端. (2) 马尔萨斯,他1803出版《人口论》,分析 了生物的繁殖与食物生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分
环境生态学
主要参考书
1.

2.

3.

4.

5.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主编. 环境生态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金岚. 环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李博主编. 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9 杨京平主编. 环境生态学. 北京: 化学工 业出版社,2019 卢升高, 吕军主编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社 ,2019
(二)环境生态学的发展
1972年英国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出版了 一本《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 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该书是在58个国家 152位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协助下编写 而成的,它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联合 国环境会议提供了背景材料。
该书从整个地球的环境出发,从社会经
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出发,评述环境污 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指出人类所 面临的环境问题,提醒人们认识人类所 居住的地球的局限性和易变性。呼吁各 国人民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该书 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2多诺拉3光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6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环 境问题突出。自产业革命-1984年臭氧层空洞,“八大公害” 事件,是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
二.环境构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
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出现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 资源的总称。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 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
从狭义上: 来讲是指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等需要而创造的环
境空间,如人工气候室,无尘车间,温室,密封舱,各种建筑,人工园 林等。 从广义上:
2008。 5.尚玉昌 著《生态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6.同济大学 编《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毛文永 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 1998-5。 8.周曦 编《生态设计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6。 9.《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8。 其他与生态学相关书目,特别须关注关于生态景观的书目。
三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生物资源的破坏,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丰 富度的下降,大量物种灭绝或处于濒危境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对于这个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还 远远不够。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加剧的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人类活动以生活活动为主,以生理代谢过程

环境生态学绪论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绪论ppt课件

2023/12/30
26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 这一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 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几个著名 的生态学派(四大学派)。
➢ 北欧学派:由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的R. Sernauder创建。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 法瑞学派:代表人为J. Braun-Blanquet. 把植物群落生态 学称为“植物社会学”,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 建立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 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加拿大克雷 伯斯(Krebs,1972,1978,1985)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Odum, E., 1959,1971)(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1971)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马世骏 )
➢ 英美学派:代表人为F.E.Clements 和A.G.Transley,以研 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
202➢3/12/前30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2被7
现代生态学时期
➢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 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
➢ 景观生态学: 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 (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和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 生物圈: 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 (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图(a) 生态位的重叠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
• (a) 两条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隔, 表示必定有某些资源没有完全 利用;
• (b)部分重叠,表示两个物种都 能从未利用的资源中获得利益;
• (c) 重叠度很大,表示两个物种 取食同样的食物,竞争非常激 烈,有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灭绝
图(b) 生态位的重叠
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增长。但是随着个
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繁殖过剩时产 生有害的拥挤效应。
阿利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 于适度的情况时,种群的增长最快,密 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着限 制作用,这就叫做阿利规律(Alice’s principle)。种群的适度密度在生态学 上也称为繁殖适度(bonitation)。
实例:
在温室中进行的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见表。 不论大麦的输入比例如何,其输出比例总是大于输入比例。
表 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
播种种子/ (106粒·hm-2)
收获种子/ (106粒·hm-2)
大麦
燕麦
输入率
大麦
燕麦
输出率
0.0
1.0
-
0
162
-
0.2
0.8
0.25
42
113
0.37
0.4
0.6
第三节
种群关系
一、种内关系
1.集群
集群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 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 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是一种 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分类 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的时间长短,集群 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 意义 用,称为集群效应。

《环境生态学》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PPT课件


寄生 (Parasite)~活的生物從別的生物體取得食物
2. 競爭性排斥 (Competition Exclusion)~
– 當生活/生存必需品/因素 (如食物、水、光線及礦物質)成為 限制因子時,兩個或多個生物體對此會互相產生競爭現象。 當兩種物種在同一生活區 (niche)之下無法長久共存,而會 產生競爭性的互相排斥現象,此乃生態學上的原則 (principle)。
族群的生態學
• 族群的成長率(Growth rate):族群的成長
率(Growth rate)是由出生率(Birth rate)、死亡 率(Death rate)及遷入和遷出率(Rate of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所決定。 • 假如資源受到限制,正在成長中的族群會受環 境負荷量 (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 的關係而減緩。
族群的生態學
• 生物時時都得對生活環境種種挑戰,諸如溫度 的據變、陽光、水和食物的短缺或者它種生物 的獵殺,一個生物體乃至於一個物種能否成功 地生存下去,完全決定於他們能不能在這些挑 戰下存活與繁衍。 • 因此,生物和環境之間的作用便決定了某一物 種的數量與分佈範圍;而研究這種交互作用的 便是生態學 (Ecology)。 • 生態學的生物組織範圍,小到一個物種的單 位—族群 (Population),大到生物圈 (Biosphere)。
細菌、真菌、黴菌 蚯蚓、線蟲、螃蟹
動物屍體、植物的有機廢物…等 有機物粒子為食
生態系內的能量流動
所有生態系的活動是能量推動 的,而能量的最終來源就是
太陽
• 生態系內的生物組成一個或多個食物鏈, 每一食物鏈包括一系列的營生階層。 • 植物從環境﹝如土壤、水及空氣﹞獲得 無機養分,並轉成有機質。 • 有機養分可輾轉被初級消費者 (草食性動 物 )及次級消費者 (肉食動物) 所取用。 • 植物或動物之屍體或廢物所包含的養分 可被分解者 (如細菌、真菌) 分解成無機 營養而回環境。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PPT课件讲义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PPT课件讲义

四、生态学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
▪ 人类在实践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管理经验,但是其目标一般只是为了 获得产品,而忽视了这些高度管理生态系统的持续力也是密切依赖包围 在周围的很少受到管理的生态系统的;并且,其管理的目标主要对准获 取最大的产量和经济收益,而不是长期的可持续能力。正由于这种与现 代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不一致带来了下面几个问题:①对环境的生物多 样性方面的信息相当贫乏;②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普遍存在着知识 不足;③对于超出管理界线外面的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间相互连接 认识不足;从而在管理者的思想上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要求压 倒了受损生态系统带来的未来风险。因此,对于生态系统管理更为重要 的、要指向克服这些问题。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再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于复杂性 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 效益为目标,并依据随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 期监测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其它几种定义:
▪ 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原理仔细地和专业地管理生 态系统的生产或恢复,或长期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理想的条件、 利用、产品、价值和服务(Overbay,1992)。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包括:
生态系统管理要求融合生态学的知识和社会科学技术,并 把人类自身和社会价值整合进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
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 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
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定义生态系统退化的 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
▪ 1990 年以来,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的专著陆续问世。 这些专著支持大多数 的资源经营活动,而且强调用环境科学知识满足社会经济目标。 自此, 生态学界开始注意生态系统管理,并将生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 美国开始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框架 形成。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盛连喜)重点总结终极版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盛连喜)重点总结终极版

绪论: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 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3.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第一章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新余高专数理系《环境生态学》课程组2006年6月目录一、概述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二)《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1.教学建设2.师资队伍建设3.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4.教学管理三、《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特色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环境生态学课程组一、概述《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员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组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9篇。

课程组教师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工作规范。

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环境生态学》课程一直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重点课程。

多年来,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教学环节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保持优秀;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时充实新理论、淘汰过时的内容,创造条件建立了化学、生物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使《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组教师深知教学研究活动是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进行《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组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在教学工作中勇挑重担、鼓励发表论文或进行其他科研、鼓励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大力支持在职攻读硕士。

近几年课程组完成了教师的合理配置,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

这一层次结构,已完全满足了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保证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程组非常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档案保存完整、齐全,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自文件下发之日起,课程组对《环境生态学》课程进行了严肃、认真、细致的自评工作,自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真学习评估文件,领会精神,对照规定,编制指标体系,理解评估办法、步骤和评估标准,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组织分工;第二阶段:收集整理自评资料和证实材料;第三阶段:组织同学和同行评教;第四阶段:按细目要求逐条分析总结,填写自评表格,写出项目指标自评说明,撰写自评报告。

自评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总结了课程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相应的19项评估细目中,自评A级18项,B级1项,C级0项,达到了省级优质课程建设规定标准。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1、教学建设1-1 教学大纲《环境生态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委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总结多年来我系及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大专业教师讨论,结合学科发展特点,于2006年6月在以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教学大纲内容充实、深度适中、结构合理,反映了本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为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材料1:经修改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1-2 教材及教学资料1)规章制度课程组在教材的选用上,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选用教育部重点推荐教科书或选用获奖的国家统编教材。

2)基本教材选用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选用规定,本课程选用卢升高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环境生态学》,该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独具特色,体现了当今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反映了当代环境生态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教育理念。

该教材文字简洁、结构严谨、叙述科学、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根据专科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教材某些章节进行了删减。

附材料2:教材及参考书书目《环境生态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课程组从现有的一些环境生态学实验课教材中选了一些比较好的素材,利用计算机、野外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

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1-3 实践性教学环节1)基本要求《环境生态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并举,要求学生既要在课堂上认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能够正确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一些环境问题,熟练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研究与观察方法,生态恢复技术技能。

为此,本课程在认真组织课程的基础上,并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一些现象,通过自己的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释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并切身体会到环境生态学思维和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促进其学习环境生态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2)教学设备、实验场所学校经多年来的建设,投资50余万元,兴建了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并计划兴建基础生物实验中心,可以满足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4 教学手段及辅助设施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CAI教学手段,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述得更加直观,使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提高了教学效果。

1-5 教学资料与课程改革为更好地提高《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把握其发展趋势,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学内容紧跟当今学科的发展,课题组教师利用一切机会,不失时机地广泛收集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学术论文、考试试卷等教学资料,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附材料3:《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论文1-6 试题库、试卷库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正在完成试卷库和试题库的开发,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等,难度适中,适合专科学生使用。

多年来,每次命题,课程组共同命题A、B两套试卷,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任课教师也不清楚试卷内容,杜绝了泄题现象,在教学中使用效果好,阅卷严格按照流水作业程序进行,结果表明:学生能全面复习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附材料4:《环境生态学》试题库(部分)附材料5:《环境生态学》考试试卷2、师资队伍建设2-1 教师结构在过去的几年间,完成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组教师的合理配置,确定由7人组成,其结构情况如下:附材料6:课程组教师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2-2 教学研究水平课程组全体教师是数理系的骨干教师,其成员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附材料7:教学方面的荣誉证书2-3 业务水平及科学研究课程组教师具有较强的开课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叶安珊教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王师略教授主编《食品与营养化学》、叶安珊教授主编《化妆品科学》;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叶安珊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学研究》获省级立项;全体成员能独立承担3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学主讲任务,多人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为优秀;今三年来课程组教师共发表专业论文21篇。

附材料7:省级骨干教师荣誉证书附材料8:新余市十佳教师荣誉证书附材料9:课程组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附材料10:省级科研课题立项批文附材料11:课程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证明材料(部分)附材料12:课程组教师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目录及部分论文3、教学设施及教学效果3-1 治学态度《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整个教学工作能认真对待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积极接收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并定期进行辅导答疑,从未出现过任何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从认真备课着手,积极收集和组织教学素材,认真编写教案,做到每次讲课都能根据理论发展增添新的教序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教学科研立项《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教学科研立项项目有: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叶安珊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学研究》。

附材料13:课程组教师教学科研立项批文3-3 教书育人《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长期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教学改革,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做到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无私奉献。

多人多次获得省教育厅、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附材料14:课程组教师获得国家、省、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荣誉证书3-4 教学效果通过中期教学质量检查和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肯定了课程组教师的教学质量,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