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羽本纪》看项羽思想意义

合集下载

《项羽本记》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项羽本记》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项羽本记》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项羽本记》读后感500字精选篇1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

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

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

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项羽本记》读后感500字精选篇2这学期期选修了史记导读这门课,所以有机会认真的读一读这部史家经典著作。

记得初次读《项羽本纪》,是在高中的时候吧!记得那个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经常要被迫读一些十分生涩的古文,然而我却是从那时侯起,渐渐迷恋上了古典文学,对于别人的无奈来讲,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欣喜的吧!人们都说他是悲美英雄,由于他的勇,他的悲,他的爱,他的儿女情长……再读本纪,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垓下:当四面楚歌的项羽独带二十八骑,愤愤地道出了那句被后人紧紧握住作为证明其自负把柄的话:“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之后,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他坚定地对所剩不多的部下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国将领项羽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首先,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平民,却凭借
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楚国的一代霸主。

他的生平经历充满
了荆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取得
了一系列惊人的战绩。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
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其次,项羽的失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的战争中,项羽因为骄傲和自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覆灭。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只有保
持谦逊和谨慎,才能够避免失败和挫折。

最后,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也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
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

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
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通过这部书,我不仅对历史人物项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成功和失败、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浅析《项羽本纪》

浅析《项羽本纪》

浅析《史记》之《项羽本纪》陈婷江南大学太湖学院语言文学系汉语82班学号0832090摘要:这篇文章介绍了项羽生平的一些主要经历,以及阅读《项羽本纪》后对项羽其人其性格其功过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字:史记项羽塑造人物艺术手法世人评析引言《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这篇传记将秦汉之际的历史转折,一个悲剧英雄的鲜明个性和一生的成败始末,形象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项羽崛起,争雄一朝,假号西楚,竟未践天子之位,而身首别离,斯亦不可称“本纪”,宜降为“世家”。

”①这句话是说唐代司马贞认为项羽虽征战雄霸一方,可是最后还是没有坐上天子的位子就身首异处,所以写他的文章不可成为“本纪”,而应降为“世家”。

然而,纵观《史记》全书,项羽是本纪中唯一没有成为帝王的(吕后除外)但也被写进了本纪中的人物。

由此看来,项羽在《史记》中的地位不一般,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塑造的项羽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语言是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的重要外在表达方式。

司马迁特别善于抓住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比如在《项羽本纪》中介绍项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本纪》)我们通过这样一番话就能明明确确感受到项羽野心之大,期望成绩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司马迁通过描绘项羽的语言,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他的霸王形象。

同样是他,在刘邦先进关中与其并争天下时,他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显示其急噪无谋;击秦成功“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示其虚荣;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时,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表现出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的无奈;乌江战败,耻于东渡,乃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显示出其能伸不屈的刚毅……二,细腻传神的细节刻画项羽的勇猛,有许多细节。

如巨鹿之战:写项羽破釜沉舟,在众将恐惧而作壁上观情况下勇往直前大败秦军,楚兵欢声雷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特写镜头一样突出了项羽气吞山河的盖世神威,真正有身临其境、慷慨淋漓之感!又如鸿门宴,垓下之围等等场面无不展现出项羽大丈夫般的霸气和威态,让人万分感慨。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描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生
平的历史文献。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刻地了解了项羽这位历史人
物的传奇经历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的霸主,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带领楚军一路北上,与刘邦的汉军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最终导致了楚汉战争的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项羽展现出了出色的
作战策略和勇猛的战斗精神,给汉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对项羽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

他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和魄力的领袖,但同时也有着自
负和鲁莽的一面。

他的性格特点在楚汉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
也成为了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最后,通过这部书,我对楚汉战争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它改变了中
国历史的走向,并最终确立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而项羽作为这场战
争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楚汉战争和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部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项羽本纪》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人物项羽生平的史书。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霸王,掌握了几乎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力。

然而,他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被刘邦打败,最终自刎而死。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阅读《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这个人物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项羽的勇猛和果敢让人敬佩。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不畏强敌,勇往直前。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其次,项羽的爱国情怀也让人感动。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最后,项羽的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失败并非因为他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而是因为他自大和鲁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机遇,更取决于他的品质和态度。

正如古语所说“骄兵必败”,项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生和成功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功。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两篇重要篇章,分别记载了汉朝建立前后的历史。

这两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也深刻领悟到了一些哲学的思考,下面就我的一些感受谈一下。

首先,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文治武功并重的军事家,他在战场上善于运用兵法,同时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有不俗的造诣。

可惜的是,他最终失败了。

通过了解项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思想:不要以一己之力为荣,要注重整体建设。

项羽将自己捧为“西楚霸王”,最终在国家大局面前,他的个人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而刘邦则更注重国家长远发展,在打仗之余注重治国、平民,结交人才,具备了更广阔的发展视野。

其次,《高祖本纪》中,刘邦是一位具有极强政治智慧的人。

他善于从过程中总结经验,读懂局势并带领天下百姓逐步走向统一。

在战争初期,他克服过多种困难,开始崭露头角。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治理着国家。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发奋图强,始终不懈,有志者事竟成。

”刘邦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前途多么曲折,只要心中坚定有所追求并不断努力,终有一天能够成功。

此外,《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还有很多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内容。

例如,在两篇文章中,有关“仁爱”、“智慧”、“忍耐”等方面的描述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含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够成为卓越的领袖。

这些精神境界既是古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今人需要追求的目标。

最后,细读两篇文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信息。

阅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得启示和体会。

当我们深入阅读这些古籍,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增强对中国文明的认知和传承,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项羽本纪赏析

项羽本纪赏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本纪主要记载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失败自刎乌江的整个过程,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

以下是《项羽本纪》的赏析:
1. 人物塑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通过描绘项羽的江东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展示了项羽军事才能、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同时,司马迁也通过细节描绘了项羽的憨直、粗疏寡谋等性格特点,使得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 历史价值:《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秦末汉初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纪中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江东起兵、楚汉之争等,为后世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提供了宝贵的。

3. 文学风格:《项羽本纪》采用了生动的文学手法,如描绘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使得本纪既有史实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此外,司马迁在本纪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如
“破釜沉舟”、“乌江自刎”等,丰富了汉语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思想内涵:《项羽本纪》反映了作者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通过描绘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成败得失,司马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使得本纪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羽本纪》人物性格及意义

《项羽本纪》人物性格及意义
《高祖本纪》
项羽的英勇神武的背后埋藏着
他残忍暴戾的一面。
根据材料,分析项羽(或刘邦)的 性格
1、“鸿门宴”实际上是楚汉相争的 开始,在这一回合中,项羽表现出怎 样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项羽骄傲轻信,刚愎自用,胸 无城府,致使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 一而再、再而三的丧失。
2、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 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本纪》)
项羽:急躁,性情中人
刘邦:老奸巨猾,无道德感
总结:
从项羽的人生轨 迹,我们可以看 出人物的性格在 命运重要关头上 所产生的重大影 响和作用。我们 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楚汉相争” 实为刘邦与项羽 的性格之争。
项羽人物形象
•胸怀大志(始皇巡游)、勇猛善战(巨鹿之战)、 儿女情长(项王别姬)、仁爱恻隐(思民苦)、义重 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果毅决断(杀宋义 自立) •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 烧秦宫,杀义帝) •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 忌贤能) •目光短浅(西楚霸王)、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 功臣)、优柔寡断(鸿门宴)、迷信武力、妇人之仁、 沽名钓誉
刘邦知人善任,故得到江山。
项羽刚愎自用,故惨败敌手。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3.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 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 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 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多方探究:
项羽性格特 点及其影响
思考题:
1.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 意?
2.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 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 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思想意义《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关于楚汉战争的一幅惊心动魄的画卷。

从历史上说,它最翔实、最具体地记录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悲壮时代;从文学上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艺术杰作。

它塑造了一个极其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并给了后世小说戏剧以巨大影响。

《项羽本纪》的思想意义在于:一、它歌颂了项羽的丰功伟绩,表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

项羽之所以被人歌颂,最主要的因为他是一位反秦的英雄。

而项羽的三年反秦活动中,最根本的则是巨鹿之战。

作品描写这场战争虽然用的笔墨不多,但却非常有气势。

宋代刘辰翁说:“叙巨鹿之战,踊跃振动,极羽平生。

”(《班马异同评》)明代茅坤说:“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史记抄》)巨鹿之战的意义,其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起义军在军事上彻底胜利的基础;其二是促进了秦王朝内部的瓦解、分裂,演成了章邯的投降项羽,和赵高的杀二世,与三世的杀赵高;其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入关创造了条件。

凭着这些,项羽的英名就足以列入史册,永垂不朽了。

二、它如实地写出了项羽的种种弱点和错误,提示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表现了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贡献看得极其清楚,评价极高;而对于项羽的弱点错误,也看得极其清楚,评价得极其准确。

从巨鹿之战以后,项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项羽是绝对斗争不过刘邦的,整个《项羽本纪》的后半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一种无限遗憾、无限惋惜的心情。

项羽的致使弱点之一是残暴,早在反秦初期,他的残暴就已经有名了。

他曾“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巨鹿之战后,秦将章邯率领二十万人投降了项羽,项羽在西进途中,竟一夜之间都把他们活埋在了新安城南。

这一着的错误是带有关键性的,从此关中的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是项羽不共戴天的死敌。

楚汉战争初期,给刘邦帮了大忙的是齐地的田荣。

而而项羽在攻打田荣的过程中,又是“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于是为渊驱鱼,使得“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由此遂使刘邦一下子占据了西部大半个中国,并一度攻入了项羽的首都彭城。

宋代胡寅说:“莫强于人心,而可以仁结,可以诚感,可以德化,可以义动也。

莫柔于人心,而不可以威劫,不可以术诈,不可以法持,不可以力夺也。

项籍生于战国,习见白起坑赵卒,效而为之,唯杀是务。

二十万人不服,羽得而坑之;诸侯王不服,四面而起,羽且奈何哉!”(《诸史管见》)项羽的致使弱点之二是不善于用人。

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都一个个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了。

而韩信恰恰就是后来在军事上彻底摧毁他,置他于死命的人。

始终忠于他而又谋略过人的就是一个范增,而项羽对范增竟然也不听信。

正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所以才使陈平的反间计得以轻易奏效。

项羽这种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特点是当时人所共知的,《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曾说:“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元旦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高祖本纪》记载高起、王陵曾说:“项羽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更进一步总结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的致命弱点之三是缺乏政治头脑,在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上犯了错误。

项羽的政治思想落后,根本没有一个统一中国的想法,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再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他自己也就是想当个“霸王”而已。

这与韩非、李斯所规划、所实行的那一套比起来,不知道要简陋、落后多少倍。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通过张良驳斥郦食其,表明了自己对于这种分封问题的看法。

明代蚨稚隆说:“项羽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严没有统一天下之志。

咸阳既灭,而都彭城;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殊欲按兵休甲,宛然图伯筹画耳。

岂如高祖规模宏运,天下不归于一不止哉?”(《史记评林》引)再如对待义帝的问题,当初立义帝,就作得不高明;后来嫌他碍手,将他杀掉,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清代王鸣盛说:“六国这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十七史商榷》)管同也说:“夫楚固列国,非天下之共主,项氏欲亡秦而有天下,则立楚之后仅足以收其故族之心,鼓其遗民之痛,而所谓燕、韩、赵、宋、魏、中山之邦者于楚何怜?夫岂可悉动耶?增之谋于是乎悖矣。

”(高步瀛《史记举要》引)后来项羽的杀义帝,正好又为刘邦提供了号召天下,讨伐自己的借口。

《高祖本纪》写刘邦听到项羽杀义帝的消息后,他“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晶,以使者告诸侯曰:‘天正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书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表演得有多么生动啊!明代凌稚隆说:“汉王袒而大哭,特借此以激怒天下,非真哀痛之也。

要知项羽不杀义帝,汉王岂能出义帝下者?项羽特为汉驱除耳!”(《史记评林》)说得实在太妙了。

作品最后的“太史公曰”,对项羽一分为二,有肯定,有批评,相当客观,充分表现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

项羽这些失败的教训,像一面镜子,两迁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汲取、所借鉴着。

《项羽本纪》的艺术性很高,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作品先是通过学书、学剑、学兵法诸事,表现了项羽的豪迈不群,但也同时见到了他性情的精疏,为他日后的成功与失败都埋下了伏笔。

随后作品描写了他看秦始皇渡浙江的情景,当时项羽与其叔项梁一道观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赶紧手掩其口,说:“勿妄言,族矣!”然而他也“以此奇籍”。

用早年的一件事、一句话,以预示其日后的不凡,是《史记》中常用的手法。

接看作品详细地描写了他的反秦过程,尤其是尽全力写了他的杀宋义,夺兵权,以及随之进行的巨记是之战。

在这里,作品虽然只用了“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及战场上的“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等不多的话,但却淋漓酣畅地表现了项羽的大将气概。

明代凌约言说:“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

”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本文的转折点,如果说在此以前是作者全力歌颂项羽英雄一面的话,那么,在鸿门宴以后,主要就是表现项羽头脑迟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的一面了。

范增对人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爬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

在这个觥筹交错,刀光剑影的宴会上,表现了这个人物内心深处正在反躬自责矛盾犹豫的比较忠实厚道的一面。

从此,项羽就一步步地走身失败、走向灭亡了。

他的兵力虽强,但他却被人处处牵着鼻子走:他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攻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

这时的项羽,实际上已经是没有多少还手之力,只有招架之功了。

作品的后半部,为了突出项羽的悲壮色彩,曾多次写到了他的个人勇敢,如他与刘邦相持于荥阳时,“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汉王大惊。

”明代金隐星对此点评说:“笔端娓娓,如组如舞。

读‘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开后人多少文章思路。

”凌稚隆说:“连用三‘不敢’字,模写项羽威猛如画。

”(《史记评林》)最后败起到东城,他还以仅有的二十八骑,对汉军进行了私利的冲击,清代郭嵩焘说:“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

”(《史记札记》)钱钟书说:“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如本篇末写项羽‘自度不得脱’,一则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再则曰‘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三则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

”(《管锥编》)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同时又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他有时真有龙飞凤翥的雄姿,有时又愚蠢昏聩得像一头驴子;他有时天真淳朴、宽厚慈和得令人喜爱,有时又暴戾凶残得令人发指。

凡此种种,都在司马迁笔下得到了生动真切的表现。

正如钱钟书所说:“‘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贱’;‘爱人礼士’与‘妒贤忌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印玩不予’。

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

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

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管锥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