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A4打印版)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A4打印版)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A4打印版)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①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

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

③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

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1.第①段主要写了什么?请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画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3.枣核学了哪些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犁。

B.赶驴。

C.打柴。

D.蹦高。

4.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 )的作用。

A.总起全段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魔法师的帽子(节选)他们回到家,小木民矮子精吹三声长口哨,把大家叫来。

(这三声长口哨表示出了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

)大家从四面八方跑来,围着那个旋紧盖子的瓦罐。

“你们在里面放着什么?”小吸吸问。

“一只蚁狮,”小木民矮子精神气地说,“一只凶狠的真正蚁狮,我们把他给逮住了!”“真了不起,朋友!”斯诺尔克小妞佩服地说。

“我想现在得把他倒到帽子里去了。

”斯诺尔克小子说。

“那他就会跟我一样变成另一样东西。

”小木民矮子精说。

“能不能请你们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赫木伦干脆地问道。

“我上回变样,就因为我躲在这顶帽子里,”小木民矮子精解释说,“我们想出来了。

现在我们要证实一下,看看蚁狮是不是也变成别的东西。

”“可……可他一定要变成另一种东西,”小吸吸大叫,“就怕他变成比蚁狮更危险的东西,一分钟就把咱们大伙儿给吃掉。

”他们心惊胆战地看着瓦罐,听着里面闷着的沙沙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含答案】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含答案】

1《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北京市高考题)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6分)答:答案:12D13B14、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2晃补之《临江仙》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下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含练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下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含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含练习及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精品语文资料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课后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大树和我们的生活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②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

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

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

王定国诗集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定国诗集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定国诗集叙阅读练习及答案《王定国诗集叙》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王定国诗集叙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

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

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

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

②眊眊:昏乱,糊涂。

《王定国诗集叙》文言文阅读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恐死岭外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

C畏其敏畏:敬服。

D饮酒不衰衰:减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乘月而归B. 定国且不我怨吾从而师之臣死且不避C. 又以病止酒D.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置杯焉则胶7.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A ①③⑤B ①②④C ③④⑥D ②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语文(上)期中练习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语文(上)期中练习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语文(上)期中练习试卷2024.11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古代诗歌苏轼《满庭芳》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2023届高三测评)

古代诗歌苏轼《满庭芳》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2023届高三测评)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庭芳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对名利的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B.词人在上阕中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

C.全词以叙事为主,间以抒情,表达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D.词人善用修辞,同时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

16.下阕依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全词以叙事为主”错误,全词以议论为主。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态度;“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追求。

故选C。

(2)下阕“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

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

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对”引领,使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并得到了解脱。

老舍《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善人老舍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

她丈夫很有钱,她老是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

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

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

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

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

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

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

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么周到;不由她,惯了。

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

(12 分)
豁达
①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面对世事浮沉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

②豁达的人,有着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

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更不会文过饰非,甚至于暗箭伤人,它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向大海。

③豁达的人,有着宽容的气度。

听到逆耳忠言会报以感激,听到谗言诽谤则一笑了之。

在他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

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④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豁达;不为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是豁达;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碧海蓝天,是豁达;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处,是豁达;能够摆脱荣辱祸福、成败得失的狗苟蝇营,是豁达。

豁达是人活着的一种境界,是生存的艺术。

⑤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

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

高尔墓曾经说:“有些人在‘获取了荣

’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五陋的‘自负的脓包’。

”自负的人看谁⑥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豁达能带给自己快乐,但又无法制止内心的各种猜疑。

以致陷入世事纷争而
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

⑦狭隘的人如何变得豁达呢?首先要多和豁达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之道。

其次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并自觉远离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和画面。

生活中许多事,听了不如不听,
见了不如不见。

要有聋者、盲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

当掩上双耳时,我们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当闭上双眼时,我们即看到心中美轮美奂的无限的世界。

心境变宽了,并且纤尘不染!
⑧“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努力成为真正豁达的人。

当然虽然豁达宽容是一种美德,但也不应盲目宽容,失去原则,对于那些用心险恶的行为,我们也应给予反击,绝不宽容。

鲁迅先生的一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做了很好的诠释。

豁达的人也决不会让农夫与蛇的悲剧重演。

10.请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 分)
11.试分析第⑤⑥⑦段的论证思路。

(3 分)
12.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3.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10.把人生比作诗、歌、舞台,生动地阐述了世事有浮沉的现象(1 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面对世事浮沉想要悠闲自信,我们得有豁达的襟怀(1 分)语言富有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
11.首先提出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不肯吃亏的观点(1 分)并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这一观点;然后论证狭隘的后果(1 分);最后论证变狭隘为豁达的方法(1 分)
12.举例论证。

举了《太平御览》中的妒花女被嫉妒心理扭曲干出傻事的例子,论证了自负的人看谁都不入眼,还谈什么豁达胸襟?
13.不能删去(1 分)这句话是补充论证豁达不是盲目宽容,不是毫无原则(1 分)体现议论
文论证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